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汽车车厢内车顶用隔热隔音棉的制作方法

2022-02-22 09:10:2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涉及隔音棉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汽车车厢内车顶用隔热隔音棉。


背景技术:

2.汽车隔音是根据车辆的性能、相应的路况等,对汽车发动机产生的噪声、轮胎与地面所产生的振动共鸣声、车厢内组件因间隙或老化挤压力摩擦声等作细致处理,以提高汽车乘坐的舒适性。汽车作为最常用的交通工具,已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所以解决汽车在行驶过程中自身产生的噪音和外部产生的噪音,来提高汽车乘坐人员的舒适性是非常有必要的,但是目前汽车用的隔音棉的隔音效果较差,并且隔音棉的保温、隔热性能也不好。


技术实现要素:

3.(一)解决的技术问题
4.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了一种汽车车厢内车顶用隔热隔音棉,达到解决上述背景中提到的问题的目的。
5.(二)技术方案
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汽车车厢内车顶用隔热隔音棉,包括保温层,所述保温层的底部设置有隔热层,所述隔热层的底部设置有吸音层,所述吸音层的底部设置有隔音层;
7.所述保温层由以下重量份数的原料组成:硅酸铝30-40份、碳化硅纤维40-50份、岩棉10-20份、膨胀珍珠岩5-15份、沥青3-10份;
8.所述隔热层由以下重量份数的原料组成:玻璃纤维30-40份、石棉20-30份、纳米二氧化硅10-15份、硅酸盐10-15份、石墨烯5-10份;
9.所述吸音层由以下重量份数的原料组成:异氰酸酯30-45份、聚醚20-35份、硅酸钠5-12份、三氧化二锑4-8份、聚苯乙烯2-7份;
10.所述隔音层由以下重量份数的原料组成:聚丙烯纤维30-40份、聚酯纤维50-60份、滑石粉5-13份、天然植物纤维3-8份、金属皂2-7份。
11.优选的,所述保温层的厚度为2-3cm。
12.优选的,所述隔热层的厚度为1.5-3cm。
13.优选的,所述吸音层的厚度为1.5-2.5cm。
14.优选的,所述隔音层的厚度为1-2cm。
15.优选的,所述天然植物纤维为竹纤维、剑麻纤维、蕉麻纤维、亚麻纤维中一种或几种混合。
16.(三)有益效果
17.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汽车车厢内车顶用隔热隔音棉。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18.本发明通过将汽车车厢内车顶用隔热隔音棉设计为四层,从上往下分别为:第一层保温、第二层隔热、第三层吸音、第四层隔音,第一层保温层使隔音棉具有保温的功能,使汽车车顶不受外部环境影响,导致车顶过热或过冷,第二层隔热层使隔音棉具有隔热的功能,当车顶温度过高时,不会传递到车子内部,影响汽车乘坐人员的舒适性,第三层吸音层,将声能转化为热能,降低噪音影响,第四层隔音层使隔音棉有隔音功能,隔音层可以阻断声音的传播,使车内不会产生噪音,通过多层设置,增加了隔音棉的功能性,同时也大大提高了隔音棉的实用性。
附图说明
19.图1为本发明剖视图;
20.图2为本发明俯视图。
21.图中:1、保温层;2、隔热层;3、吸音层;4、隔音层。
具体实施方式
22.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23.请参阅图1和2:
24.实施例一:
25.一种汽车车厢内车顶用隔热隔音棉,包括保温层1,保温层1的底部设置有隔热层2,隔热层2的底部设置有吸音层3,吸音层3的底部设置有隔音层4;
26.保温层1由以下重量份数的原料组成:硅酸铝30份、碳化硅纤维40份、岩棉10份、膨胀珍珠岩5份、沥青3份;
27.隔热层2由以下重量份数的原料组成:玻璃纤维30份、石棉20份、纳米二氧化硅10份、硅酸盐10份、石墨烯5份;
28.吸音层3由以下重量份数的原料组成:异氰酸酯30份、聚醚20份、硅酸钠5份、三氧化二锑4份、聚苯乙烯2份;
29.隔音层4由以下重量份数的原料组成:聚丙烯纤维30份、聚酯纤维50份、滑石粉5份、天然植物纤维3份、金属皂2份。
30.实施例二:
31.一种汽车车厢内车顶用隔热隔音棉,包括保温层1,保温层1的底部设置有隔热层2,隔热层2的底部设置有吸音层3,吸音层3的底部设置有隔音层4;
32.保温层1由以下重量份数的原料组成:硅酸铝31份、碳化硅纤维42份、岩棉15份、膨胀珍珠岩10份、沥青5份;
33.隔热层2由以下重量份数的原料组成:玻璃纤维32份、石棉23份、纳米二氧化硅11份、硅酸盐11份、石墨烯6份;
34.吸音层3由以下重量份数的原料组成:异氰酸酯35份、聚醚22份、硅酸钠6份、三氧化二锑5份、聚苯乙烯5份;
35.隔音层4由以下重量份数的原料组成:聚丙烯纤维35份、聚酯纤维51份、滑石粉7份、天然植物纤维5份、金属皂2份。
36.实施例三:
37.一种汽车车厢内车顶用隔热隔音棉,包括保温层1,保温层1的底部设置有隔热层2,隔热层2的底部设置有吸音层3,吸音层3的底部设置有隔音层4;
38.保温层1由以下重量份数的原料组成:硅酸铝33份、碳化硅纤维45份、岩棉14份、膨胀珍珠岩8份、沥青7份;
39.隔热层2由以下重量份数的原料组成:玻璃纤维38份、石棉25份、纳米二氧化硅12份、硅酸盐13份、石墨烯6份;
40.吸音层3由以下重量份数的原料组成:异氰酸酯36份、聚醚28份、硅酸钠9份、三氧化二锑5份、聚苯乙烯3份;
41.隔音层4由以下重量份数的原料组成:聚丙烯纤维33份、聚酯纤维55份、滑石粉6份、天然植物纤维7份、金属皂4份。
42.实施例四:
43.一种汽车车厢内车顶用隔热隔音棉,包括保温层1,保温层1的底部设置有隔热层2,隔热层2的底部设置有吸音层3,吸音层3的底部设置有隔音层4;
44.保温层1由以下重量份数的原料组成:硅酸铝37份、碳化硅纤维44份、岩棉13份、膨胀珍珠岩7份、沥青8份;
45.隔热层2由以下重量份数的原料组成:玻璃纤维36份、石棉29份、纳米二氧化硅14份、硅酸盐11份、石墨烯8份;
46.吸音层3由以下重量份数的原料组成:异氰酸酯40份、聚醚24份、硅酸钠10份、三氧化二锑5份、聚苯乙烯6份;
47.隔音层4由以下重量份数的原料组成:聚丙烯纤维32份、聚酯纤维56份、滑石粉11份、天然植物纤维7份、金属皂7份。
48.实施例五:
49.一种汽车车厢内车顶用隔热隔音棉,包括保温层1,保温层1的底部设置有隔热层2,隔热层2的底部设置有吸音层3,吸音层3的底部设置有隔音层4;
50.保温层1由以下重量份数的原料组成:硅酸铝37份、碳化硅纤维47份、岩棉15份、膨胀珍珠岩7份、沥青9份;
51.隔热层2由以下重量份数的原料组成:玻璃纤维37份、石棉27份、纳米二氧化硅14份、硅酸盐11份、石墨烯10份;
52.吸音层3由以下重量份数的原料组成:异氰酸酯42份、聚醚30份、硅酸钠8份、三氧化二锑6份、聚苯乙烯3份;
53.隔音层4由以下重量份数的原料组成:聚丙烯纤维37份、聚酯纤维57份、滑石粉12份、天然植物纤维6份、金属皂4份。
54.实施例六:
55.一种汽车车厢内车顶用隔热隔音棉,包括保温层1,保温层1的底部设置有隔热层2,隔热层2的底部设置有吸音层3,吸音层3的底部设置有隔音层4;
56.保温层1由以下重量份数的原料组成:硅酸铝38份、碳化硅纤维48份、岩棉17份、膨
胀珍珠岩9份、沥青9份;
57.隔热层2由以下重量份数的原料组成:玻璃纤维38份、石棉28份、纳米二氧化硅12份、硅酸盐14份、石墨烯6份;
58.吸音层3由以下重量份数的原料组成:异氰酸酯42份、聚醚31份、硅酸钠11份、三氧化二锑7份、聚苯乙烯3份;
59.隔音层4由以下重量份数的原料组成:聚丙烯纤维38份、聚酯纤维58份、滑石粉12份、天然植物纤维4份、金属皂5份。
60.实施例七:
61.一种汽车车厢内车顶用隔热隔音棉,包括保温层1,保温层1的底部设置有隔热层2,隔热层2的底部设置有吸音层3,吸音层3的底部设置有隔音层4;
62.保温层1由以下重量份数的原料组成:硅酸铝39份、碳化硅纤维49份、岩棉19份、膨胀珍珠岩14份、沥青9份;
63.隔热层2由以下重量份数的原料组成:玻璃纤维39份、石棉29份、纳米二氧化硅10份、硅酸盐15份、石墨烯10份;
64.吸音层3由以下重量份数的原料组成:异氰酸酯43份、聚醚33份、硅酸钠12份、三氧化二锑5份、聚苯乙烯3份;
65.隔音层4由以下重量份数的原料组成:聚丙烯纤维39份、聚酯纤维59份、滑石粉13份、天然植物纤维7份、金属皂6份。
66.实施例八:
67.一种汽车车厢内车顶用隔热隔音棉,包括保温层1,保温层1的底部设置有隔热层2,隔热层2的底部设置有吸音层3,吸音层3的底部设置有隔音层4;
68.保温层1由以下重量份数的原料组成:硅酸铝40份、碳化硅纤维50份、岩棉20份、膨胀珍珠岩15份、沥青10份;
69.隔热层2由以下重量份数的原料组成:玻璃纤维40份、石棉30份、纳米二氧化硅15份、硅酸盐15份、石墨烯10份;
70.吸音层3由以下重量份数的原料组成:异氰酸酯45份、聚醚35份、硅酸钠12份、三氧化二锑8份、聚苯乙烯7份;
71.隔音层4由以下重量份数的原料组成:聚丙烯纤维40份、聚酯纤维60份、滑石粉13份、天然植物纤维8份、金属皂7份。
72.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