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雨污水叠层布置结构的制作方法

2022-02-22 13:20:05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属于市政排水的技术领域,具体地指一种雨污水叠层布置结构。


背景技术:

2.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于城镇污水处理提出了新的要求,地级及以上城市建成区基本无生活污水直排口,基本消除城中村、老旧城区和城乡接合部生活污水收集处理设施空白区,基本消除黑臭水体,城市生活污水集中收集效率和质量上得到显著提高。
3.然而,由于老城区及老旧小区实施空间、实施条件有限,道路狭窄,周边建筑物众多,交通繁忙,雨污两条管道实施断面需求大,而且大开挖安全隐患较大。
4.因此,有必要设计一种断面集约、实施速度块、分流效果佳的雨污水处理设施,从而解决老城区或老旧小区雨污分流难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要提供一种雨污水叠层布置结构,该雨污水叠层布置结构断面集约、实施速度快、分流效果佳,而且能安全、快捷前提下实现有效的雨污分流,提高污水收集率。
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所设计的一种雨污水叠层布置结构,包括雨水沟和污水井,所述污水井设置在雨水沟的下方与其连通;所述污水井与雨水沟连通的井口上设置有箅式井盖。
7.进一步地,所述雨水沟与污水井的连通处设置有可充气或者排气的气囊。
8.进一步地,所述气囊上设置有与其电连接的气动控制装置,所述气囊通过气动控制装置进行充气或者排气,以控制雨水沟与污水井之间的连通通道封闭或者打开。
9.进一步地,所述雨水沟包括雨水沟侧壁和雨水沟底,所述雨水沟侧壁上方设置有盖板。
10.进一步地,所述雨水沟底上设置有与污水井连通的通口。
11.进一步地,所述雨水沟侧壁的外周设置有回填层。
12.进一步地,所述污水井包括井筒和井室,所述气囊设置在井筒上与其内壁固定连接。
13.进一步地,所述井筒为预制式中空圆筒结构。
14.再进一步地,所述井室的底部设置有粗砂基层;所述井室与下游的污水管相连通。
15.更进一步地,所述井筒的开口尺寸小于井室的开口尺寸。
16.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优点:
17.其一,本实用新型的雨污水叠层布置结构可在实现雨污水分流独立收集排放的前提下,实现空间上的高度集约,有效解决空间条件有限情况下无法实施雨污分流的问题。
18.其二,本实用新型的雨污水叠层布置结构进一步设置有气囊和气动控制装置,在雨污分流前提下,设置动态的气囊开启或关闭模式,便于收集晴天污水及初期雨水,实现污
水的全收集。
19.其三,本实用新型雨污水叠层布置结构不仅可保证雨污水分流排放的功能需求,同时实现雨污水的平日检修,还能进一步实现晴天漫流污水及初期雨水的收集排放,解决片区面源污染问题,避免了老城区面源污染随雨水直排河道、湖泊等天然水体等造成水体污染。
20.其四,本实用新型雨污水叠层布置结构适用于老城区和老旧小区内,适应性好,对国家目前开展的老旧小区改造中基础设施及老城区雨污分流、黑臭水体治理有着重要的实践意义。
附图说明
21.图1为本实用新型雨污水叠层布置结构的第一种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22.图2为本实用新型雨污水叠层布置结构的第二种实施方式在气囊未充气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
23.图3为本实用新型雨污水叠层布置结构的第二种实施方式在气囊充气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
24.图中:雨水沟1(雨水沟侧壁1.1、雨水沟底1.2、通口1.3)、污水井2(井筒2.1、井室2.2、粗砂基层2.3)、箅式井盖3、气囊4、气动控制装置5、盖板6、回填层7、污水管8。
具体实施方式
25.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6.如图1所示的本实用新型雨污水叠层布置结构的第一种实施方式,包括雨水沟1和污水井2,污水井2设置在雨水沟1的下方与其连通;污水井2与雨水沟1连通的井口上设置有箅式井盖3。污水井2的井盖采用箅式井盖,可以通过箅式井盖供晴天污水及初小雨进入污水井,排入污水处理厂处理。雨水在上使用盖板或连箅沟排水,污水在下使用管道排水,雨污水同管位,分流排水。
27.雨水沟1包括雨水沟侧壁1.1和雨水沟底1.2,:雨水沟底1.2上设置有与污水井2连通的通口1.3,雨水沟侧壁1.1上方设置有盖板6,雨水沟侧壁1.1的外周设置有回填层7。雨水沟1排雨水,通过盖板实现雨水沟清理检修。污水井2包括井筒2.1和井室2.2,井筒2.1为预制式中空圆筒结构。井室2.2的底部设置有粗砂基层2.3;井室2.2与下游的污水管8相连通。井筒2.1的开口尺寸小于井室2.2的开口尺寸。
28.如图2和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的雨污水叠层布置结构的第二种实施方式,与第一种实施方式不同之处在于,为了避免雨季雨水通过检查井井盖排入污水管,降低污水处理浓度,在雨水沟1与污水井2的连通处设置有可充气或者排气的气囊4。气囊4上设置有与其电连接的气动控制装置5,气囊4通过气动控制装置5进行充气或者排气,以控制雨水沟1与污水井2之间的连通通道封闭或者打开。气囊4设置在井筒2.1上与其内壁固定连接,气囊通过预埋件螺栓嵌入井筒混凝土结构中。
29.在晴天或初期小雨,气动控制装置5控制气囊排气,井筒作为连通通道,晴天污水及初期雨水通过箅式井盖通过井筒进入污水管网排入污水厂进行处理。在雨季时,气动控制装置5控制气囊充气,实现密封,避免雨水入渗。这样,不仅可保证雨污水分流排放的功能需求,同时实现雨污水的平日检修。由于老城区、老旧小区小食店、餐馆、理发店等混杂,居民厨房油渍污染,导致室外地面面源污染严重,本实用新型更进一步的实现晴天漫流污水及初期雨水的收集排放,解决片区面源污染问题,避免了老城区面源污染随雨水直排河道、湖泊等天然水体等造成水体污染。
30.本实用新型雨污水叠层布置结构可以有效解决空间条件有限情况下无法实施雨污分流的问题,还能解决晴天污水及初期雨水收集问题,解决面源污染问题,具有施工方便,后期维护简单,损坏可更换,安全可靠等优点。
31.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应当指出,任何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其余未详细说明的为现有技术。


技术特征:
1.一种雨污水叠层布置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雨水沟(1)和污水井(2),所述污水井(2)设置在雨水沟(1)的下方与其连通;所述污水井(2)与雨水沟(1)连通的井口上设置有箅式井盖(3)。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雨污水叠层布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雨水沟(1)与污水井(2)的连通处设置有可充气或者排气的气囊(4)。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雨污水叠层布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气囊(4)上设置有与其电连接的气动控制装置(5),所述气囊(4)通过气动控制装置(5)进行充气或者排气,以控制雨水沟(1)与污水井(2)之间的连通通道封闭或者打开。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雨污水叠层布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雨水沟(1)包括雨水沟侧壁(1.1)和雨水沟底(1.2),所述雨水沟侧壁(1.1)上方设置有盖板(6)。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雨污水叠层布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雨水沟底(1.2)上设置有与污水井(2)连通的通口(1.3)。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雨污水叠层布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雨水沟侧壁(1.1)的外周设置有回填层(7)。7.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雨污水叠层布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污水井(2)包括井筒(2.1)和井室(2.2),所述气囊(4)设置在井筒(2.1)上与其内壁固定连接。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雨污水叠层布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井筒(2.1)为预制式中空圆筒结构。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雨污水叠层布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井室(2.2)的底部设置有粗砂基层(2.3);所述井室(2.2)与下游的污水管(8)相连通。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雨污水叠层布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井筒(2.1)的开口尺寸小于井室(2.2)的开口尺寸。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雨污水叠层布置结构,该雨污水叠层布置结构包括雨水沟和污水井,所述污水井设置在雨水沟的下方与其连通;所述污水井与雨水沟连通的井口上设置有箅式井盖。所述雨水沟与污水井的连通处设置有可充气或者排气的气囊。所述气囊上设置有与其电连接的气动控制装置,所述气囊通过气动控制装置进行充气或者排气,以控制雨水沟与污水井之间的连通通道封闭或者打开。本实用新型的雨污水叠层结构,在满足雨污分流功能前提下,实现空间上的集约,同时进一步可以通过控制气囊充气或排气,实现晴天漫流污水及初期雨水的收集排放,从而达到污水全收集。从而达到污水全收集。从而达到污水全收集。


技术研发人员:曹阳 钱盈 张媛 钟凯 张磊 曾向往 刘仰 张赛 殷万超 张晓峰 刘兵 黎逢亮 闵斌 殷杰 洪卫 王学重 张尚雍 白慧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湖北省城建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1.08.18
技术公布日:2022/2/7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