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端子零件及链式端子的制作方法

2022-03-01 22:27:53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公开涉及端子零件及链式端子。


背景技术:

2.在专利文献1~3中公开一种阴型的端子零件。该端子零件按如下制造。首先,冲裁金属板而制造链式端子。链式端子具备带状的载体和多个展开状态的端子零件。多个展开状态的端子零件沿着载体的长度方向单独地与载体连结。展开状态的端子零件从载体单独地分离,被实施弯折加工等。如此制造端子零件。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
3.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3-251072号公报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0-73440号公报专利文献3:日本特许第4075825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4.在这种端子零件中,从提高成品率的观点考虑,要求减小与载体连结的展开状态的端子零件的配置间隔。专利文献1的端子零件在展开状态下,在宽度方向的一侧具有凸部,在另一侧具有凹部。并且,在相邻的两个端子零件中,一方端子零件的凸部与另一方端子零件的凹部对置地配置。因此,能够使一方端子零件向另一方端子零件侧靠近,其结果是,能够减小端子零件的配置间隔。但是,在与对方侧端子零件的突片接触的弹性接触部设置于端子零件的另一侧的端部的结构中,当在端子零件的另一侧的端部设置上述凹部时,宽度局部变小,在弹性接触部挠曲变形时产生的应力有可能集中。
5.因此,本公开以抑制在弹性接触部挠曲变形时产生的应力的集中并且提高成品率为目的。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6.本公开的端子零件具备:方筒状的主体部,在前后方向开放;凸部,从隔着所述主体部的一角而相邻的两个壁部中的一方壁部朝向另一方壁部突出;弹性接触部,配置于所述主体部内;以及支点部,成为所述弹性接触部挠曲变形时的支点,所述端子零件在沿着所述前后方向及宽度方向展开的展开状态下,在所述宽度方向的一侧的端部配置有所述弹性接触部的一侧端,在所述宽度方向的另一侧的端部配置有所述凸部的顶端,在所述弹性接触部的所述一侧端,在从所述宽度方向观看与所述凸部重叠的位置、且在所述前后方向上离开所述支点部的位置设置有凹部。
7.本公开的链式端子,将本公开的端子零件以展开状态具备多个,所述链式端子具备在所述宽度方向延伸的载体,多个所述端子零件在所述宽度方向排列地连结到所述载体,所述凹部和所述凸部隔着在所述宽度方向相邻的所述端子零件间的间隙对置地配置。
发明效果
8.根据本公开,能够抑制在弹性接触部挠曲变形时产生的应力的集中并且提高成品率。
附图说明
9.图1是从右侧观看实施方式1的端子零件的立体图。图2是从左侧观看实施方式1的端子零件的立体图。图3是端子零件的包括第1凸部的部分的剖视图。图4是端子零件中的主体部的侧视剖视图。图5是端子零件中的主体部的仰视剖视图。图6是端子零件的展开图。图7是图6中的两个端子零件的相邻部分的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10.[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说明]首先列举本公开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本公开的端子零件,(1)具备:方筒状的主体部,在前后方向开放;凸部,从隔着所述主体部的一角而相邻的两个壁部中的一方壁部朝向另一方壁部突出;弹性接触部,配置于所述主体部内;以及支点部,成为所述弹性接触部挠曲变形时的支点,所述端子零件在沿着所述前后方向及宽度方向展开的展开状态下,在所述宽度方向的一侧的端部配置有所述弹性接触部的一侧端,在所述宽度方向的另一侧的端部配置有所述凸部的顶端,在所述弹性接触部的所述一侧端,在从所述宽度方向观看与所述凸部重叠的位置、且在所述前后方向上离开所述支点部的位置设置有凹部。
[0011]
该端子零件在展开状态下,在一侧的端部配置有弹性接触部的一侧端,在另一侧的端部配置有凸部的顶端。并且,在弹性接触部的一侧端、且从宽度方向观看与凸部重叠的位置设置有凹部。因此,在制造将展开状态的多个端子零件在宽度方向排列并使其单独地连结到载体的链式端子的情况下,相邻的两个端子零件中的一方端子零件的凹部与另一方端子零件的凸部在宽度方向对置地配置。因此,根据该端子零件,能够减小链式端子中的端子零件的配置间隔。而且,凹部设置于在前后方向上离开支点部的位置。因此,能够抑制在弹性接触部挠曲变形时产生的应力的集中。因此,根据该端子零件,能够抑制在弹性接触部挠曲变形时产生的应力的集中并且提高成品率。
[0012]
(2)优选的是,在所述前后方向上,所述凹部的长度比所述凸部的长度。
[0013]
根据该端子零件,不仅凹部的内底面,而且凹部的前后的端部也能够离开凸部。
[0014]
(3)优选的是,所述弹性接触部在所述宽度方向上与所述一侧端相反的一侧的另一侧端具有第2凹部,所述第2凹部配置于从所述宽度方向观看与所述凹部重叠的位置。
[0015]
根据该端子零件,在弹性接触部挠曲变形时产生的应力容易在宽度方向的一侧和另一侧均等地施加。
[0016]
(4)优选的是,构成所述主体部的四个壁部中、配置于隔着所述弹性接触部的两侧
的两个壁部分别具有向所述宽度方向的内方伸出的伸出部,各所述伸出部分别配置于与所述凹部及所述第2凹部对应的位置。
[0017]
根据该端子零件,插入到主体部内的对方侧端子零件的突片被伸出部引导。但是,该伸出部因为向宽度方向的内方伸出,所以有可能与弹性接触部干涉。但是,在该端子零件中,各伸出部分别配置于与凹部及第2凹部对应的位置。因此,弹性接触部和伸出部不易干涉。
[0018]
(5)优选的是,所述弹性接触部具有:延伸部,从所述支点部向斜后方延伸;折弯部,设置于所述延伸部的后端;以及接触主体部,以与所述延伸部不同的倾斜角度从所述折弯部的后端延伸,所述凹部设置于在所述前后方向上离开所述折弯部的位置。
[0019]
根据该端子零件,因为弹性接触部在接触主体部与支点部之间具有折弯部,所以在接触主体部被按压时产生的应力不仅分散到支点部,而且也分散到折弯部。进一步地,因为在前后方向上离开所述折弯部的位置设置有凹部,所以能够抑制应力集中于折弯部。
[0020]
本公开的链式端子,(6)将本公开的端子零件以展开状态具备多个,所述链式端子具备在所述宽度方向延伸的载体,多个所述展开形状的端子零件在所述宽度方向排列地连结到所述载体,所述凹部和所述凸部隔着在所述宽度方向相邻的所述端子零件间的间隙对置地配置。
[0021]
该链式端子在相邻的两个端子零件中,一方端子零件的凹部和另一方端子零件的凸部隔着端子零件间的间隙对置地配置。因此,根据该链式端子,能够减小端子零件的配置间隔。进一步地,凹部设置于在前后方向上离开支点部的位置。因此,能够抑制在弹性接触部挠曲变形时产生的应力的集中。因此,根据该链式端子,能够抑制在弹性接触部挠曲变形时产生的应力的集中并且提高成品率。
[0022]
[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详情]以下一边参照附图一边说明本公开的具体例。另外,本发明并不限定于这些例示,而通过权利要求书示出,意图包括与权利要求书等同的意思及范围内的所有变更。
[0023]
《实施方式1》实施方式1例示端子零件10及链式端子100。端子零件10是阴型端子零件,具有与对方侧端子零件的突片94接触的弹性接触部42。另外,在以下说明中,将端子零件10中的连接对方侧端子零件的一侧设为前方侧,将其相反侧设为后方侧。另外,将弹性接触部42的挠曲方向设为上下方向,将被突片94按压而挠曲的方向设为上方,将其相反方向设为下方。另外,将从前方侧观看的左右方向设为左右方向。另外,左右方向相当于“宽度方向”的一例。
[0024]
如图1及图2所示,端子零件10具备主体部11、线筒12以及绝缘筒13。主体部11呈在前后方向开放的方筒状,从前方侧向内部插入对方侧端子零件的突片94。线筒12是与电线90的导体91连接的部位,配置于比主体部11靠后方。线筒12呈开放筒状,压接于将电线90的顶端部的包覆部92除去而露出的导体91。绝缘筒13是与电线90的包覆部92连接的部位,配置于比线筒12靠后方。绝缘筒13呈开放筒状,压接于电线90的包覆部92。由此,在端子零件10中的比主体部11靠后方侧的部位连接电线90。
[0025]
主体部11具有第1板部21、第2板部22、第3板部23、第4板部24、第5板部25以及第6板部26。第1板部21、第2板部22、第3板部23以及第4板部24呈方筒状,以配置于上侧的第1板部21为基点,从前方侧观看按逆时针方向依次连续。第5板部25与第4板部24的上端相连,沿
着第1板部21的外侧面配置。第1板部21及第5板部25仅配置于主体部11的前侧部分。第6板部26在从第1板部21及第5板部25向后方离开的位置上与第4板部24的上端相连。第3板部23构成主体部11的底壁部。第2板部22及第4板部24构成主体部11的侧壁部。第1板部21、第5板部25以及第6板部26构成主体部11的顶壁部。另外,主体部11的顶壁部及左侧的侧壁部相当于“隔着主体部的一角而相邻的两个壁部”的一例。另外,主体部11的顶壁部相当于“一方壁部”的一例,主体部11的左侧的侧壁部相当于“另一方壁部”的一例。
[0026]
如图1~3所示,端子零件10具备第1凸部31、第2凸部32以及第3凸部33。主体部11具有第1贯穿孔34、第2贯穿孔35以及第3贯穿孔36。第1凸部31相当于“凸部”的一例。第1凸部31呈从主体部11的第5板部25的左端突出并向下方延伸的形态。第1贯穿孔34呈贯穿第1板部21和第2板部22形成的角部的形态。第1凸部31配置于第1贯穿孔34内,朝向第2板部22突出。第1凸部31配置于第1板部21的左方,突出到比第1板部21的下表面靠下方。第2凸部32呈从第1板部21的右端向右方突出的形态。第2贯穿孔35呈贯穿第4板部24和第5板部25形成的角部的形态。第2凸部32配置于第2贯穿孔35内。第3凸部33呈从沿着第6板部26的内侧面配置的后述的第2支承部60的右端向右方突出的形态。第3贯穿孔36呈贯穿第4板部24和第6板部26形成的角部的形态。第3凸部33配置于第3贯穿孔36内。
[0027]
主体部11具有切口部37。切口部37配置于主体部11的前端部,呈贯穿第4板部24和第5板部25形成的角部、且在前方开放的形态。
[0028]
主体部11具有第1肋38及第2肋39。第1肋38呈从第5板部25的上表面向上方突出的形态。第2肋39呈从第6板部26的上表面向上方突出的形态。
[0029]
如图4所示,端子零件10具备第1支承部40、第1支点部41、弹性接触部42以及第1连结部43。第1支承部40呈板状,在俯视时呈在左右方向长的矩形。如图1所示,第1支承部40通过折弯成u字的第1连结部43连结到第1板部21的前端部,沿着第1板部21的内侧面配置。第1支点部41相当于“支点部”的一例。如图4所示,第1支点部41是成为弹性接触部42挠曲变形时的支点的部位,设置于第1支承部40的后端部。如图6所示,弹性接触部42呈以左右方向为宽度方向的板状,在俯视时呈在前后方向长的矩形。弹性接触部42配置于主体部11内,从第1支点部41的后端向斜后方(图4的左方)延伸。弹性接触部42以随着朝向后方而远离第1板部21的方式(也就是说,以随着朝向后方而接近第3板部23的方式)倾斜。弹性接触部42的后端成为自由端,弹性接触部42能够以第1支点部41为支点向上下方向挠曲变形。
[0030]
弹性接触部42具有延伸部44、折弯部45以及接触主体部46。延伸部44从第1支点部41向斜后方延伸。在延伸部44与第1板部21之间形成有间隙。折弯部45与延伸部44的后端相连并折弯。接触主体部46与折弯部45的后端相连,以与延伸部44不同的倾斜角度向斜后方延伸。接触主体部46相对于第1板部21的内侧面的倾斜角度小于延伸部44相对于第1板部21的内侧面的倾斜角度。接触主体部46的前后方向的长度比延伸部44的前后方向的长度长。接触主体部46具有向下方鼓出的鼓出部47。鼓出部47呈曲面状。插入到主体部11内的对方侧端子零件的突片94能够与鼓出部47接触。
[0031]
如图4及图5所示,接触主体部46具有第1凹部50。第1凹部50相当于“凹部”的一例。第1凹部50设置于接触主体部46的左侧的侧面。第1凹部50呈使接触主体部46的左侧的侧面向右侧凹陷的形状,并在左方及上下方向开放。第1凹部50随着朝向左方,前后方向的开口宽度扩大。第1凹部50具有第1内底面51及一对第1侧面52。第1内底面51沿着前后方向延伸。
一对第1侧面52分别与第1内底面51的前后两端相连,随着朝向左方而向前后方向外方倾斜。在本实施方式中,一对第1侧面52各自呈曲面状,但是也可以设为平面状。
[0032]
如图5所示,接触主体部46具有第2凹部53。第2凹部53相当于“第2凹部”的一例。第2凹部53设置于接触主体部46的右侧的侧面。第2凹部53配置于从左右方向观看与第1凹部50重叠的位置。第2凹部53呈使接触主体部46的右侧的侧面向左侧凹陷的形状,并在右方及上下方向开放。第2凹部53随着朝向右方,前后方向的开口宽度扩大。第2凹部53具有第2内底面54及一对第2侧面55。第2内底面54沿着前后方向延伸。一对第2侧面55分别与第2内底面54的前后两端相连,随着朝向右方而向前后方向外方倾斜。在本实施方式中,一对第2侧面55各自呈平面状,但是也可以设为曲面状。
[0033]
如图4所示,端子零件10具有第2支承部60、第2支点部61、挠曲抑制部62以及第2连结部63。如图6所示,第2支承部60呈板状,在俯视时呈方形。第2支承部60通过垂直折弯的第2连结部63连结到第2板部22的后端部的上端,沿着第6板部26的内侧面配置。第2支点部61设置于第2支承部60的前端部。挠曲抑制部62通过第2支点部61与第2支承部60的前端部相连,呈向斜前方延伸的形态。挠曲抑制部62以随着朝向前方而远离第1板部21的方式(也就是说,以随着朝向前方而接近第3板部23的方式)倾斜。挠曲抑制部62的前端成为自由端,挠曲抑制部62能够以第2支点部61为支点挠曲变形。挠曲抑制部62的前端部配置于弹性接触部42的后端部的上侧。因此,弹性接触部42在向上方挠曲时,挠曲抑制部62也向上方挠曲。因此,弹性接触部42受到挠曲抑制部62的弹性复原力,被抑制向上方的挠曲。
[0034]
如图5所示,第2板部22具有第1伸出部65,第4板部24具有第2伸出部66。第1伸出部65及第2伸出部66配置于隔着弹性接触部42的左右两侧。第1伸出部65及第2伸出部66例如通过敲打出而形成。第1伸出部65呈从第2板部22的内侧面向右方伸出的形状。第1伸出部65配置于与第1凹部50对应的位置。具体地讲,第1伸出部65配置于在俯视时与第1凹部50在左右方向重叠的位置。第1伸出部65的最右端的左右方向的位置与接触主体部46的最左端的左右方向的位置一致。第1伸出部65的最右端配置于比第1凹部50的第1内底面51靠左方。第1伸出部65的前后两端配置于比第1凹部50的前后两端靠前后方向内方。
[0035]
第2伸出部66呈从第4板部24的内侧面向左方伸出的形状。第2伸出部66配置于与第2凹部53对应的位置。具体地讲,第2伸出部66在配置于俯视时与第2凹部53在左右方向重叠的位置。第2伸出部66的最左端的左右方向的位置与接触主体部46的最右端的左右方向的位置一致。第2伸出部66的最左端配置于比第2凹部53的第2内底面54靠右方。第2伸出部66的前后两端配置于比第2凹部53的前后两端靠前后方向内方。第1伸出部65及第2伸出部66的最狭窄部分的间隔可以与对方侧端子零件的突片94的左右方向的宽度相同,而且无论比对方侧端子零件的突片94的左右方向的宽度大还是小都可以。
[0036]
图6中示出链式端子100。在此,所谓链式端子100是指展开状态的多个端子零件10与载体80连结的结构。链式端子100具备将上述的端子零件10沿着前后方向及宽度方向(在本实施方式1中为左右方向)展开的展开状态的多个端子零件10、和与各端子零件10单独地连结的载体80。链式端子100通过冲裁金属板而形成。载体80呈在左右方向延伸的带状。各端子零件10以在载体80的长度方向排列的状态使后端部与载体80连结。
[0037]
在展开状态的端子零件10中,在左端配置有第1支承部40及弹性接触部42,从第1支承部40朝向右方依次相连地配置有第1连结部43、第1板部21、第2板部22、第3板部23、第4
板部24、第5板部25。第1凸部31呈从第5板部25的右端向右方突出的形态。由此,在展开状态的端子零件10的右端配置有第1凸部31的顶端。在弹性接触部42的左端配置有第1凹部50。第1凹部50、第2凹部53以及第2凸部32从左右方向观看配置于与第1凸部31重叠的位置。第2凹部53及第2凸部32在左右方向对置地配置。
[0038]
如图7所示,第1凸部31呈方形,顶端的前后两侧被倒角。图6所示的两个端子零件10中的左侧的第1端子零件10a的第1凸部31与右侧的第2端子零件10b的第1凹部50在左右方向对置地配置。第1端子零件10a的第1凸部31的顶端的左右方向的位置与第2端子零件10b的第1凹部50的前后两端的左右方向的位置一致。第1凹部50的开口端的前后方向的长度比第1凸部31的前后方向的长度长。关于第1端子零件10a和第2端子零件10b的左右方向的间隔,第1凸部31和第1凹部50的左右方向的间隔最小。例如,第1凸部31和第1凹部50的左右方向的间隔小于第5板部25和第1支承部40的左右方向的间隔。
[0039]
端子零件10按以下制造。首先,冲裁金属板而制造图6所示的链式端子100。链式端子100中的展开状态的端子零件10通过以附着于载体80的状态逐一被实施打击加工、弯曲加工而装配。如此制造与载体80连接的链状的端子零件10。
[0040]
如上所述,本实施方式1的端子零件10在展开状态下,在左侧的端部配置有弹性接触部42的一侧端,在右侧的端部配置有第1凸部31的顶端。并且,在弹性接触部42的一侧端、且从左右方向观看与第1凸部31重叠的位置设置有第1凹部50。因此,在制造将展开状态的多个端子零件10在左右方向排列并使其与载体80单独地连结的链式端子100的情况下,相邻的两个端子零件10中的第2端子零件10b的第1凹部50与第1端子零件10a的第1凸部31在左右方向对置地配置。因此,根据该端子零件10,能够减小链式端子100中的端子零件10的配置间隔。而且,第1凹部50设置于在前后方向上离开第1支点部41的位置。因此,能够抑制在弹性接触部42挠曲变形时产生的应力的集中。因此,根据该端子零件10,能够抑制在弹性接触部42挠曲变形时产生的应力的集中并且提高成品率。
[0041]
进一步地,该端子零件10的第1凹部50的长度比第1凸部31的长度长。因此,不仅第1凹部50的第1内底面51,而且第1凹部50的前后的端部也能够离开第1凸部31。
[0042]
进一步地,该端子零件10的弹性接触部42在左端具有第1凹部50,在右端具有第2凹部53。并且,第2凹部53配置于从左右方向观看与第1凹部50重叠的位置。因此,在弹性接触部42挠曲变形时产生的应力容易向左右方向均等地施加。
[0043]
进一步地,在该端子零件10中,插入到主体部11内的对方侧端子零件的突片94被第1伸出部65及第2伸出部66引导。但是,因为第1伸出部65及第2伸出部66向左右方向的内方伸出,所以有可能与弹性接触部42干涉。但是,在该端子零件10中,第1伸出部65配置于与第1凹部50对应的位置,第2伸出部66配置于与第2凹部53对应的位置。更具体地讲,在俯视时,第1伸出部65配置于与第1凹部50在左右方向重叠的位置,第2伸出部66配置于与第2凹部53在左右方向重叠的位置。因此,弹性接触部42和第1伸出部65及第2伸出部66不易干涉。
[0044]
进一步地,根据该端子零件10,因为弹性接触部42在接触主体部46与第1支点部41之间具有折弯部45,所以接触主体部46在被按压时产生的应力不仅分散到第1支点部41,而且也分散到折弯部45。进一步地,因为在前后方向上离开折弯部45的位置设置有第1凹部50,所以能够抑制应力集中于折弯部45。
[0045]
另外,关于本实施方式1的链式端子100,第2端子零件10b的第1凹部50和第1端子
零件10a的第1凸部31隔着端子零件10间的间隙对置地配置。因此,根据该链式端子100,能够减小端子零件10的配置间隔。进一步地,第1凹部50设置于在前后方向上离开第1支点部41的位置。因此,能够抑制在弹性接触部42挠曲变形时产生的应力的集中。因此,根据该链式端子100,能够抑制在弹性接触部42挠曲变形时产生的应力的集中并且能够提高成品率。
[0046]
[本公开的其他实施方式]应认为本次公开的实施方式在所有方面是例示,而不是限制性的。(1)在上述实施方式1中,设为弹性接触部具有延伸部及折弯部的结构,但是也可以设为不具有延伸部及折弯部的结构。(2)在上述实施方式1中,设为弹性接触部的支点部配置于主体部内的上侧的结构,但是也可以设为配置于主体部内的下侧的结构。在该情况下,弹性接触部被突片按压而向挠曲的方向成为下方。(3)在上述实施方式1中,设为第1伸出部65的最右端的左右方向的位置与接触主体部46的最左端的左右方向的位置一致的结构,但是第1伸出部65的最右端既可以配置于比接触主体部46的最左端靠左方,也可以配置于比接触主体部46的最左端靠右方。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1中,设为第2伸出部66的最左端的左右方向的位置与接触主体部46的最右端的左右方向的位置一致的结构,但是第2伸出部66的最左端既可以配置于比接触主体部46的最右端靠右方,而且也可以配置于比接触主体部46的最右端靠左方。(4)在上述实施方式1中,设为第1端子零件10a的第1凸部31的顶端的左右方向的位置与第2端子零件10b的第1凹部50的前后两端的左右方向的位置一致的结构,但是第1端子零件10a的第1凸部31的顶端既可以配置于比第2端子零件10b的第1凹部50的前后两端靠左方,也可以配置于比第2端子零件10b的第1凹部50的前后两端靠右方。符号说明
[0047]
10:端子零件10a:第1端子零件10b:第2端子零件11:主体部12:线筒13:绝缘筒21:第1板部22:第2板部23:第3板部24:第4板部25:第5板部26:第6板部31:第1凸部(凸部)32:第2凸部33:第3凸部34:第1贯穿孔35:第2贯穿孔
36:第3贯穿孔37:切口部38:第1肋39:第2肋40:第1支承部41:第1支点部(支点部)42:弹性接触部43:第1连结部44:延伸部45:折弯部46:接触主体部47:鼓出部50:第1凹部(凹部)51:第1内底面52:第1侧面53:第2凹部(第2凹部)54:第2内底面55:第2侧面60:第2支承部61:第2支点部62:挠曲抑制部63:第2连结部65:第1伸出部66:第2伸出部80:载体90:电线91:导体92:包覆部94:突片100:链式端子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