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潜水式双通道工作套管的制作方法

2022-02-20 20:23:38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潜水式双通道工作套管。


背景技术:

2.随着脊柱微创手术的理念不断深入人心,目前有越来越多的脊柱外科医生将微创作为首选的治疗策略。在重建脊柱稳定性的手术中,椎间融合术具有重要地位,而椎间融合术的关键是放置椎间融合器。
3.由于开放手术具有足够的手术视野因而可以放置任何型号的融合器。但对于微创手术而言,由于视野有限,术者只能放置与融合器配套的通道或是使用可撑开式融合器,对于较大型号的融合器,放置更大的通道会增加组织、神经损伤风险;而对于可撑开式融合器,由于材质问题导致与骨弹性模量差别较大,易导致终板损伤、塌陷、植骨不融合等,导致手术失败。同时,在内镜辅助椎间融合术放置融合器的过程中,目前尚无法实现全程可视化,尤其在最终打入融合器时,均是将内镜退出,换成更大直径通道,并且仅依赖透视,凭手感盲视下操作,增加了神经损伤的风险。此外,在操作过程中,内镜的清晰度会逐渐降低,需要用水冲洗。目前的水循环冲洗系统由于进水量小、冲洗位置局限而不能有效的冲洗镜头。
4.因此,目前需要一种辅助椎间融合术的装置,以提高手术的成功率。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的缺陷,提供一种潜水式双通道工作套管。
6.本实用新型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7.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潜水式双通道工作套管,包括管体和固定在管体一端的把手;
8.其中,管体为中空分隔的截面呈水滴状的管状结构,内部通过隔层将管体分成工作通道、内镜通道和两个进出水通道;
9.上述工作通道和内镜通道均为圆形通路,且工作通道的直径大于内镜通道的直径;工作通道的上半部分的边缘与管体的内表面重合,内镜通道的最低点与管体的内表面相切或者管体的内表面与内镜通道底部的一小部分重合;
10.由靠近把手的一端到远离把手的一端,管体的外径逐渐缩小,工作通道和内镜通道不断靠近直至相切;在未相切部分,工作通道和内镜通道之间由一竖直的隔层相连,将管体的内部分成四个通道,除了工作通道和内镜通道,其余两个通道均为进出水通道,且呈轴对称分布;
11.上述把手的内部开设两个圆形通口,其内径分别与工作通道和内镜通道的直径相同并相通。
12.进一步地,管体在远离把手的一端的下部延伸出插入部。
13.进一步地,管体在靠近把手一端的两侧分别设置有进水连接头和与出水连接头。
14.进一步地,进水连接头和出水连接头分别与外部的进水管和出水管连接。
15.进一步地,进水连接头和出水连接头可拆卸式地固定在管体的外壁上。
16.进一步地,隔层和管体是一体的,采用显影材料制备而成。
17.进一步地,把手近似呈菱形的板体结构设置,其四角处均呈圆角;把手上部两邻边的长度大于下部两邻边的长度。
18.进一步地,上述四个通道的长度均小于管体的长度。
19.进一步地,管体的外壁刻画有沿其长度方向的刻度线。
20.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上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技术效果:
21.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水式双通道工作套管的整个管体的设计符合kambin三角(安全三角工作区)的三维解剖结构,减少放置过程中对患者造成额外损伤,提高安全性;最大化利用了管体的内腔,增加了进出水管道冲洗量;可实现全程可视化打入椎间融合器,操作更加简便、灵活,降低手术难度;减少不必要的可撑开式椎体融合器的使用,提高了脊柱手术的成功率。
附图说明
22.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潜水式双通道工作套管中管体在远离把手一端的截面图;
23.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潜水式双通道工作套管中管体在靠近把手一端的截面图;
24.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潜水式双通道工作套管的结构示意图;
25.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潜水式双通道工作套管的把手端示意图;
26.图5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潜水式双通道工作套管沿着工作通道与内镜通道的切线方向的截面图;
27.其中:1-管体,11-进水连接头,12-出水连接头,21-插入部,22-隔层,23-工作通道,24-内镜通道,25-进出水通道,3-把手。
具体实施方式
28.本实用新型为了提高脊柱手术的成功率,提供了一种潜水式双通道工作套管。
29.下面通过具体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和具体的介绍,以使更好的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下述实施例并不限制本实用新型范围。
30.如图1至图5所示,示出一种较佳实施例的潜水式双通道工作套管,其包括管体1和固定在管体1一端的把手3;
31.其中,管体1为中空分隔的截面呈水滴状的管状结构,内部通过隔层22将管体分成工作通道23、内镜通道24和两个进出水通道25;
32.工作通道23和内镜通道24均为圆形通路,且工作通道23的直径大于内镜通道24的直径,工作通道23位于内镜通道24的上方;工作通道23的上半部分的边缘与管体1的内表面重合,内镜通道24的最低点与管体1的内表面相切或者管体1的内表面与内镜通道24底部的一小部分重合,以使得进出水通道冲洗量最大化;该工作通道用于放置手术器械,内镜通道14用于放置椎间孔镜;
33.由靠近把手3的一端到远离把手3的一端,管体1的外径逐渐缩小,工作通道23和内镜通道24不断靠近直至相切;在未相切部分,工作通道23和内镜通道24之间由一竖直的隔
层22相连,且该竖直的隔层22的高度也是在逐渐减小,将管体1的内部分成四个通道,除了工作通道23和内镜通道24,其余两个通道均为进出水通道25,且呈轴对称分布;
34.把手3的内部开设两个圆形通口,其内径分别与工作通道23和内镜通道24的直径相同并相通。
35.此外,参考图3,管体1在远离把手3的一端的下部延伸出插入部21,呈尖锐凸出的鸭嘴型结构。管体1在靠近把手3一端的两侧分别设置有与进出水通道25连通的进水连接头11和与另一侧的进出水通道25连通的出水连接头12,该进水连接头11和出水连接头12分别与外部的进水管和出水管连接。在本实用新型另一优选的实施例中,至少一个的进水连接头11与进出水通道25连通,出水连接头与工作通道23/内镜通道24连通,这样在不影响操作的情况下,两个进出水通道25均有大量的冲洗液流入,可以保证充足的清洗液对镜头进行冲洗。
36.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医护人员先对患者需要进行施加椎间融合术的位置进行定位,通过逐渐扩张的方法将上述的管体1的插入部21插入人体,并在内径通道24内放置带有摄像装置的椎间孔镜,然后再工作通道23内将融合器等手术器械放置,而后进行椎间融合术的常规操作,完成手术。根据需要,在此期间,由进水连接头11注入清洗液,然后进入进出水通道25并喷出至患者的手术位置进行清洗,以便椎间孔镜可获得清晰的视野,清洗液完成清洗后又汇集进入出水通道内,并从出水连接头12流出。
37.在本实用新型一优选的实施方式中,进水连接头11和出水连接头12可拆卸式地固定在管体1的外壁上,通过螺纹连接的方式与管体1进行固定,并与外部的进出水管路进行连接。
38.在本实用新型一优选的实施方式中,隔层22和管体1是一体的,采用显影材料制备而成,方便在辅助用的照影装置的帮助下进行精准定位。
39.在本实用新型一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把手3近似呈菱形的板体结构设置,其四角处均呈圆角;把手3上部两邻边的长度大于下部两邻边的长度。医护人员可通过把手3对整个管体1进行插入或拧动等操作。
40.在本实用新型一优选的实施方式中,四个通道的长度均小于管体1的长度,夹层22与插入部21间预留一定距离,避免夹层22与患者的身体组织直接相抵。
41.在本实用新型一优选的实施方式中,管体1的外壁刻画有沿其长度方向的刻度线,观察管体1靠近插入部21的一端进入人体的深度。
42.以上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进行了详细描述,但其只作为范例,本实用新型并不限制于以上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任何对该实用进行的等同修改和替代也都在本实用新型的范畴之中。因此,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下所作的均等变换和修改,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