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机动车顶盖加工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2-02-22 14:28:43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顶盖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机动车顶盖加工装置。


背景技术:

2.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技术的不断发展,可供人们出行选择的交通工具也越来越多,但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汽车是人们出行首选的重要交通工具,因此汽车的安全性能一直是人们尤为看重的。汽车顶盖后横梁是车身骨架的重要组成部分,现有技术大多将汽车顶盖后横梁内外板通过螺母配合螺帽或者通过焊接的方式将内外板搭接起来以保证其稳定性。由于用螺丝配合螺母固定内外板,会使人工操作造成固定不牢靠,还增加内外板本身的磨损程度,加速损坏这两种方式均容易造成内外板搭接错边,直接影响汽车顶盖后横梁总成的安装精度。因此汽车顶盖后横梁总成内外板搭接牢固是保证汽车安全重要保障,也直接影响到车内人员的生命安全。
3.机动车顶盖包括横梁、内板和外板,横梁水平横向设置,内板与横梁固定连接,横梁两端分别垂直设有两个沿顶盖中心对称的支撑板,外板搭接在内板上,沿内板与外板的弧形边一侧设置有若干通孔,内板与外板的弧形边对侧设有若干定位孔,定位孔可由螺钉将内板和外板固定。
4.在对机动车顶盖进行加工时,需要用焊接的方式将顶盖内外板焊接固定,由于焊接时定位焊间距过大,强度不够,焊接时开裂很容易使内外板发生左右偏移,弧形边位置处内外板错边,导致内外板焊接不到位。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供一种机动车顶盖加工装置,以解决汽车顶盖后横梁总成内外板在焊接加工工位上进行搭接时容易错边的问题。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机动车顶盖加工装置,包括限位装置和内板、外板上设置的通孔,所述内板和外板的弧形边内侧设置有若干通孔,限位装置与通孔可拆卸连接,所述限位装置由限位块和限位器组成,所述限位块为凹型结构,底部开设有凹槽,所述限位块包括连接支架、第一挡片和第二挡片,连接支架两侧与挡片连接处呈弧形结构,所述挡片中心位置设置有限位孔,所述连接支架为磁性件。
6.本方案的有益效果在于:将汽车顶盖后横梁内板与外板搭接的时候,仅靠螺母与螺栓配合固定使得内外板搭接好后容易错边,本方案(1)先采用具有强磁性的限位块上的连接支架对其进行限位,当内外板搭接错边时,通过将限位装置设置成倒凹型结构,将顶盖后横梁内外板搭接板置于凹槽内,再通过限位器将其固定,这使得顶盖后横梁内外板搭接的时候搭接更加牢固并且不容易错边,使得汽车的安全性能更高。(2)在夹具上增加限位装置,将限位块设置成凹型结构,以便于将内、外板同时置于凹槽内,可对内外板搭接做进一步固定,增强内外搭接的牢固性,将连接支架设置为弧形结构与内、外板弧形边配合,对搭接边进行限位。
7.优选方案一:作为对基础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所述第一挡片的限位孔上设置有长方形限位槽,所述限位槽沿限位孔的圆心位置对称设置。本优选方案的有益效果在于:限位槽的设置在于与限位杆配合使用蒋先伟装置进行固定。
8.优选方案二:作为对基础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所述第二挡片的限位孔位置设置有挡块,所述挡块沿限位孔的圆心位置对称设置,所述挡块内设置有压簧,压簧末端连接有连杆,连杆由挡块内部向外延伸。本优选方案的有益效果在于:连杆和压簧的设置可以使插销底部滑槽与连杆卡接,对插销进行固定。
9.优选方案三:作为对优选方案二的进一步优化,所述连杆尾部固定设置有钢珠。本优选方案的有益效果在于:钢珠可以使连杆在滑槽内移动,连杆滑动摩擦力。优选方案四:作为对基础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所述限位器由限位杆和插销构成,插销为圆柱形结构,顶部固定有圆柱形旋钮,底部设置有滑槽,所述限位杆固定设置在旋钮两侧且限位杆沿旋钮对称设置。本优选方案的有益效果在于:限位杆可嵌入限位槽内对限位装置顶部进行固定,将插销插入限位孔内,插销底部设置滑槽可以利用连杆对插销底部进行固定。
10.优选方案五:作为对优选方案四的进一步优化,所述滑槽分为三段设置,第一滑槽由插销柱体底部向上竖直设置,第二滑槽在竖直平面与第一滑槽垂直设置,且第二滑槽由第一滑槽末端起沿水平面延伸90
°
,第三滑槽沿第二滑槽末端向上竖直设置。本优选方案的有益效果在于:将滑槽设置为三段可保证插销插入限位孔之后可进行旋转,以配合限位杆嵌入限位槽内,将限位装置的上部和下部进行固定。
附图说明
11.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示意图;
12.图2为本实用新型限位装置a剖面图;
13.图3为本实用新型限位装置局部b放大图;
14.图4为本实用新型限位装置内限位块示意图;
15.图5为本实用新型限位器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16.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详细说明:
17.说明书附图中的附图标记包括:横梁1、内板2、外板3、限位块4、限位器5、限位槽6、支撑板7、限位孔8、定位孔9、凹槽10、第一挡片401、第二挡片402、挡块403、连杆404、连接支架405、压簧406、通孔801、限位杆501、旋钮502、插销503、第一滑槽504、第二滑槽505、第三滑槽506、钢珠507。
18.实施例如附图1-5所示:
19.一种机动车顶盖加工装置,包括限位装置和内板、外板上设置的通孔,内板2和外板3的弧形边内侧设置有若干通孔801,限位装置与通孔801可拆卸连接诶,限位装置由限位块4和限位器5组成,限位器5可通过插销503穿过限位孔8进行固定,限位孔8直径与通孔801直径相等,,限位块4包括连接支架405、第一挡片401和第二挡片402,连接支架405两侧与挡片连接,第一挡片401、连接支架405和第二挡片402共同组成凹槽10,连接支架405沿纵向中轴线呈横向对称型弧形结构,连接支架405与内外板的弧形边弧度相同且连接支架405为磁
铁或其他磁性金属元件制成,挡片分为第一挡片401和第二挡片402,挡片中心位置均设置有限位孔8,限位孔8直径可供限位器5内插销503通过,第一挡片401的限位孔8上设置有长方形的限位槽6,限位槽6设置有两个且限位槽6沿限位孔8的圆心两侧对称设置,第二挡片402的限位孔8两侧设置有挡块403,挡块403数量为两个且挡块403沿限位孔8的圆心位置对称设置,挡块403内设置有压簧406,压簧406末端固定连接有连杆404,连杆404由挡块403内部向限位孔8方向延伸,连杆404末端安装有钢珠507;限位器5由限位杆501和插销503构成,限位杆501固定设置在限位器5顶部的旋钮502两侧且限位杆501沿旋钮502对称设置,限位杆501的大小与限位槽6对应,限位杆501可嵌入限位槽6内,插销503为圆柱形结构,插销503的圆柱销结构与顶部圆柱形旋钮502为一体式铸接,插销503的底部设置有滑槽,滑槽分为三段设置,第一滑槽504由插销503柱体底部向上竖直设置,第二滑槽505在竖直平面与第一滑槽504垂直设置,且第二滑槽505与第一滑槽504在水平面呈90
°
,第二滑槽505从第一滑槽504顶部末端起沿插销503表面延伸,第三滑槽506沿第二滑槽505末端向上竖直设置,第三滑槽506的高度为第一滑槽504的高度的1/3,第三滑槽506的高度为限位杆501的高度的2-2.5倍,整个滑槽结构沿限位杆501的轴心所在的竖直平面对称设置。
20.具体实施原理与过程如下:
21.在机动车后横梁顶盖加工工位上,将横梁1的内板2与外板3进行搭接,确保内板2与外板3上的定位孔9、通孔801分别一一对应,将螺钉打入定位孔9内,对内板2和外板3进行第一次固定,确保内板2与外板3搭接后处于完整接合状态,将限位块4置于内、外板搭接后形成的弧形边位置,限位块4吸附在内、外板连接处对内外板进行第二次固定,将限位器5插入限位孔8内,且当限位器5插入限位孔9时,限位杆501与限位槽6在水平位置上处于垂直状态,此时,插销503依次穿过第一挡片内限位孔8、内板通孔801、外板通孔802和第二挡片内限位孔8并到达挡块403位置,限位杆501与第一挡片401接触,顺时针或逆时针沿水平方向转动旋钮90
°
,向下按压限位器5,限位杆嵌入限位槽6内;当转动旋钮502并向下按压插销503时,插销503底部的连杆404与滑槽构成的滑动运动与限位杆501向限位槽6内的运动处于同步状态,当插销503底部穿过限位孔8后,第一滑槽504底部与连杆404内钢珠507接触,插销503继续向下运动,钢珠507转动,连杆404受力,此时压簧406收缩,连杆404进入第一滑槽504内,限位器5继续向下运动,连杆404相应滑动至第一滑槽504顶部到达第二滑槽505位置,此时转动旋钮,连杆404沿第二滑槽505水平滑动,当滑动至第三滑槽506底部位置时,限位杆501处于限位槽6位置,向下按压插销503,限位杆501向下缓缓嵌入限位槽6,此时,连杆404由第三滑槽506底部滑动至第三滑槽506顶部,连杆404在第三滑槽506处固定;当限位杆501和连杆404均固定好后,即相当于限位装置将内、外板搭接边进行固定好,在连接支架405限定之下,内、外板不会因在焊接时受力而导致错边。当焊接加工完毕后,可通过上述相反步骤对限位装置进行拆除。
22.以上所述的仅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方案中公知的具体结构及特性等常识在此未作过多描述。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结构的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也应该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这些都不会影响本实用新型实施的效果和专利的实用性。本技术要求的保护范围应当以其权利要求的内容为准,说明书中的具体实施方式等记载可以用于解释权利要求的内容。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