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离心压缩机的制作方法

2022-02-22 02:14:2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公开涉及离心压缩机。本技术主张基于2019年10月9日提交的日本专利申请第2019-185786号的优先权的利益,其内容并入本技术中。


背景技术:

2.离心压缩机具备形成有进气流路的压缩机壳体。在进气流路配置有压缩机叶轮。若流入压缩机叶轮的空气的流量减少,则由压缩机叶轮压缩后的空气在进气流路中逆流,产生被称为喘振的现象。
3.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在压缩机壳体设置节流机构的离心压缩机。节流机构具备可动部件。可动部件构成为能够在向进气流路内突出的突出位置和从进气流路退避的退避位置之间移动。节流机构通过使可动部件向进气流路内突出来减小进气流路的流路截面积。当可动部件向进气流路内突出时,在进气流路内逆流的空气被可动部件阻挡。通过阻挡在进气流路内逆流的空气,从而抑制喘振。
4.现有技术文献
5.专利文献
6.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9-236035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7.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8.可动部件通过在进气流路内逆流的空气被按压于进气的上游侧的压缩机壳体的壁面。此时,在压缩机壳体的壁面与可动部件之间摩擦力增大。其结果,节流机构在驱动可动部件时的负荷增大。
9.本公开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降低驱动可动部件时的负荷的离心压缩机。
10.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11.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公开的一个方式所涉及的离心压缩机具备:壳体,其形成有进气流路;压缩机叶轮,其配置于进气流路;收纳室,其形成于壳体中的比压缩机叶轮靠进气的上游侧的位置;可动部件,其配置于收纳室;抵接部以及非抵接部,其设置于收纳室中的比可动部件靠上游侧的收纳室对置面。
12.抵接部可以配置于收纳室对置面的最靠径向内侧的位置。
13.非抵接部可以与进气流路连通。
14.发明效果
15.根据本公开,能够降低驱动可动部件时的负荷。
附图说明
16.图1是增压器的示意剖视图。
17.图2是图1的虚线部分的提取图。
18.图3是构成连杆机构的部件的分解立体图。
19.图4是图2的iv-iv线剖视图。
20.图5是表示本实施方式中的第一壳体部件的壁面的结构的图。
21.图6是用于说明连杆机构(节流机构)的动作的第一图。
22.图7是用于说明连杆机构的动作的第二图。
23.图8是用于说明连杆机构的动作的第三图。
24.图9是表示变形例中的第一壳体部件的壁面的结构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25.在下文中,将参照附图详细描述本公开的一实施方式。实施方式所示的尺寸、材料、其他具体的数值等只不过是用于容易理解的例示,除了特别声明的情况之外,并不限定本公开。另外,在本说明书和附图中,对于具有基本相同功能和结构的要素采用了相同的附图标记,由此省略了对这些要素的重复说明。另外,与本公开无直接关系的要素省略了其图示。
26.图1是增压器tc的示意剖视图。将图1所示的箭头l方向作为增压器tc的左侧进行说明。将图1所示的箭头r方向作为增压器tc的右侧进行说明。增压器tc中的后述的压缩机壳体100侧作为离心压缩机cc发挥功能。以下,离心压缩机cc作为被后述的涡轮叶轮8驱动的部件来进行说明。但是,并不限于此,离心压缩机cc可以由未图示的发动机驱动,也可以由未图示的电动机(马达)驱动。这样,离心压缩机cc可以组装于增压器tc以外的装置,也可以是单体。
27.如图1所示,增压器tc具备增压器主体1。增压器主体1构成为包括轴承壳体2、涡轮壳体4、压缩机壳体(壳体)100和连杆机构200。关于连杆机构200的详细情况,将在后面叙述。在轴承壳体2的左侧利用紧固螺栓3连结涡轮壳体4。在轴承壳体2的右侧利用紧固螺栓5连结压缩机壳体100。
28.在轴承壳体2形成有收纳孔2a。收纳孔2a在增压器tc的左右方向上贯通。在收纳孔2a配置有轴承6。在图1中,作为轴承6的一例示出了全浮动轴承。但是,轴承6也可以是半浮动轴承、滚动轴承等其他的径向轴承。在收纳孔2a配置有轴7的一部分。轴7被轴承6旋转自如地轴支撑。在轴7的左端部设置有涡轮叶轮8。涡轮叶轮8旋转自如地收纳在涡轮壳体4内。在轴7的右端部设置有压缩机叶轮9。压缩机叶轮9旋转自如地收纳在压缩机壳体100内。
29.在压缩机壳体100形成有进气口10。进气口10在增压器tc的右侧开口。进气口10与未图示的空气滤清器连接。在轴承壳体2与压缩机壳体100之间形成有扩散器流路11。扩散器流路11使空气升压。扩散器流路11从轴7(压缩机叶轮9)的径向(以下简称为径向)的内侧朝向外侧形成为环状。扩散器流路11在径向的内侧经由压缩机叶轮9与进气口10连通。
30.在压缩机壳体100形成有压缩机涡旋流路12。压缩机涡旋流路12形成为环状。压缩机涡旋流路12例如位于比压缩机叶轮9靠径向的外侧的位置。压缩机涡旋流路12与未图示的发动机的进气口以及扩散器流路11连通。当压缩机叶轮9旋转时,从进气口10向压缩机壳体100内吸入空气。被吸入的空气在压缩机叶轮9的叶片间流通的过程中被加压加速。被加压加速后的空气在扩散器流路11及压缩机涡旋流路12中被升压。升压后的空气从未图示的排出口流出,被引导至发动机的进气口。
31.这样,增压器tc具备离心压缩机(压缩机)cc。离心压缩机cc包括压缩机壳体100、压缩机叶轮9、压缩机涡旋流路12以及后述的连杆机构200。
32.在涡轮壳体4形成有排气口13。排气口13在增压器tc的左侧开口。排气口13与未图示的废气净化装置连接。在涡轮壳体4形成有连通流路14和涡轮涡旋流路15。涡轮涡旋流路15位于比涡轮叶轮8靠径向的外侧的位置。连通流路14位于涡轮叶轮8与涡轮涡旋流路15之间。
33.涡轮涡旋流路15与未图示的气体流入口连通。从未图示的发动机的排气歧管排出的废气被引导至气体流入口。连通流路14使涡轮涡旋流路15与排气口13连通。从气体流入口导入至涡轮涡旋流路15的废气经由连通流路14及涡轮叶轮8的叶片间而被引导至排气口13。废气在其流通过程中使涡轮叶轮8旋转。
34.涡轮叶轮8的旋转力经由轴7传递至压缩机叶轮9。如上所述,空气通过压缩机叶轮9的旋转力而升压,并被引导至发动机的进气口。
35.图2是图1的虚线部分的提取图。如图2所示,压缩机壳体100包括第一壳体部件110和第二壳体部件120。第一壳体部件110位于比第二壳体部件120靠图2中的右侧(远离轴承壳体2的一侧)的位置。第二壳体部件120与轴承壳体2连接。第一壳体部件110与第二壳体部件120连接。
36.第一壳体部件110为大致圆筒形状。在第一壳体部件110形成有贯通孔111。第一壳体部件110在与第二壳体部件120接近(连接)的一侧具有端面112。第一壳体部件110在远离第二壳体部件120的一侧具有端面113。在端面113形成有进气口10。贯通孔111沿着轴7(压缩机叶轮9)的旋转轴方向(以下,简称为旋转轴方向)从端面112延伸至端面113。贯通孔111在旋转轴方向上贯通第一壳体部件110。贯通孔111在端面113具有进气口10。
37.贯通孔111具有平行部111a和缩径部111b。平行部111a位于比缩径部111b靠端面113侧的位置。平行部111a的内径在旋转轴方向上大致恒定。缩径部111b位于比平行部111a靠端面112侧的位置。缩径部111b与平行部111a连续。缩径部111b的与平行部111a连续的部位的内径与平行部111a的内径大致相等。越远离平行部111a(越接近端面112),缩径部111b的内径越小。
38.在端面112形成有切口部112a。切口部112a从端面112向端面113侧凹陷。切口部112a形成于端面112的外周部。切口部112a在从旋转轴方向观察时例如为大致环状。
39.在端面112形成有收纳室ac。收纳室ac形成于比第一壳体部件110中的压缩机叶轮9的叶片的前缘端(前边缘)le靠进气口10侧的位置。收纳室ac包括后述的收纳槽112b、轴承孔112d、收纳孔115。
40.收纳槽112b形成于端面112。收纳槽112b位于切口部112a与贯通孔111之间。收纳槽112b从端面112向端面113侧凹陷。从旋转轴方向观察时,收纳槽112b例如为大致环状。收纳槽112b在径向内侧与贯通孔111连通。
41.在收纳槽112b中的端面113侧的壁面(收纳室对置面)112c形成有轴承孔112d。轴承孔112d从壁面112c朝向端面113侧在旋转轴方向上延伸。轴承孔112d在轴7(压缩机叶轮9)的旋转方向(以下,简称为旋转方向、周向)上分离地设置有2个。2个轴承孔112d配置于在旋转方向上错开180度的位置。
42.在第二壳体部件120形成有贯通孔121。第二壳体部件120在与第一壳体部件110接
近(连接)的一侧具有端面122。另外,第二壳体部件120在远离第一壳体部件110的一侧(与轴承壳体2连接的一侧)具有端面123。贯通孔121沿着旋转轴方向从端面122延伸至端面123。贯通孔121在旋转轴方向上贯通第二壳体部件120。
43.贯通孔121中的端面122侧的端部的内径与贯通孔111中的端面112侧的端部的内径大致相等。在贯通孔121的内壁形成有护罩部121a。护罩部121a从径向的外侧与压缩机叶轮9对置。压缩机叶轮9越远离前边缘le,则压缩机叶轮9的外径越大。护罩部121a的内径越远离端面122(越接近端面123)越大。
44.在端面122形成有收纳槽122a。收纳槽122a从端面122向端面123侧凹陷。从旋转轴方向观察时,收纳槽122a例如为大致环状。在收纳槽122a中插入有第一壳体部件110。在收纳槽122a中的端面123侧形成有壁面122b。第一壳体部件110的端面112与壁面122b抵接。此时,在第一壳体部件110(壁面112c)与第二壳体部件120(壁面122b)之间形成有收纳室ac。
45.通过第一壳体部件110的贯通孔111和第二壳体部件120的贯通孔121形成进气流路130。这样,在压缩机壳体100形成有进气流路130。进气流路130从未图示的空气滤清器经由进气口10连通至扩散器流路11。将进气流路130的空气滤清器侧(进气口10侧)作为进气的上游侧,将进气流路130的扩散器流路11侧作为进气的下游侧。
46.压缩机叶轮9配置于进气流路130。进气流路130(贯通孔111、121)的与旋转轴方向垂直的截面形状例如是以压缩机叶轮9的旋转轴为中心的圆形。但是,进气流路130的截面形状并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是椭圆形状。
47.在第一壳体部件110的切口部112a配置有未图示的密封材料。通过密封材料,抑制在第一壳体部件110与第二壳体部件120的间隙流通的空气的流量。但是,切口部112a和密封材料的结构不是必须的。
48.图3是构成连杆机构200的部件的分解立体图。在图3中,仅示出压缩机壳体100中的第一壳体部件110。如图3所示,连杆机构200包括第一壳体部件110、第一可动部件210、第二可动部件220、连结部件230、杆240。连杆机构200在旋转轴方向上配置于比压缩机叶轮9靠进气流路130的进气口10侧(上游侧)的位置。
49.第一可动部件210配置于收纳槽112b(收纳室ac)。具体而言,第一可动部件210在旋转轴方向上配置于收纳槽112b的壁面112c与收纳槽122a的壁面122b(参照图2)之间。第一可动部件210具有与收纳槽112b的壁面112c对置的对置面(可动部件对置面)s1。第一可动部件210具有与收纳槽122a的壁面122b对置的对置面s2。第一可动部件210具有主体部b1。主体部b1包括弯曲部211和臂部212。
50.弯曲部211沿压缩机叶轮9的周向延伸。弯曲部211为大致半圆弧形状。弯曲部211中的周向的一端面211a以及另一端面211b与径向以及旋转轴方向平行地延伸。但是,一端面211a以及另一端面211b也可以相对于径向以及旋转轴方向倾斜。
51.在弯曲部211的一端面211a侧设有臂部212。臂部212从弯曲部211的外周面211c向径向的外侧延伸。臂部212向相对于径向倾斜的方向(第二可动部件220侧)延伸。
52.第二可动部件220配置于收纳槽112b(收纳室ac)。具体而言,第二可动部件220在旋转轴方向上配置于收纳槽112b的壁面112c与收纳槽122a的壁面122b(参照图2)之间。第二可动部件220具有与收纳槽112b的壁面112c对置的对置面(可动部件对置面)s1。第二可动部件220具有与收纳槽122a的壁面122b对置的对置面s2。第二可动部件220具有主体部
b2。主体部b2包括弯曲部221和臂部222。
53.弯曲部221沿压缩机叶轮9的周向延伸。弯曲部221为大致半圆弧形状。弯曲部221中的周向的一端面221a以及另一端面221b与径向以及旋转轴方向平行地延伸。但是,一端面221a以及另一端面221b也可以相对于径向以及旋转轴方向倾斜。
54.在弯曲部221的一端面221a侧设置有臂部222。臂部222从弯曲部221的外周面221c向径向的外侧延伸。臂部222向相对于径向倾斜的方向(第一可动部件210侧)延伸。
55.弯曲部211隔着弯曲部221和压缩机叶轮9的旋转中心(进气流路130)对置。弯曲部211的一端面211a与弯曲部221的另一端面221b在周向上对置。弯曲部211的另一端面211b与弯曲部221的一端面221a在周向上对置。如后所述,第一可动部件210和第二可动部件220构成为能够使弯曲部211、221在径向上移动。
56.连结部件230与第一可动部件210及第二可动部件220连结。连结部件230位于比第一可动部件210、第二可动部件220靠进气口10侧的位置。连结部件230为大致圆弧形状。连结部件230在周向上的一端侧形成有第一轴承孔231,在另一端侧形成有第二轴承孔232。第一轴承孔231以及第二轴承孔232在连结部件230中的第一可动部件210、第二可动部件220侧的端面233开口。第一轴承孔231和第二轴承孔232在旋转轴方向上凹陷。在此,第一轴承孔231以及第二轴承孔232由非贯通的孔构成。但是,第一轴承孔231以及第二轴承孔232也可以在旋转轴方向上贯通连结部件230。
57.连结部件230在第一轴承孔231与第二轴承孔232之间形成有杆连接部234。杆连接部234形成于与连结部件230中的第一可动部件210、第二可动部件220相反侧的端面235。杆连接部234从端面235向旋转轴方向突出。杆连接部234例如为大致圆柱形状。
58.杆240为大致圆柱形状。杆240在一端部形成有平面部241,在另一端部形成有连结部243。平面部241在与旋转轴方向大致垂直的表面方向上延伸。轴承孔242在平面部241开口。轴承孔242在旋转轴方向上延伸。连结部243具有连结孔243a。在连结部243(连结孔243a)连结有后述的致动器。轴承孔242例如也可以是与旋转轴方向以及杆240的轴向垂直的方向(后述的图6中,左右方向)的长度比杆240的轴向的长度长的长孔。
59.杆240在平面部241与连结部243之间形成有杆大径部244和2个杆小径部245。杆大径部244配置于2个杆小径部245之间。2个杆小径部245中的平面部241侧的杆小径部245将杆大径部244与平面部241连接。2个杆小径部245中的连结部243侧的杆小径部245将杆大径部244与连结部243连接。杆大径部244的外径大于2个杆小径部245的外径。
60.在第一壳体部件110形成有插通孔114。插通孔114的一端114a在第一壳体部件110的外部开口。插通孔114例如沿与旋转轴方向垂直的面方向延伸。插通孔114位于比贯通孔111(进气流路130)靠径向的外侧的位置。在插通孔114中插通有杆240的平面部241侧。杆大径部244被插通孔114的内壁面引导。杆240的插通孔114的中心轴方向(杆240的中心轴方向)以外的移动被限制。
61.在第一壳体部件110形成有收纳孔115。收纳孔115在收纳槽112b的壁面112c开口。收纳孔115从壁面112c向进气口10侧凹陷。收纳孔115位于比插通孔114更远离进气口10的一侧(第二壳体部件120侧)。从旋转轴方向观察时,收纳孔115为大致圆弧形状。收纳孔115在周向上比连结部件230更长地延伸。收纳孔115从轴承孔112d在周向上分离。
62.在第一壳体部件110形成有连通孔116。连通孔116使插通孔114与收纳孔115连通。
连通孔116位于收纳孔115中的周向的大致中间部分。连通孔116例如是在插通孔114的延伸方向上大致平行地延伸的长孔。连通孔116的长度方向(延伸方向)的宽度比短边方向(与延伸方向垂直的方向)的宽度大。插通孔114的短边方向的宽度比连结部件230的杆连接部234的外径大。
63.连结部件230收纳于收纳孔115(收纳室ac)。第一可动部件210、第二可动部件220、连结部件230配置在形成于第一壳体部件110的收纳室ac内。收纳孔115的周向的长度比连结部件230长,径向的宽度也比连结部件230大。因此,连结部件230在收纳孔115的内部被允许向与旋转轴方向垂直的面方向移动。
64.杆连接部234从连通孔116插通于插通孔114。在插通孔114中插通有杆240的平面部241。平面部241的轴承孔242与连通孔116对置。杆连接部234插通(连接)于轴承孔242。杆连接部234轴支撑于轴承孔242。
65.图4是图2的iv-iv线剖视图。如图4中虚线所示,第一可动部件210具有连结轴部213以及旋转轴部214。连结轴部213以及旋转轴部214从第一可动部件210中的与壁面112c对置的对置面s1(参照图2)向旋转轴方向突出。连结轴部213及旋转轴部214在图4中向纸面里侧延伸。旋转轴部214与连结轴部213平行地延伸。连结轴部213以及旋转轴部214为大致圆柱形状。
66.连结轴部213的外径比连结部件230的第一轴承孔231的内径小。连结轴部213插通于第一轴承孔231。连结轴部213旋转自如地轴支撑于第一轴承孔231。旋转轴部214的外径比第一壳体部件110的轴承孔112d的内径小。旋转轴部214插通于2个轴承孔112d中的铅垂上侧(接近杆240的一侧)的轴承孔112d。旋转轴部214旋转自如地轴支撑于轴承孔112d。旋转轴部214将第一可动部件210和相对于第一可动部件210在旋转轴方向上对置的壁面112c连接。
67.第二可动部件220具有连结轴部223以及旋转轴部224。连结轴部223以及旋转轴部224从第二可动部件220中的与壁面112c对置的对置面s1(参照图2)向旋转轴方向突出。连结轴部223及旋转轴部224在图4中向纸面里侧延伸。旋转轴部224与连结轴部223平行地延伸。连结轴部223以及旋转轴部224为大致圆柱形状。
68.连结轴部223的外径比连结部件230的第二轴承孔232的内径小。连结轴部223插通于第二轴承孔232。连结轴部223旋转自如地轴支撑于第二轴承孔232。旋转轴部224的外径比第一壳体部件110的轴承孔112d的内径小。旋转轴部224插通于2个轴承孔112d中的铅垂下侧(远离杆240的一侧)的轴承孔112d。旋转轴部224旋转自如地轴支撑于轴承孔112d。旋转轴部224将第二可动部件220和相对于第二可动部件220在旋转轴方向上对置的壁面112c连接。
69.这样,连杆机构200由4节连杆机构构成。4个连杆(节)是第一可动部件210、第二可动部件220、第一壳体部件110、连结部件230。连杆机构200由4节连杆机构构成,因此成为限定连锁,有1个自由度,容易控制。
70.图5是表示本实施方式中的第一壳体部件110的壁面112c的结构的图。在图5中,示出从第二壳体部件120侧观察的第一壳体部件110的壁面112c。
71.如图5所示,在壁面112c设置有非抵接部140和抵接部142。非抵接部140是从壁面112c向进气口10侧(参照图3)凹陷的凹陷部。非抵接部140是壁面112c中的、不能与第一可
动部件210以及第二可动部件220抵接的部位。
72.非抵接部140沿径向呈放射状(直线状)延伸。但是,非抵接部140可以从径向倾斜地延伸,也可以呈曲线状延伸。非抵接部140沿周向在壁面112c形成有多个。但是,非抵接部140也可以在壁面112c上仅形成1个(单个)。
73.非抵接部140形成于比贯通孔111(进气流路130)靠径向外侧的位置。非抵接部140形成于比贯通孔111(进气流路130)向径向外侧离开的位置。非抵接部140从比贯通孔111(进气流路130)向径向外侧分离的位置延伸至壁面112c的外周缘。
74.抵接部142是壁面112c中的、能够与第一可动部件210以及第二可动部件220抵接的部位。抵接部142形成于壁面112c中的与形成非抵接部140的区域不同的区域。抵接部142形成于多个非抵接部140之间。
75.抵接部142的一部分形成于非抵接部140与贯通孔111(进气流路130)之间。换言之,抵接部142的一部分形成于比非抵接部140靠径向内侧的位置。抵接部142的一部分配置于壁面112c中的径向最内侧。
76.比非抵接部140靠径向内侧的抵接部142在周向上遍及壁面112c的整周而形成。在本实施方式中,非抵接部140构成为不与贯通孔111(进气流路130)连通。
77.图6是用于说明连杆机构200的动作的第一图。在以下的图6、图7、图8中示出从进气口10侧观察连杆机构200的图。如图6所示,在杆240的连结部243连结有致动器250的驱动轴251的一端部。
78.在图6所示的配置中,第一可动部件210与第二可动部件220相互抵接。此时,如图2、图4所示,第一可动部件210中的径向内侧的部位即突出部215向进气流路130内突出(露出)。第二可动部件220中的径向内侧的部位即突出部225向进气流路130内突出(露出)。将此时的第一可动部件210、第二可动部件220的位置称为突出位置(或者节流位置)。
79.如图6所示,在突出位置中,突出部215中的周向的端部215a、215b与突出部225中的周向的端部225a、225b抵接。由突出部215和突出部225形成环状孔260。环状孔260的内径比进气流路130中的突出部215、225突出的部位的内径小。环状孔260的内径例如比进气流路130的任意部位的内径都小。
80.图7是用于说明连杆机构200的动作的第二图。图8是用于说明连杆机构200的动作的第三图。致动器250使杆240在与旋转轴方向交叉的方向(图7、图8中的上下方向)上直线运动。杆240从图6所示的状态向上侧移动。与图7的配置相比,图8的配置相对于图6的配置的杆240的移动量大。
81.当杆240移动时,连结部件230经由杆连接部234而向图7、图8中的上侧移动。此时,连结部件230允许以杆连接部234为旋转中心的旋转。另外,相对于杆连接部234的外径,杆240的轴承孔242的内径稍有游隙。因此,连结部件230稍微允许与旋转轴方向垂直的面方向的移动。
82.如上所述,连杆机构200是4节连杆机构。连结部件230、第一可动部件210及第二可动部件220相对于第一壳体部件110表示1自由度的行为。具体而言,连结部件230在上述的允许范围内,在图7、图8中,一边逆时针稍微旋转一边向左右方向稍微摆动。
83.第一可动部件210中的旋转轴部214轴支撑于第一壳体部件110。旋转轴部214的与旋转轴方向垂直的面方向的移动被限制。连结轴部213轴支撑于连结部件230。由于允许连
结部件230的移动,所以连结轴部213被设置成能够在与旋转轴方向垂直的面方向上移动。其结果是,随着连结部件230的移动,第一可动部件210以旋转轴部214为旋转中心,沿图7、图8中的顺时针方向旋转。
84.同样地,第二可动部件220中的旋转轴部224轴支撑于第一壳体部件110。旋转轴部224的与旋转轴方向垂直的面方向的移动被限制。连结轴部223轴支撑于连结部件230。由于允许连结部件230的移动,所以连结轴部223被设置成能够向与旋转轴方向垂直的面方向移动。其结果,随着连结部件230的移动,第二可动部件220以旋转轴部224为旋转中心,沿图7、图8中的顺时针方向旋转。
85.这样,第一可动部件210和第二可动部件220按照图7、图8的顺序向相互分离的方向移动。突出部215、225比突出位置向径向的外侧移动。突出部215、225比进气流路130(参照图2)向径向的外侧移动。将此时的第一可动部件210、第二可动部件220的位置称为退避位置。在退避位置,例如,突出部215、225与进气流路130的内壁面成为同一平面,或者位于比进气流路130的内壁面靠径向的外侧的位置。在从退避位置向突出位置移动时,第一可动部件210和第二可动部件220按照图8、图7、图6的顺序相互接近而抵接。这样,第一可动部件210、第二可动部件220根据以旋转轴部214、224为旋转中心的旋转角度,切换为突出位置和退避位置。
86.这样,第一可动部件210和第二可动部件220构成为能够在向进气流路130内突出的突出位置和不向进气流路130内露出(突出)的退避位置之间移动。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可动部件210以及第二可动部件220在压缩机叶轮9的径向上移动。但是,并不限于此,第一可动部件210以及第二可动部件220也可以绕压缩机叶轮9的旋转轴(周向)旋转。例如,第一可动部件210和第二可动部件220也可以是具有2个以上的叶片的快门叶片。
87.第一可动部件210和第二可动部件220在位于退避位置时(以下,也称为退避位置状态)不向进气流路130内突出,因此能够减小在进气流路130中流动的进气(空气)的压力损失。
88.另外,如图2所示,第一可动部件210及第二可动部件220在突出位置上,突出部215、225配置于进气流路130内。当第一可动部件210和第二可动部件220位于突出位置时,进气流路130的流路截面积变小。
89.在此,随着向压缩机叶轮9流入的空气的流量减少,存在由压缩机叶轮9压缩后的空气在进气流路130中逆流(即,空气从下游侧朝向上游侧流动)的情况。
90.如图2所示,在第一可动部件210以及第二可动部件220位于突出位置时(以下,也称为突出位置状态),突出部215、225位于比压缩机叶轮9的前边缘le的最外径端靠径向内侧的位置。由此,在进气流路130内逆流的空气被突出部215、225阻挡。因此,第一可动部件210和第二可动部件220能够抑制进气流路130内的空气的逆流。
91.另外,由于进气流路130的流路截面积变小,所以流入压缩机叶轮9的空气的流速增大。其结果,能够抑制离心压缩机cc的喘振的产生。即,本实施方式的离心压缩机cc通过形成突出位置状态,能够将离心压缩机cc的工作区域向小流量侧扩大。
92.这样,第一可动部件210以及第二可动部件220构成为对进气流路130进行节流的节流部件。在本实施方式中,连杆机构200构成为对进气流路130进行节流的节流机构。第一可动部件210以及第二可动部件220通过驱动连杆机构200,能够使进气流路130的流路截面
积变化。
93.另外,第一可动部件210以及第二可动部件220在位于突出位置时,通过在进气流路130内逆流的空气,朝向进气的上游侧被按压于壁面112c(压缩机壳体100)。此时,在壁面112c与第一可动部件210及第二可动部件220之间摩擦力增大。
94.另外,当第一可动部件210及第二可动部件220被按压于壁面112c时,在第一可动部件210及第二可动部件220的对置面s2(参照图2)与第二壳体部件120的壁面122b(参照图2)之间产生空隙。在进气流路130内逆流的空气通过第一可动部件210及第二可动部件220的对置面s2与壁面122b之间的空隙流入收纳室ac内。流入到收纳室ac内的空气滞留在收纳室ac内。
95.此时,比第一可动部件210及第二可动部件220靠径向外侧的收纳室ac内的压力与比第一可动部件210及第二可动部件220靠径向内侧的进气流路130内的压力相比变大。因此,连杆机构200使第一可动部件210和第二可动部件220难以向径向外侧移动。
96.这样,连杆机构200在突出位置状态下,驱动第一可动部件210和第二可动部件220时的负荷增大。
97.于是,本实施方式的压缩机壳体100在收纳室ac中的比第一可动部件210和第二可动部件220靠进气的上游侧的壁面112c上具有非抵接部140和抵接部142。
98.在进气流路130内逆流,流入收纳室ac内的空气流入形成于收纳室ac的壁面112c的非抵接部140。流入非抵接部140的空气对第一可动部件210以及第二可动部件220中的与壁面112c对置的对置面(可动部件对置面)s1进行按压。流入非抵接部140的空气将第一可动部件210以及第二可动部件220(对置面s1)在远离壁面112c的方向上按压。
99.由此,壁面112c与第一可动部件210及第二可动部件220的对置面s1之间的摩擦力降低。其结果,连杆机构200能够降低在突出位置状态下驱动第一可动部件210以及第二可动部件220时的负荷。
100.另外,抵接部142的一部分配置于壁面112c中的径向最内侧。即,抵接部142配置于非抵接部140与贯通孔111(进气流路130)之间。在抵接部142,壁面112c与第一可动部件210以及第二可动部件220抵接。抵接部142抑制流入非抵接部140的空气向进气流路130流出。因此,流入非抵接部140的空气能够将第一可动部件210以及第二可动部件220(对置面s1)在远离壁面112c的方向上充分按压。
101.(变形例)
102.图9是表示变形例中的第一壳体部件110的壁面112c的结构的图。对于与上述实施方式的离心压缩机cc实质上相同的构成要素,标注了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其说明。本变形例的离心压缩机cc的形成于壁面112c的非抵接部340和抵接部342的形状与上述实施方式的非抵接部140和抵接部142的形状不同。
103.如图9所示,在本变形例的壁面112c设置有非抵接部340和抵接部342。非抵接部340是从壁面112c向进气口10侧(参照图3)凹陷的凹陷部。非抵接部340是壁面112c中的、不能与第一可动部件210及第二可动部件220抵接的部位。
104.非抵接部340呈以轴承孔112d的中心轴为中心的圆弧状(曲线状)延伸。非抵接部340以包围轴承孔112d的周围的方式形成为大致圆环状。大致圆环状的非抵接部340以轴承孔112d的中心轴为中心在壁面112c形成多个。
105.在本变形例中,在壁面112c形成有2个轴承孔112d。大致圆环状的非抵接部340以包围2个轴承孔112d各自的周围的方式形成。因此,大致圆环状的非抵接部340在壁面112c形成有至少2个。但是,大致圆环状的非抵接部340也可以以包围2个轴承孔112d中的一方的周围的方式在壁面112c形成至少1个。
106.非抵接部340至少形成于第一可动部件210和第二可动部件220的可动范围。非抵接部340形成在第一可动部件210以及第二可动部件220的角部(例如,图3所示的一端面211a、221a的外径端以及内径端、另一端面211b、221b的外径端以及内径端等)的移动轨迹上。
107.包围2个轴承孔112d各自的周围的大致圆环状的非抵接部340具有彼此相同的内径。但是,分别包围2个轴承孔112d的大致圆环状的非抵接部340也可以具有互不相同的内径。
108.非抵接部340形成于比贯通孔111(进气流路130)靠径向外侧的位置。即,非抵接部340形成于比贯通孔111(进气流路130)向径向外侧离开的位置。非抵接部340从比贯通孔111(进气流路130)向径向外侧分离的位置延伸至壁面112c的外周缘。
109.抵接部342形成于壁面112c中的与形成非抵接部340的区域不同的区域。抵接部342形成于多个非抵接部340之间。抵接部342的一部分形成于非抵接部340与贯通孔111(进气流路130)之间。抵接部342的一部分配置于壁面112c中的径向最内侧。在本变形例中,非抵接部340构成为不与贯通孔111(进气流路130)连通。
110.这样,根据本变形例,压缩机壳体100在收纳室ac中的比第一可动部件210和第二可动部件220靠进气的上游侧的壁面112c具有非抵接部340和抵接部342。因此,能够起到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作用以及效果。
111.另外,根据本变形例,非抵接部340绕轴承孔112d的中心轴延伸。因此,在第一可动部件210以及第二可动部件220绕轴承孔112d(旋转轴部214、224(参照图4))的中心轴旋转时,在非抵接部340以及抵接部342的边界部不易钩挂。其结果,连杆机构200能够降低在突出位置状态下驱动第一可动部件210以及第二可动部件220时的负荷。
112.以上,参照附图对本公开的一个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不言而喻,本公开并不限于该实施方式。很明显,只要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就能够在技术方案所记载的范畴内想到各种变更例或修正例,这些当然也属于本公开的技术范围。
113.在上述实施方式以及变形例中,对抵接部142、342配置于壁面112c中的径向最内侧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是,并不限于此,抵接部142、342也可以不配置在壁面112c中的径向最内侧。
114.在上述实施方式以及变形例中,对在非抵接部140、340与进气流路130之间配置抵接部142、342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是,并不限于此,也可以在非抵接部140、340与进气流路130之间的至少一部分不配置抵接部142、342。例如,也可以在非抵接部140、340与进气流路130之间不配置抵接部142、342。另外,也可以在抵接部142、342设置使非抵接部140、340与进气流路130连通的连通孔。这样,非抵接部140、340也可以与进气流路130连通。通过非抵接部140、340与进气流路130连通,能够使比第一可动部件210以及第二可动部件220靠径向外侧的收纳室ac内的高压的空气流出到比第一可动部件210以及第二可动部件220靠径向内侧的进气流路130内。其结果,连杆机构200能够使第一可动部件210以及第二可动部件
220容易向径向外侧移动。因此,连杆机构200能够降低驱动突出位置状态下的第一可动部件210以及第二可动部件220时的负荷。相反,在抵接部142、342配置于非抵接部140、340与进气流路130之间的情况下,空气难以从非抵接部140、340向进气流路130流出。因此,收纳室ac内的空气难以与在进气流路130中流通的空气混合,能够降低混合损失(进而能够抑制压缩机效率的降低)。
115.另外,第一可动部件210以及第二可动部件220也可以具备沿径向贯通主体部b1、b2的贯通孔。由此,能够使比第一可动部件210以及第二可动部件220靠径向外侧的收纳室ac内的高压的空气流出到比第一可动部件210以及第二可动部件220靠径向内侧的进气流路130内。其结果,连杆机构200能够使第一可动部件210以及第二可动部件220容易向径向外侧移动。因此,连杆机构200能够降低驱动突出位置状态下的第一可动部件210以及第二可动部件220时的负荷。
116.产业上的利用可能性
117.本公开能够用于离心压缩机。
118.符号说明
119.9—压缩机叶轮,100—压缩机壳体(壳体),130—进气流路,140—非抵接部,142—抵接部,210—第一可动部件(可动部件),220—第二可动部件(可动部件),340—非抵接部,342—抵接部,ac—收纳室,cc—离心压缩机。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