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车辆排气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2-02-26 05:53:11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具有复数个含氧感知器的车辆排气装置,特别是一种在含氧感知器外部设置保护罩来减少外物碰触的含氧感知器配置。


背景技术:

2.为了地球的永续发展与减少环境污染,市面上的摩托车都装有触媒转换器与含氧感知器,触媒转换器中的触媒可以将摩托车中的引擎燃烧不完全所产生的有毒物质氧化还原成无害的物质,达到减少空气污染的目标,而含氧感知器具有侦测引擎排放气体中的含氧量多寡,借由此讯号调整/计算引擎所需之最佳喷油量,使引擎于最佳状态下运转,同时使触媒转换器具有最佳的转换效率,以达到降低空气污染及提升引擎的使用效能。
3.然而,习知技术的含氧感知器安装于引擎的排气口,只能侦测到从引擎排出但尚未通过触媒转换器中触媒的排放气体,其侦测的排放气体包括氧气与汽油的相对含量,并无法得知排放气体通过触媒转换器中与触媒反应后,最终排出的气体是否符合政府规范的排放废气标准。
4.再者,借由将含氧感知器设置在通过至少一触媒的排气管上,来测量排放气体与触媒反应后氧气与汽油的相对含量,而含氧感知器曝露于排气管之外,容易受到外力撞击导致损坏或者因为外在的天气因素下雨导致检测讯号异常而无法使用,实在有改良之必要性。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含氧感知器外部配置保护罩的排气装置,使得含氧感知器的重要构件受到遮蔽来减少与外在物体的直接接触或碰撞,进而降低检测讯号异常或是故障发生的机会。
6.本实用新型的次要目的在于保护罩能依据车辆设计而组装在排气管或消音器的任一者上,让保护罩所形成的保护机制除能适用在各种不同车款上,亦可配合邻近相关构件的造型,避免破坏车辆的整体外观。
7.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8.1.一种车辆排气装置,其特征在于,包含:
9.一排气管,具有彼此连通的一前管部与一后管部,所述前管部连接于一引擎的一排气口,所述后管部内部安装有一触媒转换器;
10.一消音器,组装于所述后管部外侧,使得所述后管部的一部分长度显露于所述消音器外部,所述后管部的一剩余长度穿设于所述消音器内部;
11.一第一含氧感知器,组装于所述前管部的上游端;
12.一第二含氧感知器,组装于所述后管部,使得所述触媒转换器的至少一触媒位于所述第一含氧感知器及所述第二含氧感知器之间;以及
13.一保护罩,套设在所述第二含氧感知器的外周缘,使得所述第二含氧感知器的一
部分外露于所述保护罩的一外侧,所述第二含氧感知器的剩余部分被遮蔽在所述保护罩的一内侧。
14.所述的车辆排气装置,其中,所述后管部具有一装设所述触媒转换器的上游容置段以及一下游整流段,所述第二含氧感知器组装于所述上游容置段,使得所述第二含氧感知器位于所述触媒转换器的两触媒之间。
15.所述的车辆排气装置,其中,所述上游容置段形成有一供所述第二含氧感知器插入的开口以及至少一个位于所述开口周围的锁孔,所述开口周缘向外延伸出一定位所述第二含氧感知器的管件,所述保护罩受到多数栓件锁固于所述上游容置段的所述锁孔。
16.所述的车辆排气装置,其中,所述保护罩具有一供所述第二含氧感知器穿设的套接部、一供所述栓件穿设的连接部以及一位于所述套接部与所述连接部之间的延伸部,所述延伸部延伸出一设定长度来垂直于所述套接部及所述连接部,使得所述延伸部内侧构造有一收容空间。
17.所述的车辆排气装置,其中,所述第二含氧感知器具有连接一传输线的一本体部、一插入所述排气管或所述消音器的任一者上的检测部以及位于所述本体部与所述检测部之间的一连接部,使得所述第二含氧感知器的局部范围受到所述保护罩来遮蔽。
18.所述的车辆排气装置,其中,所述后管部具有一装设所述触媒转换器的上游容置段以及一下游整流段,所述第二含氧感知器组装于所述下游整流段,使得所述触媒转换器的多数触媒位于所述第一含氧感知器与所述第二含氧感知器之间。
19.所述的车辆排气装置,其中,所述下游整流段形成有一供所述第二含氧感知器插入的开口,且所述开口周缘向外延伸出一定位所述第二含氧感知器的管件,所述消音器设有一对齐所述管件位置的凹陷以及多数个定位孔,所述保护罩受到多数栓件锁固于所述消音器的所述及多数个定位孔。
20.所述的车辆排气装置,其中,所述保护罩具有一遮挡于所述凹陷的套接部、一供所述栓件穿设的连接部以及一位于所述套接部与所述连接部之间的盖板部,所述盖板部构造一对应所述消音器外型的弧曲形状来遮挡在所述消音器外侧。
21.本实用新型的优点为在含氧感知器外部配置保护罩的排气装置,使得含氧感知器的一部分外露于保护罩的外侧以及剩余部分被遮蔽在保护罩的内侧,借此,第二含氧感知器受到遮蔽而减少与外在物体的直接接触或碰撞,进而降低检测讯号异常或是故障发生的机会,并且,保护罩具有提供第二含氧感知器穿设的套接部与提供栓件穿设的连接部,使得保护罩能依据车辆设计而组装在排气管或消音器的任一者上,让保护罩所形成的保护机制除能适用在各种不同车款上,亦可配合邻近相关构件的造型,避免破坏车辆的整体外观。
附图说明
22.图1为车辆排气装置于第一较佳实施例中的示意图;
23.图2为图1的分解图;
24.图3为图1部分放大的示意图;
25.图4为图1的上视图;
26.图5为车辆排气装置于第二较佳实施例中的示意图;
27.图6为图5部分放大的示意图;
28.图7为图5的上视图。
29.附图标记说明:1-车辆排气装置;10-排气管;11-前管部;111-上游端;12-后管部;121-开口;122-锁孔;123-管件;124-开口;125-管件;13-触媒转换器;131-触媒;20-消音器;21-凹陷;22-定位孔;30-第一含氧感知器;40-第二含氧感知器;41-传输线;42-本体部;43-检测部;44-连接部;50-保护罩;501-外侧;502-内侧;51-套接部;511-第一孔径;52-连接部;521-第二孔径;53-延伸部;54-收容空间;55-栓件;56-套接部;561-第三孔径;57-连接部;58-盖板部;59-弧曲形状;60-引擎;61-排气口;70-气体;d1-第一方向;d2-第二方向;h1-设定长度;h2-第一长度;l1-上游容置段;l2-下游整流段;l3-部分长度;l4-剩余长度。
具体实施方式
30.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和附图来进一步描述本实用新型,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特点将会随着描述而更为清楚。
31.请参阅图1与图2所示,于第一较佳实施例中,本实用新型车辆排气装置1主要由一排气管10、一消音器20、一第一含氧感知器30、一第二含氧感知器40与一保护罩50所构成,所述排气管10具有一呈现中空样态的弯曲前管部11与一连通于所述前管部11的一后管部12,以及所述前管部11上游连接一引擎60的一排气口61,所述后管部12内部具有装设一触媒转换器13的上游容置段l1以及一下游整流段l2,其中,所述触媒转换器13具有复数彼此连接的触媒131所构成,所述上游容置段l1形成有一提供所述第二含氧感知器40插入的开口121以及至少一个位于所述开口121周围的锁孔122,所述开口121周缘向外延伸出一定位所述第二含氧感知器40的管件123。
32.请参阅图1、图2与图3所示,于第一较佳实施例中,所述消音器20组装于所述后管部12外侧,使得所述后管部12的一部分长度l3显露于所述消音器20外部,所述后管部12的一剩余长度l4穿设于所述消音器20内部,并且,所述第一含氧感知器30组装于所述前管部11的上游端111,所述第二含氧感知器40具有一传输线41、一本体部42、一检测部43以及位于所述本体部42与所述检测部43之间的一连接部44,所述第二含氧感知器40沿着一垂直于地面的第一方向d1组装于所述排气管10的后管部12,借由所述检测部43插入所述上游容置段l1的开口121来将所述第二含氧感知器40组装于所述后管部12的上游容置段l1,使得所述第二含氧感知器40位于所述触媒转换器13的两个所述触媒131之间,而所述触媒转换器13的所述等触媒131位于所述第一含氧感知器30及所述第二含氧感知器40之间,且所述第一含氧感知器30沿着一相交于所述第一方向d1的第二方向d2组接于所述前管部11,其中,所述第一方向d1与所述第二方向d2只是实施样态的其中之一,并未限制所述第二含氧感知器40组装于所述后管部12的方向与所述第一含氧感知器30组接于所述前管部11的方向。
33.请参阅图2、图3与图4所示,于第一较佳实施例中,所述保护罩50套设在所述第二含氧感知器40的外周缘,而所述保护罩50具有一套接部51、一连接部52以及一位于所述套接部51与所述连接部52之间的延伸部53,所述延伸部53延伸出一设定长度h1来垂直于所述套接部51及所述连接部52,使得所述延伸部53内侧构造有一收容空间54,以及,所述第二含氧感知器40穿设于所述套接部51的一第一孔径511,使得所述第二含氧感知器40的所述连接部44、所述检测部43与所述管件123皆置于所述收容空间54之中,以及将至少一栓件55穿设于所述连接部52的一第二孔径521,使得所述保护罩50受到所述等栓件55锁固于所述后
管部12的上游容置段l1的所述锁孔122,将所述第二含氧感知器40的所述本体部42外露于所述保护罩50的一外侧501,所述第二含氧感知器40的所述检测部43与所述连接部44被遮蔽在所述保护罩50的一内侧502,使得所述第二含氧感知器40受到遮蔽与保护来避免下雨时受到雨淋或受到外力撞击而导致讯号异常与损坏。
34.请参阅图2与图3所示,当所述第二含氧感知器40设置在所述后管部12的上游容置段l1,所述延伸部53的设定长度h1具有小于所述第二含氧感知器40中的所述本体部42、所述连接部44与所述检测部43所形成的一第一长度h2。
35.请参阅图2、图3与图4所示,于第一实施例中具体应用时,当使用者骑乘摩托车来产生一排放气体70,所述气体70通过所述引擎60的所述排气口61来流入所述排气管10,然而所述气体70先通过所述前管部11的所述上游端111后,受到设置在所述上游端111的所述第一含氧感知器30来侦测所述气体70,所述第一含氧感知器30将所述气体70所侦测到之含氧量讯号传送至所述引擎60的控制计算机,借此调整出较佳控制所述引擎60之喷油讯号,接着所述气体70从所述上游端111流动进入所述后管部12中的所述触媒转换器13来通过所述等触媒131的其中一者,借由所述触媒131中的物质与所述气体70产生反应来降低所述气体70中的有害成分,以达到减少废气目的,且反应后的所述气体70受到设置在所述上游容置段l1的所述第二含氧感知器40侦测,借由所述第二含氧感知器40来侦测所述触媒131是否能够维持净化有害废气的正常运作,其中,将所述第一含氧感知器30与所述第二含氧感知器40设置在所述触媒131的其中之一的两相异侧,借此确认所述触媒131的转换效能,以及将其中之一的所述等触媒131设置在所述第二含氧感知器40之后,来将反应过的所述气体70再次与所述触媒131产生反应来降低所述气体70中的有害成分,使得最终排放出的所述气体70具有符合规范的废气排放标准。
36.请阅图5、图6与图7所示,于第二较佳实施例中,与第一较佳实施例的差别在于第二含氧感知器40设置在所述下游整流段l2的位置,以及相对于所述第二含氧感知器40设置在所述下游整流段l2所需要的相对应构造与所述保护罩50的实施样态,于此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含氧感知器40组装于所述排气管10的所述后管部12,所述后管部12的下游整流段l2具有一开口124,且所述开口124周缘向外延伸出一定位所述第二含氧感知器40的管件125,而所述消音器20具有一凹陷21以及多数个定位孔22,且所述保护罩50具有一套接部56、一连接部57以及一位于所述套接部56与所述连接部57之间的盖板部58,使得所述消音器20设置在所述排气管10与所述保护罩50之间,其中,所述盖板部58构造一对应所述消音器20外型的弧曲形状59来遮挡在所述消音器20外侧,使得所述第二含氧感知器40受到遮蔽保护来避免下雨时受到雨淋或受到外力撞击而导致讯号异常与损坏。
37.此外,借由所述第二含氧感知器40穿设于所述套接部56的一第三孔径561与所述下游整流段l2的所述开口124,使得所述第二含氧感知器40的所述连接部44、所述检测部43与所述管件125皆置于所述保护罩50内侧502,以及所述触媒转换器13的所述等触媒131位于所述第一含氧感知器30及所述第二含氧感知器40之间,并且将至少一栓件55穿设于所述连接部57,使得所述保护罩50受到所述等栓件55锁固于所述消音器20的所述等定位孔22,其中,所述消音器20的所述凹陷21对齐所述管件125,使得所述保护罩50的所述套接部56一同遮挡所述凹陷21与所述管件125。
38.请参继续阅图5、图6与图7所示,于第二实施例中具体应用时,当使用者骑乘摩托
车来产生所述排放气体70,所述气体70通过所述引擎60的所述排气口61来流入所述排气管10,然而所述气体70先通过所述前管部11的所述上游端111后,受到设置在所述上游端111的所述第一含氧感知器30来侦测所述气体70,所述第一含氧感知器30将所述气体70所侦测到之含氧量讯号送至所述引擎60的控制计算机,借此调整出较佳控制所述引擎60中之喷油量,接着所述气体70从所述上游端111流动进入所述后管部12中的所述触媒转换器13来通过所述等触媒131,借由所述等触媒131中的物质与所述气体70产生反应来降低所述气体70中的有害成分,以维持控制废气的目的,且反应后的所述气体70受到设置在所述下游整流段l2的所述第二含氧感知器40来侦测空燃比,借由所述第二含氧感知器40来侦测所述等触媒131是否能够维持净化有害废气的正常运作,其中,将所述第一含氧感知器30与所述第二含氧感知器40设置在所述触媒转换器13的两相异侧,借此确认所述等触媒131的转换效能,使得最终排放出的所述气体70具有符合规范的废气排放标准。
39.此外,并无限制所述保护罩50的样态与材质,所述保护罩50的样态可以为具有平面状的板体或内部具有容纳空间的盖体,板体可以为圆弧形状或长条形状,盖体可以为圆球状、三角锥体状或长方体状,而所述保护罩50的材质可以为镀锌钢板或铁制品所构成。
40.以上说明对本实用新型而言只是说明性的,而非限制性的,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理解,在不脱离权利要求所限定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可作出许多修改、变化或等效,但都将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