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防误插的阵列端子排的制作方法

2022-02-20 23:58:12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电连接端子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防误插的阵列端子排。


背景技术:

2.随着社会的发展,电气设备的普及,导致电连接端子使用越来越多。目前电连接器接插件的防误插或防错插的功能一直是用户比较关注的问题,它能防止由于人员疏忽或环境限制(盲插场合)等造成的误操作产生错插的情况。现有的电连接端子防误插功能简单,针对多个接线端子需要接线时,仍无法达到防呆功能,实际使用过程中还可能采集不到参数或产生错误的数据,严重的将设备或仪器烧坏,因此现有防误插电连接端子已经无法满足市场需求。
3.以上不足,有待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4.为了克服现有的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防误插的阵列端子排。
5.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如下所述:
6.一种防误插的阵列端子排,包括端子排底座和固定在所述端子排底座上的接线端子组,所述端子排底座上设有若干键位,沿着所述端子排底座的x轴方向,每一所述键位的内侧设有一个或多个x轴键位筋,所述x轴键位筋的位置分布不同,沿着所述端子排底座的y轴方向,每个所述键位的两侧均匀分布有n个槽位,其中n为偶数,任意n/2个所述槽位中设有插销,
7.所述接线端子组包括与所述键位数量相同的接线端子对,同一所述接线端子对上的键位槽与对应所述键位上的x轴键位筋插接,同一所述接线端子对上的键位筋与对应所述键位上剩余n/2个所述槽位插接。
8.根据上述方案的本实用新型,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键位上的x轴键位筋处设有键位编号。
9.根据上述方案的本实用新型,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键位上的n个所述槽位处设有槽位编号。
10.根据上述方案的本实用新型,其特征在于,所述接线端子对包括第一接线端子和第二接线端子,所述第二接线端子上设有紧固件,所述第二接线端子上的紧固件穿过所述第一接线端子固定在所述端子排底座上的键位中。
11.根据上述方案的本实用新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接线端子上设有第一键位槽,所述第二接线端子上设有第二键位槽,所述第一键位槽与所述第二键位槽的位置对应,且均与对应所述键位上的x轴键位筋插接。
12.根据上述方案的本实用新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接线端子上设有n/2个第一键位筋,所述第二接线端子上设有n/2个第二键位筋,n/2个所述第一键位筋和n/2个所述第二键位筋的位置对应,且均与对应所述键位上的剩余n/2个槽位对位插接。
13.根据上述方案的本实用新型,其特征在于,沿着所述第一接线端子的z轴方向设有第一接线口,所述第一接线口与电路板上的导线连接,沿着所述第二接线端子的y轴方向设有第二接线口,所述第二接线口与电气柜上的导线连接。
14.根据上述方案的本实用新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接线端子的顶部表面两侧设有第一键位筋编号,所述第二接线端子的顶部表面两侧设有第二键位筋编号,所述第二接线端子的顶部表面外侧设有端子位编号。
15.根据上述方案的本实用新型,其特征在于,所述端子排底座上设有六个键位。
16.根据上述方案的本实用新型,其特征在于,同一个所述键位的两侧均匀分布有六个槽位,任意三个所述槽位中设有插销,同一所述键位上的剩余三个槽位与对应的所述接线端子对上的键位筋插接。
17.根据上述方案的本实用新型,其有益效果在于,本实用新型的防误插端子排阵列在x轴方向变换槽位的位置,在y轴方向分布不均等的键位筋,使得接线端子对在插合前得到正确定位,便于操作人员快速对位接线,同时接线过程中不会出现误插、错插的现象,降低错插率。本实用新型的防误插端子排结构设计简单,接线、查线方便,端子排的键位可扩展,以满足不同企业的需求。
附图说明
18.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19.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分解示意图;
20.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端子排底座结构示意图;
21.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连接端子结构示意图;
22.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连接端子结构示意图。
23.在图中各附图标记:
24.1、端子排底座,11、键位,12、槽位,13、x轴键位筋,14、键位编号,15、槽位编号,16、插销,
25.2、接线端子组,21、接线端子对,
26.211、第一接线端子,2111、第一键位筋,2112、第一接线口,2113、第一键位筋编号,
27.212、第二接线端子,2121、第二键位筋,2122、第二接线口,2123、第二键位筋编号,2124、端子位编号,2125、螺钉。
具体实施方式
28.下面结合附图以及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的描述:
29.需要说明的是,当部件被称为“固定”或“设置”或“连接”另一个部件,它可以直接或者间接位于该另一个部件上。术语“上”、“下”、“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仅是为了便于描述,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方案的限制。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便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
指明技术特征的数量。
30.如图1至图4所示,一种防误插的阵列端子排,包括端子排底座1和固定在端子排底座1上的接线端子组2,端子排底座1上设有六个键位11,沿着端子排底座1的x轴方向,每一键位11的内侧设有一个或多个x轴键位筋13,x轴键位筋13的位置分布不同,沿着端子排底座1的y轴方向,每一键位11的两侧均匀分布有六个槽位12,任意三个槽位12中设有插销16,接线端子组2包括与键位11数量相同的接线端子对21,同一接线端子对21上的键位槽与对应键位11上的x轴键位筋13插接,同一接线端子对21上的键位筋与对应键位11上的剩余三个槽位12插接。
31.在本实施例中,接线端子对21包括第一接线端子211和第二接线端子212,第一接线端子211和第二接线端子212固定到端子排底座1的键位11中,具体的,第一接线端子211的中心设有通孔,第二接线端子212的中心设有螺钉2125,装配时,第二接线端子212的螺钉2125穿过第一接线端子211的通孔后利用工具将螺钉2125锁紧在端子排底座1的键位11内的螺母中,从而将若干接线端子对21固定到端子排底座1的对应键位11中以实现电气连接。
32.优选的,每个键位11上的x轴键位筋13处设有键位编号14,键位编号14为字母编号,如a至f,便于工作人员接线时对号入位,防止插错,影响电气连接。
33.优选的,每个键位11上的六个槽位12处设有槽位编号15,槽位编号15为数字编号,如1至6,便于工作人员接线时对号入位,防止插错,影响电气连接。
34.在本实施例中,每个键位11上的六个槽位12中,位于键位11的左侧槽位12(即数字编号1、2及3)处设有插销16,位于键位11的右侧槽位12(即数字编号4、5及6)处未设有插销16。相应的,第一接线端子211的右侧设有三个第一键位筋2111,第二接线端子212的右侧设有三个第二键位筋2121,第一键位筋2111和第二键位筋2121位置对应,且均与键位11上的右侧槽位12(即数字编号4、5及6)一一对位插接,实现阵列端子排在y轴方向接线防误插功能。在其他实施例中,根据需要每个键位11的槽位12处的插销16位置可以不同,相应的,接线端子对21上的键位筋的位置也不同,此处不做具体限定。
35.在本实施例中,六个键位11上的x轴键位筋13的位置分布不同,第一接线端子211上设有第一键位槽,第二接线端子212上设有第二键位槽,第一键位槽与第二键位槽的位置对应,且均与对应键位11上的x轴键位筋13插接,端子排底座1可以接六个不同的接线端子对21,且能实现在x轴方向接线防误插功能。
36.优选的,第一接线端子211的顶部表面两侧设有第一键位筋编号2113,第二接线端子212的顶部表面两侧设有第二键位筋编号2123,所述第二接线端子的顶部表面外侧设有端子位编号2124,便于工作人员接线时对号入位,防止插错,影响电气连接。
37.在本实施例中,沿着第一接线端子211的z轴方向设有第一接线口2112,第一接线口2112与电路板上的导线连接,沿着第二接线端子212的y轴方向设有第二接线口2122,第二接线口2122与电气柜上的导线连接。阵列端子排应用于电气工程中,端子排底座1固定在电气设备上,第一接线端子211上的第一接线口2112连接电路板上的导线,第二接线端子212上的第二接线口2122连接电气柜上的导线,实现设备间的电气连接,设备上的导线排布整齐,美观,若发生故障,也方便工作人员查线找出问题所在。端子排的接线位数可依据工程技术参数的需要而确定其数量。
38.本实用新型的防误插阵列端子排一个键位11可以提供20种防误插接线方式,六个
键位11可以提供120中防误插接线方式,在实际制造中,端子排底座1的键位11个数、槽位12个数可依据实际需要做调整,生产出来的端子排接线方式多样化,为企业选择提供多种可能性,通用性更高。
39.应当理解的是,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可以根据上述说明加以改进或变换,而所有这些改进和变换都应属于本实用新型所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40.上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专利进行了示例性的描述,显然本实用新型专利的实现并不受上述方式的限制,只要采用了本实用新型专利的方法构思和技术方案进行的各种改进,或未经改进将本实用新型专利的构思和技术方案直接应用于其它场合的,均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