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发热组件和发热设备的制作方法

2022-02-20 13:56:23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公开涉及加热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发热组件和一种发热设备。


背景技术:

2.相关技术中,对于电热毯、电热座垫、发热护腰带等与人体接触的发热设备,通常将金属电热丝作为发热源,并将电热丝设置为盘蛇状结构,形成发热区,由于金属电热丝排布间隔比较大,为了使发热区的平均温度达到目标温度范围,需要金属电热丝的本体温度远远超出该目标温度范围,因此这种方式不但使发热区的温度分布不均,也不利于对发热区进行精确控温,从而导致用户体验效果不佳。
3.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背景技术部分公开的信息仅用于加强对本公开的背景的理解,因此可以包括不构成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现有技术的信息。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公开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发热组件和发热设备,至少在一定程度上克服相关技术中发热组件所处发热区的温度分布不均,以及不利于对发热区进行精确控温的问题。
5.本公开的其他特性和优点将通过下面的详细描述变得显然,或部分地通过本公开的实践而习得。
6.根据本公开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发热组件,包括:加热带和导电体,其中,所述加热带包括多条,所述加热带包括带状的柔性合金片和包裹所述柔性合金片的耐热绝缘层;所述导电体的两端分别连接至相邻的两条所述加热带中的所述柔性合金片,所述导电体用于使相邻的两条所述柔性合金片电连接。
7.在一个实施例中,多条所述加热带沿宽度方向并排呈平面设置;或多条所述加热带绕周向并排呈立体设置;或多条所述加热带依次首尾相对设置,以构造出多边形的加热区轮廓。
8.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柔性合金片包括非晶合金片、镍铬合金片、铁铬铝合金片以及不锈钢合金片中的一种或多种的组合。
9.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耐热绝缘层包括聚乙烯层、聚酰亚胺层、聚对苯二甲酸层和硅胶层中的至少一种。
10.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导电体为导线或铜箔,所述导电体与所述加热带之间的电连接方式包括电极固定、铆接、焊接和粘接中的至少一种。
11.在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导电电极,每个所述加热带的两端固定有所述导电电极,所述导电电极并与所述加热带中的所述柔性合金片连接;所述导电电极还与所述导电体连接,以使与同一所述导电电极电连接的所述柔性合金片以及所述导电体电连接。
12.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导电电极设置有固定部,以及互连的第一导电部和第二导电部,其中,所述固定部嵌入所述耐热绝缘层以相对固定;所述第一导电部与所述柔性合金片接触连接;所述第二导电部与所述导电体的端部接触连接。
13.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导电体适于将多条所述加热带串联连接。
14.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导电体适于将多条所述加热带并联连接。
15.在一个实施例中,多条所述加热带分为多组,每组所述加热带由所述导电体并联连接,或串联连接;所述导电体还适于将多组所述加热带并联连接,或串联连接。
16.在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温度传感器,贴装在所述耐热绝缘层的表面,所述温度传感器用于采集所述耐热绝缘层的表面温度。
17.在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温控器,包括第一输出端、第二输出端和信号采集端,所述温控器的信号采集端与所述温度传感器连接,多条所述加热带设置有第一外接端和第二外接端;所述温控器的第一输出端与多条所述加热带的第一外接端连接;所述温控器的第二输出端与多条所述加热带的第二外接端连接。
18.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温控器还包括第一输入端、第二输入端,所述发热组件还包括:供电模组,所述供电模组的第一输出端与所述温控器的第一输入端连接;所述供电模组的第二输出端与所述温控器的第二输入端连接。所述温控器根据设定温度与所述表面温度之间的关系调节所述供电模组的输出功率。
19.在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无线收发模组,与所述温控器电连接,所述无线收发模组用于接收对所述设定温度的设定信号;和/或将所述表面温度发送至终端设备。
20.在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开关调节模组,与所述温控器连接,所述开关调节模组用于将获取到的第一触控操作转换为开关指令,并将所述开关指令发送至所述温控器,以由所述温控器基于所述开关指令控制所述供电模组对所述加热带供电或停止供电。
21.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开关调节模组还用于将获取到的第二触控操作转换为调节指令,并将所述调节指令发送至所述温控器,以由所述温控器基于所述调节指令调节所述设定温度。
22.根据本公开的另一个方面,提供一种发热设备,包括:上述实施例中任一项所述的发热组件;装配载体,用于装配所述发热组件。
23.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装配载体包括柔性护套,所述柔性护套设置有夹层,所述发热组件装配在所述夹层中。
24.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柔性护套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粘接部、护套部和第二粘接部,所述护套部设置有夹层,所述夹层用于包覆所述发热组件。
25.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柔性护套包括侧座套和底座套,所述侧座套设置有第一发热组件和/或所述底座套设置有第二发热组件,其中,所述第一发热组件设置第一温度传感器,所述第二发热组件设置第二温度传感器。
26.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装配载体还包括弹性垫体,所述发热组件与所述弹性垫体贴合,并装配在所述弹性垫体上。
27.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弹性垫体包括上层垫体和下层垫体,所述发热组件设置于所述上层垫体和所述下层垫体形成的夹层内;或所述下层垫体设置有下沉区,所述发热组件嵌入所述下沉区内。
28.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弹性垫体设置有并排的第一区和第二区;所述第一区设置有第一发热组件和/或所述第二区设置有第二发热组件,其中,所述第一发热组件设置第一温度传感器,所述第二发热组件设置第二温度传感器。
29.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柔性护套包括织物护套、无纺布护套、硅胶布护套和高分子复合膜护套中的至少一种。
30.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弹性垫体包括棕榈垫、乳胶垫、竹纤维垫、复合纤维垫和弹簧垫中的至少一种。
31.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装配载体为支撑载体,所述发热组件与所述支撑载体贴合,并装配在所述支撑载体上。
32.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支撑载体包括玻璃纤维网、金属网、挤塑板、瓷砖和地板中的至少一种,其中,所述发热组件与所述玻璃纤维网粘接,或所述发热组件与所述金属网编织连接,或所述加热带嵌入所述挤塑板、所述瓷砖或所述地板中。
33.本公开的实施例所提供的发热组件和发热设备,通过设置包括柔性合金片和耐热绝缘层的多条加热带,两条加热带之间采用导电体电连接,能够将多条加热带布设出不同的形状,以满足不同类型的加热设备的需求,并且通过根据加热区域和加热需求设置加热带的宽度,以及两个相邻的加热带之间的间隙,能够减小加热区和加热带之间的温差,因此不但能够提高加热区温度分布的均匀性,更有利于实现加热区的精确控温。
34.应当理解的是,以上的一般描述和后文的细节描述仅是示例性和解释性的,并不能限制本公开。
附图说明
35.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公开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公开的原理。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36.图1示出本公开实施例中一种加热带的结构示意图;
37.图2示出本公开实施例中一种发热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38.图3示出本公开实施例中另一种发热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39.图4示出本公开实施例中一种导电电极的结构示意图;
40.图5示出本公开实施例中一种绕周向并排呈立体设置的发热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41.图6示出本公开实施例中又一种具有多边形的加热区轮廓的发热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42.图7示出本公开实施例中一种串并联结构的发热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43.图8示出本公开实施例中再一种发热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44.图9示出本公开实施例中一种单区发热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45.图10示出本公开实施例中一种双区发热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46.图11示出本公开实施例中一种发热护腰带的简化结构示意图;
47.图12示出本公开实施例中一种发热护腰带的结构示意图;
48.图13示出本公开实施例中一种发热护腰带的佩戴示意图;
49.图14示出本公开实施例中另一种发热护腰带的佩戴示意图;
50.图15示出本公开实施例中一种发热座垫的结构示意图;
51.图16示出图15中的发热座垫使用的发热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52.图17示出了本公开实施例中一种发热床垫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53.图18示出了本公开实施例中一种发热床垫的结构示意图;
54.图19示出了本公开实施例中另一种发热床垫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55.图20示出了本公开实施例中另一种发热床垫的结构示意图;
56.图21示出本公开实施例中一种地暖设备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57.图22示出本公开实施例中一种地暖设备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58.图23示出本公开实施例中另一种地暖设备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59.图24示出本公开实施例中再一种地暖设备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60.其中,图1至图24中的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61.10发热组件,102加热带,1022柔性合金片,1024耐热绝缘层,104导电体,106导电电极,1062固定部,1064第一导电部,1066第二导电部,108温度传感器,110温控器,112供电模组,114无线收发模组,20装配载体,20a柔性护套,202第一粘接部,202护套部,206第二粘接部,208侧座套,210底座套,212织物,20b弹性垫体,214上层垫体,216下层垫体,2162第一下沉区,20c支撑载体,218挤塑地板,2182第二下沉区,220金属网,222玻纤网。
具体实施方式
62.现在将参考附图更全面地描述示例实施方式。然而,示例实施方式能够以多种形式实施,且不应被理解为限于在此阐述的范例;相反,提供这些实施方式使得本公开将更加全面和完整,并将示例实施方式的构思全面地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所描述的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以任何合适的方式结合在一个或更多实施方式中。
63.此外,附图仅为本公开的示意性图解,并非一定是按比例绘制。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或类似的部分,因而将省略对它们的重复描述。附图中所示的一些方框图是功能实体,不一定必须与物理或逻辑上独立的实体相对应。可以采用软件形式来实现这些功能实体,或在一个或多个硬件模块或集成电路中实现这些功能实体,或在不同网络和/或处理器装置和/或微控制器装置中实现这些功能实体。
64.图2示出本公开实施例中一种发热组件的示意图,发热组件10具体包括:加热带102和导电体104。
65.其中,加热带102包括至少两条,至少两条加热带102并排设置,如图1所示,加热带102包括带状的柔性合金片1022和包裹柔性合金片1022的耐热绝缘层1024。
66.加热带102受限于其条形的带状结构,其在长度方向可以无限延长,但是宽度较窄,因此在需要较大宽度的加热区域时,需要设置多条并排的加热带102,而如果使用一条加热带102通过弯折的方式构造时,不但导致加热带102容易破损,并且弯折区域由于两层重叠也会导致局部温度过高。
67.因此,可以将一条加热带102分割成多条,采用导电体104将相邻的两条加热带102采用导电体104链接,具体地,导电体104的两端分别连接至相邻的两条加热带102中的柔性合金片1022,导电体104用于使相邻的两条柔性合金片1022电连接,从而将多条加热带102串联和/并联。
68.另外,由于金属电热丝的细丝结构,为了使发热区的平均温度达到目标温度范围,需要金属电热丝的本体温度远远超出该目标温度范围,因此这种方式不但使发热区的温度
分布不均,也不利于对发热区进行精确控温,从而导致用户体验效果不佳。
69.而本公开中的加热带102由于可以根据加热区域和加热需求设置宽度,以及两个相邻的加热带102之间的间隙,因此能够减小加热区和加热带102之间的温差,因此不但能够提高加热区温度分布的均匀性,更有利于实现加热区的精确控温。
70.具体地,可以根据预设的发热面积、预设的加热功率和供电电压等级中的至少一种,确定柔性合金片1022的尺寸。
71.比如根据发热组件10的应用场景能够确定所需的发热面积、以及加热功率和供电电压,确定柔性合金片1022的长度,宽度和厚度以及具体的铺设方式。
72.在该实施例中,通过设置包括柔性合金片1022和耐热绝缘层1024的多条加热带102,两条加热带102之间采用导电体104电连接,能够将多条加热带102布设出不同的形状,以满足不同类型的加热设备的需求,并且通过根据加热区域和加热需求设置加热带102的宽度,以及两个相邻的加热带102之间的间隙,能够减小加热区和加热带102之间的温差,因此不但能够提高加热区温度分布的均匀性,更有利于实现加热区的精确控温。
73.进一步地,加热带102能够在与人体接触时产生适应形变,以与人体更好的贴合,进而能够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另外,加热带102具有更好的抗拉强度和抗疲劳强度,能够降低折断的概率,进而有利于延长加热带102的使用寿命,并提高加热带102的安全性。
74.如图2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多条加热带102沿宽度方向并排设置。
75.在该实施例中,并排设置的多条加热带102,可以铺设在同一平面或曲面上,也可以铺设在不同的平面或曲面中。
76.如图5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多条加热带102绕周向并排呈立体设置。
77.在该实施例中,多条加热带102绕圆柱面、或绕球面、或绕长方体的不同侧面并排设置。
78.如图6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多条加热带102依次首尾相连设置,以构造出多边形的加热区轮廓。
79.在一个实施例中,柔性合金片1022包括非晶合金片、镍铬合金片、铁铬铝合金片以及不锈钢合金片中的一种或多种的组合。
80.具体地,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柔性合金片1022采用非晶合金片,非晶合金片由于为非晶态,因此具有比相同成分的结晶固体更高的电阻,同时,由于薄带的质量与表面积比值很低的物理结构,使得薄带成为一个非常有吸引力的加热元件。
81.在一个实施例中,耐热绝缘层1024包括聚乙烯层、聚酰亚胺层、聚对苯二甲酸层和硅胶层中的至少一种。
82.在一个实施例中,导电体104为导线或铜箔,导电体104与加热带102之间的电连接方式包括电极固定、铆接、焊接和粘接中的至少一种。
83.如图3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每个加热带102的两端固定有导电电极106,导电电极106并与加热带102中的柔性合金片1022连接;导电电极106还与导电体104连接,以使与同一导电电极106电连接的柔性合金片1022以及导电体104电连接。
84.在该实施例中,通过设导通柔性合金片1022和导电体104的导电电极106,一方面,能够保证柔性合金片1022和导电体104之间的电连接可靠性,另一方面,能够保证柔性合金片10 22和导电体104机械连接的可靠性。
85.如图4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导电电极106设置有固定部1062,以及互连的第一导电部1064和第二导电部1066,其中,固定部1062嵌入耐热绝缘层1024以相对固定导电电极106;第一导电部1064与柔性合金片1022接触连接;第二导电部1066与导电体104的端部接触连接。
86.其中,固定部1062与耐热绝缘层1024之间可以为压接或插接,第一导电部1064通过穿过耐热绝缘层1024与柔性合金片1022接触,第二导电部1066与导电体104的端部可以为压接或插接。
87.在一个实施例中,导电体104适于将多条加热带102串联连接。
88.在一个实施例中,导电体104适于将多条加热带102并联连接。
89.如图7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多条加热带102分为多组,每组加热带102由导电体104并联连接,或串联连接;导电体104还适于将多组加热带102并联连接,或串联连接。
90.在另一个实施例中,多条加热带102分为多组,每组加热带102由导电体104串联连接;导电体104还适于将多组加热带102并联连接。
91.如图8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温度传感器108,贴装在耐热绝缘层1024的表面,温度传感器108用于采集耐热绝缘层1024的表面温度。
92.如图8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温控器110,温控器110的信号采集端与温度传感器108连接;温控器110的第一输出端与多条加热带102的第一外接端连接;温控器110的第二输出端与多条加热带102的第二外接端连接。
93.在该实施例中,通过设置温度传感器108和温控器110,基于前述可知,本公开通过使用加热带102,使加热区和加热带102之间具有较小的温差,因此通过将温度传感器108贴装在耐热绝缘层1024的表面,检测到的加热带102温度,即可视为加热区温度,通过温控器110控制输出功率,调节加热带102的发热温度,实现对加热带102所在加热区的精确控温。
94.如图8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供电模组112,供电模组112的第一输出端与温控器110的第一输入端连接;供电模组112的第二输出端与温控器110的第二输入端连接。温控器110根据设定温度与表面温度之间的关系调节供电模组112的输出功率。
95.如图8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无线收发模组114,与温控器110电连接,无线收发模组114用于接收对设定温度的设定信号;和/或将表面温度发送至终端设备。
96.在该实施例中,通过设置无线收发模组114,能够与温控器110进行无线通信,以通过遥控设备实现发热组件10的发热温度的控制。
97.其中,无线收发模组114可以为wi-fi模块、蜂窝移动网络模块、蓝牙模块以及红外模块中的任意一种。
98.在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开关调节模组,与温控器连接,开关调节模组用于将获取到的第一触控操作转换为开关指令,并将开关指令发送至温控器,以由温控器基于开关指令控制供电模组112对加热带供电或停止供电。
99.其中,第一触控操作可以为长按操作。
100.在一个实施例中,开关调节模组还用于将获取到的第二触控操作转换为调节指令,并将调节指令发送至温控器,以由温控器基于调节指令调节设定温度。
101.其中,第一触控操作可以为短按操作。
102.在该实施例中,通过设置多个温度档位,每次接收到一次第二触控操作上升一个
档位、或下降一个档位,以满足不同体感用户的使用需求。
103.图9示出了单区加热的发热组件的结构,图10示出了双区加热的发热组件的结构。
104.具体地,多个并排设置加热带102被配置为一组或多组,其中,每组多个并排设置加热带102构造出一个加热区,一个加热区设置一个温度传感器108,对应于一个目标温度,或目标温度区间。
105.如图11所示,根据本公开的发热设备,包括:上述实施例中任一项的发热组件10;装配载体20,用于装配发热组件10。
106.其中,基于发热设备类型的不同,装配载体可以包括柔性护套、弹性垫体和支撑载体中的一种或两种。
107.本公开中的发热设备包括但不限于发热床垫、地暖设备、穿戴护具和发热座垫等。
108.如图12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发热设备为发热护腰带或发热护膝,具体地,柔性护套20a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粘接部202、护套部204和第二粘接部206,护套部204设置有夹层,夹层用于包覆发热组件10。
109.以发热护腰带为例,加热带102由非晶合金带以及包覆非晶合金带的耐热绝缘层构成。将柔性护套20a设置为护腰带的形状,不但能够发热均匀,并且能够提高较强的支护力。
110.如图12所示,加热带102的两端设置有导电电极106,多条加热带102通过导电体104与导电电极106连接,实现串联,导电体104为导线。将多条加热带102构成的发热组件10沿着柔性护套20a的长度方向并排嵌入柔性护套20a中间的护套部204,构成具备支护能力并能够发热的护腰区,多条扁平状加热带102可以通过串联方式或并联方式与输入端和输出端的引线电极进行电连接,并通过温控器110与直流电源连接进行供电。在扁平状加热带102的表面贴装温度传感器108,并连接到温控器110上,以实现精确控温。
111.另外,扁平状加热带102的宽度、长度和数量根据发热区的面积、额定加热功率和电压等级确定。
112.在一个实施例的发热护腰带中,电热合金带优选镍基非晶合金带,厚度小于40μm,宽度大于20mm,抗拉强度大于1500mpa,电阻率大于1.5μω.m;耐热绝缘层优选交联聚乙烯,最高工作温度达到80℃;柔性护套20a可以由棉纺面料缝纫制作,或由高分子面料热压制作,优选弹性面料。
113.可以通过嵌入、粘接、绑扎或缝制的方式将扁平状加热带102密封在柔性护套20a内,优选嵌入方式并可自由移动。供电方式可以是低于36v的直流供电,优选低于24v。扁平状加热带102与柔性护套20a组合在一起构成发热护腰带本体,既可以单独用于护腰,也可以连接供电模组112用于热敷。本实施方案的显著优点是支护力强且富有弹性、加热均匀且温度可控,并且结构简单、安全耐用,兼具防护和保健功能。
114.根据本公开的另一个实施例的发热护腰带,电热合金带选用宽度为30mm、厚度为25μm、抗拉强度大于1500mpa、电阻率大于1.4μω.m的镍基非晶合金带材。供电模组112采用5v直流电源,3条长度为350mm的扁平状加热带102沿着柔性护套20a的长度方向并排嵌入在护套的中间部位,并呈自由状态放置,发热区的面积大约32000mm2,额定功率约为15w。
115.如图13和图14所示,上述实施例提供的发热护腰带,能够与人体的腰部准确配合,以提高用户佩戴的舒适性,并具有结构简单、成本低廉,并兼具护腰与热敷的功能。
116.如图15所示,根据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的发热座垫,柔性护套包括侧座套208和底座套210,侧座套208设置有第一发热组件和/或底座套210设置有第二发热组件,其中,如图16所示,第一发热组件设置第一温度传感器108a,第二发热组件设置第二温度传感器108b。第一发热组件和第二发热组件的温控通过温控器110实现。
117.另外,侧座套208和底座套210为一体式结构或分体式结构。
118.如图17所示,根据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的发热床垫,包括单人床垫和双人床垫,装配载体可以只包括柔性护套。柔性护套20a为织物护套、无纺布护套、硅胶布护套和高分子复合膜护套中的至少一种,优选织物护套,由上下两层织物缝纫制作;加热带102由柔性合金片以及包覆柔性合金片的耐热绝缘层构成,柔性合金片优选镍基非晶合金带,宽度为30mm、厚度小于40μm、抗拉强度大于1500mpa、电阻率大于1.4μω.m;耐热绝缘层优选交联聚乙烯,最高工作温度达到80℃;供电方式可以是交流或直流,优选方案是使用低于36v的直流电源供电。单人发热床垫是将一组发热组件10呈蛇形结构装配在由上下两层织物212缝制而成的柔性护套中,布置为一个发热区;双人发热床垫是将两组发热组件10呈蛇形结构装配在由上下两层织物212缝制而成的柔性护套中,布置为两个独立发热区。如图18所示,可以在每个发热区对应的加热带102的表面贴装温度传感器108,并将温度传感器108和非晶合金带的电极106分别通过温控器110与供电模组连接,实现分区控温。单人发热床垫和双人发热床垫的额定功率分别为60w和120w。本实施例具有结构简单、发热均匀、控温精准、无电磁辐射、安全耐用的特点,可以放置在现有任何种类的床垫上或床垫内。
119.如图18所示,上下两层织物212之间的发热组件10包括但不限于加热带102、导电体104、导电电极106、温度传感器108和温控器110。
120.如图19所示,根据本公开的另一个实施例的发热床垫,包括单人床垫和双人床垫,装配载体可以只包括弹性垫体。弹性垫体20b为棕榈垫、乳胶垫、竹纤维垫、复合纤维垫和弹簧垫中的至少一种,优选棕榈垫。加热带102由柔性合金片以及包覆柔性合金片的耐热绝缘层构成,柔性合金片优选镍基非晶合金带,宽度为30mm、厚度小于40μm、抗拉强度大于1500mpa、电阻率大于1.4μω.m,耐热绝缘层优选交联聚乙烯,最高工作温度达到80℃;供电方式可以是交流或直流,优选方案是使用低于36v的直流电源供电。棕榈垫包括上层垫体214和下层垫体216,下层垫体216设置有下沉区2162。单人发热床垫是将一组发热组件10呈蛇形结构嵌入下层垫体216的下沉区2162中,并将上层垫体214覆盖在下层垫体216的上表面,布置为一个发热区,双人发热床垫是将两组发热组件10呈蛇形结构嵌入下层垫体216下沉区2162中,并将上层垫体214覆盖在下层垫体216的上表面,布置为两个独立发热区。如图18所示,可以在每个发热区对应的加热带102的表面贴装温度传感器108,并将温度传感器108和非晶合金带的电极106分别通过温控器110与供电模组连接,实现分区控温。单人发热床垫和双人发热床垫的额定功率分别为60w和120w。本实施方案除加热取暖功能外,还可对棕榈床垫实现除螨与防潮。
121.如图20所示,上层垫体214和下层垫体216之间的发热组件10包括但不限于加热带102、导电体104、导电电极106、温度传感器108和温控器110
122.在上述实施例中,由扁平状加热带与柔性护套20a组合在一起构成发热床垫的基本单元,既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复合在其他任意床垫之中。通过使用镍基非晶合金等具有较高的抗拉强度,又能够保持较薄厚度的柔性合金片构造扁平状加热带,并基于扁平状加
热带构造发热床垫,不但能够与人体比较充分贴合,从而对人体加热时具有较好的使用体验,并且测试结果表明,镍基非晶合金带材在30-50℃范围的远红外辐射峰值波段在5-15μm的范围内,与人体最佳红外吸收波谱相匹配,因此该发热床垫不仅发热均匀、安全可靠、经久耐用,而且兼具保健功能和无电磁辐射的优点。
123.如图21所示,根据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的地暖设备,装配载体为支撑载体20c,发热组件10与支撑载体20c贴合,并装配在支撑载体20c上。
124.在一个实施例中,支撑载体包括玻璃纤维网、金属网、挤塑板、瓷砖和地板中的至少一种,其中,发热组件与玻璃纤维网粘接,或发热组件与金属网编织连接,或加热带嵌入挤塑板、瓷砖或地板中。
125.如图22所示,支撑载体20c为挤塑板218,挤塑板218开设有第二下沉区2182,发热组件设置在第二下沉区2182中,发热组件包括但不限于加热带102、导电体104、温度传感器106和温控器110。
126.如图23所示,支撑载体20c为金属网220,发热组件设置和金属网220贴合,包括但不限于加热带102、导电体104、温度传感器106和温控器110。
127.如图24所示,支撑载体20c为玻纤网222,发热组件设置和玻纤网222贴合,包括但不限于加热带102、导电体104、温度传感器106和温控器110。
128.在本公开中,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的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术语“多个”则指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均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相连”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公开中的具体含义。
129.本公开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左”、“右”、“前”、“后”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公开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单元必须具有特定的方向、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公开的限制。
130.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具体实施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包含于本公开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实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131.以上所述仅为本公开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公开,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公开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公开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公开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