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一按即自加热汤罐的制作方法

2022-02-20 09:45:42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属于食品包装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一按即自加热汤罐。


背景技术:

2.在日常生活中,罐头食品随时随地开盖即食备受人们欢迎,但上班族、学生群体能源有限,不能随时随地食用到温热的食物,为了实现罐头食品更加便捷食用,有些罐头设计了自热装置,但发热触发开关不够灵巧,不方便人们使用。


技术实现要素:

3.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不足与难题,本实用新型旨在提供一种一按即自加热汤罐,其采用触发自加热装置,一按即自加热操作简单,方便即食,体型小巧便于携带,采用外罐体和内罐体双层结构,有利于食品加热之后保温更加持久。
4.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5.一种一按即自加热汤罐,该汤罐为双层构造,包括内罐体、外罐体、外罐盖、手扶圈、内罐封盖、汤筒支撑架;汤筒支撑架将内罐体与外罐体相连,内罐体与汤筒支撑架的上部固定,内罐体悬空,内罐体下方形成空腔,空腔为加热仓;内罐体与汤筒支撑架之间的侧边间隙固定放置水袋、底部间隙固定放置发热包,汤筒支撑架的侧上端设计了一个连通孔,连通孔位于水袋位置的上方;外罐体顶端与手扶圈连接在一起,外罐盖将手扶圈包裹住;内罐体上方与内罐封盖相连接,内罐封盖上方一端安置了拉环;外罐盖与手扶圈之中放置了折叠汤勺和针状物。
6.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再进一步方案:外罐体呈外凸的拱形状,内罐体与外罐体之间保留了部分空间,加热时能够使更多的热量被内罐体吸收,同时避免外罐体温度过高而引起危险。
7.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再进一步方案:针状物的上端设计了针塞与针帽,针塞的设计目的是为了加热时堵住连通孔防止热气散发出去,针帽是为了防止针状物掉进加热仓之中。
8.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再进一步方案:水袋放置在加热仓的右侧,内罐体放置在中心偏左侧,起平衡整体作用。
9.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再进一步方案:外罐盖上开有贯穿的透气孔。
10.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再进一步方案:手扶圈呈外凸圆弧状,远离发热体可避免被烫伤的危险,让手有自然摆放的位置,增加食用时的安全性。
11.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小巧便携,操作简单,便于食用,双层结构有利于储存热量实现持久保温,同时避免温度过高引起危险提高安全性。
附图说明
12.图1是实用新型自加热汤罐的外部结构示意图;
13.图2是实用新型自加热汤罐的包装俯视图;
14.图3是实用新型自加热汤罐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15.图4是实用新型自加热汤罐的针状物结构示意图;
16.图5是实用新型自加热汤罐的汤筒支撑架结构示意图。
17.图示说明:1-外罐盖,2-手扶圈,3-折叠汤勺,4-拉环,5-针状物,6-针塞,7-针帽,8-连通孔,9-汤筒支撑架,10-水袋,11-发热包,12-外罐体,13-内罐体,14-透气孔,15-加热仓,16-内罐封盖。
18.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19.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可拆卸连接、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依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具体实施方式
20.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地说明。
21.如图1至图5所示,一种一按即自加热汤罐,该汤罐为双层构造,包括内罐体13与外罐体12,目的是为了消费者食用时不会因为汤筒温度过高而造成烫伤,并且有利于储存热量持久保温。外罐体12呈瓦罐拱形状(即罐体向外凸起),进而内罐体13与外罐体12之间保留了部分空间,加热时能够使更多的热量被内罐体13吸收,同时避免外罐体12温度过高而引起危险。
22.内罐体13上方与内罐封盖16相连接,内罐封盖16上方一端安置了拉环4,内罐封盖16采用薄板或薄膜或胶纸等对内罐体13罐口进行密封,加热食用时用拉环4将内罐封盖16打开即可。
23.外罐体12顶端与手扶圈2连接在一起,外罐盖1将手扶圈2包裹住;外罐盖1与手扶圈2之中放置了折叠汤勺3和针状物5,折叠汤勺3的前端呈扁凹型,方便消费者使用,手扶圈2目的是为了避免消费者移动汤罐或者食用时由于汤筒温度过高造成危险。手扶圈2呈外凸圆弧状,远离发热体可避免被烫伤的危险,让手有自然摆放的位置,增加食用时的安全性。
24.连接内罐体13与外罐体12的为汤筒支撑架9,汤筒支撑架9起支撑内罐体13的作用,内罐体13与汤筒支撑架9的上部固定,使得内罐体13悬空,即内罐体13下方有一定的空腔。
25.在汤筒支撑架9与内罐体13之间为加热仓15(即内罐体13下方的空腔以及侧腔),加热仓15之中固定放置了发热包11,汤筒支撑架9与外罐体12之间的右端下方固定放置了水袋10(在具体实施中,水袋10内的水为纯净水),汤筒支撑架9的右上端设计了一个连通孔8,目的是让针状物5通过连通孔8往下扎破水袋10,使得水袋10里的水向下流动与发热包11接触发生加热反应。发热包11内为生石灰,其遇水可以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氢氧化钙,同时放出大量热。
26.针状物5的上端设计了针塞6与针帽7,针塞6的设计目的是为了加热时堵住连通孔8防止热气散发出去,针帽7是为了防止针状物5掉进加热仓15之中。
27.为了保证罐头在不适用的情况下引起加热反应,所以针状物5在不使用的情况下是放置在手扶圈2之中内罐封盖16之上的。
28.水袋10放置在加热仓15的右侧,为了起平衡作用防止汤罐整体一边倒,内罐体13放置在中心偏左侧(上述的水袋10、内罐体13偏移的左右侧也可调换,只要二者在相反方向即可)。
29.为了便于加热时产生的热气排出,避免过度沸腾引起汤罐不稳,外罐盖1上开有贯穿的透气孔14。
30.本实用新型的工作过程如下:
31.打开外罐盖1,取出折叠汤勺3、针状物5等,拉开内罐封盖16上的拉环4,进而将内罐封盖16撕开;
32.将针状物5通过连通孔8向下扎破水袋10,同时针塞6和针帽7将连通孔8堵住,防止加热时热气从连通孔中飘出,再将外罐盖1合上;
33.水袋10里的水向下流动与加热仓15中的发热包11充分接触反应产生热量,进而对内罐体13进行加热,实现其内部产品自加热。
34.以上所述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改进及替代,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技术特征:
1.一种一按即自加热汤罐,所述汤罐为双层构造,其特征在于:包括内罐体(13)、外罐体(12)、外罐盖(1)、手扶圈(2)、内罐封盖(16)、汤筒支撑架(9);所述汤筒支撑架(9)将所述内罐体(13)与所述外罐体(12)相连,所述内罐体(13)与所述汤筒支撑架(9)的上部固定,所述内罐体(13)悬空,所述内罐体(13)下方形成空腔,所述空腔为加热仓(15);所述内罐体(13)与所述汤筒支撑架(9)之间的侧边间隙固定放置水袋(10)、底部间隙固定放置发热包(11),所述汤筒支撑架(9)的侧上端设计了一个连通孔(8),所述连通孔(8)位于所述水袋(10)位置的上方;所述外罐体(12)顶端与所述手扶圈(2)连接在一起,所述外罐盖(1)将所述手扶圈(2)包裹住;所述内罐体(13)上方与所述内罐封盖(16)相连接,所述内罐封盖(16)上方一端安置了拉环(4);所述外罐盖(1)与所述手扶圈(2)之中放置了折叠汤勺(3)和针状物(5)。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一按即自加热汤罐,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罐体(12)呈外凸的拱形状。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一按即自加热汤罐,其特征在于:所述针状物(5)的上端设计了针塞(6)与针帽(7)。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一按即自加热汤罐,其特征在于:所述水袋(10)放置在所述加热仓(15)的右侧,所述内罐体(13)放置在中心偏左侧。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一按即自加热汤罐,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罐盖(1)上开有贯穿的透气孔(14)。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一按即自加热汤罐,其特征在于:所述手扶圈(2)呈外凸圆弧状。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一按即自加热汤罐,包括内罐体、外罐体、外罐盖、手扶圈、内罐封盖、汤筒支撑架;汤筒支撑架将内罐体与外罐体相连,内罐体与汤筒支撑架的上部固定,内罐体悬空,内罐体下方形成空腔,空腔为加热仓;内罐体与汤筒支撑架之间的侧边间隙固定放置水袋、底部间隙固定放置发热包,汤筒支撑架的侧上端设计了一个连通孔,连通孔位于水袋位置的上方;外罐体顶端与手扶圈连接在一起,外罐盖将手扶圈包裹住;内罐体上方与内罐封盖相连接,内罐封盖上方一端安置了拉环;外罐盖与手扶圈之中放置了折叠汤勺和针状物。本实用新型小巧便携,操作简单,便于食用,双层结构有利于储存热量实现持久保温,同时避免温度过高引起危险提升安全性。升安全性。升安全性。


技术研发人员:巫小丹 吕艺云 方锐琳 李锐 肖祥薇 贾甜田 林紫欣 岑庆静 万辉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南昌大学
技术研发日:2021.07.12
技术公布日:2022/1/11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