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驱动装置、相机模块与电子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2-02-24 17:04:09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揭示内容是关于一种驱动装置与相机模块,且特别是一种应用在可携式电子装置上的驱动装置与相机模块。


背景技术:

2.近年来,可携式电子装置发展快速,例如智能电子装置、平板电脑等,已充斥在现代人的生活中,而装载在可携式电子装置上的相机模块与其驱动装置也随之蓬勃发展。但随着科技愈来愈进步,使用者对于驱动装置的品质要求也愈来愈高。因此,发展一种兼具稳定成像镜头移动方向,并且达到微型化功效的驱动装置遂成为产业上重要且急欲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3.本揭示内容提供的驱动装置、相机模块及电子装置,能够通过平移辅助元件与外壳的设计,提供可平移载台适度的预压,使可平移载台与横向滚动元件不易松脱,并且达到微型化的功效。
4.依据本揭示内容一实施方式提供一种驱动装置,具有中心轴,且包含一外壳、一底座、至少一可平移载台及至少一平移辅助元件。外壳环绕于中心轴,其固定至底座,且外壳与底座形成一容置空间。可平移载台设置于容置空间,且包含至少一横向滚动元件,其中横向滚动元件用于使可平移载台相对于外壳与底座沿至少一垂直于中心轴的方向移动。平移辅助元件抵顶于外壳与可平移载台。平移辅助元件与横向滚动元件分别于可平移载台沿中心轴的二侧相对设置。
5.依据前段所述实施方式的驱动装置,其中外壳通过平移辅助元件可提供一正向力作用于可平移载台与横向滚动元件,正向力的施力方向与可平移载台的移动方向垂直。
6.依据前段所述实施方式的驱动装置,其中外壳可包含一开孔部、一固定部及一承接部。开孔部环绕中心轴并形成一开孔。固定部由开孔部往底座延伸并固定于底座。承接部设置于开孔部与固定部之间,用于承接平移辅助元件。
7.依据前段所述实施方式的驱动装置,其中承接部可包含二阶面,二阶面互相平行,且承接至少二平移辅助元件。
8.依据前段所述实施方式的驱动装置,其中该承接部以点接触的方式承接该至少一平移辅助元件。
9.依据前段所述实施方式的驱动装置,其可还包含至少一凹槽,其中凹槽设置于可平移载台与外壳中至少一者,且平移辅助元件设置于凹槽。
10.依据前段所述实施方式的驱动装置,其中平移辅助元件可为球体。
11.依据前段所述实施方式的驱动装置,其中平移辅助元件可为圆柱体。
12.依据前段所述实施方式的驱动装置,其中平移辅助元件可沿中心轴对称设置。
13.依据前段所述实施方式的驱动装置,其可还包含一载体,其设置于容置空间。载体
可包含至少一轴向滚动元件,其中轴向滚动元件用于使载体相对于可平移载台沿平行中心轴的方向移动。
14.依据前段所述实施方式的驱动装置,其中外壳与轴向滚动元件可沿平行中心轴的方向上有至少一部份重叠。
15.依据前段所述实施方式的驱动装置,其中轴向滚动元件可较平移辅助元件靠近中心轴。
16.依据前段所述实施方式的驱动装置,其中外壳可为塑胶外壳、金属外壳、或者具有金属件埋入的塑胶外壳。
17.依据前段所述实施方式的驱动装置,其中外壳可包含至少二注料痕。
18.依据前段所述实施方式的驱动装置,其可还包含至少一驱动磁石及至少一驱动线圈。驱动磁石设置于载体与可平移载台其中一者,驱动线圈固定于外壳,并对应于驱动磁石。
19.本揭示内容一实施方式提供一种相机模块,其包含依据前段所述实施方式的驱动装置、一成像透镜组及一电子感光元件。成像透镜组设置于驱动装置,驱动装置用于使成像透镜组沿垂直中心轴的方向以及平行中心轴的方向移动。电子感光元件用于将通过成像透镜组的一光线转换成一影像信号。
20.本揭示内容一实施方式提供一种电子装置,其包含至少一依据前段所述实施方式的相机模块。
21.本揭示内容一实施方式提供一种相机模块,其包含一外壳、一底座、一成像镜头及至少一横向滚动元件。外壳固定至底座并形成一容置空间。成像镜头设置于容置空间,并具有一光轴。横向滚动元件设置于成像镜头与底座之间,其用于使成像镜头相对于外壳和底座沿至少一垂直于光轴的方向移动。外壳提供一正向力作用于横向滚动元件,且正向力的施力方向平行成像镜头的光轴。
附图说明
22.图1a绘示依照本揭示内容第一实施例中相机模块的爆炸图;
23.图1b绘示图1a第一实施例中成像镜头及驱动装置的组合立体图;
24.图1c绘示图1a第一实施例中外壳的透视图;
25.图1d绘示图1a第一实施例中外壳的立体图;
26.图1e绘示图1a第一实施例中外壳的另一立体图;
27.图1f绘示图1a第一实施例中相机模块的参数示意图;
28.图2a绘示依照本揭示内容第二实施例中相机模块的爆炸图;
29.图2b绘示图2a第二实施例中外壳的立体图;
30.图2c绘示图2a第二实施例中外壳的另一立体图;
31.图2d绘示图2a第二实施例中相机模块的参数示意图;
32.图3a绘示依照本揭示内容第三实施例中相机模块的爆炸图;
33.图3b绘示图3a第三实施例中外壳的立体图;
34.图3c绘示图3a第三实施例中外壳的另一立体图;
35.图3d绘示图3a第三实施例中相机模块的参数示意图;
36.图4a绘示依照本揭示内容第四实施例中电子装置的示意图;
37.图4b绘示依照图4a第四实施例中电子装置的方块图;
38.图4c绘示依照图4a第四实施例中自拍场景的示意图;以及
39.图4d绘示依照图4a第四实施例中拍摄的影像的示意图。
40.【符号说明】
41.10,20,30,41:相机模块
42.11,21,31,41a:成像镜头
43.11a,21a,31a:成像透镜组
44.11b,21b:镜筒
45.12,22,32,41b:电子感光元件
46.13,23,33:驱动电路板
47.14,24,34:基板
48.15,25,35:电路板
49.110,210,310:外壳
50.111,211,311:开孔部
51.111a,211a,311a:开孔
52.112,212,312:固定部
53.113,213,313:承接部
54.113a,113b,213a,213b:阶面
55.114,214,314:注料痕
56.120,220,320:底座
57.131,231,331:第一可平移载台
58.132,232,332:第二可平移载台
59.133a,233a,333a:第一横向滚动元件
60.133b,233b,333b:第二横向滚动元件
61.140,240,340:平移辅助元件
62.150,250,350:凹槽
63.160,260,360:载体
64.161,261,361:轴向滚动元件
65.171,271,371:第一驱动磁石
66.172,272,372:第二驱动磁石
67.181,281,381:第一横向驱动线圈
68.182,282,382:第二横向驱动线圈
69.183,283,383:轴向驱动线圈
70.40:电子装置
71.42:使用者界面
72.43:成像信号处理元件
73.44:光学防手震组件
74.45:感测元件
75.46:闪光灯模块
76.47:对焦辅助模块
77.m:金属件
78.f:焊接处
79.x:中心轴
80.x1:光轴
81.da:中心轴与轴向滚动元件的距离
82.db:中心轴与平移辅助元件的距离
具体实施方式
83.本揭示内容提供一种驱动装置,其具有一中心轴,且包含一外壳、一底座、至少一可平移载台及至少一平移辅助元件。外壳环绕于中心轴且固定至底座。外壳与底座形成一容置空间。可平移载台设置于容置空间,且包含至少一横向滚动元件,其中横向滚动元件用于使可平移载台相对于外壳与底座沿至少一垂直于中心轴的方向移动。平移辅助元件抵顶于外壳与可平移载台,其中平移辅助元件与横向滚动元件分别于可平移载台沿中心轴的二侧相对设置。通过平移辅助元件与外壳的设计,提供可平移载台适度的预压,使横向滚动元件不易松脱,并可提供二维平面上的移动自由度并且达到微型化的功效。
84.外壳通过平移辅助元件可提供一正向力作用于可平移载台与横向滚动元件,其中正向力的施力方向与可平移载台的移动方向垂直。借此,正向力使可平移载台与横向滚动元件可保持在可平移的平面上,稳定移动方向。
85.外壳可包含一开孔部、一固定部及一承接部。开孔部环绕中心轴并形成一开孔。固定部由开孔部往底座延伸并固定于底座。承接部设置于开孔部与固定部之间,用以承接平移辅助元件。借此,外壳可通过承接部的设计提高结构强度并且可降低外壳的制造公差。另外,外壳的固定部可通过胶水粘着或焊接的方式与底座连接固定,但本揭示内容不以此为限。
86.承接部可包含二阶面,其中二阶面互相平行且承接至少二平移辅助元件。借此,外壳结构可为更复杂的设计,使外壳与平移辅助元件之间的受力更平均。具体而言,二阶面可分别对应沿不同维度滚动的二横向滚动元件。
87.承接部与平移辅助元件可以点接触的方式承接。借此,降低外壳与平移辅助元件之间的摩擦,提高驱动品质。
88.驱动装置可还包含至少一凹槽,其设置于可平移载台与外壳中至少一者,其中平移辅助元件设置于凹槽。借此,可避免平移辅助元件强力撞击可平移载台与外壳,提升产品可靠度。
89.平移辅助元件可为球体或圆柱体,但本揭示内容不以此为限。当平移辅助元件为球体,其可便于组装,提高组装效率;当平移辅助元件为圆柱体,可提供较坚固的结构设计,并保持移动方向的稳定性。
90.平移辅助元件可沿中心轴对称设置。借此,可减少组装时产生歪斜的情况。
91.驱动装置可还包含一载体,其设置于容置空间。载体可包含至少一轴向滚动元件,其中轴向滚动元件用于使载体相对于可平移载台沿平行中心轴的方向移动。借此,提供轴
向的移动自由度,使整体驱动装置可达成三轴平移。另外,可平移载台可还包含一第一可平移载台及一第二可平移载台。横向滚动元件可以设置在第一可平移载台与第二可平移载台之间,也可以设置在底座与第一可平移载台之间。外壳则可用于限制可平移载台(或第一可平移载台及第二可平移载台)及载体的可移动范围。
92.外壳与轴向滚动元件可沿平行中心轴的方向上有至少一部份重叠。借此,外壳可防止轴向滚动元件脱落,并且控制载体保持在特定的范围内移动。
93.具体而言,轴向滚动元件可较平移辅助元件靠近中心轴。借此,提高结构的紧密度,可避免轴向移动时施力不平衡的情况发生。
94.外壳可由塑胶材料与金属材料中至少一者所组成。借此,提供高结构强度以及高尺寸精度的外壳,并且具有较高的生产效率。详细来说,外壳可为一塑胶外壳,由射出成型制成;或可为一具有金属件埋入的塑胶外壳,由埋入射出制成;亦也可为一金属外壳,由金属冲压成型制成。
95.外壳可还包含至少二注料痕,其用以提升成型效率,并且降低成型公差。
96.驱动装置可还包含至少一驱动磁石及至少一驱动线圈。驱动磁石设置于载体与可平移载台其中一者,驱动线圈固定于外壳并对应于驱动磁石。借此,可提供电磁驱动力,达到光学影像稳定及自动对焦的功效。具体而言,驱动磁石的数量可为二,其分别设置于载体与可平移载台上。驱动线圈可包含二横向驱动线圈及至少一轴向驱动线圈,其中二横向驱动线圈分别对应二驱动磁石。借此,可驱动可平移载台沿垂直于中心轴的方向移动。轴向驱动线圈固定至外壳上,对应设置于载体的二驱动磁石。借此,可驱动载体沿中心轴的方向移动。
97.上述本揭示内容的驱动装置中的各技术特征皆可组合配置,而达到对应的功效。
98.本揭示内容另提供一种相机模块,包含前述的驱动装置、一成像镜头组及一电子感光元件。成像透镜组设置于驱动装置,驱动装置用于使成像透镜组沿垂直中心轴的方向及平行中心轴的方向移动。电子感光元件用于使通过成像透镜组的一光线转换成一影像信号。借此,有助于达到微型化的功效。
99.本揭示内容又提供一种电子装置包含至少一前述的相机模块。借此,有利于提供微型化的电子装置。
100.本揭示内容再提供一种相机模块,其包含一外壳、一底座、一成像镜头及至少一横向滚动元件。外壳固定至底座并形成一容置空间。成像镜头具有一光轴且设置于容置空间。横向滚动元件设置于成像镜头与底座之间,其用于使成像镜头相对于外壳及底座沿至少一垂直于光轴的方向移动。外壳提供一正向力作用于横向滚动元件,且正向力的施力方向平行于成像镜头的光轴。通过外壳的设计提供横向滚动元件达到预压的功效,使横向滚动元件不易松脱,稳定成像镜头移动方向,并且达到微型化的功效。
101.根据上述揭示内容,以下提出具体实施例并配合附图予以详细说明。
102.《第一实施例》
103.请参照图1a,其绘示依照本揭示内容第一实施例中相机模块10的爆炸图。由图1a可知,相机模块10包含一驱动装置(未另标号)、一成像镜头11、一电子感光元件12、一驱动电路板13、一基板14以及一电路板15,其中成像镜头11设置于驱动装置,驱动电路板13、基板14、电路板15由顶部至底部依序排列并设置于驱动装置,电子感光元件12设置于电路板
15。驱动装置具有一中心轴x,且包含一外壳110、一底座120、至少一可平移载台(未另标号)、至少一平移辅助元件140、至少一凹槽150、一载体160、至少一驱动磁石(未另标号)及至少一驱动线圈(未另标号)。成像镜头11包含成像透镜组11a及镜筒11b,成像透镜组11a设置于镜筒11b之中,且成像镜头11设置于外壳110与底座120形成的容置空间(未另标号)。详细来说,驱动装置用于使成像透镜组11a能够沿垂直中心轴x(即成像镜头11的光轴)的方向以及平行中心轴x的方向移动,且电子感光元件12用于将通过成像透镜组11a的光线转换成影像信号。
104.请配合参照图1b,其绘示图1a第一实施例中成像镜头11及驱动装置的组合立体图。由图1a及图1b可知,外壳110环绕中心轴x并固定至底座120。可平移载平台设置于容置空间,其中可平移载台包含至少一横向滚动元件(未另标号),横向滚动元件用于使可平移载台相对于外壳110与底座120沿至少一垂直于中心轴x的方向移动。平移辅助元件140抵顶于外壳110与可平移载台,且平移辅助元件140与横向滚动元件分别于可平移载台沿中心轴x的二侧相对设置。借此,可提供二维平面上的移动自由度。进一步来说,平移辅助元件140可通过沿中心轴x对称设置减少组装时产生歪斜的情况。详细来说,第一实施例中,可平移载台可包含一第一可平移载台131及一第二可平移载台132,横向滚动元件可包含至少一第一横向滚动元件133a及至少一第二横向滚动元件133b,其中第一横向滚动元件133a的数量为四并皆为圆柱体,且设置于底座120与第一可平移载台131之间,第二横向滚动元件133b的数量为四并皆为圆柱体,且设置于第一可平移载台131与第二可平移载台132之间,但本揭示内容不以此为限。
105.再者,外壳110可用于限制第一可平移载台131及第二可平移载台132的移动范围,且通过平移辅助元件140与外壳110的设计,可提供第一可平移载台131及第二可平移载台132适度的预压,使得第一可平移载台131、第二可平移载台132、第一横向滚动元件133a及第二横向滚动元件133b不易松脱,并且达到微型化的功效。
106.由图1a可知,载体160设置于容置空间且成像镜头11安装于载体160上。载体160包含至少一轴向滚动元件161,其中轴向滚动元件161用于使载体160相对于第一可平移载台131及第二可平移载台132沿平行中心轴x的方向移动。借此,可提供轴向的移动自由度,使整体驱动装置可达成三轴平移。再者,外壳110与轴向滚动元件161沿平行中心轴x的方向上可有至少一部份重叠。借此,外壳110可防止轴向滚动元件161脱落,并控制载体160保持在特定的范围内移动。
107.驱动磁石可设置于载体160、第一可平移载台131及第二可平移载台132其中一者,驱动线圈固定于外壳110并且对应驱动磁石。借此,可提供电磁驱动力,进而达到光学影像稳定及自动对焦的功效。具体而言,第一实施例中,驱动磁石包含一第一驱动磁石171及一第二驱动磁石172,其中第一驱动磁石171与第二驱动磁石172的数量分别为二并可分别设置于载体160与第二可平移载台132。驱动线圈包含至少一第一横向驱动线圈181及至少一第二横向驱动线圈182,其数量分别为二并分别对应第一驱动磁石171与第二驱动磁石172,但本揭示内容不以此为限。借此,可驱动可平移载台沿垂直于中心轴x的方向移动。驱动线圈可还包含至少一轴向驱动线圈183,轴向驱动线圈183的数量为二,并固定至外壳110上,且对应设置于载体160的二第一驱动磁石171。借此,可驱动载体160沿中心轴x的方向移动。
108.在第一实施例中,平移辅助元件140的数量为八并皆为圆柱体,其中四平移辅助元
件140抵顶于第一可平移载台131与外壳110之间,另四平移辅助元件140抵顶于第二可平移载台132与外壳110之间。借此,提供较坚固的结构设计,并保持移动方向的稳定性。外壳110可通过平移辅助元件140提供一正向力作用于第一可平移载台131、第二可平移载台132、第一横向滚动元件133a及第二横向滚动元件133b,正向力的施力方向与第一可平移载台131及第二可平移载台132的移动方向垂直。借此,正向力可使第一可平移载台131、第二可平移载台132、第一横向滚动元件133a及第二横向滚动元件133b保持在可平移的平面上,进而稳定移动方向。
109.进一步来说,在第一实施例中,轴向滚动元件161的数量为八并皆为球体,其中各二轴向滚动元件161设置于第二可平移载台132并对应平移辅助元件140的位置,但本揭示内容不以此为限。
110.再者,凹槽150设置于可平移载台与外壳110至少一者,且平移辅助元件140设置于凹槽150。具体而言,凹槽150的数量为十六,其中八凹槽150设置于第一可平移载台131,四凹槽150设置于第二可平移载台132,四凹槽150设置于底座120,且第一横向滚动元件133a及第二横向滚动元件133b皆设置于凹槽150。另外,可依据需求设置凹槽150于外壳110,本揭示内容不以本第一实施例为限。借此,可避免平移辅助元件140、第一横向滚动元件133a及第二横向滚动元件133b强力撞击第一可平移载台131、第二可平移载台132及外壳110,提升产品可靠度。
111.请配合参照图1c、图1d及图1e,其中图1c绘示图1a第一实施例中外壳110的透视图,图1d绘示图1a第一实施例中外壳110的立体图,图1e绘示图1a第一实施例中外壳110的另一立体图。由图1b至图1e可知,外壳110包含一开孔部111、一固定部112以及一承接部113,其中开孔部111环绕中心轴x并形成一开孔111a,固定部112由开孔部111往底座120延伸并固定于底座120,且承接部113设置于开孔部111与固定部112之间,用以承接平移辅助元件140。借此,外壳110可通过承接部113的设计提高结构强度并可降低外壳110的制造公差。再者,承接部113可包含二阶面113a、113b,其中二阶面113a、113b互相平行,且承接至少二平移辅助元件140。借此,可使外壳110与平移辅助元件140之间的受力更平均。详细来说,二阶面113a、113b可分别对应二个沿不同维度滚动的横向滚动元件。承接部113可以点接触的方式承接平移辅助元件140。借此,可降低外壳110与平移辅助元件140之间的摩擦,提高驱动品质。另外,外壳110的固定部112可通过胶水粘着或焊接的方式与底座120连接固定,但本揭示内容不以此为限。
112.外壳110可还包含至少二注料痕114;具体而言,第一实施例中,注料痕114的数量为二,但本揭示内容不以此为限。借此,提升外壳的成型效率并降低成型公差。再者,外壳110可为塑胶外壳、金属外壳、或者具有金属件埋入的塑胶外壳。在第一实施例中,外壳110为具有一金属件m埋入的塑胶外壳,由埋入射出制成再以焊接的方式于一焊接处f固定至底座120并电性连接至驱动电路板13,借以利用金属件m将驱动电流传至设置于外壳110上的轴向驱动线圈183。借此,提供高结构强度以及高尺寸精度的外壳,并且具有较高的生产效率。
113.请配合参照图1f,其绘示图1a第一实施例中相机模块10的参数示意图。由图1a及图1f可知,轴向滚动元件161可较平移辅助元件140靠近中心轴x。借此,可提高结构的紧密度,可避免轴向移动时施力不平衡的情况发生。具体而言,中心轴x与轴向滚动元件161的距
离为da,中心轴x与平移辅助元件140的距离为db,da可小于db。在第一实施例中,da等于7.05mm,db等于8.86mm与9.39mm。
114.《第二实施例》
115.请参照图2a,其绘示依照本揭示内容第二实施例中相机模块20的爆炸图。由图2a可知,相机模块20包含一驱动装置(未另标号)、一成像镜头21、一电子感光元件22、一驱动电路板23、一基板24以及一电路板25,其中成像镜头21设置于驱动装置,驱动电路板23、基板24、电路板25由顶部至底部依序排列设置,电子感光元件22设置于电路板25。驱动装置具有一中心轴x,且包含一外壳210、一底座220、至少一可平移载台(未另标号)、至少一平移辅助元件240、至少一凹槽250、一载体260、至少一驱动磁石(未另标号)及至少一驱动线圈(未另标号)。成像镜头21包含成像透镜组21a及镜筒21b,成像透镜组21a设置于镜筒21b之中,且成像镜头21设置于外壳210与底座220形成的容置空间(未另标号)。详细来说,驱动装置用于使成像透镜组21a能够沿垂直中心轴x(即成像镜头21的光轴)的方向以及平行中心轴x的方向移动,且电子感光元件22用于将通过成像透镜组21a的光线转换成影像信号。
116.由图2a可知,外壳210环绕中心轴x并固定至底座220。可平移载平台设置于容置空间,其中可平移载台包含至少一横向滚动元件(未另标号),横向滚动元件用于使可平移载台相对于外壳210和底座220沿至少一垂直于中心轴x的方向移动。平移辅助元件240抵顶于外壳210与可平移载台,且平移辅助元件240与横向滚动元件分别于可平移载台沿中心轴x的二侧相对设置。借此,可提供二维平面上的移动自由度。进一步来说,平移辅助元件240可通过沿中心轴x对称设置减少组装时产生歪斜的情况。详细来说,可平移载台可包含一第一可平移载台231及一第二可平移载台232,横向滚动元件可包含至少一第一横向滚动元件233a及至少一第二横向滚动元件233b,其中第一横向滚动元件233a的数量为四并皆为圆柱体,且设置于底座220与第一可平移载台231之间,第二横向滚动元件233b的数量为四并皆为圆柱体,且设置于第一可平移载台231与第二可平移载台232之间,但本揭示内容不以此为限。
117.再者,外壳210可用于限制第一可平移载台231及第二可平移载台232的移动范围,且通过平移辅助元件240与外壳210的设计,可提供第一可平移载台231及第二可平移载台232适度的预压,使得第一可平移载台231、第二可平移载台232、第一横向滚动元件233a及第二横向滚动元件233b不易松脱,并且达到微型化的功效。
118.由图2a可知,载体260设置于容置空间且成像镜头21安装于载体260上。载体260包含至少一轴向滚动元件261,其中轴向滚动元件261用于使载体260相对于第一可平移载台231及第二可平移载台232沿平行中心轴x的方向移动。借此,可提供轴向的移动自由度,使整体驱动装置可达成三轴平移。再者,外壳210与轴向滚动元件261沿平行中心轴x的方向上可有至少一部份重叠。借此,外壳210可防止轴向滚动元件261脱落,并控制载体260保持在特定的范围内移动。
119.驱动磁石可设置于载体260、第一可平移载台231及第二可平移载台232其中一者,驱动线圈固定于外壳210并且对应驱动磁石270。借此,可提供电磁驱动力,进而达到光学影像稳定及自动对焦的功效。具体而言,驱动磁石包含一第一驱动磁石271及一第二驱动磁石272,其中第一驱动磁石271与第二驱动磁石272的数量分别为二并可分别设置于载体260与第二可平移载台232,驱动线圈包含至少一第一横向驱动线圈281及至少一第二横向驱动线
圈282,其数量分别为二并分别对应第一驱动磁石271与第二驱动磁石272,但本揭示内容不以此为限。借此,可驱动可平移载台沿垂直于中心轴x的方向移动。驱动线圈可还包含至少一轴向驱动线圈283,轴向驱动线圈283的数量为二,并固定至外壳210上,对应设置于载体260的二第一驱动磁石271。借此,可驱动载体260沿中心轴x的方向移动。
120.在第二实施例中,平移辅助元件240的数量为八并皆为球体,其中四平移辅助元件240抵顶于第一可平移载台231与外壳210之间,另四平移辅助元件240抵顶于第二可平移载台232与外壳210之间。借此,便于组装,进而提高组装效率。外壳210可通过平移辅助元件240提供一正向力作用于第一可平移载台231、第二可平移载台232、第一横向滚动元件233a及第二横向滚动元件233b,正向力的施力方向与第一可平移载台231及第二可平移载台232的移动方向垂直。借此,正向力可使第一可平移载台231、第二可平移载台232、第一横向滚动元件233a及第二横向滚动元件233b保持在可平移的平面上,进而稳定移动方向。
121.进一步来说,在第二实施例中,轴向滚动元件261的数量为四并皆为圆柱体,其中各轴向滚动元件261设置于第二可平移载台232并对应各二平移辅助元件240的位置,但本揭示内容不以此为限。
122.再者,凹槽250设置于可平移载台230与外壳210至少一者,且平移辅助元件240设置于凹槽250。具体而言,凹槽250的数量为十六,其中八凹槽250设置于第一可平移载台231,四凹槽250设置于第二可平移载台232,四凹槽250设置于底座220,且第一横向滚动元件233a及第二横向滚动元件233b皆设置于凹槽250。另外,可依据需求设置凹槽250于外壳210,本揭示内容不以本第二实施例为限。借此,可避免平移辅助元件240、第一横向滚动元件233a及第二横向滚动元件233b强力撞击第一可平移载台231、第二可平移载台232及外壳210,提升产品可靠度。
123.请配合参照图2b及图2c,其中图2b绘示图2a第二实施例中外壳210的立体图,图2c绘示图2a第二实施例中外壳210的另一立体图。由图2b及图2c可知,外壳210包含一开孔部211、一固定部212及一承接部213,其中开孔部211环绕中心轴x并形成一开孔211a,固定部212由开孔部211往底座220延伸并固定于底座220,且承接部213设置于开孔部211与固定部212之间,用以承接平移辅助元件240。借此,外壳210可通过承接部213的设计提高结构强度并可降低外壳210的制造公差。再者,承接部213可还包含二阶面213a、213b,其中二阶面213a、213b互相平行,且承接至少二平移辅助元件240。借此,可使外壳210与平移辅助元件240之间的受力更平均。详细来说,二阶面213a、213b可分别对应二个沿不同维度滚动的横向滚动元件233。承接部213可以点接触的方式承接平移辅助元件240。借此,可降低外壳210与平移辅助元件240之间的摩擦,提高驱动品质。外壳210的固定部212可通过胶水粘着或焊接的方式与底座220连接固定,但本揭示内容不以此为限。
124.外壳210可还包含至少二注料痕214;具体而言,第二实施例中,注料痕214的数量为四。借此,提升成型效率并降低成型公差。再者,外壳210可为塑胶外壳、金属外壳、或者具有金属件埋入的塑胶外壳。在第二实施例中,外壳210为一塑胶外壳,由射出成型制成,再以胶水粘着的方式固定至底座220上。借此,提供高结构强度以及高尺寸精度的外壳,并且具有较高的生产效率。
125.请配合参照图2d,其绘示图2a第二实施例中相机模块20的参数示意图。由图2a及图2d可知,轴向滚动元件261可较平移辅助元件240靠近中心轴x。借此,可提高结构的紧密
度,可避免轴向移动时施力不平衡的情况发生。具体而言,中心轴x与轴向滚动元件261的距离为da,中心轴x与平移辅助元件240的距离为db,da可小于db。在第二实施例中,da等于7.05mm,db等于8.86mm与9.39mm。
126.《第三实施例》
127.请参照图3a,其绘示依照本揭示内容第三实施例中相机模块30的爆炸图。由图3a可知,相机模块30包含一外壳310、一底座320、一成像镜头31、至少一横向滚动元件(未另标号)、一电子感光元件32、一驱动电路板33、一基板34以及一电路板35,其中驱动电路板33、基板34、电路板35由顶部至底部依序排列设置,电子感光元件32设置于电路板35。外壳310固定至底座320并形成一容置空间(未另标号)。成像镜头31设置于容置空间且具有一光轴x1。外壳310具有一中心轴(即成像镜头31的光轴x1)。成像镜头31包含一成像透镜组31a及一载体360,其中成像透镜组31a设置于载体360,且载体360具有镜筒的组装功效;也就是说,成像镜头31为一体式的成像镜头。横向滚动元件用于使成像镜头31相对于外壳310与底座320能够沿至少垂直于光轴x1的方向移动,其中外壳310提供一正向力作用于横向滚动元件,且正向力的施力方向平行成像镜头31的光轴x1。电子感光元件32用于将通过成像透镜组31a的光线转换成影像信号。
128.由图3a可知,相机模块30可还包含至少一可平移载平台及至少一平移辅助元件340。可平移载台设置于容置空间。平移辅助元件340抵顶于外壳310与可平移载台,且平移辅助元件340与横向滚动元件分别于可平移载台沿中心轴的二侧相对设置。借此,可提供二维平面上的移动自由度。进一步来说,平移辅助元件340可通过沿中心轴对称设置减少组装时产生歪斜的情况。详细来说,可平移载台可包含一第一可平移载台331及一第二可平移载台332。横向滚动元件可包含至少一第一横向滚动元件333a及至少一第二横向滚动元件333b,其中第一横向滚动元件333a的数量为二并皆为圆柱体,且设置于底座320与第一可平移载台331之间,第二横向滚动元件333b的数量为二并皆为圆柱体,且设置于第一可平移载台331与第二可平移载台332之间,但本揭示内容不以此为限。
129.再者,外壳310可用于限制第一可平移载台331及第二可平移载台332的移动范围,且通过平移辅助元件340与外壳310的设计,可提供第一可平移载台331及第二可平移载台332适度的预压,使得第一可平移载台331、第二可平移载台332、第一横向滚动元件333a及第二横向滚动元件333b不易松脱,并且达到微型化的功效。
130.由图3a可知,载体360包含至少一轴向滚动元件361,其中轴向滚动元件361用于使载体360相对于第一可平移载台331及第二可平移载台332沿平行中心轴的方向移动。借此,可提供轴向的移动自由度,使整体相机模块30在自动对焦过程中可达成三轴平移。再者,外壳310与轴向滚动元件361沿平行中心轴的方向上可有至少一部份重叠。借此,外壳310可防止轴向滚动元件361脱落,并控制载体360保持在特定的范围内移动。
131.相机模块30可还包含至少一第一驱动磁石371、至少一第二驱动磁石372、至少第一横向驱动线圈381及至少一第二横向驱动线圈382。具体而言,第一驱动磁石371与第二驱动磁石372的数量分别为二并可分别设置于载体360与第二可平移载台332。第一横向驱动线圈381及第二横向驱动线圈382的数量分别为二并分别对应第一驱动磁石371与第二驱动磁石372,但本揭示内容不以此为限。透过第一横向驱动线圈381及第二横向驱动线圈382可驱动第一可平移载台331及第二可平移载台332沿垂直于中心轴的方向移动。借此,可提供
电磁驱动力,进而达到光学影像稳定及自动对焦的功效。
132.相机模块30可还包含至少一轴向驱动线圈383,轴向驱动线圈383固定至外壳310上,对应设置于载体360的第一驱动磁石371。借此,可驱动载体360沿中心轴的方向移动。
133.在第三实施例中,平移辅助元件340的数量为四并皆为球体,其中平移辅助元件340设置于第二可平移载台332,且四平移辅助元件340皆抵顶于外壳310。借此,便于组装,进而提高组装效率。外壳310可通过平移辅助元件340提供一正向力作用于第一可平移载台331、第二可平移载台332、第一横向滚动元件333a及第二横向滚动元件333b,正向力的施力方向与第一可平移载台331及第二可平移载台332的移动方向垂直。借此,正向力可使第一可平移载台331、第二可平移载台332、第一横向滚动元件333a及第二横向滚动元件333b保持在可平移的平面上,进而稳定移动方向。
134.进一步来说,在第三实施例中,轴向滚动元件361的数量为八并皆为球体,其中各二轴向滚动元件361设置于第二可平移载台332并对应各平移辅助元件340的位置,但本揭示内容不以此为限。
135.再者,相机模块30可还包含至少一凹槽350,其设置于可平移载台与外壳310至少一者,且平移辅助元件340设置于凹槽350。具体而言,第三实施例中,凹槽350的数量为八,其中二凹槽350设置于第一可平移载台331,四凹槽350设置于第二可平移载台332,二凹槽350设置于底座320,且第一横向滚动元件333a及第二横向滚动元件333b皆设置于凹槽350。另外,可依据需求设置凹槽350于外壳310,本揭示内容不以本第三实施例为限。借此,可避免平移辅助元件340、第一横向滚动元件333a及第二横向滚动元件333b强力撞击第一可平移载台331、第二可平移载台332及外壳310,提升产品可靠度。
136.请配合参照图3b及图3c,其中图3b绘示图3a第三实施例中外壳310的立体图,图3c绘示图3a第三实施例中外壳310的另一立体图。由图3a、图3b及图3c可知,外壳310包含一开孔部311、一固定部312及一承接部313,其中开孔部311环绕中心轴并形成一开孔311a,固定部312由开孔部311往底座320延伸并固定于底座320,且承接部313设置于开孔部311与固定部312之间,用以承接平移辅助元件340。借此,外壳310可通过承接部313的设计提高结构强度并可降低外壳310的制造公差。再者,承接部313承接至少一平移辅助元件340。借此,可使外壳310与平移辅助元件340之间的受力更平均。详细来说,承接部313可以点接触的方式承接平移辅助元件340。借此,可降低外壳310与平移辅助元件340之间的摩擦,提高驱动品质。
137.外壳310可还包含至少二注料痕314;具体而言,第三实施例中,注料痕314的数量为二,但本揭示内容不以此为限。借此,提升外壳的成型效率并降低成型公差。详细来说,外壳310的固定部312可通过胶水粘着或焊接的方式与底座320连接固定,但本揭示内容不以此为限。再者,外壳310可为塑胶外壳、金属外壳、或者具有金属件埋入的塑胶外壳。在第三实施例中外壳310为一金属外壳,由金属冲压成型制成,再以胶水粘着的方式固定至底座上。借此,提供高结构强度以及高尺寸精度的外壳,并且具有较高的生产效率。
138.请配合参照图3d,其绘示图3a第三实施例中相机模块30的参数示意图。由图3a及图3d可知,轴向滚动元件361可较平移辅助元件340靠近中心轴(即成像镜头31的光轴x1)。借此可提高结构的紧密度,可避免轴向移动时施力不平衡的情况发生。具体而言,中心轴与轴向滚动元361的距离为da,中心轴与平移辅助元件340的距离为db,da可小于db。在第三实施例中,da等于7.05mm,db等于8.86mm。
139.<第四实施例>
140.图4a绘示依照本揭示内容第四实施例中电子装置40的示意图,图4b绘示依照图4a第四实施例中电子装置40的方块图。由图4a与图4b可知,电子装置40是一智能手机,且包含一相机模块41,其中相机模块41包含一成像镜头41a及一电子感光元件41b。第四实施例的相机模块41设置于使用者界面42侧边的区域,电子感光元件41b设置于成像镜头41a的成像面(图未绘示),其中使用者界面42可为触控屏幕或显示屏幕,并不以此为限。相机模块41可为前述第一实施例至第三实施例中的任一者,但本揭示内容不以此为限。
141.进一步来说,使用者透过电子装置40的使用者界面42进入拍摄模式。此时成像镜头41a汇集成像光线在电子感光元件41b上,并输出有关影像的电子信号至成像信号处理元件(image signal processor,isp)43。
142.因应电子装置40的相机规格,电子装置40可还包含一光学防手震组件44,是可为ois防抖回馈装置,进一步地,电子装置40可还包含至少一个辅助光学元件(未另标号)及至少一个感测元件45。第四实施例中,辅助光学元件为闪光灯模块46与对焦辅助模块47,闪光灯模块46可用以补偿色温,对焦辅助模块47可为红外线测距元件、激光对焦模块等。感测元件45可具有感测物理动量与作动能量的功能,如加速计、陀螺仪、霍尔元件(hall effect element),以感知使用者的手部或外在环境施加的晃动及抖动,进而有利于电子装置40中相机模块41配置的自动对焦功能及光学防手震组件44的发挥,以获得良好的成像品质,有助于依据本揭示内容的电子装置40具备多种模式的拍摄功能,如优化自拍、低光源hdr(high dynamic range,高动态范围成像)、高解析4k(4k resolution)录影等。此外,使用者可由触控屏幕直接目视到相机的拍摄画面,并在触控屏幕上手动操作取景范围,以达成所见即所得的自动对焦功能。
143.此外,电子装置40可还包含但不限于显示单元(display)、控制单元(control unit)、储存单元(storage unit)、随机存取存储器(ram)、只读存储器(rom)或其组合。
144.图4c绘示依照图4a第四实施例中自拍场景的示意图,图4d绘示依照图4a第四实施例中拍摄的影像的示意图。由图4a至图4d可知,相机模块41与使用者界面42皆朝向使用者,在进行自拍(selfie)或直播(live streaming)时,可同时观看拍摄影像与进行界面的操作,并于拍摄后可得到如图4d的拍摄的影像。借此,搭配本揭示内容的相机模块41可提供较佳的拍摄体验。
145.虽然本揭示内容已以实施例揭露如上,然其并非用以限定本揭示内容,任何所属技术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在不脱离本揭示内容的精神和范围内,当可作些许的更动与润饰,故本揭示内容的保护范围当视所附的权利要求书所界定的范围为准。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