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改进的泄压阀门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2-02-24 04:42:12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机械领域,尤其涉及阀门,具体为一种改进的泄压阀门装置。


背景技术:

2.常规泄压阀(如500x泄压阀等)先设定一个阀门开启压力,当管道压力达到设定压力时,阀门在管道压力作为动力下开启,减轻管道压力。当管道压力降低到设定压力以下时,阀门缓缓关闭。水泵停机或事故停电时,水泵的突然关闭会引起管道中的压力波动,该波动一般表现为:先是压力突然下降出现降压波,继而迅速升高,出现高压水锤波,其压力升高会给水泵及泵站带来极大的危害,水锤波的传播速度极快,当水锤波中的高压传到泄压阀时,泄压阀虽然打开,但是打开的速度很慢,只能消除部分水锤,因此,亟待一种改进的技术来解决现有技术中所存在的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改进的泄压阀门装置,消除了管道中当水泵停机时管道产生的间接水锤,直接水锤,或者更严重的断流弥合水锤,保护了管道和管道中的各种设备,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改进的泄压阀门装置,包括阀体及控制管路;
5.所述阀体包括主阀,所述主阀中间位置设置有阀座,所述主阀内部的两端分别设置有进水口及出水口,所述主阀位于进水口和出水口处分别设置有第一连接口和第二连接口,所述主阀顶端设置有阀盖、并通过主阀和阀盖形成膜片腔,所述膜片腔内设置有膜片,所述膜片腔通过膜片分隔为膜片上腔室和膜片下腔室,所述膜片上腔室的侧壁分别设置有第三连接口、第四连接口及第五连接口;
6.所述控制管路包括针阀、第一球阀、压力表、导阀、压力变送器、第二球阀、电磁阀、第三球阀、计时器及第四球阀,所述第一连接口分别与压力变送器及导阀相连,所述第一连接口还通过旁通管道与第三连接口相连,所述第一连接口和第三连接口之间还设置有压力表及针阀,所述导阀通过第一球阀与第五连接口相连,所述导阀还分别与第二球阀及第四球阀相连,所述第三球阀与第二连接口相连,所述第四连接口通过管路与第二连接口相连,所述第四连接口和第二连接口之间还设置有电磁阀及第三球阀,所述电磁阀与计时器相连。
7.优选的,所述阀座处设置有双层阀瓣,所述双层阀瓣底端与阀座相配合,所述双层阀瓣上端与膜片下腔室相配合,以实现主阀的流通控制并且实现膜片位置的控制,所述双层阀瓣与阀杆相连,所述阀杆穿设于阀盖。
8.优选的,所述阀杆上设置有膜片压板,所述膜片压板下表面与膜片相连,所述膜片压板上表面与弹簧底端相连,所述弹簧顶端与阀盖相连。
9.优选的,所述膜片的外围卡设于主阀和阀盖的连接处,以实现膜片的固定安装。
10.优选的,所述主阀底端设置有排渣口,所述主阀的进水口一端和出水口一端分别设置有法兰,以实现主阀的安装和固定。
11.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2.(1)本实用新型消除了管道中当水泵停机时管道产生的间接水锤,直接水锤,或者更严重的断流弥合水锤,保护了管道和管道中的各种设备。
13.(2)生产成本比起常规泄压阀提高并不多,效果却大大提高,并且安装方便。
附图说明
14.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15.图2为主阀的结构示意图。
16.图中:主阀1、针阀2、第一球阀3、压力表4、导阀5、压力变送器6、第二球阀7、电磁阀8、第三球阀9、计时器10、第四球阀11、阀座12、第一连接口13、第二连接口14、第三连接口15、第四连接口16、第五连接口17、阀盖18、膜片19、膜片上腔室20、膜片下腔室21、双层阀瓣22、阀杆23、膜片压板24、弹簧25、排渣口26、法兰27。
具体实施方式
17.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及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18.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内”、“外”、“上”、“下”、“两侧”、“一端”、“另一端”“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19.请参阅图1-2,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改进的泄压阀门装置,包括阀体及控制管路;阀体包括主阀1,主阀1中间位置设置有阀座12,主阀1内部的两端分别设置有进水口及出水口,主阀1位于进水口和出水口处分别设置有第一连接口13和第二连接口14,主阀1顶端设置有阀盖18、并通过主阀1和阀盖18形成膜片腔,膜片腔内设置有膜片19,膜片19的外围卡设于主阀1和阀盖18的连接处,膜片腔通过膜片19分隔为膜片上腔室20和膜片下腔室21,膜片上腔室20的侧壁分别设置有第三连接口15、第四连接口16及第五连接口17,阀座12处设置有双层阀瓣22,双层阀瓣22底端与阀座12相配合,双层阀瓣22上端与膜片下腔室21相配合,双层阀瓣22与阀杆23相连,阀杆23穿设于阀盖18,阀杆23上设置有膜片压板24,膜片压板24下表面与膜片19相连,膜片压板24上表面与弹簧25底端相连,弹簧25顶端与阀盖18相连,主阀1底端设置有排渣口26,主阀1的进水口一端和出水口一端分别设置有法兰27;控制管路包括针阀2、第一球阀3、压力表4、导阀5、压力变送器6、第二球阀7、电磁阀8、第三球阀9、计时器10及第四球阀11,第一连接口13分别与压力变送器6及导阀5相连,第一连接口13还通过旁通管道与第三连接口15相连,第一连接口13和第三连接口15之间还设置有压力表4及针阀2,导阀5通过第一球阀3与第五连接口17相连,导阀5还分别与第二球
阀7及第四球阀11相连,第三球阀9与第二连接口14相连,第四连接口16通过管路与第二连接口14相连,第四连接口16和第二连接口14之间还设置有电磁阀8及第三球阀9,电磁阀8与计时器10相连。
20.安装方法及使用原理:将双层阀瓣22与阀杆23下端相连,再将膜片19与阀杆23相连,随后将膜片压板24与阀杆23相连,并使膜片压板24位于膜片19的上端,再将弹簧25套设与阀杆23上端。接着将双层阀瓣22支撑于主阀1的阀座12上,再将阀盖18与主阀1顶部相连,同时使阀杆23顶部插设于阀盖18顶部的孔内,同时将弹簧25顶端与阀盖18相连,完成阀体的安装。接着将第一连接口13分别和导阀5及压力变送器6相连,旁通和第三连接口15相连,并且之间安装压力表4和针阀2。导阀5通过第一球阀3与第五连接口17相连,导阀5还分别与第二球阀7及第四球阀11相连,将第四球阀11另一端接第二连接口14,随后再通过管路将第二连接口14和第四连接口16相连,并在第二连接口14和第四连接口16之间安装第三球阀9及继电器,继电器电连接计时器10,完成安装。
21.主阀1采用水力阀,水流从主阀1的左侧进水口流向右侧出水口,出口排空。水压经过针阀2流入主阀1的膜片上腔室20,导阀5和电磁阀8关闭,膜片上腔室20是静压,与管道压力相同,而由于膜片19直径远大于阀座12直径,双层阀瓣22缓缓关闭。当管道压力低于电磁阀8设置时,安装于进口的压力变送器6发出信号给中控室,中控室自动打开电磁阀8。电磁阀8打开后,膜片19上腔的水从电磁阀8管路排出,而进口管有针阀2控制流入,膜片上腔室20压力失压,双层阀瓣22受到管道压力的作用下,主阀1打开。如果此时管道压力升高超出电磁阀8设置的阈值时,计时器10起延缓电磁阀8关闭时间。管道压力继续上升,达到导阀5开启的设定压力,导阀5打开,电磁阀8关闭,膜片上腔室20的水从导阀5的管路排出,而第一连接口13端还是通过针阀2控制流入,膜片上腔室20还是失压,主阀1在管道压力的作用下持续打开,泄放管道压力。当管道压力低于导阀5设定压力时,导阀5关闭。膜片上腔室20停止排水,而管道压力还是持续从第一连接口13端通过针阀2进入膜片上腔室20,膜片上腔室20压力渐渐增高,最后达到管道压力,在这个过程中,主阀1缓缓关闭。由于此时管道压力高于电磁阀8设定压力,电磁阀8处于关闭状态。
22.此阀采用高压用导阀5开启,低压用电磁阀8开启的双控制设计,利用了水锤波的先低压后高压的特性。先设定低于一个低压值时,电磁阀8打开,当高于此值时,电磁阀8关闭。再设定高于一个高压值时,导阀5打开。当低于此值时,导阀5关闭。电磁阀8控制室装有计时器10。当水泵刚打开时,管道压力低于电磁阀8设定值,但是因为有计时器10,电磁阀8并没有打开。管道运行时,水泵突然停机,管道压力突然下降,这时电磁阀8打开,管道压力上升过程中,因为有计时器10控制,电磁阀8并不马上关闭,阀门持续打开泄压,当管道压力升至高压时,导阀5打开,电磁阀8关闭,阀门还是打开泄压。等管道压力稳定后,导阀5关闭,阀门关闭。此阀能极大的消除停泵水锤,保护管道和设备;生产成本比起常规泄压阀提高并不多,效果却好很多。
23.是利用阀门的自动开启和关闭来稳定阀前管道压力的阀门,主要作用:当水泵停机或断电时泄压阀能防止系统压力波动保护水泵和管道的安全使用。
24.本实用新型未详述之处,均为本领域技术人员的公知技术。
25.最后所要说明的是:以上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
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和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