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折弯模具工具车的制作方法

2022-02-22 02:28:44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涉及机械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折弯模具工具车。


背景技术:

2.随着国家工业水平和制造业发展的突飞猛进,钣金加工行业井喷式发展,出现各种样式的折弯机,完成折弯需要上下模具的配合动作,且上下模具数量多,种类多,长短不一,面对复杂钣金件可能要频繁更换上下模具,且模具为实心钢材所制质量重,搬运不慎可能会直接导致操作人员意外伤害等。
3.大多数公司会在车间内放置立式存储架,将上下模具放置在里面,操作人员需要将模具人工搬运或者使用普通平板车托运的方式将模具拖运到折弯机旁边,这样会导致效率低,增加劳动强度,模具刃口易发生磕碰而损坏。
4.存储架放置模具的缺点:如果距离折弯机近,则附近就不能放置折弯工件,减少折弯机工作区域面积,也可能妨碍操作人员工作便利性,如果放的距离较远,则增加操作人员的往复搬运劳动强度,会对工作效率产生影响。传统的模具架体积较大,笨重、运输物流成本较高。因此,现有技术亟待进一步改进和提高。


技术实现要素:

5.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折弯模具工具车,解决模具搬运会消耗操作人员体力,搬运模具不慎掉落可能对操作人员造成伤害,模具需要从工具车内部存取,会影响工作效率,且费时费力的问题。另外,模具放在平板车上托运,易发生磕碰,造成模具刃口磨损,影响钣金件尺寸加工精度。对于复杂钣金件而言,需要频繁更换上下模,上下模频繁存取放置的问题。
6.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7.一种折弯模具工具车,包括车架、行走轮、上模托架、下模托架及内托模架,所述车架是立体钢架结构,其左右两侧相对倾斜,车架底部的设置有多个行走轮。
8.所述车架的左侧设置有一组上模托架和/或一组下模托架,车架的右侧也设置有一组上模托架和/或一组下模托架。
9.所述上模托架和下模托架,均与车架的侧壁可拆卸固定相连。
10.所述车架的内侧设置有至少一组内托模架,内托模架的前后两端均与车架可拆卸相连。
11.进一步地,车架包括车架单体及纵梁,车架单体有两个,车架单体为等腰三角形的框体结构,两个车架单体一前一后相对间隔布置。
12.所述上纵梁水平设在两个车架单体之间,其前后两端分别与两个车架单体螺栓固定相连。
13.进一步地,所述车架单体包括左边梁、右边梁及横梁,左边梁和右边梁呈八字形结构倾斜布置,且通过横梁固定相连成一体。
14.每个车架单体内的横梁数量均与内托模架的组数相同,两个车架单体内的横梁一一对应且高度一致。
15.每组内托模架包括横向依次排布的多个内托模架,内托模架的前后两端分别与车架单体内对应的横梁卡接。
16.进一步地,每个车架单体的底部两侧分别安装一个行走轮,行走轮采用带刹车的万向轮,万向轮的轮架与车架单体的下端固定相连。
17.进一步地,左边梁和右边梁相背离一侧的外壁上均具多组长条孔,各组长条孔沿左边梁或右边梁的长度方向分布,每组长条孔包括间隔布置的两个长条孔。
18.每组上模托架和每组下模托架,分别包括沿左边梁或右边梁倾斜方向依次间隔布置的多个上模托架和下模托架,上、下模托架的两端均具有挂钩,挂钩插入长条孔内与左边梁或右边梁挂接。
19.进一步地,上、下模托架均由板材折弯成型的长条状,上模托架的上表面倾斜布置,其长度方向的下侧具有u形截面的托持部。
20.下模托架的上表面水平布置,其长度方向的两侧均具有向上的第一折边。
21.进一步地,内托模板是由板材折弯成型的长条状,内托模板具有沿其中轴线的限位凹槽,限位凹槽延伸至内托模板的两端。
22.内托模板沿其长度方向的两侧,分别具有向上的第二折边。
23.进一步地,内托模板底部与限位凹槽对应的位置为u形凸棱,横梁上开设有与内托模板的u形凸棱相配合定位卡槽,u形凸棱的两端分别位于横梁的定位卡槽内。
24.进一步地,内托模板的两端分别具有向下折弯形成的两个下翻边,所述下翻边位于限位凹槽和第二折边之间,并贴合于横梁的外侧壁。
25.进一步地,车架的前侧设置有把手,所述把手有两个,分别固定安装在位于前侧的车架单体的左边梁和右边梁上。
2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发明的有益技术效果是:本发明方便操作人员频繁存取折弯模具,移动方便,三角形车架稳定性更高,省工省时,减轻劳动强度,存取便利,保护模具不受磕碰损伤,且结构简单,占地空间小,易于生产和拆装,包装体积小,物流运输成本低。
附图说明
27.图1是本发明一种折弯模具工具车的结构示意图。
28.图2是图1中本发明某一部分的结构示意图,示出的是上模托架。
29.图3是图1中本发明另一部分的结构示意图,示出的是下模托架。
30.图4是本发明的车架和行走轮的组合结构示意图。
31.图5是图1中本发明再一部分的结构示意图,示出的是内托模架。
32.图6是本发明一种折弯模具工具车的使用状态图。
具体实施方式
33.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进行详细说明:
34.结合图1至图6,一种折弯模具工具车,包括车架、行走轮2、上模托架3、下模托架4
及内托模架5,所述车架是立体钢架结构,其左右两侧相对倾斜,车架底部的设置有多个行走轮2,所述车架为上窄、下宽的等腰三角形钢架,通过设置在车架底部的行走轮2可拖拽弯模具工具车在地面上行走,车架具有较好的稳定性,避免行走过程中倾倒。
35.车架包括车架单体1及纵梁6,车架单体1有两个,车架单体1为等腰三角形的平面框体结构,两个车架单体1一前一后相对间隔布置。所述纵梁6有三个,分别为一个上纵梁和两个下纵梁,三个纵梁6均布置在两个车架单体1之间,具体地,上纵梁6的前后两端与两个车架单体1的上端固定相连,两个车架单体1下部的左右两侧分别通过下纵梁螺栓固定相连。
36.所述车架单体1包括左边梁11、右边梁12及横梁13,左边梁11和右边梁12呈八字形结构倾斜布置,且通过横梁13固定相连成一体。每个所述车架单体1内的横梁13数量与内托模架5的组数相同,具体地,每个所述车架单体1均具有一上一下平行布置的两个横梁13,两个车架单体1内的横梁13分别一一对应且高度一致。
37.每个车架单体1的底部两侧分别安装一个行走轮2,行走轮2采用带刹车的万向轮,万向轮的轮架与车架单体1的下端固定相连。车架的前侧设置有把手7,所述把手7有两个,分别固定安装在位于前侧的车架单体1的左边梁11和右边梁12上。
38.所述车架的左侧设置有一组上模托架3和/或一组下模托架4,车架的右侧也设置有一组上模托架3和/或一组下模托架4。所述上模托架3和下模托架4,均与车架的侧壁可拆卸固定相连。所述车架的内侧设置有至少一组内托模架5,内托模架5的前后两端均与车架可拆卸相连。每组内托模架5包括横向依次排布的多个内托模架5,内托模架5的前后两端分别与车架单体1内对应的横梁13卡接。
39.具体地,左边梁11和右边梁12相背离一侧的外壁上均具多组长条孔111,各组长条孔111沿左边梁11或右边梁12的长度方向分布,每组长条孔111包括间隔布置的两个长条孔111。每组上模托架3和每组下模托架4,分别包括沿左边梁11或右边梁12倾斜方向依次间隔布置的多个上模托架3和下模托架4,上模托架3和下模托架4的两端均具有挂钩8,挂钩8的端部插入长条孔111内与左边梁11或右边梁12挂接。可根据实际使用模具的数量,在左边梁11和右边梁12的外壁上安装一定数量的上模托架3或下模托架4。
40.具体地,上模托架3和下模托架4均由板材折弯成型的长条状,上模托架3的上表面倾斜布置,其长度方向的下侧具有u形截面的托持部31。下模托架4的上表面水平布置,其长度方向的两侧均具有向上的第一折边41。上模托架3用于放置上模具91,上模具91放置到上模托架3后,托持部31托住上模具91的下部,避免上模具91从上模托架3上滑落,另外,下模托架4用于放置下模具92,下模托架4两侧的第一折边41对下模具92进行限位。
41.具体地,内托模架5是由板材折弯成型的长条状,内托模架5具有沿其中轴线的限位凹槽51,限位凹槽51延伸至内托模架5的两端。内托模架5沿其长度方向的两侧,分别具有向上的第二折边52。内托模架5可用于放置上模具91或下模具92,在上模托架3和下模托架4放满模具后,可将多余的上模具91或下模具92放置到内托模架5上。
42.具体地,内托模架5底部与限位凹槽51对应的位置为u形凸棱,横梁13上开设有与内托模架5的u形凸棱相配合定位卡槽131,u形凸棱的两端分别位于横梁13的定位卡槽131内。内托模架5的两端分别具有向下折弯形成的两个下翻边53,所述下翻边53位于限位凹槽51和第二折边52之间,并贴合于横梁13的外侧壁。
43.内托模架5的u形凸棱卡入定位卡槽131,同时,下翻边53卡在横梁13的外侧壁上,可实现内托模架5与车架的快速安装和拆卸,并牢固连接。内托模架5放置上模具时,上模具的底边可放置于限位凹槽51内,提高上模具91放置的稳定性,上模具91的刃口朝上可避免碰伤模具。
44.内托模架5放置下模具92时,内托模架5两侧的第二折边52对下模具92限位,避免滑落碰伤下模具92或伤人。
45.本发明中未述及的部分采用或借鉴已有技术即可实现。
46.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47.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48.当然,上述说明并非是对本发明的限制,本发明也并不仅限于上述举例,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的实质范围内所做出的变化、改型、添加或替换,也应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