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混凝土框架连接节点及建筑构造的制作方法

2022-02-22 09:25:27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技术涉及集成建筑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混凝土框架连接节点及建筑构造。


背景技术:

2.集成建筑是工厂和社会化协作的生产方式,集成建筑先在工程生产预制墙板等混凝土结构件,而后将混凝土结构件运输到施工现场加以装配集成。装配多个混凝土结构件时,上下相邻的两个混凝土结构件主要采用连接节点进行连接。
3.由混凝土浇筑的混凝土结构件内部都会预埋钢筋,相应地,连接节点上也需要焊接用于与预埋钢筋配合的连接钢筋。但由于连接钢筋是直接焊接成型的,受焊接时位置固定和运输时外界压力等因素的影响,连接钢筋容易方式形变致使实际连接预埋钢筋时位置变化较大,从而导致连接节点与混凝土结构件连接时垂直度误差较大以至于集成建筑的连接垂直度差。


技术实现要素:

4.为了减少集成建筑时连接节点与混凝土结构件之间的垂直度误差,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混凝土框架连接节点及建筑构造。
5.第一方面,本技术提供的混凝土框架连接节点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一种混凝土框架连接节点,包括至少一组上下连接结构,所述上下连接结构包括上连接部和下连接部,所述上连接部与所述下连接部之间通过螺栓和螺母连接;所述上连接部的外壁上固定设置有用于与混凝土结构件上预埋钢筋固定连接的上锚固板;所述下连接部的外壁上固定设置有用于与混凝土结构件上预埋钢筋固定连接的下锚固板。
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上锚固板和下锚固板设置有效增大了连接节点自身的强度,以使连接节点能够减少在生产运输环节产生的形变误差,以提高后续连接混凝土结构件使连接节点自身的垂直度;而上锚固板和下锚固板分别连接预埋钢筋的方式取代传统预埋钢筋和连接钢筋连接的方式,使得预埋钢筋与连接节点之间的固定面积增大,以进一步减少预埋钢筋连接过程中发生的形变误差,从而提高连接节点与混凝土结构件之间的垂直度;且随着连接节点自身强度的增加,预埋钢筋连接完毕后也能增强缓冲形变的能力,以提高连接节点与混凝土结构件之间垂直度的稳定性。由此,本技术的连接节点具有减少集成建筑时连接节点与混凝土结构件之间垂直度误差的效果。
7.可选的,所述上连接部和所述下连接部均呈盒体设置,所述上连接部内具有上安装腔,所述下连接部内具有下安装腔,所述上安装腔的空间大小和/或所述下安装腔的空间大小大于所述螺栓的大小,所述螺栓部分位于上安装腔内且另一部分位于下安装腔内。
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连接节点连接上下两个相邻混凝土结构件时,螺栓位于上安装腔和下安装腔内以避免螺栓螺母突出于连接节点,从而减少混凝土结构件在表面粘
贴隔音板等材料是需要对螺栓让位的情况发生,由此,便于现场施工时的安装操作。
9.而上安装腔的空间大小大于螺栓的大小以使螺栓整体能够放入到上安装腔中,同时下安装腔的大小大于螺栓的大小以使螺栓整体也能够放入到下安装腔中,从而使得连接节点在使用时螺栓能够正常安装进入上连接部和下连接部。由此,使得该连接节点能够正常使用且安装操作简便。
10.可选的,所述上连接部靠近所述下连接部的一侧设置有供所述螺栓穿设的上连接通孔,所述下连接部靠近所述上连接部的一侧设置有供所述螺栓穿设的下连接通孔,所述上连接通孔与所述下连接通孔连通。
1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螺栓同时穿过上连接通孔和下连接通孔后,将螺母螺纹连接于螺栓以使螺栓的帽部和螺母夹紧固定上连接部的下侧板和下连接部的上侧板。上连接通孔和下连接通孔的设置进一步简便了该连接节点的安装操作。
12.可选的,所述上下连接结构的数量为至少两个,所述连接节点还包括用于连接所有上下连接结构的连接板,所述连接板夹设于上连接部与对应的下连接部之间,所述连接板上设置有多个供螺栓穿过的连接孔,每个所述上下连接结构对应一个所述连接孔。
1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所有上下连接结构的螺栓在连接上连接部和下连接部的同时,均需穿过连接板对应的连接孔,从而实现水平方向上连接该螺栓对应的上下连接结构,由此,在保证连接节点上下连接稳定的同时提高水平相邻的两个上下连接结构连接稳定。
14.可选的,所述下锚固板的厚度大于所述上锚固板的厚度。
15.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实际施工过程中,下锚固板所承受的压力大于上锚固板,因此通过增加下锚固板的厚度以实现增强下连接部连接混凝土结构件时的强度,从而进一步减少下锚固板连接混凝土结构件时的形变量以提高连接节点的稳定性,以实现进一步减少集成建筑时连接节点与混凝土结构件之间的垂直度误差。
16.可选的,单组上下连接结构内,上锚固板的数量多于下锚固板的数量。
1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实际施工过程中,下锚固板所承受的压力大于上锚固板,因此通过增加下锚固板的数量,以实现增加下锚固板与对应混凝土结构件之间的连接面积,从而进一步减少下锚固板连接混凝土结构件时的形变量以提高连接节点的稳定性,以实现进一步减少集成建筑时连接节点与混凝土结构件之间的垂直度误差。
18.可选的,所述上锚固板和所述下锚固板均固定设置有用于与对应混凝土结构件连接的连接钢筋。
1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连接钢筋的设置使得上锚固板和下锚固板就能在其表面上形成凸起结构,当对应的混凝土结构件与对应的上锚固板或对应的下锚固板连接时,连接钢筋形成的凸起能够有效增大混凝土结构件与连接节点之间的摩擦,从而进一步提高连接节点的稳定性,以实现进一步减少集成建筑时连接节点与混凝土结构件之间的垂直度误差。
20.第二方面,本技术提供的建筑构造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一种建筑构造,包括至少两个混凝土结构件,所有混凝土结构件通过上述的连接节点进行连接。
2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增加连接节点的抗形变能力和稳定性,从而减少施
工过程中连接节点与对应的混凝土结构件连接时形变而导致的误差,以实现建筑构造能够减少集成建筑时连接节点与混凝土结构件之间的垂直度误差。
22.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上锚固板和下锚固板设置有效增大了连接节点自身的强度,以使连接节点能够减少在生产运输环节产生的形变误差,以提高后续连接混凝土结构件使连接节点自身的垂直度;而上锚固板和下锚固板分别连接预埋钢筋的方式取代传统预埋钢筋和连接钢筋连接的方式,使得预埋钢筋与连接节点之间的固定面积增大,以进一步减少预埋钢筋连接过程中发生的形变误差,从而提高连接节点与混凝土结构件之间的垂直度;随着连接节点自身强度的增加,预埋钢筋连接完毕后也能增强缓冲形变的能力,以提高连接节点与混凝土结构件之间垂直度的稳定性。由此,本技术的连接节点具有减少集成建筑时连接节点与混凝土结构件之间垂直度误差的效果。
附图说明
23.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建筑构造的示意图,意在表述本技术节点的安装位置;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连接节点的安装结构示意图。
24.图中,1、混凝土结构件;11、底板;12、框架柱;13、框架梁;14、顶板;15、隔墙;2、上下连接结构;21、上连接部;211、上安装腔;212、上连接通孔;213、上锚固板;214、上连接钢筋;22、下连接部;221、下安装腔;222、下连接通孔;223、下锚固板;224、下连接钢筋;23、螺栓;24、连接板;241、连接孔。
具体实施方式
25.以下结合附图1-2,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26.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一种建筑构造,该建筑构造通过减少施工过程中的形变误差以减少施工完毕的建筑构造垂直度误差。
27.参照图1,建筑构造包括至少两个混凝土结构件1,所有混凝土结构件1均通过连接节点进行连接。混凝土结构件1在竖直方向上成对设置且数量最多为八个。在本实施例中,混凝土结构件1的数量为四个,四个混凝土结构件1竖直方向上分两层,每层水平方向上分布两个。
28.混凝土结构件1大体呈矩形厢式设置。每个混凝土结构件1均包括底板11、框架柱12、框架梁13以及顶板14。底板11大体呈矩形设置以具有纵向和横向。框架柱12的数量为四个且分别设置于底板11上表面的四周边角。相邻两个框架柱12通过框架梁13连接。四个框架梁13围合形成上开口,顶板14同时与四个框架梁13的上端连接以封闭上开口。底板11、框架柱12、框架梁13以及顶板14均设置有预埋钢筋。根据实际生产需要,相邻的两个框架梁13还可以设置有隔墙15。
29.连接节点包括至少一组用于连接上下相邻两个混凝土结构件1的上下连接结构2。单个连接节点内上下连接结构2的数量最多为四个。当上下连接结构2的数量大于两个时,所有上下连接结构2均通过连接板24连接。在本实施例中,上下连接结构2的数量为两个。
30.参照图2,每个上下连接结构2均包括上连接部21和下连接部22,上连接部21与下连接部22之间通过螺栓23和螺母连接。具体地,上连接部21和下连接部22均呈矩形盒体设
置,上连接部21的形状大小均与下连接部22的形状大小相同。上连接部21内具有上安装腔211,下连接部22内具有下安装腔221,上安装腔211的空间大小和下安装腔221的空间大小均大于螺栓23的大小,同时,上连接部21和下连接部22均具有朝向水平一侧的开口,以便螺栓23安装。在本实施例中,上连接部21的开口朝向与下连接部22的开口朝向相同,上连接部21开口的所在面和下连接部22开口的所在面为正面。
31.上连接部21下表面设置有供螺栓23穿设的上连接通孔212,下连接部22靠近上连接部21的一侧设置有供螺栓23穿设的下连接通孔222,上连接通孔212与对应给的下连接通孔222轴线重合且连通。螺栓23和螺母连接上连接部21和下连接部22时,螺栓23自上安装腔211的开口进入上安装腔211,而后螺栓23的杆部放入上连接通孔212并从下连接通孔222中穿出,螺栓23的帽部抵在上安装腔211的底壁,螺母再从下安装腔221的开口进入下安装腔221,而后螺母螺纹连接于螺栓23的杆部以使螺母压紧于下安装腔221的顶部,从而将上连接部21的下侧壁和上连接部21的侧壁夹紧在螺栓23的帽部和螺母之间,以实现上连接部21和下连接部22之间的连接。
32.为了提高水平相邻的两个上下连接结构2的连接稳定性,连接节点还包括用于连接所有上下连接结构2的连接板24,连接板24呈矩形板状设置且水平放置。连接板24上设置有多个供螺栓23穿过的连接孔241,每个上下连接结构2对应一个连接孔241。连接板24夹设于上连接部21与对应的下连接部22之间。所有上下连接结构2的螺栓23在连接上连接部21和下连接部22的同时,均需穿过连接板24上对应的连接孔241,从而实现多个上下连接结构2水平方向连接的稳定性。
33.继续参照图2,为了提高上下连接结构2与对应混凝土结构件1之间的连接稳定性,上连接部21的外壁上固定设置有用于与混凝土结构件1上预埋钢筋固定连接的上锚固板213,下连接部22的外壁上固定设置有用于与混凝土结构件1上预埋钢筋固定连接的下锚固板223。上锚固板213和下锚固板223均呈竖直放置,以使上锚固板213和下锚固板223的高度方向和厚度方向均为水平面上的方向。
34.上锚固板213的数量可以为多个,上锚固板213可以设置在上连接部21的左侧面或右侧面中的一个侧面上,也可以设置在上连接部21的后面和/或上表面。下锚固板223的数量也可以为多个,下锚固板223可以设置在下连接部22的左侧面或右侧面中的一个侧面上,也可以设置在上连接部21的后面和/或下表面。上锚固板213和下锚固板223的实际安装位置需要与对应给的混凝土结构件1相适配。下锚固板223的数量多于或等于上锚固板213的数量。本实施例中,单组上下连接结构2内,上锚固板213的数量多于下锚固板223的数量,且下锚固板223的厚度大于上锚固板213的厚度。
35.为了进一步提高上下连接结构2与对应混凝土结构件1之间的连接稳定性,上锚固板213和下锚固板223均固定设置有多根用于与对应混凝土结构件1连接的连接钢筋。连接钢筋的设置使得上锚固板213和下锚固板223就能在其表面上形成凸起结构。连接钢筋可以沿竖直方向放置也可以沿放平方向放置,但连接钢筋的轴线与对应的上锚固板213或对应的下锚固板223板面平行。单个上锚固板213上的多根连接钢筋相互之间平行,且单个下锚固板223上的多根连接钢筋相互平行。连接钢筋形成的凸起能够有效增大混凝土结构件1与连接节点之间的摩擦,从而进一步提高连接节点的稳定性。
36.本技术实施例建筑构造的实施原理为:
(1)下层混凝土结构件1安装:安装好位于下层的两个混凝土结构件1,两个混凝土结构件1水平分布且相互贴合,前述两个混凝土结构件1相互靠近的框架柱12上各安装了一个下连接部22,下连接部22的下锚固板223与对应混凝土结构件1的预制钢筋焊接;(2)连接板24安装:在两个下连接部22上安装连接板24,两个下连接部22的下连接通孔222与连接板24上对应的连接孔241连通;(3)上层混凝土结构件1的安装:在两个位于下层的混凝土结构件1上再对应安装两个混凝土结构件1,两个位于上层的混凝土结构件1的框架柱12下端各安装了一个上连接部21,上连接部21的上锚固板213与对应混凝土结构件1的预制钢筋焊接,上连接部21与对应的下连接部22对位,以使上连接部21的上连接通孔212与对应的下连接部22的下连接通孔222连通;(4)螺栓23螺母连接上连接部21和对应的下连接部22:螺栓23自上安装腔211的开口进入上安装腔211,而后螺栓23的杆部放入上连接通孔212,螺栓23的杆部依次穿过对应的上连接通孔212、对应的连接孔241以及对应的下连接通孔222,再从下连接通孔222中穿出,螺栓23的帽部抵在上安装腔211的底壁;螺母再从下安装腔221的开口进入下安装腔221,而后螺母螺纹连接于螺栓23的杆部以使螺母压紧于下安装腔221的顶部,从而将上连接部21的下侧壁和上连接部21的侧壁夹紧在螺栓23的帽部和螺母之间。
37.本具体实施方式的实施例均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其中相同的零部件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需要说明的是,下面描述中使用的词语“前”、“后”、“左”、“右”、“上”和“下”指的是附图中的方向,词语“内”和“外”分别指的是朝向或远离特定部件几何中心的方向。故:凡依本技术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