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预制梁转移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2-02-21 02:49:01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预制梁的搬运移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预制梁转移装置。


背景技术:

2.目前在预制梁的移动阶段,常常会受到预制梁宽度、重量等因素的影响,现有的预制梁转移装置都是指定龙门架进行转移,当遇到不同宽度、重量的预制梁,指定的预制梁由于结构功能以及承重的问题,无法满足多种预制梁的转移,就需要使用不同的龙门架对其进行转移,严重增加了生产成本、工人的劳动强度,降低施工效率。


技术实现要素:

3.为了解决上述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预制梁转移装置。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5.一种预制梁转移装置,包括支腿、横梁、移动架和固定架,所述固定架的两端分别固定安装于两个横梁的中部,两个所述横梁上对称设置有移动架,所述横梁的两端分别固定安装于两个支腿的顶端,所述固定架的两端通过限位架与移动架的两端连接。
6.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方案:所述横梁的内部设置有固定块和调距电机,所述固定块上对称设置有两列滚珠,所述调距电机位于固定块的一侧,所述调距电机上设置有齿轮,所述移动架的两端设置有移动块,和承重块,所述移动架的两端通过移动块滑动安装于横梁上,所述移动块与滚珠接触,所述移动块的侧面与齿轮啮合连接。
7.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方案:所述限位架的两端设置有滑块,所述限位架的两端通过滑块分别与移动架和固定架滑动连接。
8.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方案:所述移动架上滑动设置有第一电机,所述第一电机上设置有第一悬挂链。
9.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固定架上滑动设置有第二电机,所述第二电机上设置有第二悬挂链。
10.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方案:所述承重块位于横梁的外侧,所述承重块固定安装于移动架上,所述承重块的底面与横梁的上表面接触。
11.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方案:所述横梁两端的支腿之间设置有稳固梁,所述支腿的下方设置有行走轨。
12.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13.本实用新型中,在横梁上对称滑动设置有移动架,第一电机滑动安装于移动架上,其中移动架之间的距离可以通过调距电机进行调节,且第一电机之间的距离也可以调节,使得该装置可以满足多种宽度的预制梁的转移;
14.其次,在横梁的上方固定设置固定架,固定架上滑动设置有第二电机,第二电机上安装设置第二悬挂链,该预制梁转移装置可以满足部分固定宽度、重量的预制梁转移,而配合移动架的使用,便可以满足多种宽度、重量的预制梁的移动。
附图说明
15.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
16.图1是本实用新型整体结构示意图;
17.图2是本实用新型整体结构侧视示意图;
18.图3是本实用新型横梁剖面结构示意图;
19.图4是本实用新型齿轮与移动块连接结构示意图;
20.图5是本实用新型限位架与移动架连接结构示意图。
21.图中:1、支腿;10、行走轨;11、稳固梁;2、横梁;21、固定块;211、滚珠;22、调距电机;221、齿轮;3、移动架;31、第一电机;311、第一悬挂链;32、承重块;33、移动块;4、固定架;41、第二电机;411、第二悬挂链;5、限位架;51、滑块。
具体实施方式
22.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3.请参阅图1-5所示,本实用新型为一种预制梁转移装置,包括支腿1、横梁2、移动架3和固定架4,所述固定架4的两端分别固定安装于两个横梁2的中部,两个所述横梁2上对称设置有移动架3,所述横梁2的两端分别固定安装于两个支腿1的顶端,所述固定架4的两端通过限位架5与移动架3的两端连接,在横梁2上对称滑动设置有移动架3,第一电机31滑动安装于移动架3上,其中移动架3之间的距离可以通过调距电机22进行调节,且第一电机31之间的距离也可以调节,使得该装置可以满足多种宽度的预制梁的转移。
24.所述横梁2的内部设置有固定块21和调距电机22,所述固定块21上对称设置有两列滚珠211,所述调距电机22位于固定块21的一侧,所述调距电机22上设置有齿轮221,所述移动架3的两端设置有移动块33,和承重块32,所述移动架3的两端通过移动块33滑动安装于横梁2上,所述移动块33与滚珠211接触,所述移动块33的侧面与齿轮221啮合连接,调距电机22带动齿轮221转动,进而带动移动块33移动,进而调整两个移动架3之间的距离。
25.所述限位架5的两端设置有滑块51,所述限位架5的两端通过滑块51分别与移动架3和固定架4滑动连接,限位架5对固定架4和移动架3起到限位的作用,限位架5为等长度且中间部位铰接的杆构成,防止移动架3移动超过安全限位,防止第一悬挂链311的摆动幅度较大,对工人造成安全隐患。
26.所述移动架3上滑动设置有第一电机31,所述第一电机31上设置有第一悬挂链311,此技术为现有技术,在此不做过多赘述。
27.所述固定架4上滑动设置有第二电机41,所述第二电机41上设置有第二悬挂链411,此技术为现有技术,在此不做过多赘述。
28.所述承重块32位于横梁2的外侧,所述承重块32固定安装于移动架3上,所述承重块32的底面与横梁2的上表面接触。
29.所述横梁2两端的支腿1之间设置有稳固梁11,对支腿1起到稳定加固的作用,所述支腿1的下方设置有行走轨10。
30.工作原理:
31.使用时,将该转移装置通过行走轨10移动至合适位置,并将该装置进行固定,然后调节固定架4上的两个第二电机41之间的距离,启动第二电机41,将第二悬挂链411落下,并将第二悬挂链411与预制梁上的吊环连接,然后将预制梁吊起,最后通过支腿1移动,即可将预制梁进行转移;
32.当使用过程中,遇到不同宽度或者不同重量的预制梁时,启动调距电机22带动齿轮221转动,进而调整移动架3在横梁2上移动,调节合适的位置,然后调节两个移动架3上的两个第一电机31之间的距离,启动第一电机31,将第一悬挂链311落下,并将第一悬挂链311与预制梁上的吊环连接,然后将预制梁吊起,最后通过支腿1移动,即可将预制梁进行转移;当预制梁较重时,可以同时调节固定架4上的两个第二电机41之间的距离,启动第二电机41,将第二悬挂链411落下,并将第二悬挂链411与预制梁上的吊环连接,使第一悬挂链311和第二悬挂链411同时配合吊起预制梁。
33.以上内容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结构所作的举例和说明,所属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对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做各种各样的修改或补充或采用类似的方式替代,只要不偏离实用新型的结构或者超越本权利要求书所定义的范围,均应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技术特征:
1.一种预制梁转移装置,包括支腿(1)、横梁(2)、移动架(3)和固定架(4),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架(4)的两端分别固定安装于两个横梁(2)的中部,两个所述横梁(2)上对称设置有移动架(3),所述横梁(2)的两端分别固定安装于两个支腿(1)的顶端,所述固定架(4)的两端通过限位架(5)与移动架(3)的两端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预制梁转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横梁(2)的内部设置有固定块(21)和调距电机(22),所述固定块(21)上对称设置有两列滚珠(211),所述调距电机(22)位于固定块(21)的一侧,所述调距电机(22)上设置有齿轮(221),所述移动架(3)的两端设置有移动块(33),和承重块(32),所述移动架(3)的两端通过移动块(33)滑动安装于横梁(2)上,所述移动块(33)与滚珠(211)接触,所述移动块(33)的侧面与齿轮(221)啮合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预制梁转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架(5)的两端设置有滑块(51),所述限位架(5)的两端通过滑块(51)分别与移动架(3)和固定架(4)滑动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预制梁转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架(3)上滑动设置有第一电机(31),所述第一电机(31)上设置有第一悬挂链(311)。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预制梁转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架(4)上滑动设置有第二电机(41),所述第二电机(41)上设置有第二悬挂链(411)。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预制梁转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承重块(32)位于横梁(2)的外侧,所述承重块(32)固定安装于移动架(3)上,所述承重块(32)的底面与横梁(2)的上表面接触。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预制梁转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横梁(2)两端的支腿(1)之间设置有稳固梁(11),所述支腿(1)的下方设置有行走轨(10)。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预制梁转移装置,包括支腿、横梁、移动架和固定架,所述固定架的两端分别固定安装于两个横梁的中部,两个所述横梁上对称设置有移动架,所述横梁的两端分别固定安装于两个支腿的顶端,所述固定架的两端通过限位架与移动架的两端连接,在横梁上对称滑动设置有移动架,第一电机滑动安装于移动架上,其中移动架之间的距离可以通过调距电机进行调节,且第一电机之间的距离也可以调节,使得该装置可以满足多种宽度的预制梁的转移。该装置可以满足多种宽度的预制梁的转移。该装置可以满足多种宽度的预制梁的转移。


技术研发人员:计俊馥 刘小峰 聂晓龙 孙亚平 于泊洋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中国能源建设集团安徽电力建设第一工程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1.09.15
技术公布日:2022/1/18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