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弹性履带的制作方法

2022-03-01 20:35:54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涉及弹性履带。详细而言,本发明涉及具有主车轮以及转轮的行驶装置的弹性履带。


背景技术:

2.具有弹性履带的行驶装置具有驱动轮、1个或者2个从动轮以及多个转轮。驱动轮以及从动轮分别也被称为主车轮。通常,主车轮具有比转轮的外径大的外径。转轮位于驱动轮与从动轮之间或者从动轮彼此之间。弹性履带绕挂在主车轮之间。
3.该弹性履带具备:由橡胶等构成并具有环形带形状的主部、从该主部的外周面突出的突耳、以及从该主部的内周面突出的转轮引导件。弹性履带还具有埋设于主部的芯棒。
4.主部的内周面具有转轮行驶区域。该转轮行驶区域在宽度方向上位于转轮引导件的外侧的位置。在履带行驶时,履带被转轮以及转轮引导件引导。转轮的外周面与转轮行驶区域抵接。
5.在日本特开2006-315614公报中公开了在转轮行驶区域具有沟的弹性履带。该履带的沟的正下方的厚度较小。该履带卷绕于主车轮时的压缩应力较小。在将该履带卷绕于主车轮时,该履带能够容易地弯曲。该履带能够有助于行驶装置的低油耗。
6.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6-315614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7.近年来关于行驶装置的低油耗性能存在进一步提高的要求。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有助于行驶装置的低油耗性能的弹性履带。
8.本发明涉及一种具有主车轮以及转轮的行驶装置的弹性履带。该弹性履带具备:
9.(1)主部,其由弹性材料形成并且具有环形带形状;
10.(2)多个转轮引导件,它们分别从主部的内周面突出并且沿着周向排列;
11.(3)多个芯棒,它们分别埋设于主部并且沿着周向排列;以及
12.(4)帘线,其埋设于主部并沿周向延伸。
13.主部的内周面具有分别位于转轮引导件的宽度方向外侧并且沿周向延伸的左转轮行驶区域以及右转轮行驶区域。
14.各个转轮行驶区域具有沿着周向排列的多个沟,
15.各个沟的宽度g满足下述公式(1),
16.g≥(1-α*n/l)(p-w)
ꢀꢀ
(1)
17.在该公式(1)中,l表示从主车轮的中心至帘线为止的卷绕半径(mm),α是系数,n表示从所述主车轮的中心至转轮行驶区域为止的卷绕半径(mm),p表示芯棒的间距(mm),w表示芯棒的宽度(mm),
18.卷绕半径l超过120mm的情况下的系数α是1.10,卷绕半径l为120mm以下的情况下的系数α是1.15。
19.优选为,沟的宽度g满足下述公式(2),
20.g≤2*(t*(2*r-t))
1/2
ꢀꢀ
(2)
21.在该公式(2)中,t是系数且为0.5,r表示所述转轮的半径(mm)。
22.优选为,沟的深度相对于从转轮行驶区域至帘线为止的距离之比为0.15以上且0.65以下。
23.优选为,右转轮行驶区域中的沟的周向位置与左转轮行驶区域中的沟的周向位置不同。优选为,左转轮行驶区域的多个沟与右转轮行驶区域的多个沟沿着周向交替地配置。
24.优选为,沟具有沿着深度方向逐渐减小的宽度方向尺寸。优选为,沿着沟的宽度方向的该沟的剖面的形状为大致梯形。
25.优选为,沟的延伸方向相对于主部的宽度方向倾斜。优选为,沟的延伸方向相对于主部的宽度方向的角度的绝对值为10
°
以上且30
°
以下。
26.本发明的行驶装置具有主车轮、转轮以及弹性履带。该弹性履带具备:
27.主部,其由弹性材料形成并且具有环形带形状;
28.多个转轮引导件,它们分别从主部的内周面突出并且沿着周向排列;
29.多个芯棒,它们分别埋设于主部并且沿着周向排列;以及
30.帘线,其埋设于主部并沿周向延伸。
31.主部的内周面具有分别位于转轮引导件的宽度方向外侧并且沿周向延伸的左转轮行驶区域以及右转轮行驶区域,
32.各个转轮行驶区域具有沿着周向排列的多个沟,
33.各个沟的宽度g满足下述公式(1),
34.(1-α*n/l)(p-w)≤g
ꢀꢀ
(1)。
35.在该公式(1)中,l表示从主车轮的中心至帘线为止的卷绕半径(mm),α是系数,n表示从主车轮的中心至转轮行驶区域为止的卷绕半径(mm),p表示芯棒的间距(mm),w表示芯棒的宽度(mm),
36.卷绕半径l超过120mm的情况下的系数α是1.10,卷绕半径l为120mm以下的情况下的系数α是1.15。
37.本发明的弹性履带较柔软。在将该履带卷绕于主车轮时,该履带能够容易地弯曲。该履带卷绕于主车轮时的能量损失较小。具有该履带的行驶装置的低油耗性能优异。
附图说明
38.图1是表示包括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弹性履带的行驶装置的简略图。
39.图2是表示图1的履带的一部分的放大图。
40.图3是沿着图2的iii-iii线的剖视图。
41.图4是沿着图2的iv-iv线的剖视图。
42.图5是表示图2的弹性履带的一部分的放大图。
43.图6是表示图3的弹性履带的一部分的放大图。
44.图7是表示图1的行驶装置的一部分的放大剖视图。
45.图8是将图7的行驶装置的弹性履带的一部分与转轮一起示出的放大剖视图。
46.图9是表示本发明的其他实施方式的弹性履带的一部分的主视图。
47.图10是表示图9的弹性履带的一部分的放大图。
48.图11是表示本发明的又一其他实施方式的弹性履带的一部分的主视图。
49.图12是表示图10的弹性履带的一部分的放大图。
50.图13是表示本发明的又一其他实施方式的弹性履带的一部分的主视图。
51.图14是表示图13的弹性履带的一部分的放大图。
52.附图标记说明:2

行驶装置;4

驱动轮;6

从动轮;8

转轮;10、50、66、82

弹性履带;12

主车轮;14

主部;16

突耳;18

芯棒;20

转轮引导件;22

抗拉体;24

内周面;26

外周面;28

外缘;30

卡合孔;34、60、76、92

转轮行驶区域;34a、60a、76a、92a

右转轮行驶区域;34b、60b、76b、92b

左转轮行驶区域;36、62、78、94

沟;46

帘线;48

夹持部。
具体实施方式
53.以下,适当地参照附图并且基于优选的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详细地说明。
54.图1示出行驶装置2。该行驶装置2具有驱动轮4、从动轮6、多个转轮8以及弹性履带10。驱动轮4以及从动轮6是主车轮12。该行驶装置2具有未图示的驱动单元(发动机等)。通过该驱动单元,使驱动轮4旋转。典型的驱动轮4是链轮。履带10绕挂于驱动轮4与从动轮6之间。履带10通过驱动轮4的旋转而旋转。在履带10旋转时,转轮8引导履带10。通过该引导来阻止履带10的蜿蜒。通过履带10的旋转,使装置2行驶。作为典型的行驶装置2能够列举出土木工程设备、建筑设备以及农业用设备。行驶装置2也可以具有多个从动轮6。行驶装置2也可以具有位于从动轮6与其他从动轮6之间的转轮8。
55.图2是表示图1的弹性履带10的一部分的放大图。图3是沿着图2的iii-iii线的剖视图。图4是沿着图2的iv-iv线的剖视图。在各附图中,箭头x表示宽度方向,箭头y表示周向,箭头z表示厚度方向。该履带10具有主部14、多个突耳16、多个芯棒18、多个转轮引导件20以及一对抗拉体22。
56.主部14具有环形带形状。该主部14具有内周面24以及外周面26。主部14还具有一对外缘28。在图2中用箭头wm表示的是主部14的宽度。宽度wm是从一方的外缘28到另一方的外缘28的距离。主部14的宽度wm也是履带10的宽度。通常的弹性履带10的宽度wm为100mm以上且600mm以下。主部14具有多个卡合孔30。在履带10行驶时,驱动轮4的爪32(参照图1)进入该卡合孔30。通过该爪32,从驱动轮4经由芯棒18向主部14传递驱动力。主部14也可以代替卡合孔30而具有凹部。在该主部14中,爪32按压凹部。爪30也可以直接按压芯棒18的突出。
57.主部14的内周面24具有右转轮行驶区域34a以及左转轮行驶区域34b。右转轮行驶区域34a位于转轮引导件20的右侧。左转轮行驶区域34b位于转轮引导件20的左侧。换言之,各个转轮行驶区域34位于转轮引导件20的宽度方向外侧的位置。各个转轮行驶区域34沿周向延伸。在行驶装置2行进时,转轮8的外周面与转轮行驶区域34抵接(也参照图4)。各个转轮行驶区域34具有多个沟36。这些沟36沿着周向排列。在本实施方式中,沟36的形状为较长的五边形。转轮行驶区域34也可以具有其他形状的沟36。沟36也可以在宽度方向外端具有圆弧的形状。
58.主部14由弹性材料形成。橡胶、合成树脂、弹性体等能够用于主部14。典型的主部
14的材质是交联后的橡胶组成物。
59.如图1所示,多个突耳16沿着周向排列。这些突耳16以等间距排列。各个突耳16从主部14的外周面26突出。该突耳16的材质与主部14的材质不同。突耳16的材质也可以与主部14的材质相同。
60.如图2所示,多个芯棒18沿着周向排列。这些芯棒18以等间距排列。各个芯棒18位于宽度方向中心的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该芯棒18具有左右对称的形状。芯棒18也可以具有左右不对称的形状。如图4所示,该芯棒18具有中央部38、一对翼部40以及一对突起42。各个翼部40从中央部38朝向宽度方向外侧延伸。各个突起42从中央部38向内突出。中央部38、翼部40以及突起42一体地形成。芯棒18由硬质材料构成。芯棒18的典型的材质为钢、不锈钢等金属。
61.如根据图4明确的那样,芯棒18埋设于主部14。芯棒18的一部分也可以从主部14露出。在本发明中也包括芯棒18的一部分从主部14露出的情况在内,称为“埋设”。
62.如图2所示,多个转轮引导件20沿着周向排列。这些转轮引导件20以等间距排列。各个转轮引导件20位于宽度方向中心。如图3以及图4所示,该转轮引导件20从主部14的内周面24突出。该转轮引导件20具有一对调节器44。各个调节器44包括芯棒18的突起42。该调节器44还包括主部14的一部分。转轮引导件20也可以具有不包括主部14的调节器44。换言之,在调节器44中,芯棒18也可以露出。
63.如图3所示,各个抗拉体22具有多个帘线46。各个帘线46沿周向延伸。该帘线46能够抑制主部14过度的伸长。帘线46的典型的材质是钢、不锈钢等金属。帘线46也可以由有机纤维形成。
64.图5是表示图2的弹性履带10的一部分的放大图。图5示出主部14的内周面24。图5示出卡合孔30的一部分和右转轮行驶区域34a。左转轮行驶区域34b具有右转轮行驶区域34a的形状镜像反转而得的形状(参照图2)。在图5中,箭头g表示沟36的宽度。宽度g是沿着与沟36的延伸方向正交的方向(在本实施方式中为履带10的周向)测量的。
65.图6是表示图3的弹性履带10的一部分的放大图。在图6中示出右转轮行驶区域34a的沟36。在图6中,箭头de表示沟36的深度。深度de是沿着主部14的厚度方向测量的。
66.如图2、图5以及图6所示,各个沟36沿履带10的宽度方向(x方向)延伸。在本实施方式中,右转轮行驶区域34a的沟36位于卡合孔30的右侧,左转轮行驶区域34b的沟36位于卡合孔30的左侧。左转轮行驶区域的沟36的周向位置与右转轮行驶区域34a的沟36的周向位置一致。左转轮行驶区域34b中的沟36的数量与右转轮行驶区域34a中的沟36的数量相同。各个沟36的周向位置与芯棒18的周向位置不同。换言之,沟36在周向上位于芯棒18和与其相邻的芯棒18之间。
67.图7是表示图1的行驶装置2的一部分的放大剖视图。图7的剖面沿着图4的vii线。在图7中示出主车轮12和弹性履带10。履带10弯曲,并且卷绕于主车轮12。在弯曲的履带10中,主部14的内周面24的附近收缩,在该内周面24附近产生压缩应力。在弯曲的履带10中,主部14的外周面26的附近伸长,在该外周面26附近产生有拉伸应力。
68.如上所述,转轮行驶区域34具有沟36。该沟36缓和内周面24附近的压缩应力。具有沟36的弹性履带10的弯曲性优异。履带10卷绕于主车轮12时的能量损失较小。具有该履带10的行驶装置2的低油耗性能优异。由于压缩应力较小,因此即使反复使用该履带10,主部
14也难以破损。
69.在弹性履带10卷绕于主车轮12的状态下,芯棒18不弯曲。因此,在被芯棒18和与其相邻的芯棒18夹持的部分48(以下,称为“夹持部”)处产生弯曲。在图7中,箭头θ是弯曲后的夹持部48的中心角度。
70.在图7中,箭头p表示芯棒18的间距(mm),箭头w表示芯棒18的宽度(mm)(也一并参照图2)。宽度w在翼部40(参照图4)处测量。未弯曲的状态下的夹持部48中的帘线46的长度,能够用间距p与宽度w之差(p-w)来计算。弯曲后的状态下的夹持部48中的帘线46的长度能够用(p-w)之差与系数α的积(α(p-w))来计算。系数α是夹持部48中的帘线46的伸长率。
71.在图7中箭头l是帘线46的卷绕半径(mm)。该卷绕半径l是从主车轮12的中心到卷绕于主车轮12的帘线46为止的距离。关于卷绕半径l,下述公式成立。
72.l*θ=α*(p-w)
73.因此,角度θ能够用下述公式表示。
74.θ=α*(p-w)/l
75.在图7中,箭头n是转轮行驶区域34的卷绕半径(mm)。该卷绕半径n是从主车轮12的中心至卷绕于主车轮12的转轮行驶区域34为止的距离。关于卷绕半径n,下述公式成立。
76.n*θ=α*n*(p-w)/l
77.nθ的值是通过卷绕而收缩的转轮行驶区域34的夹持部48的周长。
78.未弯曲的状态下的夹持部48中的转轮行驶区域34的长度是(p-w)。因此,该转轮行驶区域34的卷绕产生的收缩量v,能够通过下述公式来计算。
79.v=(p-w)-α*n*(p-w)/l
80.=(1-α*n/l)*(p-w)
81.在沟36的宽度g与该值v相同或者比该值大的弹性履带10中,沟36充分地缓和压缩应力。换言之,沟36的宽度g满足下述公式(1)的履带10的低油耗性能优异。
82.g≥(1-α*n/l)(p-w)
ꢀꢀ
(1)
83.在帘线46的卷绕半径l较小时,对帘线46施加较大的张力,从而该帘线46大幅伸长。根据该观点,优选为系数α根据半径l来决定。根据本发明人获得的见解,卷绕半径l超过120mm的情况下的适当的系数α是1.10,卷绕半径l为120mm以下的情况下的适当的系数α是1.15。
84.如上所述,行驶装置2具有2个主车轮12(即,驱动轮4以及从动轮6)。半径l以及半径n可以基于驱动轮4来决定,也可以基于从动轮6来决定。在该半径较小的主车轮12中,对帘线46施加较大的张力,从而该帘线46大幅伸长。根据该观点,优选为基于驱动轮4以及从动轮6中的外径较小的一方,决定半径l以及半径n。
85.从缓和压缩应力的观点出发,优选沟36的宽度g满足上述公式(1),并且满足下述公式(3)。
86.g≥0.02*l
ꢀꢀ
(3)
87.图8是表示图7的弹性履带10的一部分的放大剖视图。图8示出转轮8。在图8中,转轮8的一部分嵌入沟36。转轮行驶区域34具有多个沟36,该转轮行驶区域34供转轮8通过,因此转轮8向沟36的嵌入与从沟36的脱出反复进行。在图8中,箭头t表示转轮8向沟36嵌入的嵌入量(mm),箭头r表示转轮8的半径(mm),箭头g表示沟36的宽度。
88.根据勾股定理,在沟36的宽度g的一半(g/2)中,下述公式成立。
89.g/2=(r
2-(r-t)2)
1/2
90.因此,沟36的宽度g能够通过下述公式来计算。
91.g=2*(r
2-(r-t)2)
1/2
92.=(t*(2*r-t))
1/2
93.在嵌入量t较小的行驶装置2中,转轮8所引起的振动较少。嵌入量t较小的行驶装置2的寂静性优异。根据本发明人获得的见解,嵌入量t为0.5mm以下的行驶装置2的寂静性优异。换言之,宽度g满足下述公式(2)的行驶装置2的寂静性优异。
94.g≤2*(t*(2*r-t))
1/2
ꢀꢀ
(2)
95.在该公式(2)中,t是系数且为0.5。
96.满足上述公式(1)以及公式(2)双方的弹性履带10的低油耗性能以及寂静性双方优异。
97.在图6中由箭头b表示的是从转轮行驶区域34至帘线46的距离。距离b是在弹性履带10未卷绕于主车轮的状态下测量的。沟36的深度de相对于该距离b之比(de/b)优选为0.15以上。在该(de/b)之比为0.15以上的弹性履带10中,沟36充分地缓和压缩应力。该履带10的低油耗性能优异。根据该观点,该(de/b)之比更优选为0.20以上,特别优选为0.25以上。从履带10的耐久性的观点出发,该(de/b)之比优选为0.65以下。
98.如图8所示,沿着沟36的宽度方向的该沟36的剖面形状通常为梯形。该沟36的宽度方向尺寸s在正面的宽度中最大,在底部最小。该宽度方向尺寸s从正面宽度处朝向底部逐渐减小。换言之,沟36具有沿着深度方向逐渐减小的宽度方向尺寸s。正面宽度处的尺寸s与沟36的宽度g一致。在不具有沟36的履带卷绕于主车轮12时,内周面24附近的主部14的收缩率较大。该收缩率随着接近帘线46而逐渐减小。因此,具有沿着深度方向逐渐减小的宽度方向尺寸s的沟36,适当地缓和压缩应力。
99.在图5中,箭头a表示芯棒18与沟36的周向的距离。如上所述,在夹持部48处产生弯曲。在距离a充分大的弹性履带10中,充分地缓和弯曲时的应力。根据该观点,距离a相对于间距p之比(a/p)优选为0.10以上,更优选为0.15以上,特别优选为0.18以上。从沟36能够具有充分大的宽度g的观点出发,该(a/p)之比优选为0.30以下。
100.图9是表示本发明的其他实施方式的弹性履带50的一部分的主视图。该履带50具有主部52、多个芯棒54以及多个转轮引导件56。图9示出主部52的内周面58。虽未图示,但该履带50具有多个突耳以及一对抗拉体。除了后述的沟的规格之外,该履带50的结构与图1~8所示的履带10的结构相同。
101.主部52的内周面58具有右转轮行驶区域60a以及左转轮行驶区域60b。各个转轮行驶区域60沿周向延伸。该转轮行驶区域60具有多个沟62。这些沟62沿着周向排列。左转轮行驶区域60b的沟62的周向位置与右转轮行驶区域60a的沟62的周向位置不同。右转轮行驶区域60a的沟62与左转轮行驶区域60b的沟62沿着周向交替地配置。右转轮行驶区域60a的沟62与左转轮行驶区域60b的沟62的周向上的距离与芯棒54的间距p相等。
102.在该弹性履带50中,在转轮嵌入右转轮行驶区域60a的沟62时,在左转轮行驶区域60b中转轮不嵌入沟62。在转轮嵌入左转轮行驶区域60b的沟62时,在右转轮行驶区域60a中转轮不嵌入沟62。换言之,不存在转轮同时嵌入右转轮行驶区域60a的沟62与左转轮行驶区
域60b的沟62双方的情况。在该履带50中,转轮所引起的振动较小。
103.图10是表示图9的弹性履带50的一部分的放大图。在图10中示出主部52的内周面58。在图10中示出卡合孔64的一部分和右转轮行驶区域60a。在图10中,箭头g表示沟62的宽度,箭头p表示芯棒54的间距,箭头w表示芯棒54的宽度。
104.该弹性履带50满足下述公式(1)。
105.g≥(1-α*n/l)(p-w)
ꢀꢀ
(1)
106.在该公式(1)中,l表示从主车轮(参照图7)的中心至帘线为止的卷绕半径(mm),α是系数,n表示从主车轮的中心至转轮行驶区域60为止的卷绕半径(mm)。卷绕半径l超过120mm的情况下的系数α是1.10,卷绕半径l为120mm以下的情况下的系数α是1.15。该履带50的低油耗性能优异。优选为该履带50满足下述公式(3)。
107.g≥0.02*l
ꢀꢀ
(3)
108.该弹性履带50满足下述公式(2)。
109.g≤2*(t*(2*r-t))
1/2
ꢀꢀ
(2)
110.在该公式(2)中,t是系数且是0.5,r表示转轮(参照图8)的半径(mm)。具有该履带50的行驶装置2的寂静性优异。
111.图11是表示本发明的又一其他实施方式的弹性履带66的一部分的主视图。该履带66具有主部68、多个芯棒70以及多个转轮引导件72。图11示出主部68的内周面74。虽未图示,但该履带66具有多个突耳以及一对抗拉体。除了后述的沟的规格之外,该履带66的结构与图1~8所示的履带10的结构相同。
112.主部68的内周面74具有右转轮行驶区域76a以及左转轮行驶区域76b。各个转轮行驶区域76沿周向延伸。该转轮行驶区域76具有多个沟78。这些沟78沿着周向排列。左转轮行驶区域76b的沟78的周向位置与右转轮行驶区域76a的沟78的周向位置不同。右转轮行驶区域76a的沟78与左转轮行驶区域76b的沟78沿着周向交替地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芯棒70和与其相邻的其他芯棒70之间存在2个沟78。
113.在该弹性履带66中,在转轮嵌入右转轮行驶区域76a的沟78时,在左转轮行驶区域76b中转轮不嵌入沟78。在转轮嵌入左转轮行驶区域76b的沟78时,在右转轮行驶区域76a中转轮不嵌入沟78。换言之,不存在转轮同时嵌入右转轮行驶区域76a的沟78与左转轮行驶区域76b的沟78双方的情况。在该履带66中,转轮所引起的振动较小。
114.图12是表示图11的弹性履带66的一部分的放大图。图12示出主部68的内周面74。图12示出卡合孔80的一部分和右转轮行驶区域76a。在图12中,箭头g表示沟78的宽度,箭头p表示芯棒70的间距,箭头w表示芯棒70的宽度。
115.该弹性履带66满足下述公式(1)。
116.g≥(1-α*n/l)(p-w)
ꢀꢀ
(1)
117.在该公式(1)中,l表示从主车轮(参照图7)的中心至帘线为止的卷绕半径(mm),α是系数,n表示从主车轮的中心至转轮行驶区域76为止的卷绕半径(mm)。卷绕半径l超过120mm的情况下的系数α是1.10,卷绕半径l为120mm以下的情况下的系数α是1.15。该履带66的低油耗性能优异。优选为该履带66满足下述公式(3)。
118.g≥0.02*l
ꢀꢀ
(3)
119.该弹性履带66满足下述公式(2)。
120.g≤2*(t*(2*r-t))
1/2
ꢀꢀ
(2)
121.在该公式(2)中,t是系数且是0.5,r表示转轮(参照图8)的半径(mm)。具有该履带66的行驶装置2的寂静性优异。
122.图13是表示本发明的又一其他实施方式的弹性履带82的一部分的主视图。该履带82具有主部84、多个芯棒86以及多个转轮引导件88。图13示出主部84的内周面90。虽未图示,但该履带82具有多个突耳以及一对抗拉体。除了后述的沟的规格之外,该履带82的结构与图1~8所示的履带10的结构相同。
123.主部84的内周面90具有右转轮行驶区域92a以及左转轮行驶区域92b。各个转轮行驶区域92沿周向延伸。该转轮行驶区域92具有多个沟94。这些沟94沿着周向排列。左转轮行驶区域92b的沟94的周向位置与右转轮行驶区域92a的沟94的周向位置不同。
124.图14是表示图13的弹性履带82的一部分的放大图。图14示出主部84的内周面90。图14示出卡合孔96的一部分与右转轮行驶区域92a。在图14中,箭头g表示沟94的宽度,箭头p表示芯棒86的间距,箭头w表示芯棒86的宽度。
125.该弹性履带82满足下述公式(1)。
126.g≥(1-α*n/l)(p-w)
ꢀꢀ
(1)
127.在该公式(1)中,l表示从主车轮(参照图7)的中心至帘线为止的卷绕半径(mm),α是系数,n表示从主车轮的中心至转轮行驶区域92为止的卷绕半径(mm)。卷绕半径l超过120mm的情况下的系数α是1.10,卷绕半径l为120mm以下的情况下的系数α是1.15。该履带82的低油耗性能优异。优选为该履带82满足下述公式(3)。
128.g≥0.02*l
ꢀꢀ
(3)
129.该弹性履带82满足下述公式(2)。
130.g≤2*(t*(2*r-t))
1/2
ꢀꢀ
(2)
131.在该公式(2)中,t是系数且是0.5,r表示转轮(参照图8)的半径(mm)。具有该履带82的行驶装置2的寂静性优异。
132.如图13以及图14所示,沟94的延伸方向相对于主部84的宽度方向(履带82的宽度方向x)倾斜。因此,转轮的嵌入位置从沟94的一端朝向另一端逐渐移动。在该履带82中,转轮所引起的振动较小。该履带82的寂静性优异。
133.在图14中,箭头β表示沟94的延伸方向相对于主部84的宽度方向的角度。从寂静性的观点出发,角度β的绝对值优选为10
°
(degree)以上,更优选为15
°
以上,特别优选为18
°
以上。从弯曲性的观点出发,该绝对值优选为30
°
以下。
134.实施例
135.以下,根据实施例明确本发明的效果,但不应基于该实施例的记载限定地解释本发明。
136.[实施例1]
[0137]
制作了具有图1~8所示的结构的弹性履带。该履带具有以下的规格。
[0138]
间距p:86mm
[0139]
芯棒的宽度w:50mm
[0140]
主部的最大厚度:41mm
[0141]
卷绕于从动轮时的半径n:153mm
[0142]
卷绕于从动轮时的半径l:194mm
[0143]
沟的宽度g:10mm
[0144]
沟的深度de:10mm
[0145]
转轮的半径r:100mm
[0146]
该履带满足上述公式(1)以及公式(2)。
[0147]
[比较例1]
[0148]
除了将沟的宽度g形成为4mm之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获得了比较例1的弹性履带。该履带不满足上述公式(1)。
[0149]
[实施例2]
[0150]
除了形成图9所示的沟之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获得了实施例2的弹性履带。
[0151]
[实施例3]
[0152]
除了形成图11所示的沟之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获得了实施例3的弹性履带。
[0153]
[实施例4]
[0154]
除了形成图13所示的沟之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获得了实施例4的弹性履带。
[0155]
[比较例2]
[0156]
除了形成不具有沟的主部之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获得了比较例2的弹性履带。
[0157]
[弯曲性]
[0158]
切断弹性履带,获得规定长度的实验片。使该实验片的一端与另一端接触,使中央附近弯曲。对该中央附近的弯曲直径进行测量,进行弯曲性的分级。其结果示于下述表1。
[0159]
[寂静性]
[0160]
切断弹性履带,获得规定长度的实验片。使转轮在该实验片的内周面行驶。对振动的程度进行感官评价,进行寂静性的分级。其结果示于下述表1。
[0161]
【表1】
[0162]
表1:评价结果
[0163][0164]
在表1中,在各实施例的弹性履带中,在弯曲性以及寂静性双方获得“a”或者“b”的分级。根据该评价结果明确了本发明的优异性。
[0165]
工业上的可利用性
[0166]
本发明的弹性履带适于各种行驶装置。该履带特别适于牵引车以及联合收割机。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