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印刷立体的耐磨油墨及其印刷方法与流程

2022-02-24 12:37:18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涉及油墨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印刷立体的耐磨油墨及其印刷方法。


背景技术:

2.目前印刷行业中,电子产品外观标签在使用过程中,外观内容清晰是产品最基本的使用性能。市面普通油墨印刷后立体感不强,且不具备高耐磨擦性,为了保护其内容清晰,多数标签表面需经过覆保护膜保护处理,使得产品有一定的使用局限。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印刷立体的耐磨油墨及其印刷方法,解决了现有技术中普通油墨立体感不强和不具备高耐磨擦性的问题。
4.本发明解决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印刷立体的耐磨油墨,包含如下质量份数比的组分:第一组分30-65份、第二组分25-60份、n-乙烯基吡咯烷酮(c6h9no)1-5份、附着力促进剂1-8份、改性有机硅1-10份;所述第一组分包括季戊四醇三丙烯酸酯(c
14h18
o7)和三羟甲基丙烷三丙烯酸酯(c
15h20
o6),所述第二组分包括异丙基-9h-噻吨-9-酮(c
16h14
os)、1-羟基环己基苯基甲酮(c
13h16
o2)和亚磷酸三苯酯(c
18h15
o3p)。
5.在本发明的耐磨油墨中,包含如下质量份数比的组分:第一组分45-60份、第二组分30-45份、n-乙烯基吡咯烷酮3-5份、附着力促进剂3-6份、改性有机硅4-7份。
6.在本发明的耐磨油墨中,所述第一组分中季戊四醇三丙烯酸酯与三羟甲基丙烷三丙烯酸酯的质量比值为1~2。
7.在本发明的耐磨油墨中,所述第一组分中季戊四醇三丙烯酸酯与三羟甲基丙烷三丙烯酸酯的质量比为3:2。
8.在本发明的耐磨油墨中,所述第二组分中异丙基-9h-噻吨-9-酮、1-羟基环己基苯基甲酮与亚磷酸三苯酯的质量比为1:1.8~2.2:2.8~3.2。
9.在本发明的耐磨油墨中,所述第二组分中异丙基-9h-噻吨-9-酮、1-羟基环己基苯基甲酮与亚磷酸三苯酯的质量比为1:2:3。
10.在本发明的耐磨油墨中,所述附着力促进剂为四甲基二硫代秋兰姆;所述改性有机硅为四甲基二硅氧烷。
11.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印刷立体的耐磨油墨的印刷方法,包括:将上述的印刷立体的耐磨油墨按照配比搅拌混合,待混合分散均匀后静置,将静置后的耐磨油墨用网版印刷,并缓慢经过紫外光固化。
12.在本发明的印刷方法中,待混合分散均匀后静置的耐磨油墨的静置时间至少20min;网版印刷的目数为250目-350目;耐磨油墨用网版印刷后以2.5m/min-3.5m/min的速度经过紫外光;紫外光能量为100-150mj/cm2。优选地,将上述的印刷立体的耐磨油墨按照配比搅拌混合,待混合分散均匀后静置20min,将制备好的耐磨油墨用300目的网版印刷在
塑料薄膜材料表面,并将其放置在紫外光固化机传送带上,uv能量为120mj/cm2,传送速度为3m/min,制成印刷样品。
13.在本发明的印刷方法中,所述耐磨油墨经一次印刷后的图文达到2-3mm高度。
14.实施本发明的印刷立体的耐磨油墨及其印刷方法,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发明的耐磨油墨印刷立体感强且仅经一次印刷即可达到2-3mm高度效果,经cs-10砂轮摩擦测试可以达到100次以上,且能在各种麦拉、pet、pc等材料上印刷后附着力佳、立体效果优异、耐摩擦效果极佳。
具体实施方式
15.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的印刷立体的耐磨油墨及其印刷方法作进一步说明:
16.实施例1
17.将第一组分5.9kg、第二组分2.5kg、n-乙烯基吡咯烷酮(c6h9no)0.5kg、四甲基二硫代秋兰姆(c6h
12
n2s4)0.1kg、四甲基二硅氧烷(c6h
16c12
osi2)1kg放入容器中,其中第一组分中季戊四醇三丙烯酸酯(c
14h18
o7)与三羟甲基丙烷三丙烯酸酯(c
15h20
o6)的质量比3:2,第二组分中异丙基-9h-噻吨-9-酮(c
16h14
os)、1-羟基环己基苯基甲酮(c
13h16
o2)与亚磷酸三苯酯(c
18h15
o3p)的质量比为1:2:3。上述组分充分搅拌,待混合分散均匀后静置20min,将制备好的耐磨油墨用300目的网版印刷在塑料薄膜材料表面,并将其放置在紫外光固化机传送带上,uv能量为120mj/cm2,传送速度为3m/min,制成印刷样品。
18.用测厚仪测试经一次印刷的字体高度为2.3mm,用该印刷产品做cs-10砂轮摩擦测试,在砂轮上磨100次后字体内容仍然清晰,且无墨层断裂现象。
19.实施例2
20.将第一组分6.5kg、第二组分4.5kg、n-乙烯基吡咯烷酮(c6h9no)0.3kg、四甲基二硫代秋兰姆(c6h
12
n2s4)0.3kg、四甲基二硅氧烷(c6h
16c12
osi2)0.7kg放入容器中,其中第一组分中季戊四醇三丙烯酸酯(c
14h18
o7)与三羟甲基丙烷三丙烯酸酯(c
15h20
o6)的质量比3:2,第二组分中异丙基-9h-噻吨-9-酮(c
16h14
os)、1-羟基环己基苯基甲酮(c
13h16
o2)与亚磷酸三苯酯(c
18h15
o3p)的质量比为1:2:3。上述组分充分搅拌,待混合分散均匀后静置20min,将制备好的耐磨油墨用300目的网版印刷在塑料薄膜材料表面,并将其放置在紫外光固化机传送带上,uv能量为120mj/cm2,传送速度为3m/min,制成印刷样品。
21.用测厚仪测试经一次印刷的字体高度为2.8mm,用该印刷产品做cs-10砂轮摩擦测试,在砂轮上磨100次后字体内容仍然清晰,且无墨层断裂现象。
22.实施例3
23.将第一组分3kg、第二组分6kg、n-乙烯基吡咯烷酮(c6h9no)0.1kg、四甲基二硫代秋兰姆(c6h
12
n2s4)0.8kg、四甲基二硅氧烷(c6h
16c12
osi2)0.1kg放入容器中,其中第一组分中季戊四醇三丙烯酸酯(c
14h18
o7)与三羟甲基丙烷三丙烯酸酯(c
15h20
o6)的质量比1:1,第二组分中异丙基-9h-噻吨-9-酮(c
16h14
os)、1-羟基环己基苯基甲酮(c
13h16
o2)与亚磷酸三苯酯(c
18h15
o3p)的质量比为1:1.8:2.8。上述组分充分搅拌,待混合分散均匀后静置20min,将制备好的耐磨油墨用350目的网版印刷在塑料薄膜材料表面,并将其放置在紫外光固化机传送带上,uv能量为100mj/cm2,传送速度为3m/min,制成印刷样品。
24.用测厚仪测试经一次印刷的字体高度为2.2mm,用该印刷产品做cs-10砂轮摩擦测
试,在砂轮上磨100次后字体内容仍然清晰,且无墨层断裂现象。
25.实施例4
26.将第一组分6kg、第二组分3kg、n-乙烯基吡咯烷酮(c6h9no)0.4kg、四甲基二硫代秋兰姆(c6h
12
n2s4)0.6kg、四甲基二硅氧烷(c6h
16c12
osi2)0.4kg放入容器中,其中第一组分中季戊四醇三丙烯酸酯(c
14h18
o7)与三羟甲基丙烷三丙烯酸酯(c
15h20
o6)的质量比3:2,第二组分中异丙基-9h-噻吨-9-酮(c
16h14
os)、1-羟基环己基苯基甲酮(c
13h16
o2)与亚磷酸三苯酯(c
18h15
o3p)的质量比为1:2:3。上述组分充分搅拌,待混合分散均匀后静置20min,将制备好的耐磨油墨用300目的网版印刷在塑料薄膜材料表面,并将其放置在紫外光固化机传送带上,uv能量为120mj/cm2,传送速度为3m/min,制成印刷样品。
27.用测厚仪测试经一次印刷的字体高度为2.9mm,用该印刷产品做cs-10砂轮摩擦测试,在砂轮上磨100次后字体内容仍然清晰,且无墨层断裂现象。
28.实施例5
29.将第一组分4.5kg、第二组分3.5kg、n-乙烯基吡咯烷酮(c6h9no)0.2kg、四甲基二硫代秋兰姆(c6h
12
n2s4)0.5kg、四甲基二硅氧烷(c6h
16c12
osi2)0.6kg放入容器中,其中第一组分中季戊四醇三丙烯酸酯(c
14h18
o7)与三羟甲基丙烷三丙烯酸酯(c
15h20
o6)的质量比2:1,第二组分中异丙基-9h-噻吨-9-酮(c
16h14
os)、1-羟基环己基苯基甲酮(c
13h16
o2)与亚磷酸三苯酯(c
18h15
o3p)的质量比为1:2.2:3.2。上述组分充分搅拌,待混合分散均匀后静置20min,将制备好的耐磨油墨用350目的网版印刷在塑料薄膜材料表面,并将其放置在紫外光固化机传送带上,uv能量为150mj/cm2,传送速度为3m/min,制成印刷样品。
30.用测厚仪测试经一次印刷的字体高度为2.6mm,用该印刷产品做cs-10砂轮摩擦测试,在砂轮上磨100次后字体内容仍然清晰,且无墨层断裂现象。
31.对比例1
32.将美国诺固的msk-1056uv油墨印刷在塑料片材表面,在将其放置在紫外光固化机传送带上,传送速度为3m/min,制成印刷标签样品。用测厚仪测试经一次印刷的字体高度为0.2-0.3mm,用该标签样品做cs-10砂轮摩擦测试,标签样品在砂轮上磨100次后油墨层被磨掉。
33.参见表1,结果显示本发明的耐磨油墨与现有技术的普通油墨相比,性能优越,经一次印刷后立体感强且能达到2-3mm高度效果,经cs-10砂轮摩擦测试可以达到100次以上。
34.表1:
35.项目实施例1实施例2实施例3实施例4实施例5对比例表面效果优优优优优优字体高度2.3mm2.8mm2.2mm2.9mm2.6mm0.2-0.3mmcs-10耐磨100次以上100次以上100次以上100次以上100次以上5次左右
36.应当理解的是,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可以根据上述说明加以改进或变换,但这些改进或变换都应属于本发明所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