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翅片、热交换器、换热设备和空调器的制作方法

2022-02-21 19:49:13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热交换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翅片、热交换器、换热设备和空调器。


背景技术:

2.相关技术中,热交换器的多片翅片沿第一方向间隔排布,气流在沿第二方向(第二方向与第一方向相交)穿过多片翅片时,与多片翅片换热,从而实现热交换。但相关技术中的热交换器存在换热性能低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出一种翅片,旨在提高热交换器的换热性能。
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翅片,包括:
5.位于翅片内的第一换热管道;以及
6.位于翅片内的第二换热管道;
7.所述第一换热管道和所述第二换热管道相交并于相交处连通,以使得通过所述第一换热管道传送的换热媒介和通过所述第二换热管道传送的换热媒介能够于所述相交处混合。
8.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换热管道和所述第一换热管道相交形成开口朝向所述翅片的端部的第一夹角,所述第一夹角为60
°‑
120
°

9.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相交处的水力直径大于所述第一换热管道的端部的水力直径,且大于所述第二换热管道的端部的水力直径。
10.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翅片具有迎风侧和背风侧,所述第一换热管道包括依次连通的第一迎风段、第一连接段和第一背风段,所述第二换热管道包括依次连通的第二迎风段、第二连接段和第二背风段;
11.在所述迎风侧至所述背风侧的方向上,所述第二迎风段与所述第一背风段依次间隔排布,并对应设置,所述第一迎风段与所述第二背风段依次间隔排布,并对应设置,所述第一连接段与所述第二连接段相交并于相交处连通。
12.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迎风段和所述第一背风段平行间隔排布,所述第二迎风段和所述第二背风段平行间隔排布。
13.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迎风段的长度为所述第一背风段的长度的 0.05-0.2倍;
14.所述第二背风段的长度为所述第二迎风段的长度的0.05-0.2倍。
15.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接段的水力直径大于所述第一迎风段的水力直径,且大于所述第一背风段的水力直径;
16.所述第二连接段的水力直径大于所述第二迎风段的水力直径,且大于所述第二背风段的水力直径。
17.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相交处的水力直径大于所述第一连接段的端部的水力直径,
且大于所述第二连接段的端部的水力直径。
18.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翅片包括在厚度方向上层叠设置的第一片体及第二片体;
19.所述第一片体开设有相交且于相交处连通的第一连通槽和第二连通槽、与所述第一连通槽的靠近所述迎风侧的一端连通的第一迎风槽以及与所述第二连通槽的靠近所述迎风侧的一端连通的第二迎风槽;
20.所述第二片体开设有相交且于相交处连通的第三连通槽和第四连通槽、与所述第三连通槽的远离所述迎风侧的一端连通的第一背风槽以及与所述第四连通槽的远离所述迎风侧的一端连通的第二背风槽;
21.当所述第一片体和所述第二片体层叠设置时,所述第一迎风槽与所述第二片体的面对所述第一片体的表面围合形成所述第一迎风段,所述第二迎风槽与所述第二片体的面对所述第一片体的表面围合形成所述第二迎风段;
22.当所述第一片体和所述第二片体层叠设置时,所述第一背风槽与所述第一片体的面对所述第二片体的表面围合形成所述第一背风段,所述第二背风槽与所述第一片体的面对所述第二片体的表面围合形成所述第二背风段;
23.所述第一连通槽与所述第三连通槽围合形成所述第一连接段,所述第二连通槽与所述第四连通槽围合形成所述第二连接段。
24.在一实施例中,在换热媒介的流动方向上,所述第一连通槽和所述第四连通槽的宽度逐渐减小,在换热媒介的流动方向的反方向上,所述第二连通槽和所述第三连通槽的宽度逐渐减小。
25.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翅片包括在厚度方向上层叠设置的第一片体及第二片体;
26.所述第一片体开设有相交且连通的第一换热槽和第二换热槽,所述第二片体开设有相交且连通的第三换热槽和第四换热槽,所述第一换热槽与所述第三换热槽围合形成所述第一换热管道,所述第二换热槽与所述第四换热槽围合形成所述第二换热管道。
27.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片体的结构与所述第二片体的结构相同。
28.在一实施例中,一所述第一换热管道与一所述第二换热管道限定出换热管道组,所述换热管道组为多个;
29.所述翅片具有迎风侧和背风侧,在所述迎风侧至所述背风侧的方向上,多个所述换热管道组间隔排布。
30.在一实施例中,还包括位于翅片一端的入口集流通道和位于翅片另一端的出口集流通道,所述第一换热管道的一端和所述第二换热管道的一端分别与所述入口集流通道连通,所述第一换热管道的另一端和所述第二换热管道的另一端分别与所述出口集流通道连通;
31.所述相交处邻近所述入口集流通道。
32.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热交换器,包括多片所述的翅片,在所述翅片的厚度方向上,相邻两所述翅片间形成有气流通道。
33.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热交换器为蒸发器。
34.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换热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所述的热交换器。
35.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空调器,包括上述的热交换器。
36.在上述热交换器中,翅片包括位于翅片内部的第一换热管道和第二换热管道。第
一换热管道和第二换热管道相交并于相交处连通,通过第一换热管道传送的换热媒介和通过第二换热管道传送的换热媒介能够于相交处混合,从而可以使得第一换热管道和第二换热管道之间的冷媒干燥度均一化,进而可以提高热交换器的换热性能。
附图说明
37.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38.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热交换器的立体分解结构示意图;
39.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热交换器的翅片的第一换热通道与第二换热通道相交处的结构示意图;
40.图3为图1所示的热交换器的翅片的原理示意图;
41.图4为图1所示的热交换器的翅片的立体分解结构示意图;
42.图5为图4向右旋转180
°
后的结构示意图;
43.图6为图4向下旋转180
°
后的结构示意图;
44.图7为图1所示的热交换器的翅片的俯视图;
45.图8为沿图7中的a-a线的剖面示意图;
46.图9为沿图7中的b-b线的剖面示意图;
47.图10为沿图7中的c-c线的剖面示意图;
48.图11为沿图7中的d-d线的剖面示意图;
49.图12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热交换器的翅片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50.图13为图12所示的热交换器的翅片的立体分解结构示意图;
51.图14为图13向右旋转180
°
后的结构示意图;
52.图15为图13向下旋转180
°
后的结构示意图;
53.图16为图12所示的热交换器的翅片的俯视图;
54.图17为沿图16中的e-e线的剖面示意图;
55.图18为沿图16中的f-f线的剖面示意图;
56.图19为沿图16中的g-g线的剖面示意图;
57.图20为沿图16中的h-h线的剖面示意图;
58.图21为相关技术中的热交换器的翅片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59.附图标号说明:
60.标号名称标号名称10热交换器12翅片10a气流通道12a迎风侧12b背风侧200第一换热管道300第二换热管道210第一迎风段220第一连接段230第一背风段310第二迎风段320第二连接段
330第二背风段400第一片体500第二片体400a第一换热槽500a第二换热槽410第一迎风槽420第二迎风槽430第一连通槽440第二连通槽510第一背风槽520第二背风槽530第三连通槽540第四连通槽400b第一换热槽400c第二换热槽500b第三换热槽500c第四换热槽600换热管道组700入口集流通道800出口集流通道
61.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62.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63.需要说明,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
……
),则该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64.另外,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若全文中出现的“和/或”的含义为,包括三个并列的方案,以“a和/或b”为例,包括a 方案,或b方案,或a和b同时满足的方案。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65.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热交换器。
66.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2所示,该热交换器10包括多片翅片12,多片翅片12在热交换器10的厚度方向上间隔排布,也即多片翅片12 在翅片12的厚度方向上间隔排布。相邻两翅片12之间形成有气流通道10a。当气流通过气流通道10a时,与翅片12换热,从而实现热交换。
67.翅片12包括位于翅片12内部的第一换热管道200和第二换热管道300。第一换热管道200和第二换热管道300相交并于相交处x连通,以使得通过第一换热管道200传送的换热媒介和通过第二换热管道传送300的换热媒介能够于相交处x混合。
68.相关技术中,如图21所示,热交换器的翅片14包括位于翅片14内部的第一换热管道142和第二换热管道144。当热交换器作为蒸发器时,液态换热媒介可以通过入口集流通道146传送至第一换热管道142和第二换热管道144 内,与气流换热后,再通过出口集流通
道148排出。当热交换器作为冷凝器时,气态换热媒介可以通过入口集流通道146传送至第一换热管道142和第二换热管道144内,与气流换热后,再通过出口集流通道148排出。但在实际应用中,通过入口集流通道146传送至第一换热管道142和第二换热管道 144内的冷媒通常不是纯液态或纯气态,而是气液两相态,容易出现第一换热管道142内的冷媒的气液两相的比例和第二换热管道144内的冷媒的气液两相的比例不同的情况,例如,当热交换器作为蒸发器时,第一换热管道142 内的冷媒的气态冷媒的占比大于第二换热管道144内的冷媒的气态冷媒的占比。也即相关技术中,同一翅片14的换热管道(第一换热管道142和第二换热管道144)之间的冷媒干燥度不均一,导致热交换器存在换热性能低的问题。
69.而在上述热交换器10中,翅片12包括位于翅片12内部的第一换热管道 200和第二换热管道300。第一换热管道200和第二换热管道300相交并于相交处x连通,通过第一换热管道200传送的换热媒介和通过第二换热管道传送300的换热媒介能够于相交处x混合,从而可以使得第一换热管道200和第二换热管道300之间的冷媒干燥度均一化,进而可以提高热交换器10的换热性能。
70.在本实施例中,如图2和图3所示,第一换热管道200和第一换热管道 300相交形成开口朝向翅片12的端部的第一夹角α。第一夹角α为60
°‑
120
°
。第一夹角α过小,不利于通过第一换热管道200传送的换热媒介和通过第二换热管道传送300的换热媒介于相交处x混合,而第一夹角α过大,会导致第一换热管道200和第一换热管道300之间的间距过大(也即会导致第一迎风段210与第二背风段320之间间距和第二迎风段310与第一背风段220之间的间距均过大),当面积一定时,不利于设置更多数目的第一换热管道200 和第二换热管道300。综合上述因素,设置第一夹角α为60
°‑
120
°
。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夹角α可以为60
°
、70
°
、80
°
、90
°
、100
°
、110
°
或120
°

71.在本实施例中,相交处x的水力直径大于第一换热管道200的端部的水力直径,且相交处x的水力直径大于第二换热管道300的端部的水力直径。也即相交处x的过流面积大于第一换热管道200的端部的过流面积,且相交处x的过流面积大于第二换热管道300的端部的过流面积。
72.研究表明,相交处x的水力直径过小,通过第一换热管道200传送的换热媒介和通过第二换热管道传送300的换热媒介于相交处x混合时,换热媒介的流动压力损耗较大,不利于换热媒介快速流动,会对热交换器10的换热性能的提高产生负面作用。而在上述热交换器10中,设置相交处x的水力直径大于第一换热管道200的端部的水力直径,且相交处x的水力直径大于第二换热管道300的端部的水力直径,从而可以减轻换热媒介的流动压力损耗,进而可以提高热交换器10的换热性能。
73.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相交处x既位于第一换热管道200的两个端部之间,又位于第二换热管道300的两个端部之间。相交处x的水力直径大于第一换热管道200的端部的水力直径是指,第一换热管道200的两个端部的水力直径均小于相交处x的水力直径。相交处x的水力直径大于第二换热管道300的端部的水力直径是指,第二换热管道300的两个端部的水力直径均小于相交处x的水力直径。
74.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在气流方向上,翅片12具有依次排布的迎风侧12a和背风侧12b。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气流方向即迎风侧 12a至背风侧12b的方向。当翅片12应用于热交换器10中,而热交换器10 应用于空调器等换热设备中时,气流方向通常是
确定的。
75.在本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第一换热管道200包括依次连通的第一迎风段210、第一连接段220和第一背风段230。第二换热管道300包括依次连通的第二迎风段310、第二连接段320和第二背风段330。在迎风侧12a至背风侧12b的方向上,第二迎风段310与第一背风段230依次间隔排布,并对应设置,也即在气流方向上,至少部分第二迎风段310与第一背风段230正对,且第二迎风段310相对于第一背风段230更靠近迎风侧12a。在迎风侧 12a至背风侧12b的方向上,第一迎风段210与第二背风段330依次间隔排布,并对应设置,也即在气流方向上,至少部分第一迎风段210与第二背风段330 正对,且第一迎风段210与第二背风段330更靠近迎风侧12a。第一连接段 220与第二连接段320相交并于相交处x连通。
76.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第二迎风段310与第一背风段230基本完全正对。可以理解,在其他实施例中,在长度方向上,也可以至少50%的第二迎风段310与第一背风段230正对。
77.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迎风段210与第二背风段330基本完全正对。可以理解,在其他实施例中,在长度方向上,也可以至少50%的第一迎风段210与第二背风段330正对。
78.在上述结构中,第一换热管道200和第二换热管道300均呈弯折状。当面积一定时,均呈弯折状的第一换热管道200和第二换热管道300,相对于均呈直线状的第一换热管道200和第二换热管道300,利于设置更多数目的第一换热管道200和第二换热管道300。可以理解,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换热管道200和第二换热管道300也可以均呈直线状。
79.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迎风段210和第一背风段230均大致呈直线状,且第一迎风段210和第一背风段230平行间隔排布。如此,可以降低换热媒介在第一迎风段210和第一背风段230内流动的流动阻力,更利于换热媒介与气流进行换热。
80.在本实施例中,第二迎风段310和第二背风段330均大致呈直线状,且第二迎风段310和第二背风段330平行间隔排布。如此,从而可以降低换热媒介在第二迎风段310和第二背风段330内流动的流动阻力,更利于换热媒介与气流进行换热。
81.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连接段220的水力直径大于第一迎风段210的水力直径,且第一连接段220的水力直径大于第一背风段230的水力直径。如此,非常便于实现相交处x的水力直径大于第一换热管道200的端部的水力直径。第二连接段320的水力直径大于第二迎风段310的水力直径,且大于第二背风段330的水力直径。如此,非常便于实现相交处x的水力直径大于第二换热管道300的端部的水力直径。
82.在本实施例中,如图4-图11所示,翅片12包括在厚度方向上层叠设置的第一片体400及第二片体500。第一片体400上开设有第一换热槽400a。第二片体500上开设有第二换热槽500a。部分第一换热槽400a与第二片体500 的面对第一片体400的表面围合形成第一迎风段210和第二迎风段310,部分第二换热槽500a与第一片体400的面对第二片体500的表面围合形成第一背风段230和第二背风段330,部分第一换热槽400a和部分第二换热槽500a围合形成第一连接段220,部分第一换热槽400a和部分第二换热槽500a围合形成第二连接段320。也即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迎风段210、第一背风段230、第二迎风段310和第二背风段330均是由一个片体上的凹槽与另外一个片体的表面围合形成的,而第一连接段220和第二连接段320均是由一个片体上的凹槽与另外一个片体的凹槽围合形成的,从而非常便于实
现第一连接段220 的水力直径大于第一迎风段210的水力直径,且第一连接段220的水力直径大于第一背风段230的水力直径,同时非常便于实现第二连接段320的水力直径大于第二迎风段310的水力直径,且大于第二背风段330的水力直径。
83.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片体400开设有第一迎风槽410、第二迎风槽420、第一连通槽430和第二连通槽440。第一连通槽430和第二连通槽440 相交且于相交处x1连通。第一迎风槽410与第一连通槽430的靠近迎风侧 12a的一端连通。第二迎风槽420与第二连通槽440的靠近迎风侧12a的一端连通。
84.第二片体500开设有第一背风槽510、第二背风槽520、第三连通槽530 和第四连通槽540。第三连通槽530和第四连通槽540相交且于相交处x2连通。第一背风槽510与第三连通槽530的远离迎风侧12a的一端连通。第二背风槽520与第四连通槽540的远离迎风侧12a的一端连通。
85.第一迎风槽410与第二片体500的面对第一片体400的表面围合形成第一迎风段210。第一背风槽510与第一片体400的面对第二片体500的表面围合形成第一背风段230。第一连通槽430与第三连通槽530围合形成第一连接段220。第二迎风槽420与第二片体500的面对第一片体400的表面围合形成第二迎风段310,第二背风槽520与第一片体400的面对第二片体500的表面围合形成第二背风段330,第二连通槽440与第四连通槽540围合形成第二连接段320。
86.在上述结构中,第一换热通道200的第一迎风段210的第一迎风槽410 位于第一片体400上,第一换热通道200的第一背风段230的第一背风槽510 位于第二片体500上,从而第一换热通道200的第一迎风段210与第一背风段230存在高度差,进而更便于第一换热管道200内的换热媒介和第二换热管道传送300内的换热媒介于相交处x混合。
87.同理第二换热通道300的第二迎风段310的第二迎风槽420位于第一片体400上,第二换热通道300的第二背风段330的第二背风槽520位于第二片体500上,从而第二换热通道300的第二迎风段310与第二背风段330存在高度差,进而更便于第一换热管道200内的换热媒介和第二换热管道传送 300内的换热媒介于相交处x混合。
88.在本实施例中,可以认为第一换热槽400a包括第一迎风槽410、第二迎风槽420、第一连通槽430和第二连通槽440,第二换热槽400包括第一背风槽510、第二背风槽520、第三连通槽530和第四连通槽540。
89.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迎风槽410、第二迎风槽420、第一连通槽430和第二连通槽440均采用冲压工艺形成,并在第一片体400远离第二片体500的表面形成凸痕。在本实施例中,在第一片体400上形成第一迎风槽410和第二迎风槽420,而并没有在第二片体500上形成对应的第一迎风槽410和第二迎风槽420,从而第二片体500远离的第一片体400的表面,对应第一片体 400上的第一迎风槽410和第二迎风槽420的位置并没有形成凸痕。
90.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背风槽510、第二背风槽520、第三连通槽530和第四连通槽540均采用冲压工艺形成,并在第二片体500远离第一片体400的表面形成凸痕。在本实施例中,在第二片体500上形成第一背风槽510和第二背风槽520,而并没有在第一片体400上形成对应的第一背风槽510和第二背风槽520,从而第一片体400远离的第二片体500的表面,对应第二片体 500上的第一背风槽510和第二背风槽520的位置并没有形成凸痕。
91.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片体400和第二片体500均为铝片。第一片体400 和第二片体
500完成上述冲压步骤后,再采用焊接的方式,使得第一片体400 和第二片体500连接在一起,并形成上述的第一换热管道200和第二换热管道300。
92.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迎风槽410和第二迎风槽420均大致呈直线状,且第一迎风槽410位于第二迎风槽420的延长线,也即第一迎风槽410与第二迎风槽420共线。第一背风槽510和第二背风槽520均大致呈直线状,且第一背风槽510位于第二背风槽520的延长线,也即第一背风槽510和第二背风槽520共线。第一迎风槽410与第一连通槽430形成的第二夹角和第二背风槽520与第四连通槽540形成的第三夹角相同。第二迎风槽420与第二连通槽440形成的第四夹角和第一背风槽510与第三连通槽530形成的第五夹角相同。如此,可以使得第一片体400和第二片体500结构相同,从而更便于制作翅片12。以图4和图6所示视角为例,将图4向下旋转180
°
后,可以得到图6,其中,图6中的第二片体500的结构与图4中的第一片体400的结构完全相同。
93.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迎风槽410与第一连通槽430形成的第二夹角、第二背风槽520与第四连通槽540形成的第三夹角相同、第二迎风槽420与第二连通槽440形成的第四夹角和第一背风槽510与第三连通槽530形成的第五夹角均相同。如此,更便于制作翅片12。
94.在本实施例中,相交处x的水力直径大于第一连接段220的端部的水力直径,且大于第二连接段320的端部的水力直径。如此,可以进一步减轻换热媒介的流动压力损耗,进而可以提高热交换器10的换热性能。
95.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相交处x既位于第一连接段220的两个端部之间,又位于第二连接段320的两个端部之间。相交处x的水力直径大于第一连接段220的端部的水力直径是指,第一连接段220的两个端部的水力直径均小于相交处x的水力直径。相交处x的水力直径大于第二连接段320 的端部的水力直径是指,第二连接段320的两个端部的水力直径均小于相交处x的水力直径。
96.在本实施例中,在第一迎风槽410至第一连通槽430的延伸方向上,第一连通槽430的宽度逐渐减小,在第二迎风槽420至第二连通槽440的延伸方向上,第二连通槽440的宽度逐渐减小,同时在第一背风槽510至第三连通槽530的延伸方向上,第三连通槽530的宽度逐渐减小,在第二背风槽520 至第四连通槽540的延伸方向上,第四连通槽540的宽度逐渐减小。也即在换热媒介的流动方向上,第一连通槽430和第四连通槽540的宽度逐渐减小,在换热媒介的流动方向的反方向上,第二连通槽440和第三连通槽530的宽度逐渐减小。如此,非常便于实现相交处x的水力直径大于第一连接段220 的端部的水力直径,且大于第二连接段320的端部的水力直径,例如,可以使得相交处x同时位于第一连接段220和第二连接段320的中部。
97.在一些实施例中,在制作上述翅片12时,可以通过冲压的方式,加深第一连通槽430和第二连通槽440的相交处x1,和/或加深第三连通槽530和第四连通槽540的相交处x2,从而实现第一连接段220和第二连接段320的相交处x的水力直径大于第一连接段220的端部的水力直径,且大于第二连接段320的端部的水力直径。
98.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2-图20所示,翅片12包括在厚度方向上层叠设置的第一片体400及第二片体500。第一片体400开设有相交且于相交处x 连通的第一换热槽400b和第二换热槽400c。第二片体500开设有相交且于相交处x连通的第三换热槽500b和第四换热槽500c。第一换热槽400b与第三换热槽500b围合形成第一换热管道200。第二换热槽400c与第
四换热槽500c 围合形成第二换热管道300。
99.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换热槽400b包括依次连通的第一迎风部452、第一连接部454和第一背风部456。第二换热槽400c包括依次连通的第二迎风部462、第二连接部464和第二背风部466。在迎风侧12a至背风侧12b的方向上,第一迎风部452与第二背风部466依次间隔排布,并对应设置,第二迎风部462与第一背风部456依次间隔排布,并对应设置,第二连接部464 与第一连接部454相交且于相交处x1连通。
100.第三换热槽500b包括依次连通的第三迎风部552、第三连接部554和第三背风部556。第四换热槽500c包括依次连通的第四迎风部562、第四连接部564和第四背风部566。在迎风侧12a至背风侧12b的方向上,第三迎风部 552与第四背风部566依次间隔排布,并对应设置,第四迎风部562与第三背风部556依次间隔排布,并对应设置,第四连接部564与第三连接部554相交且于相交处x2连通。
101.第一迎风部452与第三迎风部552围合形成第一迎风段210,第一连接部 454与第三连接部554围合形成第一连接段220,第一背风部456与第三背风部556围合形成第一背风段230。
102.第二迎风部462与第四迎风部562围合形成第二迎风段310,第二连接部 464与第四连接部564围合形成第二连接段320,第二背风部466与第四背风部566围合形成第二背风段330。
103.也即在图12-图20所示实施例中,第一迎风段210、第一连接段220、第一背风段230、第二迎风段310、第二连接段320和第二背风段330均是由一个片体上的凹槽与另外一个片体的凹槽围合形成的。如此,非常便于制作翅片12。其中,在制作图12-图20所示实施例中的翅片12时,可以通过冲压的方式,加深第一连接部454与和第二连接部464的相交处x1,和/或加深第三连接部554和第四连接部564的相交处x2,从而实现第一连接段220和第二连接段320的相交处x的水力直径大于第一连接段220的端部的水力直径,且大于第二连接段320的端部的水力直径,并实现第一连接段220和第二连接段320的相交处x的水力直径大于第一换热管道200的端部的水力直径,且大于第二换热管道300的端部的水力直径。
104.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迎风部452与第一连接部454形成的第五夹角和第四背风部566与第四连接部564形成的第六夹角相同,第一背风部456和第一连接部454形成的第七夹角和第四迎风部562与第四连接部564形成的第八夹角相同。第二迎风部462与第二连接部464形成的第九夹角和第三背风部556与第三连接部554形成的第十夹角相同,第二背风部466和第二连接部464形成的第十一夹角和第三迎风部552与第三连接部554形成的第十二夹角相同。如此,可以使得第一片体400和第二片体500结构相同,从而更便于制作翅片12。以图13和图15所示视角为例,将图13向下旋转180
°
后,可以得到图15,其中,图15中的第二片体500的结构与图13中的第一片体 400的结构完全相同。
105.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迎风部452与第一连接部454形成的第五夹角、第四背风部566与第四连接部564形成的第六夹角、第一背风部456 和第一连接部454形成的第七夹角、第四迎风部562与第四连接部564形成的第八夹、第二迎风部462与第二连接部464形成的第九夹角、第三背风部 556与第三连接部554形成的第十夹角、第二背风部466和第二连接部464形成的第十一夹角和第三迎风部552与第三连接部554形成的第十二夹角均相同。
106.在本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一第一换热管道200与一第二换热管道300 限定出换热管道组600。换热管道组600为多个。在迎风侧12a至背风侧12b 的方向上,多个换热管道组600间隔排布。也即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换热管道200和第二换热管道300均为多个,从而可以使得翅片12具有较高的换热效率。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换热管道组600为两个。可以理解,在其他实施例中,换热管道组600也可以为一个、三个或者更多个。
107.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图20所示,翅片12还包括入口集流通道700和出口集流通道800。入口集流通道700位于翅片12的一端,出口集流通道800 位于翅片12的另一端。第一换热管道200的一端和第二换热管道300的一端分别与入口集流通道700连通,第一换热管道200的另一端和第二换热管道 300的另一端分别与出口集流通道800连通。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迎风段210和第二背风段330均与入口集流通道连通700。第二迎风段310和第一背风段230均与出口集流通道800连通。
108.在本实施例中,相交处x邻近入口集流通道700。如此,通过第一换热管道200传送的换热媒介和通过第二换热管道传送300的换热媒介能于入口集流通道700处混合,从而更利于第一换热管道200和第二换热管道300之间的冷媒干燥度均一化,进而更利于提高热交换器10的换热性能。
109.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迎风段210的长度为第一背风段230的长度的 0.05-0.2倍。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迎风段210的长度可以为第一背风段230的长度的0.05倍、0.06倍、0.08倍、0.1倍、0.12倍、0.14倍、0.16倍、 0.18或0.2倍。
110.第二背风段330的长度为第二迎风段310的长度的0.05-0.2倍。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第二背风段330的长度为第二迎风段310的长度的0.05倍、 0.06倍、0.08倍、0.1倍、0.12倍、0.14倍、0.16倍、0.18或0.2倍。
111.在本实施例中,热交换器10包括多片翅片12,多片翅片12在热交换器 10的厚度方向上间隔排布。其中,多片翅片12的第一片体400与第二片体 500在热交换器10的厚度方向上交错排布。
112.在本实施例中,相邻的入口集流通道700在厚度方向上连通,且相邻的出口集流通道800在厚度方向上连通。如此,换热媒介可以通过入口集流通道700输送至多个翅片12翅片的第一换热管道200与第二换热管道300内,与气流换热后,再通过排入出口集流通道800内。
113.在本实施例中,入口集流通道700包括第一入口部710和第二入口部720。第一片体400开设有第一入口安装孔402。第一入口部710穿设于第一入口安装孔402上,且第一入口部710的一端与第一片体400靠近第二片体500的表面齐平,另一端凸出至第一片体400远离第二片体500的表面外。第二片体500开设有第二入口安装孔502。第二入口部720穿设于第二入口安装孔 502上,且第二入口部720的一端与第二片体500靠近第一片体400的表面齐平,另一端凸出至第二片体500远离第一片体400的表面外。
114.出口集流通道800包括第一出口部810和第二出口部820。第一片体400 开设有第一出口安装孔404。第一出口部810穿设于第一出口安装孔404上,且第一出口部810的一端与第一片体400靠近第二片体500的表面齐平,另一端凸出至第一片体400远离第二片体500的表面外。第二片体500开设有第二出口安装孔504。第二出口部820穿设于第二出口安装孔504上,且第二出口部820的一端与第二片体500靠近第一片体400的表面齐平,另一端凸出
至第二片体500远离第一片体400的表面外。
115.在相邻两个翅片12中,一个翅片12的第一入口部710的端面和另一个翅片12的第二入口部720端面贴合并焊接固定,一个翅片12的第一出口部810的端面和翅片12的第二出口部820的端面贴合并焊接固定。如此,气流通道14在翅片12的厚度方向上的尺寸由第一入口部710凸出至第一片体400 远离第二片体500的表面外的尺寸和第二入口部720凸出至第二片体500远离第一片体400的表面外的尺寸确定。
116.在本实施例中,冲压第一片体400靠近第二片体500的表面,以形成一端封闭一端开口的第一入口管,此时,可以认为第一入口管穿设于第一入口安装孔402上,且第一入口管的开口端与第一片体400靠近第二片体500的表面齐平,第一入口管的封闭端凸出至第一片体400远离第二片体500的表面外,去除第一入口管的封闭端的端板,即可得到第一入口部710。
117.同理,冲压第一片体400靠近第二片体500的表面,以形成一端封闭一端开口的第一出口管,此时,可以认为第一出口管穿设于第一出口安装孔404 上,且第一出口管的开口端与第一片体400靠近第二片体500的表面齐平,第一出口管的封闭端凸出至第一片体400远离第二片体500的表面外,去除第一出口管的封闭端的端板,即可得到第一出口部810。
118.同理,冲压第二片体500靠近第一片体400的表面,以形成一端封闭一端开口的第二入口管,此时,可以认为第二入口管穿设于第二入口安装孔502 上,且第二入口管的开口端与第二片体500靠近第一片体400的表面齐平,第二入口管的封闭端凸出至第二片体500远离第一片体400的表面外,去除第二入口管的封闭端的端板,即可得到第二入口部720。
119.同理,冲压第二片体500靠近第一片体400的表面,以形成一端封闭一端开口的第二出口管,此时,可以认为第二出口管穿设于第二出口安装孔504 上,且第二出口管的开口端与第二片体500靠近第一片体400的表面齐平,第二出口管的封闭端凸出至第二片体500远离第一片体400的表面外,去除第二出口管的封闭端的端板,即可得到第二出口部820。
120.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换热设备,该换热设备包括上述热交换器10,该热交换器10的具体结构参照上述实施例,由于换热设备采用了上述所有实施例的全部技术方案,因此至少具有上述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所带来的所有有益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其中,换热设备可以为冰箱、除湿机、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室外机等。
121.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空调器,该空调器包括上述热交换器10,该热交换器10的具体结构参照上述实施例,由于空调器采用了上述所有实施例的全部技术方案,因此至少具有上述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所带来的所有有益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其中,空调器可以是整体式空调器,也可以是分体式空调器,还可以是其他类型的空调器。热交换器10可以作为蒸发器,也可以作为冷凝器。
122.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可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发明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