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具有检测PCB板是否重叠的输送机构的制作方法

2022-02-22 01:32:29 来源:中国专利 TAG:

一种具有检测pcb板是否重叠的输送机构
技术领域
1.本实用新型涉及pcb板加工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具有检测pcb板是否重叠的输送机构。


背景技术:

2.pcb板在加工过程中通常需要使用输送带将pcb板进行输送移动,在将堆叠的原料移动至输送带上时,通常是利用带有负压的机械手进行的。但是现有技术中通常将pcb板吸附至传送带上的过程中容易出现多块pcb板重叠在一起的现象,导致后续操作出现问题,影响生产效率。
3.中国专利号为201922162723.2公开了“一种检测pcb板是否重叠的输送机,涉及pcb板加工设备,其包括输送机及设置于输送机上端的检测机构,所述检测机构包括铰接于输送机上端的若干抵接杆及检测抵接杆转动幅度并控制输送机启停的检测件,所述抵接杆远离其铰接点的一端与输送带上端抵接。利用检测件对从抵接杆下方经过的pcb板的整体厚度进行检测,当检测到经过的pcb板的厚度超过预设的阈值时控制输送机停止工作,从而使黏连的pcb板不会对后续的加工产生影响”,但此专利在使用时,当检测件发生损坏时,就无法正常检测pcb是否重叠,另外,此种方式在使用时容易出现误差,导致测量不准确的情况,使用效果差。


技术实现要素:

4.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具有检测pcb板是否重叠的输送机构,不仅能有效避免pcb板在输送过程中发生重叠,而且使用灵活不易损坏。
5.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具有检测pcb板是否重叠的输送机构,包括固定架,所述固定架上设置有多个均匀分布的第一输送辊,两个相邻的第一输送辊上方设置有与第一输送辊转动方向相反的第二输送辊,所述第二输送辊可沿竖直方向上下移动,所述固定架的出料端设置有出料组件;
6.所述出料组件包括壳体,所述壳体的两端通过固定板与固定架固定连接,所述壳体外壁一侧的进料端开设有进料口,进料口的高度与第一输送辊的高度相同,所述壳体内壁顶部和底部均设置有多个均匀分布的第三输送辊,两个相对设置的第三输送辊之间的距离小于进料口的直径。
7.进一步地,所述固定架顶部预留有两个对称设置的空腔,所述空腔内壁滑动连接有滑动块,两个滑动块相对的一侧与第二输送辊连接,所述滑动块顶部设置有用于调节滑动块位置的调节丝杆,所述调节丝杆的顶端延伸至固定架外部。
8.进一步地,所述空腔内壁底部固定连接有固定杆,所述滑动块内壁开设有滑槽,所述滑槽内壁滑动连接有滑动板,所述滑动板底部与所述固定杆顶端固定连接。
9.进一步地,所述滑槽内壁两侧开设有弧形沟槽,所述滑动板外壁与所述弧形沟槽之间设置有用于减小滑动板与滑槽摩擦力的滚珠。
10.进一步地,所述进料口外壁的顶部和底部均设置有凸起。
11.进一步地,所述第二输送辊外壁设置有多个均匀分布的橡胶圈。
12.进一步地,所述固定架外壁一侧设置有用于驱动第一输送辊转动的第一电机,所述固定架外壁另一侧设置有用于驱动第二输送辊转动的第二电机。
13.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如下:
14.1、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第一输送辊、第二输送辊和出料组件,pcb板在输送时先根据pcb板的设定好第一输送辊和第二输送辊之间的距离,pcb板输送时通过第一输送辊输送,当pcb板为单层板时,此时第二输送辊底部与pcb板之间互不接触,pcb板正常输送,并从出料组件排出,当pcb板为双层板时,当pcb板经过第二输送辊时,第二输送辊对位于上方的pcb提供反向的摩擦力,两个重叠的pcb板在第一输送辊和第二输送辊的作用下相互分离,完成对pcb板的拆分,使用方便且在分散的过程中,能够保证设备正常工作,提高工作效率。
15.2、本实用新型通过将第二输送辊设置为可沿竖直方向上下移动,即能够调节第一输送辊和第二输送辊之间的距离,从而实现对不同厚度的pcb板进行输送,大大提高适用范围。
16.3、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滑槽、滑动板、固定杆,在滑动块上下移动的过程中,能够避免滑动块发生倾斜,保证第二输送辊移动的稳定性。
附图说明
17.图1为本实用新型俯视的结构示意图;
18.图2为本实用新型侧视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19.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出料组件主视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20.图4为图2中a处放大的结构示意图。
21.图中:1、固定架;2、第一输送辊;3、第二输送辊;31、橡胶圈;4、第一电机;5、第二电机;6、pcb板;7、出料组件;71、固定板;72、壳体;8、调节丝杆;9、空腔;10、固定杆;11、滑动块;12、滑槽;13、滑动板;14、弧形沟槽;15、滚珠;16、进料口;17、凸起;18、第三输送辊。
具体实施方式
22.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附图1-4,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所描述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3.如图1-4所示:一种具有检测pcb板是否重叠的输送机构,包括固定架1,固定架1上安装有多个均匀分布的第一输送辊2,第一输送辊2通过第一电机4驱动,两个相邻的第一输送辊2上方安装有与第一输送辊2转动方向相反的第二输送辊3,多个第二输送辊3通过第二电机5驱动,第二输送辊3可沿竖直方向上下移动,固定架1的出料端设置有出料组件7;
24.具体而言,一种具有检测pcb板是否重叠的输送机构,包括固定架1,固定架1上安装有多个均匀分布的第一输送辊2,第一输送辊2通过第一电机4驱动,两个相邻的第一输送辊2上方安装有与第一输送辊2转动方向相反的第二输送辊3,多个第二输送辊3通过第二电机5驱动,第二输送辊3可沿竖直方向上下移动,固定架1的出料端设置有出料组件7;
25.出料组件7包括壳体72,壳体72的两端通过固定板71与固定架1固定连接,壳体72外壁一侧的进料端开设有进料口16,进料口16的高度与第一输送辊2的高度相同,且进料口16的小于两个pcb板6的厚度,壳体72内壁顶部和底部均设置有多个均匀分布的第三输送辊18,两个相对设置的第三输送辊18之间的距离小于进料口16的直径;
26.该实施例,pcb板6在输送时先根据pcb板6的设定好第一输送辊2和第二输送辊3之间的距离,pcb板6输送时通过第一输送辊2输送,当pcb板6为单层板时,此时第二输送辊3底部与pcb板6之间互不接触,pcb板6正常输送,并从出料组件7排出,当pcb板6为双层板时,当pcb板6经过第二输送辊3时,第二输送辊3对位于上方的pcb提供反向的摩擦力,两个重叠的pcb板6在第一输送辊2和第二输送辊3的作用下相互分离,完成对pcb板6的拆分;出料组件7的设置,一方面能够对pcb板6进行二次拆分,另一方面,能够提高pcb板6在输送过程中的稳定性。
27.另外,为避免pcb板6在接触壳体72时发生卡件,在进料口16外壁的顶部和底部均设置有凸起17,凸起17外壁呈弧形设置。
28.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如图2和图4所示,
29.固定架1顶部预留有两个对称设置的空腔9,空腔9内壁滑动连接有滑动块11,两个滑动块11相对的一侧与第二输送辊3连接,滑动块11顶部设置有用于调节滑动块11位置的调节丝杆8,调节丝杆8的顶端延伸至固定架1外部;
30.通过转动调节丝杆8,在调节丝杆8的作用下能够电动滑动块11在空腔9内壁上下滑动,实现第二输送辊3的高度调节。
31.另外,为提高滑动块11的稳定性,在空腔9内壁底部固定连接有固定杆10,滑动块11内壁开设有滑槽12,滑槽12内壁滑动连接有滑动板13,滑动板13底部与固定杆10顶端固定连接,在滑动块11上下移动过程中,滑动板13在滑槽12内滑动;
32.为减小滑动板13与滑槽12的摩擦力,在滑槽12内壁两侧开设有弧形沟槽14,滑动板13外壁与弧形沟槽14之间设置有用于减小滑动板13与滑槽12摩擦力的滚珠15。
33.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如图2所示,
34.第二输送辊3外壁设置有多个均匀分布的橡胶圈31,橡胶圈31的设置,能够增大第二输送辊3与pcb板6之间的摩擦力。
35.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
36.使用时,pcb板6在输送时先根据pcb板6的设定好第一输送辊2和第二输送辊3之间的距离,pcb板6输送时通过第一输送辊2输送,当pcb板6为单层板时,此时第二输送辊3底部与pcb板6之间互不接触,pcb板6正常输送,并从出料组件7排出,当pcb板6为双层板时,当pcb板6经过第二输送辊3时,第二输送辊3对位于上方的pcb提供反向的摩擦力,两个重叠的pcb板6在第一输送辊2和第二输送辊3的作用下相互分离,完成对pcb板6的拆分,使用方便且在分散的过程中,能够保证设备正常工作,提高工作效率;另外当有重叠的pcb板6通过第二输送辊3时,由于进料口16的厚度小于两个pcb板6的厚度,当pcb板6经过壳体72时,能够通过壳体72进行二次拆分。
37.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
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38.以上所述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所述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