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柔性帘式送风组件及控制方法与流程

2022-03-02 03:23:47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技术涉及到空调送风技术领域,尤其涉及到一种柔性帘式送风组件及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2.长期以来,用户在使用空调器制冷或制热时,主要通过空调器的导风板实现空调风向的调节。目前,空调器室内机的导风板结构方案主要为长条形的单导风板,受到单导风板旋转运动的局限性,在一定距离范围内,空调风以风速较高的风墙的形式直接吹到人身上,尤其在空调制冷的模式下,给用户带来强烈的不适感。
3.为了降低冷风直吹给用户带来的不适感,主要的措施为:
4.1、降低空调出风风速、改变空调的出风方向,比较有代表性的就是在导风板或摆叶上设置微孔,但是这种设计会严重减少空调的出风量,影响空调器的性能。
5.2、设置了多个导风板,可实现分区域的上下不同角度送风,但受限驱动导风板电机的限制,一般导风板只能拆分2~3块,分别由不同电机单独控制,但是这种设计结构复杂,不易维修。


技术实现要素:

6.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柔性帘式送风组件及控制方法,用于在不影响空调出风量的前提下,根据空调不同的送风模式调整空调的送风形式。
7.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柔性帘式送风组件及控制方法,该柔性帘式送风组件及控制方法应用于空调中,可以在不减少空调出风量的前提下根据空调的送风模式调整空调的送风形式。该柔性帘式送风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送风装置和控制装置;
8.所述送风装置包括柔性导风帘、导杆、直连杆、曲连杆、安装板,所述控制装置包括第一电机和第二电机;
9.其中:
10.所述柔性导风帘固定在并排设置的多根导杆上;
11.所述多根导杆的一端与所述曲连杆可相对转动的连接在一起,所述多根导杆的杆体部分与所述直连杆可相对滑动的连接在一起;
12.所述安装板包括两相对设置的第一安装板,第二安装板;
13.所述曲连杆的一端可转动地连接在所述第一安装板上,所述曲连杆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电机驱动连接;
14.所述直连杆的一端固定地连接在所述第一安装板上,所述直连杆的另一端固定连接在所述第二安装板上;
15.所述第二电机固定在所述第二安装板上,所述第一电机与所述第二安装板驱动连接。
16.在一个具体的可实施方案中,每根所述导杆的一端均设置有转动槽,导杆的中间
部分均设置有滑动槽;
17.所述滑动槽用于将所述导杆套在所述直连杆上,所述导杆可通过所述滑动槽在直连杆的法向上相对直连杆移动和相对直连杆的法向左右摆动;
18.所述转动槽用于将所述导杆与所述曲连杆转动连接。
19.在一个具体的可实施方案中,每根所述导杆与所述直连杆、所述曲连杆形成曲柄摇杆机构,多根所述导杆与所述直连杆、所述曲连杆形成处于不同相位的多个所述曲柄摇杆结构,在所述第二电机的驱动下,所述曲连杆带动所述导杆可以实现周期性上下摆动。
20.在一个具体的可实施方案中,所述曲连杆具有形成在同一平面上的波浪式圆弧,多个所述导杆与所述曲连杆可相对转动的连接端位于所述曲连杆的波浪式圆弧的波峰和波谷上;当所述曲连杆被转动到所述波浪式圆弧处于一水平面时,所述直连杆与所述曲连杆处于同一水平面上,且所述曲连杆在垂直所述水平面的垂面上具有直线投影;当所述曲连杆被转动到所述波浪式圆弧与水平面不平行时,所述直连杆与所述曲连杆不在同一水平面上。
21.在一个具体的可实施方案中,当所述直连杆与所述曲连杆处于同一水平面上,所述柔性导风帘与所述直连杆与所述曲连杆处于同一水平面上,当所述直连杆与所述曲连杆处于同一水平面上,所述柔性导风帘具有凸凹相间的波浪形状。
22.在一个具体的可实施方案中,当所述直连杆与所述曲连杆处于同一水平面上,所述柔性导风帘与所述直连杆与所述曲连杆处于同一水平面上,当所述直连杆与所述曲连杆处于同一水平面上,所述柔性导风帘具有凸凹相间的波浪形状。
23.在一个具体的可实施方案中,所述驱动机构还包括减速齿轮,所述减速齿轮固定在所述第二安装板上,所述曲连杆与所述第二电机驱动连接的一端通过减速齿轮与所述第二电机驱动连接;所述第二电机的输出轴固定连接有驱动齿轮,所述驱动齿轮与所述减速齿轮啮合连接;所述第二电机用于驱动所述曲连杆转动。
24.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空调,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机与所述室内机外壳的内壁固定连接,所述直连杆连接所述第一安装板的一端贯穿第一安装板与空调外壳的内壁可转动连接在一起。
25.在一个具体的可实施方案中,所述驱动机构还包括拉杆,所述拉杆的一端与所述直连杆可相对转动连接,另一端固定在外壳的内壁上。
26.第三方面,提供了一种空调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27.001、确定空调的送风模式;
28.002、根据所述确定空调的送风模式,控制所述第一电机或/和所述第二电机转动。
29.在一个具体的可实施方案中,所述确定空调的送风模式,具体为;
30.所述确定空调的送风模式,具体为;
31.所述送风模式包括柔风模式、普通模式、以及混合模式;其中,
32.所述混合模式为所述柔风模式和所述普通模式同时工作。
33.在一个具体的可实施方案中,根据所述确定空调的送风模式,控制所述第一电机或/和所述第二电机转动,包括;
34.当所述送风模式为所述柔风模式时先控制所述第一电机转动再控制所述第二电机转动;
35.当所述送风模式为所述普通模式时先控制所述第二电机转动再控制所述第一电机转动;
36.当所述送风模式为所述混合模式时控制所述第一电机和/或所述第二电机转动。
37.在一个具体的可实施方案中,当所述送风模式为所述柔风模式时先控制所述第一电机转动再控制所述第二电机转动,包括;
38.当空调开启所述柔风模式或由所述普通模式切换至所述柔风模式时,控制所述第一电机转动,通过带动所述第二安装板转动带动全部所述导杆和所述导风帘转动;
39.当多个所述导杆和所述导风帘转动至与水平呈设定夹角,控制所述第一电机停止转动,控制所述第二电机转动,从而带动所述曲连杆转动,所述曲连杆又带动全部所述导杆和所述导风帘周期性上下摆动。
40.在一个具体的可实施方案中,当所述送风模式为所述普通模式时先控制所述第二电机转动再控制所述第一电机转动,包括;
41.当空调开启所述普通模式或由所述柔风模式切换至所述普通模式时,控制所述第二电机转动,通过带动所述曲连杆转动带动全部所述导杆和所述导风帘转动;
42.当全部所述导杆和所述导风帘转动至水平状态,控制所述第二电机停止转动,控制所述第一电机转动,通过带动所述第二安装板转动带动全部所述导杆和所述导风帘上下摆动。
43.在一个具体的可实施方案中,当所述送风模式为所述混合模式时控制所述第一电机和/或所述第二电机转动,包括;
44.1):所述第二电机关闭,所述第一电机带动所述第二安装板转动带动全部所述导杆和所述导风帘上下摆动;
45.2):控制所述第一电机转动,通过带动所述第二安装板转动带动所述直连杆、所述曲连杆、以及所述柔性导风帘一并上下摆动;同时控制所述第二电机转动,带动所述曲连杆转动,从而带动全部所述导杆和所述柔性导风帘运动。
附图说明
46.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柔性帘式送风组件及控制方式的整体效果图;
47.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柔性帘式送风组件及控制方式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48.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柔性帘式送风组件及控制方式的曲连杆的结构示意图;
49.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柔性帘式送风组件及控制方式的导杆的结构示意图;
50.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柔性帘式送风组件及控制方式的送风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51.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柔性帘式送风组件及控制方式的送风装置在柔风模式时的示意图;
52.图7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柔性帘式送风组件及控制方式的控制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53.图8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柔性帘式送风组件及控制方式的送风装置在普通模式时的示意图;
54.图9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柔性帘式送风组件及控制方式在普通模式下的整体示意图;
55.图10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柔性帘式送风组件及控制方式在柔风模式下的工作流程示意图;
56.图1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柔性帘式送风组件及控制方式在普通模式下的工作流程示意图;
57.图1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柔性帘式送风组件及控制方式在混合模式下的工作流程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58.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
59.为了方便理解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柔性帘式送风组件及控制方式,首先说明一下其应用场景,该多柔性帘式送风组件及控制方式用于根据空调不同的送风模式调整空调的送风形式。
60.其中,送风装置包括柔性导风帘6、导杆5、直连杆3、曲连杆4、安装板,控制装置包括第一电机8和第二电机9;
61.其中:
62.柔性导风帘6固定在并排设置的多根导杆5上;
63.多根导杆的一端与曲连杆4可相对转动的连接在一起,多根导杆的杆体部分与直连杆3可相对滑动的连接在一起;
64.安装板包括两相对设置的第一安装板1,第二安装板14;
65.曲连杆4的一端可转动地连接在第一安装板1上,曲连杆4的另一端与第二电机8驱动连接;
66.直连杆3的一端固定连接在第一安装板上1,直连杆3的另一端固定连接在第二安装板14上;
67.第二电机9固定在第二安装板14上,第一电机8与第二安装板14驱动连接。
68.下面结合图2和图5说明书本技术送风组件以空调上应用为示例的具体实施情况,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柔性帘式送风组件及控制方式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柔性帘式送风组件及控制方式的送风装置的结构示意图。根据图2和图5可知,送风装置13其包括位于空调室内机外壳2内的第一安装板1和第二安装板14,第一安装板1和第二安装板14之间连接有直连杆3和曲连杆4,具体的,曲连杆4的两端分别与第一安装板1和第二安装板14转动连接,且曲连杆4的一端固定连接有减速齿轮7,直连杆3的一端与第二安装板14固定连接,直连杆3的另一端贯穿第一安装板1与空调外壳2的内壁转动连接;继续参考图2和图5,直连杆3滑动连接有多根导杆5,每根导杆5的一端均与曲连杆4转动连接,且多根导杆5同时与一块导风帘6固定连接。本技术中,导风帘6还可用现有技术中常用的导风纱等替代。使用本技术时,可通过转动第二安装板14,带动直连杆3、曲连杆
4、第二电机以及整个送风装置13的转动,从而实现导杆5的俯仰角度的调整,同时本技术中通过转动曲连杆4,可以带动导杆5上下摆动,从而带动导风帘6上下摆动,从而通过摆动的导风帘6达到送风的目的。
69.本技术中导杆5在具体设置时可参考图4,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柔性帘式送风组件及控制方式的导杆的结构示意图。根据图4可知,导杆5的中部设置有滑动槽11,且导杆5的一端设置有转动槽10。本技术中导杆5在具体连接时,转动槽10可套在曲连杆4上,从而使导杆5与曲连杆4转动连接;同时滑动槽11可套在直连杆3上,从而使导杆5与直连杆3滑动连接,具体的滑动方式是导杆可通过滑动槽在直连杆的法向上相对直连杆滑动和相对直连杆的法向左右摆动;在一个具体的可实施方案中,每根导杆与直连杆、曲连杆形成曲柄摇杆机构,由此多根导杆与直连杆、曲连杆形成处于不同相位的多个曲柄摇杆结构,在第二电机的驱动下,曲连杆带动导杆可以实现周期性上下摆动。
70.本技术中曲连杆4在具体设置时可参考图3,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柔性帘式送风组件及控制方式的曲连杆的结构示意图。根据图3可知,曲连杆4具有形成在同一平面上的波浪式圆弧,多个导杆5与曲连杆4可相对转动的连接端位于曲连杆4的波浪式圆弧的波峰和波谷上;当曲连杆4被转动到波浪式圆弧处于一水平面时,直连杆3与曲连杆4处于同一水平面上,且曲连杆4在垂直所述水平面的垂面上具有直线投影;当曲连杆4被转动到波浪式圆弧与水平面不平行时,直连杆3与曲连杆4不在同一水平面上。
71.在一个具体的可实施方案中,曲连杆具有形成在同一平面上的波浪式圆弧,多个所述导杆与所述曲连杆可相对转动的连接端位于曲连杆的波浪式圆弧的波峰和波谷上;当曲连杆被转动到波浪式圆弧处于一水平面时,直连杆与所述曲连杆处于同一水平面上,柔性导风帘与直连杆与曲连杆处于同一水平面上,且曲连杆在垂直所述水平面的垂面上具有直线投影;当曲连杆被转动到波浪式圆弧与水平面不平行时,直连杆与所述曲连杆不在同一水平面上,柔性导风帘具有凸凹相间的波浪形状,如此柔性导风帘随着曲连杆的转动可产生凸凹相间的波浪形状的周期性律动。
72.本技术中控制装置在具体设置时可参考图7,图7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柔性帘式送风组件及控制方式的控制装置的结构示意图。根据图7可知,控制装置包括第一电机8和第二电机9,其中第一电机8可采用现有技术中常用的摇摆电机等,第一电机8与空调外壳2的内壁固定连接,且第一电机8的输出轴与第二安装板14固定连接,第二安装板14同时与直连杆3的一端固定连接,第二安装板14同时与第二电机9固定连接,第二电机9的输出轴贯穿第二安装板14并固定连接有驱动齿轮12,该驱动齿轮12与减速齿轮7啮合连接。本技术中由于直连杆3的另一端与空调外壳2的内壁转动连接,因此当第一电机8工作时可带动整个送风装置13摆动,同时第二电机9可带动曲连杆4转动。
73.本实施例的送风模式包括柔风模式、普通模式、以及混合模式;其中,混合模式为所述柔风模式和所述普通模式同时工作。
74.当所述送风模式为所述柔风模式时先控制所述第一电机转动再控制所述第二电机转动;
75.当送风模式为普通模式时先控制所述第二电机转动再控制所述第一电机转动;
76.当送风模式为混合模式时控制第一电机和/或所述第二电机转动。
77.结合上述柔性帘式送风组件实施例,下面给出具体的控制方式,包括以下步骤:
78.001、确定空调的送风模式;
79.002、根据所述确定空调的送风模式,控制所述第一电机或/和所述第二电机转动。
80.本技术中,空调的送风模式包括柔风模式、普通模式、以及混合模式;其中,混合模式具体为;柔风模式和普通模式同时工作。
81.本技术中当空调开启柔风模式或由普通模式切换至柔风模式时可参考图6和图10,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柔性帘式送风组件及控制方式的送风装置在柔风模式时的示意图,图10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柔性帘式送风组件及控制方式在柔风模式下的工作流程示意图。图6中,a和b两处分别是导杆5转动至最大角度时的位置。继续参考图10,本技术中当空调开启柔风模式或由普通模式切换至柔风模式时首先第一电机8转动,从而带动送风装置13整体转动,从而带动全部导杆5和导风帘6转动,直至全部导杆5和导风帘6转动至与水平呈设定夹角,然后第一电机8停止转动,然后第二电机9转动,从而带动驱动齿轮12转动,从而带动减速齿轮7转动,从而带动曲连杆4转动,从而带动全部导杆5和导风帘6上下周期律动,通过上下周期律动的导风帘6扇动空调产生的风,从而防止空调产生的风直接吹在人体上。
82.本技术中当空调开启普通模式或由柔风模式切换至普通模式时可参考图8、图9和图11,图8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柔性帘式送风组件及控制方式的送风装置在普通模式时的示意图,图9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柔性帘式送风组件及控制方式在普通模式下的整体示意图,图1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柔性帘式送风组件及控制方式在普通模式下的工作流程示意图。参考图8、图9、以及图11,本技术中当空调开启普通模式或由柔风模式切换至普通模式时首先第二电机9转动,从而带动驱动齿轮12转动,从而带动减速齿轮7转动,从而带动曲连杆4转动,从而带动全部导杆5和导风帘6转动,直至全部导杆5和导风帘6转动至水平状态,然后第二电机9停止转动,然后第一电机8转动,从而带动第二安装板14转动,从而带动全部导杆5和导风帘6上下摆动。
83.本技术中当空调开启混合模式时可参考图12,图1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柔性帘式送风组件及控制方式在混合模式下的工作流程示意图。参考图12可知,本技术中当空调开启混合模式时有两种工作方式。
84.第一种工作方式:控制第二电机9保持关闭状态,第一电机8驱动第二安装板14转动,从而带动直连杆3、曲连杆4和导风帘6一并上下摆动。此种方式比较适于空调由普通模式转换为混合模式时进行操作。
85.第二种工作方式:控制第一电机8转动,带动送风装置13整体转动,从而带动直连杆3、曲连杆4、以及导风帘6一并上下摆动;同时第二电机9转动,带动驱动齿轮12转动,从而带动减速齿轮7和曲连杆4转动,从而带动全部导杆5上下周期律动,从而使导风帘6随直连杆3摆动,随导杆5上下周期律动。此种方式比较适于空调直接启动混合模式情形。
86.本技术中对导杆的数量、曲连杆的幅值、周期、电机的转速不做限制,可通过简单易安装的形式实现多种需要的柔风效果。
87.由上述描述可看出,通过送风装置13能够根据空调的送风模式调整空调的送风方式,且控制装置能够控制送风装置13的工作形态。
88.本发明可以实现空调器柔风送风模式与普通送风模式切换。柔风模式下,通过单个电机驱动曲线杆,带动多个连杆,实现多个连杆及柔性窗纱式导风组件波浪形周期性律
动,引导的气流流动方向各异,能有效地将空调器原本的层流气流打散,实现类似于自然风阵风习习的效果,避免冷风直吹。普通送风模式下,连杆成一个平面,实现空调器层流出风。通过柔性导风帘(如窗纱式导风结构)上下周期性摆动,使空调出风气流更大角度的扩散,减少吹风感,实现由于导风板的结构限制而引起的冷风直吹所带来的不适性问题。
89.以上,仅为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技术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