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海域浅水区高潮差码头卸梁方法与流程

2022-02-20 13:31:32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涉及海上桥梁施工的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海域浅水区高潮差码头卸梁方法。


背景技术:

2.海上桥梁建设时,预制梁完成加工制作等工序后经海上船舶运输至工地临时卸货码头,船舶停靠后采用起重设备在临时卸货点卸载预制梁。由于我国部分海岸环境处于浅水区且潮差较大,卸梁工期较长的情况下船舶易发生搁浅。目前常采用码头清淤或延长码头岸线的方式以保障卸梁作业的安全性,但该处理方式不仅会增加施工成本,也会造成建设工期的延长。因此,需要一种新型码头卸梁方法,以解决高潮差海洋环境下码头卸梁的困难。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发明的目的是根据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了一种海域浅水区高潮差码头卸梁方法,通过在卸梁区的水下设置支撑平台,可以在卸梁区的水位处于低潮位时对运梁船进行支撑,防止运梁船发生搁浅。
4.本发明目的实现由以下技术方案完成:一种海域浅水区高潮差码头卸梁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在码头的卸梁区的水位处于低潮位时,在所述卸梁区的海床上安装支撑平台;在所述卸梁区的水位处于高潮位时,将载有预制梁的运梁船驶入所述卸梁区,并在所述码头的临时卸货平台上设置起重设备;通过所述起重设备吊运所述运梁船上的预制梁,在所述卸梁区的水位下降时,所述支撑平台支撑于所述运梁船的船底;所述预制梁卸载完成后,所述运梁船在涨潮期间驶出所述码头。
5.当所述运梁船的船底为平面结构时,所述支撑平台包括若干嵌设在所述卸梁区的海床内的钢管桩以及若干同所述钢管桩连接的钢横梁,所述钢横梁底部位于所述卸梁区的海床面上;在吊运所述预制梁过程中,随着所述卸梁区水位的降低,所述运梁船落于所述支撑平台的钢横梁上。
6.当所述运梁船的船底为非平面结构时,所述支撑平台包括若干嵌设在所述卸梁区的海床内的钢管桩、安装在所述钢管桩顶部的升降装置以及设于所述升降装置顶部且内部安装有电磁铁的可转动的支撑板,所述支撑平台上安装有声呐装置;在吊运所述预制梁前,根据所述声呐装置采集的所述运梁船的船底信息计算出每个所述升降装置的升降高度和每个所述支撑板的转动角度,按照计算出的数据分别驱动所述升降装置和所述支撑板进行运动,以使所述支撑板支撑所述运梁船的船底,接通所述支撑板内的电磁铁使所述支撑板吸附于所述运梁船的船底。
7.所述临时卸货平台侧部设有护舷,所述护舷包括嵌设在所述卸梁区的海床内的桩柱以及安装在所述桩柱上的轮胎。
8.所述运梁船通过缆绳同所述临时卸货平台连接。
9.所述起重设备为龙门吊。
10.本发明的优点是:通过在卸梁区的水下设置支撑平台,可以在卸梁区的水位处于低潮位时对运梁船进行支撑,防止运梁船发生搁浅,解决了高潮差海洋环境下码头卸梁的困难。
附图说明
11.图1为本发明中支撑平台的搭建示意图;图2为本发明中采用固定式支撑平台且运梁船在高潮位时的卸梁示意图;图3为本发明中采用固定式支撑平台且运梁船在低潮位时的卸梁示意图;图4为本发明中运梁船船底为平面结构时升降式支撑平台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发明中运梁船船底为弧形结构时升降式支撑平台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12.以下结合附图通过实施例对本发明特征及其它相关特征作进一步详细说明,以便于同行业技术人员的理解:如图1-5所示,图中标记1-13分别表示为:运梁船1、钢管柱2、海床面3、护舷4、龙门吊5、临时卸货平台6、钢横梁7、水位线8、吊机9、升降装置10、支撑板11、缆绳12、预制梁13。
13.实施例1:如图1-3所示,本实施例涉及一种海域浅水区高潮差码头卸梁方法,当使用固定式支撑平台支撑船底为平面结构的运梁船时,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当码头的卸梁区的水位线8较低(低潮位)时,利用吊机9吊装钢管柱2,将钢管柱2打入卸梁区的海床内,并通过钢横梁7将钢管柱2连接在一起,完成固定式支撑平台的设置。钢横梁7底部位于卸梁区的海床面3上,海床可以对钢横梁7起到支撑作用,以提高钢横梁7对运梁船1的支撑效果,并且钢横梁7纵向间距应满足船底结构强度与刚度要求。
14.2、在码头的临时卸货平台6上设置龙门吊5,用于吊运预制梁13。临时卸货平台6侧部设有护舷4,护舷4由嵌设在卸梁区的海床内的桩柱以及安装在桩柱上的轮胎组成,护舷4可以减缓运梁船1与码头之间在靠岸过程中的冲击力。
15.3、当码头的卸梁区的水位线8较高(高潮位)时,将载有预制梁13的运梁船1驶入卸梁区,运梁船1通过缆绳12同临时卸货平台6连接,起一定固定作用。
16.4、通过龙门吊5吊运运梁船1上的预制梁13。随着潮水落下,卸梁区水位不断降低,运梁船1平稳落于固定式支撑平台的钢横梁7,有效避免运梁船1搁浅,保证卸梁作业持续进行。
17.5、在预制梁13卸载完成后,运梁船1在涨潮期间驶出码头。
18.实施例2:如图1和图5所示,本实施例涉及一种海域浅水区高潮差码头卸梁方法,当使用升降式支撑平台支撑船底为弧形结构的运梁船时,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当码头的卸梁区的水位线8较低(低潮位)时,利用吊机9吊装钢管柱2,将钢管柱2打入卸梁区的海床内,并在钢管柱2顶部设置升降装置10,升降装置10顶部安装有一可转动的支撑板11,支撑板11内部安装有电磁铁,并且升降式支撑平台上还安装有声呐装置。利用声呐装置可以采集的运梁船1的船底信息(形状、大小和位置信息等),接着可通过计算机
算出每个升降装置10的升降高度和每个支撑板11的转动角度,按照计算出的数据(升降装置10的升降高度和支撑板11的转动角度)分别驱动升降装置10和支撑板11进行运动,以使支撑板11支撑运梁船1的船底,接通支撑板11内的电磁铁使支撑板11吸附于运梁船1的船底。
19.2、在码头的临时卸货平台6上设置龙门吊5,用于吊运预制梁13。临时卸货平台6侧部设有护舷4,护舷4由嵌设在卸梁区的海床内的桩柱以及安装在桩柱上的轮胎组成,护舷4可以减缓运梁船与码头之间在靠岸过程中的冲击力。
20.3、当码头的卸梁区的水位线8较高(高潮位)时,将载有预制梁13的运梁船1驶入卸梁区,接着启动升降式支撑平台,使升降式支撑平台的支撑板11支撑于运梁船1的船底。运梁船1可通过缆绳12同临时卸货平台6连接,起一定固定作用。
21.4、通过龙门吊5吊运运梁船1上的预制梁13。随着潮水落下,卸梁区水位不断降低,但升降式支撑平台支撑运梁船1的船底,有效避免运梁船1搁浅,保证卸梁作业持续进行。
22.5、在预制梁13卸载完成后,待潮水涨至较高位时,断开支撑板11内的电磁铁,升降式支撑平台下降,运梁船1驶出码头。
23.实施例3:如图1和图4所示,本实施例涉及一种海域浅水区高潮差码头卸梁方法,当使用升降式支撑平台支撑船底为平面结构的运梁船时,具有两种方法,其中,第一种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当码头的卸梁区的水位线8较低(低潮位)时,利用吊机9吊装钢管柱2,将钢管柱2打入卸梁区的海床内,并在钢管柱2顶部设置升降装置10,升降装置10顶部安装有一可转动的支撑板11,支撑板11内部安装有电磁铁,并且升降式支撑平台上还安装有声呐装置。利用声呐装置可以采集的运梁船1的船底信息(形状、大小和位置信息等),接着可通过计算机算出每个升降装置10的升降高度和每个支撑板11的转动角度,按照计算出的数据(升降装置10的升降高度和支撑板11的转动角度)分别驱动升降装置10和支撑板11进行运动,以使支撑板11支撑运梁船1的船底,接通支撑板11内的电磁铁使支撑板11吸附于运梁船1的船底。
24.2、在码头的临时卸货平台6上设置龙门吊5,用于吊运预制梁13。临时卸货平台6侧部设有护舷4,护舷4由嵌设在卸梁区的海床内的桩柱以及安装在桩柱上的轮胎组成,护舷4可以减缓运梁船与码头之间在靠岸过程中的冲击力。
25.3、当码头的卸梁区的水位线8较高(高潮位)时,将载有预制梁13的运梁船1驶入卸梁区,接着启动升降式支撑平台,使升降式支撑平台的支撑板11支撑于运梁船1的船底。运梁船1可通过缆绳12同临时卸货平台6连接,起一定固定作用。
26.4、通过龙门吊5吊运运梁船1上的预制梁13。随着潮水落下,卸梁区水位不断降低,但由于升降式支撑平台支撑运梁船1的船底,有效避免运梁船1搁浅,保证卸梁作业持续进行。
27.5、在预制梁13卸载完成后,待潮水涨至较高位时,断开支撑板11内的电磁铁,升降式支撑平台下降,运梁船1驶出码头。
28.而第二种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当码头的卸梁区的水位线8较低(低潮位)时,利用吊机9吊装钢管柱2,将钢管柱2打入卸梁区的海床内,并在钢管柱2顶部设置升降装置10,升降装置10顶部安装有一可转
动的支撑板11,支撑板11内部安装有电磁铁,并且升降式支撑平台上还安装有声呐装置。将升降装置10下降至最低高度(各升降装置10高度一致),并将支撑板11的板面调整至与水平面相平。
29.2、在码头的临时卸货平台6上设置龙门吊5,用于吊运预制梁13。临时卸货平台6侧部设有护舷4,护舷4由嵌设在卸梁区的海床内的桩柱以及安装在桩柱上的轮胎组成,护舷4可以减缓运梁船与码头之间在靠岸过程中的冲击力。
30.3、当码头的卸梁区的水位线8较高(高潮位)时,将载有预制梁13的运梁船1驶入卸梁区,运梁船1通过缆绳12同临时卸货平台6连接,起一定固定作用。
31.4、通过龙门吊5吊运运梁船1上的预制梁13。随着潮水落下,卸梁区水位不断降低,运梁船1平稳落于升降式支撑平台的支撑板11,并接通支撑板11内的电磁铁使支撑板11吸附于运梁船1的船底,有效避免运梁船1搁浅,保证卸梁作业持续进行。
32.5、在预制梁13卸载完成后,断开支撑板11内的电磁铁,运梁船1在涨潮期间驶出码头。
33.虽然以上实施例已经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目的的构思和实施例做了详细说明,但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认识到,在没有脱离权利要求限定范围的前提条件下,仍然可以对本发明作出各种改进和变换,故在此不一一赘述。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