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食用菌栽培用喷水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2-02-26 09:32:27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食用菌栽培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食用菌栽培用喷水装置。


背景技术:

2.在食用菌生产过程中,通常是将食用菌各生产配料经搅拌混合装袋后,置于食用菌栽培房内的食用菌栽培架上,然后通过控制食用菌栽培架上菌种袋内的菌料温度和湿度,从而生产出所需的食用菌产品。而要控制食用菌栽培房内的湿度,现有的操作通常是采用人工浇水或直接用自来水管进行浇水的方式,然而现有的浇水方式存在浇水分布不均匀,人工手动浇水费时费力的问题。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问题,亟需一种食用菌栽培用喷水装置来解决。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食用菌栽培用喷水装置,以解决上述问题,达到代替人工浇水,提高浇水均匀性的目的。
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方案:一种食用菌栽培用喷水装置,包括外壳,所述外壳内部底面固接有第一立板和第二立板,所述第一立板和所述第二立板相对设置,所述第一立板和所述第二立板均与所述外壳内部底面垂直,所述第一立板和所述第二立板之间设有若干个加湿组件,所述第一立板和所述第二立板上方固接有顶板,所述顶板上方设有供水组件,所述供水组件与所述加湿组件连通;
5.所述加湿组件包括加湿部和培养部,所述加湿部与所述第一立板和所述第二立板相对的侧壁固接,所述培养部与所述第一立板和所述第二立板相对的侧壁滑动连接,所述加湿部位于所述培养部上方。
6.优选的,所述加湿部包括连接板、固定板和若干弹簧,所述固定板侧壁与所述第一立板和所述第二立板固接,所述连接板位于所述固定板下方,所述连接板顶面和所述固定板底面与所述弹簧的两端固接,所述连接板远离所述弹簧的一面固接有喷洒部,所述喷洒部与所述供水组件连通,所述固定板中部设置有动力部,所述动力部与所述连接板转动连接。
7.优选的,所述喷洒部包括盘管,所述盘管顶部与所述连接板固接,所述盘管底部固接有若干雾化喷头,所述雾化喷头与所述盘管连通,所述盘管边部连通有第一输水管的一端,所述第一输水管的另一端与所述供水组件连通。
8.优选的,所述动力部包括电机,所述电机的侧壁与所述固定板固接,所述电机的输出轴与所述固定板垂直,所述电机的输出轴穿过所述固定板,所述电机的输出轴的端部固接有偏心轴,所述偏心轴远离所述电机的一端与所述连接板转动连接。
9.优选的,所述培养部包括底托,所述底托两侧边部设置有凸台,所述第一立板和所述第二立板相对的面开设凹槽,所述凸台与所述凹槽滑动连接,所述底托顶面开设有若干放置槽,所述放置槽内放置有培养盒,所述底托侧壁固接有拉手。
10.优选的,所述供水组件包括水箱,所述水箱底部与所述顶板顶面固接,所述水箱顶面连通有进水管,所述水箱侧壁连通有增压水泵的进水端,所述增压水泵的出水端连通有第二输水管,所述第二输水管穿过所述顶板,所述第二输水管侧壁与所述第一输水管端部连通。
11.优选的,所述外壳侧边部转动连接有门板,所述门板中部固接有玻璃窗,所述门板外侧面固接有把手。
12.优选的,所述外壳底面固接有若干万向轮。
13.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技术效果:第一立板和第二立板用于支撑加湿组件,顶板用于支撑供水组件,供水组件为加湿组件提供水源,培养部用于放置并培养食用菌,加湿部向培养部的食用菌喷水加湿,加湿部边喷水边晃动,从而提高喷洒部喷出水的均匀性,使水滴更加均匀的落在食用菌或者食用菌基质上,达到代替人工浇水,提高浇水均匀性的效果。
附图说明
14.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15.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16.图2为图1中a处局部放大图;
17.图3为偏心轴结构示意图;
18.图4为本实用新型加湿组件结构示意图;
19.其中,1、外壳;2、第一立板;3、第二立板;4、底托;5、拉手;6、弹簧;7、电机;8、偏心轴;9、连接板;10、雾化喷头;11、盘管;12、固定板;13、第一输水管;14、培养盒;15、第二输水管;16、顶板;17、增压水泵;18、水箱;19、进水管;20、门板;21、玻璃窗;22、把手;23、万向轮。
具体实施方式
20.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1.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22.参照图1-4,本实施例提供一种食用菌栽培用喷水装置,包括外壳1,外壳1内部底面固接有第一立板2和第二立板3,第一立板2和第二立板3相对设置,第一立板2和第二立板3均与外壳1内部底面垂直,第一立板2和第二立板3之间设有若干个加湿组件,第一立板2和第二立板3上方固接有顶板16,顶板16上方设有供水组件,供水组件与加湿组件连通;
23.加湿组件包括加湿部和培养部,加湿部与第一立板2和第二立板3相对的侧壁固接,培养部与第一立板2和第二立板3相对的侧壁滑动连接,加湿部位于培养部上方。第一立板2和第二立板3用于支撑加湿组件,顶板16用于支撑供水组件,供水组件为加湿组件提供
水源,培养部用于放置并培养食用菌,加湿部向培养部的食用菌喷水加湿。
24.进一步优化方案,加湿部包括连接板9、固定板12和若干弹簧6,固定板12侧壁与第一立板2和第二立板3固接,连接板9位于固定板12下方,连接板9顶面和固定板12底面与弹簧6的两端固接,连接板9远离弹簧6的一面固接有喷洒部,喷洒部与供水组件连通,固定板12中部设置有动力部,动力部与连接板9转动连接。
25.喷洒部用于喷水,连接板9通过弹簧6与固定板12连接,连接板9处于悬空的状态,由于固定板12为固定结构,不可移动,连接板9在动力部的带动下相对于固定板12晃动,连接板9带动喷洒部一起晃动,从而提高喷洒部喷出水的均匀性,使水滴更加均匀的落在食用菌或者食用菌基质上,达到代替人工浇水,提高浇水均匀性的效果。
26.进一步优化方案,喷洒部包括盘管11,盘管11顶部与连接板9固接,盘管11底部固接有若干雾化喷头10,雾化喷头10与盘管11连通,盘管11边部连通有第一输水管13的一端,第一输水管13的另一端与供水组件连通。第一输水管13由软性材料制成,水由第一输水管13运输到盘管11中,盘管11中的水经雾化喷头10喷出,雾化喷头10喷出的水滴相比于人工浇水更加细小,有利于水分向食用菌基质中渗透,有利于快速提高空气中的含水量。
27.进一步优化方案,动力部包括电机7,电机7的侧壁与固定板12固接,电机7的输出轴与固定板12垂直,电机7的输出轴穿过固定板12,电机7的输出轴的端部固接有偏心轴8,偏心轴8远离电机7的一端与连接板9转动连接。电机7转动带动偏心轴8转动,偏心轴8带动连接板9晃动,连接板9的晃动使雾化喷头10喷出的水滴快速分布到雾化喷头10以下的空间内,防止大量的水分集中在雾化喷头10的下方,致使食用菌基质吸收水分不均情况的发生。
28.进一步优化方案,培养部包括底托4,底托4两侧边部设置有凸台,第一立板2和第二立板3相对的面开设凹槽,凸台与凹槽滑动连接,底托4顶面开设有若干放置槽(图中未画出),放置槽内放置有培养盒14,底托4侧壁固接有拉手5。底托4可以相对于第一立板2和第二立板3滑动,方便向底托4中放置槽内放置培养盒14,培养盒14用于放置食用菌培养基,当需要向底托4中放置培养盒14时,拉动拉手5即可将底托4拉出,方便实用。
29.进一步优化方案,供水组件包括水箱18,水箱18底部与顶板16顶面固接,水箱18顶面连通有进水管19,水箱18侧壁连通有增压水泵17的进水端,增压水泵17的出水端连通有第二输水管15,第二输水管15穿过顶板16,第二输水管15侧壁与第一输水管13端部连通。进水管19用于向水箱18中加水,水箱18自身可储存一定量的水,增压水泵17开启后,水箱18内的水经过增压水泵17加压后流入第二输水管15,第二输水管15再将水运输到各个第一输水管13中。
30.进一步优化方案,外壳1侧边部转动连接有门板20,门板20中部固接有玻璃窗21,门板20外侧面固接有把手22。喷水完毕后,关闭门板20,防止水分的散失,玻璃窗21有利于观察外壳1内部的情况。
31.进一步优化方案,外壳1底面固接有若干万向轮23。万向轮23方便操作人员对外壳1的移动,增加整体装置的机动性。
32.本实施例的电机7、增压水泵17均电性连接有控制器(图中未画出),控制器为plc控制器或单片机,其连接方式为现有技术,在此不做赘述。
33.本实施例的工作过程如下:打开门板20,将食用菌培养基质放到培养盒14,拉动拉手5,将底托4从外壳1中拉出,将培养盒14放置到放置槽中,推动拉手5,将底托4复位,关闭
门板20;启动电机7,电机7带动偏心轴8转动,偏心轴8带动连接板9晃动,连接板9带动盘管11和雾化喷头10一起晃动,再启动增压水泵17,增压水泵17将水箱18内的水抽出并增压,通过第二输水管15将水输送到各个第一输水管13中,第一输水管13中的水通过盘管11流到雾化喷头10中,雾化喷头10将水喷出,雾化喷头10一边晃动,一边喷水,防止大量的水分集中在雾化喷头10的下方,从而达到代替人工浇水,提高喷水均匀性的效果。
34.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35.以上所述的实施例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式进行描述,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进行限定,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设计精神的前提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做出的各种变形和改进,均应落入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书确定的保护范围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