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导光板、光学组件及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2-03-02 03:53:07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是有关于一种导光板、光学组件及显示装置,且特别是有关于一种可提高显示均匀度的的导光板、光学组件及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2.随着科技的发展,显示装置被广泛应用在许多电子产品上,如手机、平板电脑、手表等。
3.常见的显示装置包括传统液晶显示装置以及反射式液晶显示装置(reflection type liquid crystal display,rlcd)。传统液晶显示装置包含显示面板及设置于其下方的背光模组,背光模组用于发出光线并射向显示面板,后经由显示面板穿透射出。一般的,背光模组中所使用的导光板呈矩形。反射式液晶显示装置搭载常规的导光板,常会出现侧边漏光的现象,靠近光源一侧尤其严重。同时,由于反射式液晶显示装置结构的限制,其并不包含扩散片、棱镜片等光学膜片,从而无法通过增加膜材或表面处理的方式来解决漏光等光效问题。
4.因此,如何设计导光板的结构,调整光线在导光板内的传输路径,以解决反射式液晶显示装置的侧边漏光问题,实为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一种导光板、光学组件及显示装置,可以调整光线在导光板内的传输路径,使整个导光板的侧边任意一点的亮度小于临界亮度阈值,以解决应用其的显示装置侧边漏光的问题,提高显示均匀度。
6.本发明一实施的导光板,包括一第一部分,具有一第一侧边、一第二侧边以及一第一底边,所述第一底边连接所述第一侧边及所述第二侧边;一第二部分,具有一第三侧边、一第四侧边以及一第二底边,所述第二底边连接所述第三侧边及所述第四侧边;所述第一侧边及所述第二侧边沿一第一方向延伸;所述第一底边及所述第二底边沿一第二方向延伸;所述第三侧边上任一点沿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二底边具有一第一间距x,沿所述第二方向与所述第一侧边具有一第二间距w;其中所述第一间距x与所述第二间距w之间具有一第一函数关系,所述第一函数关系为:
7.其中,a、b、c、d、e为常数。
8.上述的导光板,其中,所述第三侧边与所述第四侧边对称设置。
9.本发明一实施的光学组件,包括一如上所述的导光板;以及一光源,设置于所述导光板的所述第二底边。
10.上述的光学组件,其中,e为一预设亮度阈值;定义所述第三侧边上任一点为第一点,于使用状态时,所述第一点的亮度值为l3,l3≤e;所述第一点于所述第一方向上的亮度
值为l1,所述第一点于所述第二方向上的亮度值为l2,其中,l1=ax b;l2=cw d。
11.上述的光学组件,其中,所述光源具有n个发光元件,n为正整数,分别定义为第1发光元件、第2发光元件......第n发光元件,两相邻所述发光元件之间的间距为l;于使用状态时,第1发光元件传递至所述第一点于所述第一方向上的亮度值为l11,第2发光元件传递至所述第一点于所述第一方向上的亮度值为l12...第n发光元件传递至所述第一点于所述第一方向上的亮度值为l1n;第1发光元件传递至所述第一点于所述第二方向上的亮度值为l21,第2发光元件传递至所述第一点于所述第二方向上的亮度值为l22...第n发光元件传递至所述第一点于所述第二方向上的亮度值为l2n,从而,
[0012][0013]
其中,a、b、c、d为常数。
[0014]
上述的光学组件,其中,于使用状态时,所述第1发光元件传递至所述第一点于第一方向上的亮度值l11=ax b,传递至所述第一点于所述第二方向上的亮度值l21=cw d。
[0015]
上述的光学组件,其中,所述第二底边对应所述第三侧边沿所述第二方向与所述第一侧边之间的区域不设置所述发光元件。
[0016]
本发明一实施的显示装置,包括一显示面板;以及一上述的光学组件;其中,所述光源发出的光线经由所述导光板入射至所述显示面板,并自所述显示面板反射回所述导光板后自所述导光板射出。
[0017]
上述的显示装置,其中,所述显示装置还包含一盖板,所述光学组件位于所述显示面板与所述盖板之间。
[0018]
上述的显示装置,其中,所述显示装置还具有一遮光黏合件,所述遮光黏合件用于黏合所述导光板与所述盖板。
[0019]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详细描述,但不作为对本发明的限定。
附图说明
[0020]
图1是本发明一实施例导光板的结构示意图。
[0021]
图2是本发明一实施例光学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0022]
图3是本发明一实施例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23]
其中,附图标记:
[0024]
100:导光板
[0025]
101:第一部分
[0026]
1011:第一侧边
[0027]
1012:第二侧边
[0028]
1013:第一底边
[0029]
102:第二部分
[0030]
1021:第三侧边
[0031]
1022:第四侧边
[0032]
1023:第二底边
[0033]
200:光学组件
[0034]
201:光源
[0035]
300:显示装置
[0036]
301:显示面板
[0037]
302:盖板
[0038]
303:遮光黏合件
[0039]
p:点
[0040]
l:两相邻发光元件之间的间距
[0041]
x:第一间距
[0042]
w:第二间距
具体实施方式
[0043]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结构原理和工作原理作具体的描述:
[0044]
请参考图1,图1是本发明一实施例导光板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本发明的导光板100包含相连接的第一部分101及第二部分102。第一部分101包括第一侧边1011、第二侧边1012以及第一底边1013,第一底边1013连接第一侧边1011及第二侧边1012,第一侧边1011及第二侧边1012沿第一方向f1(如图中水平方向)延伸。第二部分102包括第三侧边1021、第四侧边1022以及第二底边1023,第二底边1023连接第三侧边1021及第四侧边1022。其中,第一部分101与第二部分102连接在一起,第一底边1013及第二底边1023沿第二方向f2(如图中垂直方向)延伸且相对设置。第二部分102于第二方向f2上的宽度随着远离第一部分101的方向上逐渐增大。如图1所示,第一底边1013于第二方向f2上的宽度小于第二底边1023于第二方向f2上的宽度。本实施例中,第一方向f1与第二方向f2相垂直。
[0045]
本实施例中,第一部分101呈矩形。具体来说,第一侧边1011具有相对的第一端及第二端,第二侧边1012具有相对的第三端及第四端,第一底边1013的两端分别与第一侧边1011的第一端及第二侧边1012的第三端相连接。第一侧边1011与第二侧边1012相互平行,且两者与第一底边1013相垂直,从而第一底边1013与第一侧边1011及第二侧边1012的夹角为直角。
[0046]
本实施例中,第二部分102的形状与第一部分101不同。具体来说,第三侧边1021具有相对的第五端及第六端,第四侧边1022具有相对的第七端及第八端,第二底边1023的两端分别与第三侧边1021的第五端及第四侧边1022的第七端相连接。第三侧边1021的第六端与第一侧边1011的第二端相连接,第四侧边1022的第八端与第二侧边1012的第四端相连接。第二底边1023与第三侧边1021及第四侧边1022的夹角为锐角。
[0047]
对称形状。进一步的,第一侧边1011与第二侧边1012的长度相等,从而导光板100相对于第一底边1013及第二底边1023的中线对称设置。实际操作中,不以此为限。
[0048]
如图1所示,p为导光板100中第二部分102的第三侧边1021上的任意一点(可定义为第一点),p点沿第一方向f1与第二底边1023具有第一间距x,p点沿第二方向f2与第一侧边1011具有第二间距w,其中的第二间距w即为p点所在处的第三侧边1021相对于第一侧边
1011使得导光板100此处于第二方向f2上宽度增加的部分。其中,第一间距x与第二间距w之间具有第一函数关系,第一函数关系为:
[0049]
其中,a、b、c、d、e为常数。第一函数关系的获得将在下面进行详细介绍。本实施例以第三侧边1021上的任意一点为例进行介绍,本实施例中,第四侧边1022可与第三侧边1021对称设置,第四侧边1022的计算方式与第三侧边1021相同。实际操作中,第四侧边1022与第三侧边1021也可根据需要设置成非对称形状,此时第三侧边1021与第四侧边1022各自按照实际情况进行计算,本发明并不以此为限。
[0050]
请参考图1及图2,图2是本发明一实施例光学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图2所示,本发明的光学组件200包括如图1所示实施例的导光板100以及光源201,光源201设置于导光板100的第二底边1023,其中光源201可为包含有多个发光元件的灯带(或称灯条)。发光元件可为led。本实施例中,第一部分101于第一方向f1上的长度小于导光板100于第一方向f1上长度的一半,实际操作中,不以此为限。
[0051]
在使用状态时,假设p点的亮度值为l3,为了避免p点处对应的显示区域存在光漏出的情形,p点的亮度值l3应满足一定的条件,即l3≤e,其中,e为预设亮度阈值,可根据显示装置结构的不同、光源亮度的不同进行设定,通常由实际测量得出,例如量测显示装置中无漏光现象的位置处的亮度值作为预设亮度阈值。当l3≤e时,p点处所对应的显示区域不会出现漏光的问题。当第三侧边1021及第四侧边1022上的每一点均满足亮度值小于等于预设亮度阈值e,则应用导光板100的反射式的显示装置300(如图3所示)在使用时,导光板100的第三侧边1021或第四侧边1022所对应的显示区不会出现漏光的问题,提高了显示装置300的显示均匀度及显示效果。
[0052]
如图2所示,相较于导光板100的第二部分102,第一部分101为远离光源201的部分,在导光板100应用于显示装置300时,第一部分101的第一侧边1011、第二侧边1012及第一底边1013所对应的显示区域均不会发生漏光的问题。其中,第一侧边1011上最靠近第三侧边1021的位置处的亮度值高于第一侧边1011上其他位置的亮度值,可以将此处的亮度值作为前述预设亮度阈值,即第一侧边1011上与第三侧边1021相连接的第二端处的亮度值作为预设亮度阈值。
[0053]
本实施例中,以图1中的p点举例来看,亮度值l3可以分解为于第一方向f1上的亮度值为l1,于第二方向f2上的亮度值为l2,l1、l2以及l3之间满足的关系,其中,l1=ax b;l2=cw d,将上述l1、l2代入且l3≤e,即可得到第一函数关系。
[0054]
由于光源201存在多个发光元件,每个发光元件发出的光均投射至p点,这些光的叠加形成了p点处的亮度值l3。
[0055]
假设光源201具有n个发光元件,n为正整数。n个发光元件可分别定义为第1发光元件、第2发光元件......第n发光元件,两相邻发光元件之间的间距为l。本实施例中,定义光源201上n个发光元件沿第二方向f2依次定义为第1发光元件、第2发光元件......第n发光元件,实际操作中,不以此为限。
[0056]
于使用状态时,沿第一方向f1上,第1发光元件传递至p点上的亮度值为l11,第2发
光元件传递至p点上的亮度值为l12,以此类推,第n发光元件传递至p点上的亮度值为l1n;沿第二方向f2上,第1发光元件传递至p点上的亮度值为l21,第2发光元件传递至p点上的亮度值为l22,以此类推,第n发光元件传递至p点上的亮度值为l2n,从而,
[0057][0058]
其中,a、b、c、d为常数。
[0059]
对于a、b、c、d常数的获得,可采用如下方法:点亮第1发光元件,测量第1发光元件与p点连线上不同位置处的亮度值,计算出亮度值随x变化的关系式,从而计算出p点的亮度值l3,沿第一方向f1将p点上的亮度值分解为l11,其中l11=ax b;沿第二方向f2将p点上的亮度值分解为l21,其中l21=cw d。由此,可确认常数a、b、c、d的值。本实施例采用点亮第1发光元件为例示出,也可采用点亮其他任一发光元件的方法测量获得,本发明不以此为限。
[0060]
本实施例中,多个发光元件均匀地沿第二底边1023进行设置。实际操作中,为了使得第三侧边1021与第四侧边1022所对应的区域获得较佳的防漏光效果,如图2所示,在第二底边1023对应第三侧边1021沿第二方向f2上与第一侧边1011之间的区域不设置发光元件。类似的,在第二底边1023对应第四侧边1022沿第二方向f2上与第二侧边1012之间的区域不设置发光元件。即第一侧边1011沿第一方向f1延伸后与第二底边1023的交点至第二底边1023对应的端点之间不设置发光元件。第二侧边1012沿第一方向f1延伸后与第二底边1023的交点至第二底边1023对应的端点之间不设置发光元件。
[0061]
请参考图1至图3,图3是本发明一实施例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至图3所示,本发明的显示装置300为反射式显示装置,其包括显示面板301、图2所示实施例的光学组件200以及盖板302。显示面板301、光学组件200以及盖板302层叠设置,光学组件200设置于显示面板301与盖板302之间,且光学组件200中的导光板100通过遮光黏合件303黏合至盖板302。其中,自光学组件200中光源201发出的光线经由导光板100入射至显示面板301,并自显示面板301反射回导光板100后自导光板100射出。本实施例中,遮光黏合件303临近光源201设置导光板100与盖板302之间,在固定盖板302的同时,可避免光源201对应的显示区域出现漏光现象。
[0062]
综上,依照本发明的实施例,通过改变显示装置中导光板的形状,增加靠近光源一端的导光板的宽度,使导光板为不规则形状,由此,调整光线在导光板内的传输路径,使整个导光板的侧边任意一点的亮度小于临界亮度值,从而使得应用该导光板的显示装置避免出现侧边漏光的问题,提高了显示装置的显示均匀度。
[0063]
当然,本发明还可有其它多种实施例,在不背离本发明精神及其实质的情况下,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当可根据本发明作出各种相应的改变和变形,但这些相应的改变和变形都应属于本发明所附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