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吊模支撑结构的制作方法

2022-02-22 01:02:49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技术涉及房屋建造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吊模支撑结构。


背景技术:

2.吊模是指没有下部支撑而悬在空中的模板,它可以用各种方式固定,比如用止水拉杆担住。吊模施工广泛应用在各类土建工程中,如大型设备基础、阀井浇筑等。
3.相关技术见申请号为cn201920234187.x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吊模装置, 包括第一连杆、第二连杆和l形件;所述第一连杆的端部和所述第二连杆的端部依次贴合形成矩形框,所述第一连杆竖直面的两端连接有第一螺杆,所述第二连杆竖直面的两端连接有第二螺杆,所述l形件上设置有可卡入第一螺杆的第一u形槽,以及可卡入第二螺杆的第二u形槽,所述l形件与所述第一连杆、所述第二连杆之间通过螺母连接;还包括调高螺杆,所述第一连杆和所述第二连杆的水平面上分别开设有可穿过所述调高螺杆的通孔,所述通孔的上部连接有压块,所述压块设置有与所述调高螺杆连接的螺纹槽。
4.针对上述中的相关技术,发明人认为存在以下缺陷:吊模形成的框体结构的中部易在混凝土的挤压下发生形变和损坏。


技术实现要素:

5.为了提高吊模的结构强度,本技术提供一种吊模支撑结构。
6.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吊模支撑结构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7.一种吊模支撑结构,包括多块吊模板,多块所述吊模板逐一连接形成吊模框,所述吊模板的连接处固定有角板,所述吊模框的内部设置有支撑组件,所述支撑组件包括支撑柱,所述支撑柱的两端设置有撑腿,所述撑腿与支撑柱呈同中心轴线设置,所述支撑柱与撑腿通过法兰连接固定,所述撑腿远离支撑柱的一端设置有抵接板,所述抵接板抵接于吊模框的内侧,所述抵接板下方设置有用于限制抵接板移动的限位件,所述限位件固定于吊模框。
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吊模框安装完毕并浇筑混凝土后,由于支撑组件的支撑作用,减小吊模框受到挤压变形损坏的几率,并通过限位件可对支撑组件起到一定的限位作用,减小支撑组件在吊模框内滑动的几率,同时撑腿与支撑柱可拆卸连接,便于更换不同的长度的撑腿以适应不同的吊模框,从而提高支撑组件的使用便捷性。
9.可选的,所述支撑柱为两个,两个所述支撑柱交叉设置,所述支撑柱的交叉部设置有定位箍,所述定位箍用于限制两个支撑柱之间的夹角。
1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两个支撑柱形成的一个平面,两个支撑柱可以提高支撑组件的使用效果,定位箍安装于两个支撑柱的交叉点后,定位箍可以减小支撑柱形成的平面上转动的几率。
11.可选的,两个所述支撑柱的交叉处设置有下拉组件,所述下拉组件包括花篮螺栓和固定于花篮螺栓两端的拉筋,所述花篮螺栓一端的拉筋贯穿支撑柱和支撑柱上的定位
箍,所述拉筋靠近定位箍的端部设置有限位件,所述限位件抵接于定位箍远离支撑柱的一侧,所述花篮螺栓远离支撑柱一端的拉筋可拆卸固定于吊模框下方的建筑结构上。
1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混凝土浇筑抵接于吊模框后,由于下拉组件的作用,减小吊模框上浮的几率,从而提高吊模框的使用效果。
13.可选的,所述限位件包括限位板和支撑板,所述支撑板为直角三角板,所述限位板的板面水平设置且垂直于吊模框的内壁,所述支撑板的板面垂直于限位板的板面且抵接于支撑板的下方,所述支撑板的两个直角边分别固定于支撑板和吊模框内壁。
1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支撑板可以提高限位板的结构强度,从而减小限位板受抵接板的压力发生损坏的几率。
15.可选的,所述抵接板与框体之间设置有锥形木楔块。
1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锥形木楔块可以提高支撑组件的安装稳固性,使得撑脚于吊模框抵接得更加稳定,从而提高支撑柱的抵接效果。
17.可选的,所述抵接板靠近锥形木楔块一侧的边沿设置有引导板,所述引导板为两个,两个所述引导板于抵接板围设成槽,所述锥形木楔块位于引导板形成的槽内。
1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两个引导板对锥形木楔块起到一定夹持作用,一方面可以减小锥形木楔块脱离连接板与抵接板之间的链接缝隙,另一方面可以对锥形木楔块的安装起到一定的引导作用。
19.可选的,环绕所述抵接板靠近撑腿的一侧固定多个加强筋,所述撑腿与支撑杆法兰连接的法连盘上也固定有多个加强筋。
2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加强筋可以提高抵接板的结构强度,减小抵接板发生变形的几率,同时可以教下撑脚于抵接板之间发生断裂的几率,从而提高支撑组件的使用效果。
21.可选的,所述吊模框的内侧设置有均力架,所述均力架包括连接板和抵接杆,所述抵接杆沿吊模框一侧的长度方向设置,所述连接板固定于抵接杆的中部且板面与抵接板平行,所述连接板抵接于木楔远离抵接板的一侧。
2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抵接板的抵接力可以通过均力架的抵接杆传递至吊模框内壁的各个位置,使得吊模框内壁的支撑力更加均匀,从而提高支撑组件的支撑效果。
23.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24.1.吊模框安装完毕并浇筑混凝土后,由于支撑组件的支撑作用,减小吊模框受到挤压变形损坏的几率,并通过限位件可对支撑组件起到一定的限位作用,减小支撑组件在吊模框内滑动的几率,同时撑腿与支撑柱可拆卸连接,便于更换不同的长度的撑腿以适应不同的吊模框,从而提高支撑组件的使用便捷性;
25.2.混凝土浇筑抵接于吊模框后,由于下拉组件的作用,减小吊模框上浮的几率,从而提高吊模框的使用效果。
附图说明
26.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27.图2是定位箍和锥形木楔块的装配结构示意图。
28.附图标记说明:1、吊模框;11、限位板;12、支撑板;2、支撑组件;21、支撑柱;22、撑
腿;23、抵接板;231、加强筋;232、引导板;3、均力架;31、连接板;32、抵接杆;4、定位箍;5、花篮螺栓;51、拉筋;6、锥形木楔块。
具体实施方式
29.以下结合附图1-2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30.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一种吊模支撑结构。参照图1,该吊模支撑结构包括多块吊模板,多块吊模板逐一连接形成吊模框1,吊模框1内设置有用于减小吊模框1变形和损坏的支撑组件2。
31.参照图1和图2,相邻吊模板的板面相互垂直,使得吊模框1呈矩形框结构,支撑组件2包括支撑柱21和撑腿22,支撑柱21和撑腿22皆呈柱状结构,支撑柱21和撑腿22同中心轴线设置,撑腿22为两个,两个撑腿22分别为于支撑柱21的两端,支撑柱21和撑腿22的连接处设置有法兰盘且通过螺栓固定连接,撑腿22远离支撑柱21的一端设置有抵接板23,撑腿22的中心轴线垂直于抵接板23的板面,为减小抵接板23与撑腿22发生断裂的几率,在抵接板23靠近支撑柱21的一侧设置有多个加强筋231,多个加强筋231环绕撑腿22均匀设置,加强筋231呈板状结构,加强筋231的板面垂直于抵接板23的板面,加强筋231通过焊接固定于抵接板23和撑腿22;使用时,可以根据吊模框1的大小选择长度适配的撑腿22,支撑柱21的两端抵接于吊模框1内侧的两个相向的内壁。支撑柱21为两个,两个支撑柱21交叉设置,支撑柱21的端部分别抵接于吊模框1各个板面的中部,从而减小吊模板受到混凝土挤压法发生形变的几率。
32.吊模板的内部设置有均力架3,均力架3包括连接板31和抵接杆32,连接板31呈矩形板状结构,抵接杆32与连接板31位于同一平面,抵接杆32为四个,四个抵接杆32分别位于连接板31的四个角部,抵接杆32的一端固定于连接板31,相邻两个抵接杆32远离连接板31的一端相互分离形成八字结构,连接板31和抵接杆32抵接于皆抵接于吊模板的内壁,撑腿22的抵接板23抵接于连接板31;使用时,均力架3使得支撑柱21的支撑力更加均匀的分布于吊模框1的内壁。
33.吊模板宽度方向的板面竖向设置,在吊模板靠近底部的内侧设置有限位件,限位件包括限位板11和支撑板12,限位板11的板面垂直于吊模框1的内壁且呈水平设置,支撑板12为直角三角板,支撑板12位于限位板11的底部,支撑板12的两个直角边通过钢钉分别固定于限位板11和吊模框1的内壁,连接板31的下部和抵接板23的下部皆抵接于限位板11的上部,限位板11配合支撑板12减小了支撑柱21向下滑移的几率,从而提高支撑柱21的安装稳定性。
34.参照图1和图2,两个支撑柱21的交叉处设置有定位箍4,定位箍4呈一侧封闭的管状结构,定位箍4的中心轴线竖向设置,定位箍4的封闭端朝向设置,定位箍4的侧壁沿支撑柱21的长度方向开设有多个切口,切口的宽度与支撑柱21适配,使得支撑柱21卡入切口内,定位箍4配合切口减小两个支撑柱21的交叉处发生转动的几率,使得两个支撑柱21的夹角一定,从而提高了支撑柱21的安装稳定性。
35.为了进一步提高支撑柱21的使用效果,在两个支撑柱21的交叉处还设置有下拉组件,下拉组件包括花篮螺栓5以及焊接固定于花篮螺栓5两端螺杆上的拉筋51,拉筋51可以为钢绳,花篮螺栓5一端的拉筋51贯穿两个支撑柱21的交叉点以及定位箍4的封闭端,拉筋
51伸出定位箍4的一端设置有限位件,限位件为金属块且焊接固定于拉筋51;使用时,限位件抵接于定位箍4的封闭端,花篮螺栓5远离定位箍4一端的拉筋51可拆卸固定于吊模框1下方的房屋建筑本体上或者建筑本体内部的钢结构上,其固定方式可以是使用钢丝扎设固定,使得拉筋51配合花篮螺栓5对支撑柱21进行固紧和限位,使撑脚端部的抵接板23下部紧抵于限位板11,减小吊模框1在混凝土浇筑时上浮的几率,从而提高吊模框1的使用效果。
36.为了提高支撑柱21的抵接效果,抵接板23考经连接板31的一侧设置有锥形木楔块6,锥形木楔块6呈方形锥台结构,锥形木楔块6的长度方向与拉筋51的长度方向一致,且锥形木楔块6靠近吊模框1底部的一端为小端;抵接板23靠近连接板31的一侧设置有引导板232,引导板232呈矩形板结构,引导板232的板面垂直于抵接板23的板面,引导板232的长度方向与拉筋51的长度方向一致,引导板232为两个分别位于锥形木楔块6的两侧,一方面引导板232可以对锥形木楔块6的插入起到一定的引导作用,另一方面两个引导板232可以减小锥形木楔块6脱离连接板31与抵接板23的连接缝隙。
37.使用时,锥形木楔块6可以使得撑脚与吊模框1抵接的更加紧固,从而提高支撑柱21的支撑效果。
38.本技术实施例一种吊模支撑结构的安装流程为:吊模框1安装于指定位置后,将支撑柱21逐一安装于吊模框1内部;然后将定位箍4安装于支撑柱21的交叉处;再将花篮螺栓5设置有限位块的拉筋51穿设于支撑柱21和定位箍4;然后将花篮螺栓5远离定位箍4一端的拉筋51固定于房屋建筑本体的钢筋结构上并调紧花篮螺栓5;最后将锥形木楔块6锤入连接板31和抵接板23之间即可。
39.以上均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技术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