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自动点胶机的制作方法

2022-03-02 10:34: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点胶机,具体涉及一种自动点胶机。


背景技术:

2.现有技术中,点胶机包括:点胶装置,点胶装置包括:存储容器、点胶锥头、阀门、挤压机构以及控制机构,存储容器内存储胶水,存储容器底部连通有点胶锥头,在点胶锥头与存储容器的连接处安装有用于开闭点胶锥头的阀门,在存储容器底部安装有挤压机构,挤压机构用于将存储容器内胶水想点胶锥头挤压,阀门以及挤压机构均连接至控制机构,控制机构用于控制阀门以及挤压机构运行。虽然能够实现点胶,但是该点胶机仍然存在的缺点为:
3.如图1所示,待点胶工件1包括:条块以及至少2圆柱11,条块顶面凹陷形成至少两圆孔,每一圆孔均供一圆柱11置入,圆孔内壁与圆柱11连接处需要点胶,现有技术无法实现对该待点胶工件1上的所有圆柱11进行点胶。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要提供一种自动点胶机,解决现有技术中无法实现对该待点胶工件上的所有圆柱进行点胶的问题。
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的技术方案:
6.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自动点胶机,包括:点胶装置、第一安装座、竖直驱动装置、第二安装座、第一水平驱动装置、第三安装座、第一支撑架、第二水平驱动装置、夹具、第二支撑架以及旋转驱动装置;点胶装置用于向待点胶处点胶,点胶装置安装在第一安装座上,第一安装座能相对第二安装座在竖直y方向上运动,在第一安装座与第二安装座安装有竖直驱动装置,竖直驱动装置用于驱动第一安装座相对第二安装座在竖直y方向上运动,第二安装座能相对第三安装座在水平z方向上运动,在第二安装座与第三安装座之间安装有第一水平驱动装置,第三安装座能相对第一支撑架在水平x方向上运动,第三安装座与第一支撑架之间安装有第二水平驱动装置;在第一支撑架旁安装有第二支撑架,第二支撑架上安装有旋转驱动装置,第二支撑架上安装有能转动的夹具,在第二支撑架上安装有旋转驱动装置,旋转驱动装置与夹具连接,旋转驱动装置用于驱动夹具旋转,夹具用于安放待点胶工件。
7.优选的是,夹具包括:旋转轴以及承载槽体,旋转轴两端由第二支撑架支撑,旋转轴一端固定至旋转驱动装置,旋转轴上固定有开口朝上的承载槽体,承载槽体用于放置待点胶工件。
8.优选的是,承载槽体两端分别安装有红外线发射器和红外线接收器,红外线发射器和红外线接收器之间与待点胶工件的圆柱正对。
9.优选的是,在承载槽体处安装有弹性阻挡机构,弹性阻挡机构用于限制待点胶工件与承载槽体脱离。
10.优选的是,与弹性阻挡机构作用有弹性顶出部,顶出部用于将待点胶工件的条块顶部从承载槽体顶出。
11.相比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2.首先,通过设置旋转驱动装置,实现了将安放有待点胶工件的夹具旋转,由于圆柱顶端从条块顶部冒出,点胶装置的移动极有可能会被圆柱阻挡,因此设计夹具可以旋转,实现一侧一侧的点胶,使得圆柱两侧都可以点胶,再加上圆柱根部处需要漏出在外,如果圆柱位于竖直方向上,那么圆柱就可能阻挡点胶,因此通过旋转可以将圆柱根部漏出在外,且点胶时不会受到圆柱阻挡;然后,通过设置竖直驱动装置、第一水平驱动装置和第二水平驱动装置,由于圆柱两侧是圆弧形路径,且圆弧形路径偏转后不与水平面平行,因此需要竖直驱动装置驱动点胶装置竖直方向移动,从而使得点胶装置能够走过圆弧形路径,且每处点胶距离(也就是点胶装置出口到圆弧形路径之间的距离)基本相同,从而保证点胶的均匀性等,保证胶水能够浸入到圆柱与条形块之间的缝隙,从而保证点胶效果。该自动点胶机实现了待点胶工件上的所有圆柱进行点胶,且点胶效果好。
13.本实用新型的其它优点、目标和特征将部分通过下面的说明体现,部分还将通过对本实用新型的研究和实践而为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所理解。
附图说明
14.图1为待点胶工件的结构示意图;
15.图2为实施例1中自动点胶机的结构示意图;
16.图3为实施例2中夹具的剖视图。
17.附图标记:待点胶工件1、圆柱11、条形块12、点胶装置2、第一安装座3、竖直驱动装置4、第二安装座5、第一水平驱动装置6、第三安装座7、第一支撑架8、第二水平驱动装置9、夹具90、旋转轴91、承载槽体92、弹性阻挡机构93、阻挡臂931、弹性垫932、推动杆933、第一弹簧934、第一楔块935、滑动销936、弹性顶出部94、第二楔块941、顶出杆942、第二弹簧943、第二支撑架111、旋转驱动装置112、红外线发射器113、红外线接收器114。
具体实施方式
18.为了使本实用新型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作用更加清楚及易于了解,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阐述:
19.实施例1:
20.如图1以及图2所示,本实施例提出了一种自动点胶机,包括:点胶装置2、第一安装座3、竖直驱动装置4、第二安装座5、第一水平驱动装置6、第三安装座7、第一支撑架8、第二水平驱动装置9、夹具90、第二支撑架111以及旋转驱动装置112;点胶装置2用于向待点胶处点胶,点胶装置2安装在第一安装座3上,第一安装座3能相对第二安装座5在竖直y方向上运动,在第一安装座3与第二安装座5安装有竖直驱动装置4,竖直驱动装置4用于驱动第一安装座3相对第二安装座5在竖直y方向上运动,第二安装座5能相对第三安装座7在水平z方向上运动,在第二安装座5与第三安装座7之间安装有第一水平驱动装置6,第三安装座7能相对第一支撑架8在水平x方向上运动,第三安装座7与第一支撑架8之间安装有第二水平驱动装置9;在第一支撑架8旁安装有第二支撑架111,第二支撑架111上安装有旋转驱动装置
112,第二支撑架111上安装有能转动的夹具90,在第二支撑架111上安装有旋转驱动装置112,旋转驱动装置112与夹具90连接,旋转驱动装置112用于驱动夹具90旋转,夹具90用于安放待点胶工件1。
21.为了设计结构简单的夹具90,夹具90包括:旋转轴91以及承载槽体92,旋转轴91两端由第二支撑架111支撑,旋转轴91一端固定至旋转驱动装置112,旋转轴91上固定有开口朝上的承载槽体92,承载槽体92用于放置待点胶工件1。方便将待点胶工件1放入到承载槽体92内,且旋转过程中圆柱11不会与条形块12脱离、条形块12不会与承载槽体92脱离,承载槽体92较深,承载槽体92能够阻挡条形块12脱离。
22.为了检测圆柱11是否已经插入到条形块12内,承载槽体92两端分别安装有红外线发射器113和红外线接收器114,红外线发射器113和红外线接收器114之间与待点胶工件1的圆柱11正对。
23.实施例2:
24.本实施例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增加了弹性阻挡机构93以及顶出部,进一步避免了待点胶工件1在旋转过程中从承载槽体92内掉出,因此设计了弹性阻挡机构93,且为了方便将待点胶工件1顶出,设计了弹性顶出部94,其他结构不变。
25.在承载槽体92处安装有弹性阻挡机构93,弹性阻挡机构93用于限制待点胶工件1与承载槽体92脱离。
26.弹性阻挡机构93包括:阻挡臂931、弹性垫932、推动杆933、第一弹簧934以及第一楔块935,阻挡臂931一端用于勾住条形块12顶部限制待点胶工件1从承载槽体92掉落,阻挡臂931设置有与条形块12紧贴的弹性垫932,弹性垫932采用弹性材料制成,旋转臂中部与承载槽体92铰接,旋转臂另一端安装有滑动销936,滑动销936能在阻挡臂931上在与阻挡臂931平行的方向上运动,滑动销936与推动杆933铰接,推动杆933能相对承载槽体92在水平方向上运动,推动杆933固定有第一楔块935,第一楔块935或推动杆933通过第一弹簧934与承载槽体92内壁连接。第一弹簧934用于保持阻挡臂931处于将条形块12阻挡在承载槽体92内的状态。
27.与弹性阻挡机构93作用有弹性顶出部94,顶出部用于将待点胶工件1的条块顶部从承载槽体92顶出。
28.弹性顶出部94包括:第二楔块941、顶出杆942以及第二弹簧943,第二楔块941与第一楔块935紧贴,顶出杆942一端与第二楔块941固定,顶出杆942另一端固定至一第二弹簧943,第二弹簧943用于将条形块12从承载槽体92内顶出,顶出杆942以及第二楔块941能相对承载槽体92在竖直方向上运动。
29.当将条形块12放入到承载槽体92内时,首先,按动推动杆933,使得阻挡臂931旋转,从而使得阻挡臂931旋转到偏离条形块12放置的位置;然后,将条形块12放入到承载槽体92内,使用较大的力量压条形块12,使得条形块12底面能够与承载槽体92紧贴,避免第二弹簧943将条形块12弹出承载槽体92,保持此状态;最后,释放推动杆933,第一楔块935对第二楔块941挤压力度较小,第一楔块935在推动杆933和第一弹簧934带动下一定程度上远离一点第二楔块941,第二弹簧943伸长,第二弹簧943的压缩程度降低。
30.当将待点胶工件1与承载槽体92脱离时,首先,按动推动杆933,使得阻挡臂931旋转,从而使得阻挡臂931旋转到偏离条形块12的位置,阻挡臂931偏转后,第一楔块935将第
二楔块941顶高,第二楔块941通过挤压第二弹簧943,使得条形块12从承载槽体92冒出的高度增加,从而方便后续将条形块12从承载槽体92内取出;然后,将条形块12从承载槽体92内取出实现脱离。
31.最后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宗旨和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