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气管内管支架的内管固定器结构的制作方法

2022-02-22 10:21:09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有关于一种内管固定器结构,尤指一种使用于气管内管支架的内管固定器结构。


背景技术:

2.现今医护人员针对患者固定气管内管的方式主要是将气管内管由患者口腔伸入,而气管内管伸入患者口腔至气管后,则需要对其气管内管做固定,而现有固定方法有利用棉绳或纱条搭配透气胶带来贴附患者面部而达到固定的目的,但是棉绳或纱条与透气胶带长时间包覆患者面部会有压疮的产生,也会导致患者面部肌肤红肿、疼痛甚至有破损或溃烂的情况发生,因此医护人员则需要定时做更换的动作,但根据统计资料显示,即便有定时更换,医疗装置管路引发皮肤破损率仍达30.5%,其中又以固定气管内管而引发破损的机率最高,更且利用棉绳或纱条搭配透气胶带来贴附患者面部而达到固定的过程中,也会因为操作者操作手法或流程的不同而需要换手操作或需要两人以上协助来固定气管内管,进而才能将气管内管固定于患者口腔内。
3.为改善上述问题,遂有相关业者研发固定气管内管如美国公开第20160361509号专利以及美国公开第20160271349号专利所述的气管内管支架结构,上述专利中的气管内管支架主要包含内管固定器、具有横向滑轨或滑槽的贴面件以及连接于贴面件上的系带,其中内管固定器需要先连接于横向滑轨或滑槽中,医护人员便可依需求调整内管固定器与横向滑轨的相对位置,再将固定于内管固定器的气管内管进行插管作业,但因其内管固定器固定于贴面件上,而使得医护人员将气管内管固定于内管固定件而欲进行插管作业时,贴面件过大的体积便会干扰医护人员操作或阻挡医护人员视线,进而影响插管作业的进行,导致插管作业无法被快速且有效地执行,而作业时间过长便有可能造成患者生命的危害。
4.除此之外,更有传统的内管固定器大多利用如美国公开第20160361509号专利以及美国公开第20160271349号专利所述的夹扣或束带固定气管内管,当需要医护人员协助患者更换气管内管时,这类传统的内管固定器容易拉扯到气管内管,而造成气管内管位移或气管内管滑脱的风险。
5.另外,现有的气管内管伸入患者口腔至气管且由内管固定器固定后,其内管固定器会大面积的遮蔽且贴附患者的面部,以致于患者若执行侵入性处置或检查,进行如胸腔、消化道内视镜换药等治疗时,则需要先将气管内管固定装置移除,才能进行其他的执行侵入性处置或检查,但气管内管固定装置移除的动作极容易造成气管内管位移或滑脱以致于造成患者生命危害,且于执行侵入性处置或检查结束后,还需要再进行将气管内管固定装置固定于患者脸部的步骤,而该等步骤也极容易造成气管内管位移或气管内管滑脱的风险。
6.基于上述理由,传统气管内管支架的内管固定器存在诸多亟需改善的问题,仍然有改善的空间。


技术实现要素:

7.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提供一种可单人单手操作与可避免遮蔽医护人员观看视线的气管内管支架的内管固定器结构,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到的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
8.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为:
9.一种气管内管支架的内管固定器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一主体,该主体具有一前展侧与一后展侧,该前展侧上设置有一按压部及一卡合凸部,另该主体下方形成有一第一展片与一第二展片,该第一展片与该第二展片间具有一位移空间,且该第一展片侧边设置有一组接部,而该第二展片上设置有一限位件与一推钮,又该主体于前展侧与后展侧间形成有一夹持空间,且该前展侧与后展侧顶部分别形成有一前勾部与一后勾部,且该前勾部端缘与后勾部端缘另分别形成有一内弧形的前导边及一外弧形的后导边;
10.以及一夹合组件,该夹合组件设置于所述第一展片下方,而该夹合组件包括有一第一夹合件及一第二夹合件及一组接展部,且该组接展部通过组接部且与限位件相互组接并使该第一夹合件与该第二夹合件相互接合。
11.进一步,所述第一夹合件与第二夹合件间以一延伸展部相互延伸连接。
12.进一步,所述第一夹合件内侧形成有复数第一凸肋,与该第二夹合件内侧形成有复数第二凸肋。
13.进一步,所述该组接展部相对形成于第二夹合件侧边且形成有复数卡肋与限位件相互组设。
14.进一步,所述推钮可带动所述第二展片位移于该位移空间内,且使该限位件脱离所述卡肋,而使组接展部可由所述组接部穿出,并分离所述第一夹合件与第二夹合件。
15.进一步,所述组接部具有一通孔,而组接展部通过通孔且与限位件相互组接。
16.进一步,组设于一带体组件上,该带体组件包括有一带体及一组接体,该带体两端分别设置有一第一贴附部及一第二贴附部,且该带体于第一贴附部与第二贴附部间设置有所述组接体,该组接体后侧形成有一操作空间,且该组接体上具有一前导轨与一后导轨与复数卡沟。
17.进一步,所述组接体下方形成有一侧导部。
18.进一步,所述前勾部与后勾部通过所述侧导部与卡沟而分别组设于前导轨与后导轨上,且使该组接体容置于夹持空间内,而该卡合凸部卡合于所述卡沟内,且该前导边的形体相当于前导轨的形体,另该后导边的形体相当于后导轨的形体。
19.进一步,所述第一贴附部与该第二贴附部内侧分别设置有一第一敷料件及一第二敷料件,又该第一贴附部与第二贴附部相对应的内侧边分别形成有一第一内折板部与一第二内折板部。
20.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本实用新型能够带来如下有益效果:
21.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气管内管支架的内管固定器结构,包括有一主体及一夹合组件,其中该夹合组件设置于所述主体下方,且该夹合组件可先与气管内管相互组设,便可将该气管内管进行插管作业,而其气管内管上的内管固定器结构不会干扰医护人员操作或阻挡医护人员视线而影响插管作业的进行,而后其内管固定器结构便可跟与一带体组件的一组接体相互组设,以使该气管内管可固定于患者的口腔内且患者口鼻与组接体间形成有操
作空间,进而达到可避免患者面部产生压疮且可单人单手操作与可避免遮蔽医护人员观看视线的功效。
附图说明
22.图1为本实用新型内管固定器结构的立体示意图;
23.图2为本实用新型内管固定器结构的另一角度立体示意图;
24.图3为本实用新型内管固定器结构组装气管内管的实施示意图;
25.图4为本实用新型内管固定器结构使用于患者的实施示意图一;
26.图5为本实用新型内管固定器结构使用于患者的实施示意图二;
27.图6为本实用新型内管固定器结构组设的带体组件的立体示意图;
28.图7为本实用新型内管固定器结构使用于患者的实施示意图三;
29.图8为本实用新型内管固定器结构移动的实施示意图一;
30.图9为本实用新型内管固定器结构移动的实施示意图二;
31.图10为本实用新型内管固定器结构拆卸气管内管的实施示意图一;
32.图11为本实用新型内管固定器结构拆卸气管内管的实施示意图二;
33.图12为本实用新型内管固定器结构组装另一带体组件的实施示意图。
34.图中,1-内管固定器结构、2-主体、21-前展侧、211-按压部、212-卡合凸部、213-前勾部、214-前导边、22-后展侧、221-后勾部、222-后导边、23-夹持空间、24-第一展片、241-组接部、2411-通孔、25-第二展片、251-限位件、252-推钮、26-位移空间、3-夹合组件、31-第一夹合件、311-第一凸肋、32-第二夹合件、321-第二凸肋、33-组接展部、331-卡肋、34-延伸展部、4-气管内管、5-带体组件、51-带体、511-第一贴附部、5111-第一敷料件、5112-第一侧孔、5113-第一内折板部、512-第二贴附部、5121-第二敷料件、5122-第二侧孔、5123-第二内折板部、52-组接体、521-操作空间、522-前导轨、523-后导轨、524-卡沟、525-侧导部。
具体实施方式
35.请参阅图1及第2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内管固定器结构的立体示意图及另一角度立体示意图,由图中可清楚看出,其中所述内管固定器结构1包括一主体2及一夹合组件3。
36.其中主体2前侧向上延伸有一前展侧21,该前展侧21向外侧延伸有一按压部211,与向内延伸有一卡合凸部212,该按压部211连接所述卡合凸部212,又该前展侧21顶部形成有一前勾部213,该前勾部213内侧形成有一内弧形的前导边214,另该主体2后侧向上延伸有一后展侧22,该后展侧22顶部形成有一后勾部221,该后勾部221内侧形成有一内弧形的后导边222,且该主体2顶部于前展侧21与后展侧22间形成有一夹持空间23。
37.另该主体2下方形成有一第一展片24与一第二展片25,该第一展片24底部设置有所述夹合组件3及形成有一组接部241,该夹合组件3由一第一夹合件31及一第二夹合件32与一组接展部33所组成,且该第一夹合件31与第二夹合件32间形成有一延伸展部34,并该第一夹合件31内侧形成有复数第一凸肋311,而该第二夹合件32内侧形成有复数第二凸肋321,另该组接展部33相对形成于第二夹合件32侧边且形成有复数卡肋331,而该组接部241相对形成于该第一夹合件31侧边且形成有一通孔2411,另该第二展片25设置有一限位件251与一推钮252,该限位件251相对形成于该第二展片25侧边且形成于该组接部241上侧,
而该推钮252形成于该限位件251后侧,又该第一展片24与第二展片25间形成有一位移空间26。
38.另请同时参阅前述附图及图3及图4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内管固定器结构组装气管内管的实施示意图及使用于患者的实施示意图一,其中所述内管固定器结构1使用时,可先将内管固定器结构1与一气管内管4做组设,量测好气管内管4欲放入病患口腔内的长度后,将气管内管4摆设于第一夹合件31上,而后将第二夹合件32通过延伸展部34往第一夹合件31方向盖合,使该第一夹合件31与第二夹合件32间形成有组设通道,而该气管内管4则设置于所述组设通道内,便可将该组接展部33往组接部241方向弯折组设,使该组接展部33通过所述通孔2411,而其组接展部33的卡肋331则相对与该限位件251相互组设,以使该气管内管4先设置于所述第一夹合件31与第二夹合件32之间,且该气管内管4又可通过第一凸肋311与第二凸肋321来增加其气管内管4与第一夹合件31与第二夹合件32的夹持力,而医护人员便可将该气管内管4进行插管作业,将该气管内管4确定于口腔内的位置后,再将组接展部33的卡肋331与该限位件251相互定位而固定其第一夹合件31与第二夹合件32夹合所述气管内管4,而其气管内管4上的内管固定器结构1不会干扰医护人员操作或阻挡医护人员视线而影响插管作业的进行,如此便可快速且有效地执行插管作业。
39.再请参阅前述附图及图5及图6及图7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内管固定器结构使用于患者的实施示意图二及内管固定器结构组设的带体组件的立体示意图及内管固定器结构使用于患者的实施示意图三,其中所述气管内管4固定设置于所述第一夹合件31与第二夹合件32之间且伸入患者口腔至气管后,该内管固定器结构1可与一带体组件5相互组设,该带体组件5包括有一带体51及一组接体52,其中所述带体51一端设置有一第一贴附部511,相对第一贴附部511的另一端设置有一第二贴附部512,该第一贴附部511与该第二贴附部512内侧分别设置有一第一敷料件5111及一第二敷料件5121,且该第一贴附部511侧边设置有一第一侧孔5112供所述带体51一端组设,而该第二贴附部512侧边设置有一第二侧孔5122供所述带体51另一端组设,又该第一贴附部511与第二贴附部512相对应的内侧边分别形成有一第一内折板部5113与一第二内折板部5123。
40.而该组接体52设置于所述第一贴附部511与第二贴附部512之间,且该组接体52呈现弧状组设于该第一贴附部511与第二贴附部512上,且该组接体52内侧与第一贴附部511及第二贴附部512间形成有一操作空间521,并该组接体52顶部前侧形成有一前导轨522,该前导轨522是以外弧的形态呈现,而该前导边214的形体相当于前导轨522的形体,并该前导轨522一端连接所述第一贴附部511,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二贴附部512,又该组接体52顶部后侧形成有一后导轨523,该后导轨523也是以外弧的形态呈现,而该后导边222的形体相当于后导轨523的形体,并该前导轨522一端连接所述第一贴附部511,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二贴附部512,另该组接体52前侧形成有复数卡沟524,与该组接体52底部形成有一侧导部525,该侧导部525为圆弧角且以外弧的形态呈现。
41.且其中该带体组件5可固定于患者头部,而该组接体52与患者口鼻之间具有所述操作空间521,该第一贴附部511与第二贴附部512相对第一侧孔5112与第二侧孔5122的端缘处形成远离皮肤表面的形体,以使该带体组件5与组接于该第一侧孔5112与第二侧孔5122时,该带体组件5不会直接披覆于皮肤表面上,进而避免患者面部产生压疮的状况发生,更其中,该第一贴附部511与第二贴附部512以圆弧状的形体设置,而于该气管内管支架
结构1装置于患者面部时,可由其第一贴附部511与第二贴附部512的上半圆弧来避开受压骨头凸起处,而该气管内管支架结构1则通过其第一内折板部5113与第二内折板部5123来贴附上颚皮肤平坦处,并同时配合其第一贴附部511与第二贴附部512下半圆弧贴附于脸颊的皮肤平坦处来做与脸部间的支撑,以使其支撑接触点都位于皮肤的平坦处,进而避免其气管内管支架结构1直接受压于骨头凸起处而有压疮的状况发生。
42.而该组设有气管内管4的内管固定器结构1便可与患者口鼻上的组接体52相互组设,且于相互组设时,可单手握持其内管固定器结构1,另一手握持所述组接体52,使该内管固定器结构1与该组接体52相互组设,将该前展侧21通过组接体52前侧,与该后展侧22通过组接体52后侧,而该前展侧21通过组接体52前侧与后展侧22通过组接体5后侧的同时,该前勾部213与后勾部221先通过所述侧导部525与卡沟524,使该前勾部213组设于前导轨522上,而后勾部221组设于后导轨523上,并使该卡合凸部212卡合于所述卡沟524内,而组接体52相对容置于夹持空间23内,另该气管内管4则经由内管固定器结构1与组接体52固定于患者口腔上,进而达到可单人单手操作与可避免遮蔽医护人员观看视线的功效,更可避免因误触或患者自行解扣而使气管内管4脱离的问题发生。
43.再请参阅前述附图及图8及图9所示,为本实用新型气管内管支架结构移动的实施示意图一及二,其中医护人员若欲调整其内管固定器结构1的位置或欲对患者的口鼻进行其他医疗动作时,可按压所述按压部211以带动卡合凸部212脱离卡沟524,而后便可推动所述固定器于组接体52上,又且其前导边214的形体相当于前导轨522的形体,另该后导边222的形体相当于后导轨523的形体,以经由其前导边214与后导边222依附着所述前导轨522与后导轨523移动,俾使该内管固定器结构1仍可定位于所述组接体52上且便于该内管固定器结构1左右移动于所述组接体52上,进而达到便于医护人员可对患者的口鼻进行其他医疗动作的功效。
44.再请参阅前述附图及图10及图11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内管固定器结构拆卸气管内管的实施示意图一及二,其中医护人员若欲将其气管内管4更换或移除时,可通过按压所述推钮252来将第二展片25往位移空间26方向移动,而其第二展片25往位移空间26方向移动的同时,会带动其限位件251也往位移空间26方向移动且使该限位件251脱离所述卡肋331,而该组接展部33便可由所述组接部241的通孔2411穿出,并分离所述第一夹合件31与第二夹合件32,而该气管内管4便可直接取下,进而达到可经由简易的操作便可解扣以更换或调整气管内管4,与解扣操作上可避免拉扯的功效,更且其推钮252的设置于所述内管固定器结构1的内侧,更可避免因误触或患者自行解扣而使气管内管4脱离的问题发生。
45.再请参阅前述附图及图12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内管固定器结构组装另一带体的实施示意图,其中该带体51除了可以直接绕设于所述第一贴附部511与第二贴附部512的第一侧孔5112与第二侧孔5122外,其带体51也可以具有魔鬼毡的材质来组成,以将其带体51的端缘穿设于第一侧孔5112与第二侧孔5122后反折黏附回其带体51,进而达到医护人员可快速的穿戴该带体51于患者的头部。
46.又其中,本案内管固定器结构1与气管内管4及带体组件5相互组设间,可以以下步骤来操作:首先先准备一气管内管4设置于第一夹合件31上且将第二夹合件32盖合所述气管内管4与第一夹合件31;再将组接展部33通过组接部241且与限位件251相互组接,使该第一夹合件31与该第二夹合件32相互接合且固定该气管内管4;便可以一手操作将气管内管4
一端伸入患者口腔且确定其气管内管4与口腔的相对位置;而另一手将架设于脸颊上的组接体52与内管固定器结构1相互组设,使前展侧21与后展侧22分别卡合于前导轨522与后导轨523上,并使该卡合凸部212卡合于所述卡沟524内;以令该气管内管4固定于患者的口腔内且患者口鼻与组接体52间形成有所述操作空间521,其气管内管4上的内管固定器结构1不会干扰医护人员操作或阻挡医护人员视线而影响插管作业的进行,如此便可快速且有效地执行插管作业,而后其内管固定器结构1便可跟与患者口鼻间具有操作空间521的组接体52相互组设,以使该气管内管4可固定于患者的口腔内且患者口鼻与组接体52间形成有操作空间521,进而达到可避免遮蔽医护人员观看视线的功效。
47.另外,医护人员也可按压所述按压部211以带动卡合凸部212脱离卡沟524,该内管固定器结构1便可位移所述于该组接体52上,进而达到该内管固定器结构1可依需求调整位移于组接体52上,且组接体52跟患者口鼻间具有可进行医疗动作的操作空间521,以便于医护人员可对患者的口鼻进行其他医疗动作的功效。
48.此外,按压所述推钮252与第二展片25往位移空间26方向移动,以带动限位件251脱离组接展部33的卡肋331,而组接展部33便可脱离所述组接部241由通孔2411穿出,便可分离所述第一夹合件31与第二夹合件32而取出气管内管4,进而达到经由简易的操作便可解扣以更换或调整气管内管4,与解扣操作上可避免拉扯的功效,更且该内管固定器结构1的推钮252设置于所述内管固定器结构1的侧面,可有效避免因误触或患者自行解扣而使气管内管4脱离。
49.以上已将本实用新型做一详细说明,并且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一较佳实施例,不能限定本实用新型实施的范围,即凡依本实用新型申请范围所作的均等变化与修饰等,皆应属本实用新型的专利涵盖范围。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