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穿戴式电子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2-02-20 06:12:29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技术涉及穿戴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穿戴式电子装置。


背景技术:

2.目前,为了对穿戴式电子装置1的元件进行拆装,例如对表带10进行拆装,穿戴式电子装置1上会外露两个拨杆11以供用户操作,如图1所示。请同时参考图2,每个拨杆11与一个生耳杆12固定连接,两个生耳杆12通过弹簧13连接,生耳杆12与弹簧13设置在生耳套管14内,拨杆11外露于生耳套管14。生耳套管14设置在穿戴式电子装置1内。拨杆11、生耳杆12、弹簧13及生耳套管14形成连接结构15。表带10和表体20可通过连接结构15可拆卸连接。用户可通过操作拨杆11滑动来带动两个生耳杆12相向运动,从而可拆装表带10。但是,通过拨杆11来拆卸表带10时,拨杆11操作体验感较差,且拆装效率低,同时在操作拨杆11时容易伤指甲,且由于拨杆11小而凸起,将存在拨杆11刮伤皮肤与衣服的风险。


技术实现要素:

3.鉴于以上内容,有必要提供一种穿戴式电子装置,可方便实现穿戴式电子装置的元件的拆装。
4.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一种穿戴式电子装置,所述穿戴式电子装置包括第一单元和第二单元,所述第一单元包括轴孔,所述第二单元包括连接部、两个生耳杆、两根第一弹簧、按键、两根第二弹簧及盖板;所述连接部包括收容腔,所述收容腔包括两个第一开口和一个第二开口;每个生耳杆在一个所述第一开口处滑动设置于所述收容腔内,每个生耳杆包括相对的配合端和安装端,所述配合端用于与所述按键配合,所述安装端用于收容于轴孔;两根所述第一弹簧用于为两个所述生耳杆提供相向运动的弹力,两根所述第一弹簧用于在所述安装端收容于所述轴孔时,使得生耳杆对按键施加第一作用力f1;所述按键在所述第二开口处滑动设置于所述收容腔内,所述按键的滑动方向垂直于所述生耳杆的滑动方向,所述按键包括倾斜的所述导向面,所述按键通过所述导向面与所述配合端配合;两根所述第二弹簧用于为所述按键提供朝向所述连接部外侧的弹力,并用于通过所述导向面为两个所述生耳杆提供相反运动的弹力,使得所述安装端收容于所述轴孔,两根所述第二弹簧用于在所述按键未被操作时,为按键提供第二作用力f2,其中,所述第二作用力f2大于所述第一作用力f1;所述盖板固定于所述连接部,所述盖板抵持所述按键,且所述盖板上形成按键槽以供按键部分外露于所述盖板。
5.本案通过两根第二弹簧为按键提供较大的朝向所述连接部外侧的弹力,使得按键在未被操作时通过导向面为两个所述生耳杆提供相反运动的弹力,推动生耳杆使得生耳杆的安装端收容于表体的轴孔,具有量产性,且可实现了表带与表体的快速锁合,并通过盖板固定在连接部上,来抵消第二弹簧为按键提供的向上的弹力,避免了按键在第二弹簧的弹力作用下脱离连接部,具有量产性,通过操作按键,生耳杆的安装端在第一弹簧的弹力作用下内缩,实现了表带与表体的快速解锁,方便快速拆装。
6.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连接部的表面在边缘处凹陷形成有底面和侧壁,所述底面和所述侧壁形成收容槽,所述侧壁在与所述底面连接处形成有滑槽使得所述侧壁呈台阶状,所述第二开口形成在所述底面上,所述收容槽与所述收容腔通过所述第二开口相通,所述盖板包括盖体及设置在所述盖体的侧边缘的唇缘,所述按键槽贯穿所述盖体的相对的表面,且穿过所述盖体的边缘,所述盖体收容在所述收容槽中,所述唇缘收容在所述滑槽中。
7.本案通过盖体收容在收容槽中,唇缘收容在滑槽中,盖板抵持按键,使得盖板固定于连接部上,通过按键槽贯穿所述盖体的相对的表面,且穿过所述盖体的边缘,使得盖板方便装配。
8.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按键与所述连接部的内壁之间隔开存在间隔,所述盖体朝向所述底面的一面在远离所述边缘处还设置有限位扣,所述限位扣通过所述间隔卡持在所述连接部的内壁上。
9.本案通过限位扣通过间隔卡持在连接部的内壁上,可将盖板牢固地锁在连接部上。
10.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穿戴式电子装置包括定位件,所述连接部在所述收容槽附近形成有通孔,所述唇缘包括设置在唇缘的边缘的月牙孔,所述通孔用于收容所述定位件的一部分,所述月牙孔用于收容所述定位件的另一部分。
11.本案通过设置月牙孔,使得唇缘无需设置得较宽,简化了滑槽的加工工艺,降低了工艺实现的复杂度,适合工业化量产;盖板通过定位件牢固地锁在连接部上,有利于盖板的组装和拆卸返修,提高了穿戴式电子装置的可量产性。
12.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唇缘包括贯穿所述唇缘的相对的表面,且穿过所述唇缘的边缘的所述月牙孔。
13.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二弹簧在所述按键未被操作时处于压缩状态。
14.本案通过第二弹簧在按键未被操作时处于压缩状态,使得按键可施加较强的作用力在生耳杆上,避免了生耳杆的安装端无法运动至收容于表体的轴孔内。
15.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弹簧在所述安装端远离轴孔时处于压缩状态。
16.本案通过第一弹簧在所述安装端远离轴孔时处于压缩状态,使得在所述安装端收容于轴孔时第一弹簧提供的弹力可使得安装端运动至脱离轴孔,避免了无法将第二单元从第一单元上拆卸。
17.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收容腔包括两个第一收容腔和第二收容腔,所述第二收容腔设置在两个所述第一收容腔之间,且与每个所述第一收容腔相通,所述连接部在每个所述第一收容腔与所述第二收容腔的相通之处形成限位件,所述生耳杆在所述配合端和所述安装端之间还包括抵持件,所述抵持件的直径大于所述配合端的直径,且大于所述安装端的直径,所述抵持件用于与所述限位件抵持。
18.本案通过所述连接部在每个所述第一收容腔与所述第二收容腔的相通之处形成限位件,避免了抵持件进入第二收容腔内卡住连接部在第二收容腔与第一收容腔相通之处的内壁,避免了按键无法组装,具有量产性。
19.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安装端的直径小于所述生耳杆的其他部分的直
径。
20.本案通过安装端的直径小于生耳杆的其他部分的直径,使得生耳杆具有较高的抗冲击强度,抗跌落性好。
21.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单元为表体,所述第二单元为表带。
22.本案通过第一单元为表体,第二单元为表带,避免了第二单元过窄所造成的不方便组装。
附图说明
23.图1为现有的穿戴式电子装置的表带和表体连接的示意图。
24.图2为现有的连接结构的剖面示意图。
25.图3为本技术的穿戴式电子装置的示意图。
26.图4为本技术第一实施例的手表的示意图。
27.图5为本技术第一实施例的手表的表带的连接座的示意图。
28.图6为图5的连接座的分解示意图。
29.图7为图5的连接座的另一视角的分解示意图。
30.图8为图5的连接座在装配过程中的剖面示意图一。
31.图9为图5的连接座在装配过程中的剖面示意图二。
32.图10为图5的连接座在装配过程中的剖面示意图三。
33.图11为图5的连接座的按键被操作时的剖面图。
34.图12为本技术第二实施例的的手表的表带的连接座的示意图。
35.图13为图12的连接座的分解示意图。
36.图14为图12的连接座的剖面图。
37.图15为本技术第三实施例的手表的表带的示意图。
38.图16为图15的表带的剖面图。
39.图17为本技术第四实施例的手表的表带的示意图。
40.图18为图17的表带的剖面图。
41.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42.穿戴式电子装置
ꢀꢀꢀꢀꢀꢀꢀꢀꢀꢀꢀꢀꢀꢀꢀꢀꢀꢀꢀꢀꢀꢀꢀꢀꢀ
1,300
43.表带
ꢀꢀꢀꢀꢀꢀꢀꢀꢀꢀꢀꢀꢀꢀꢀꢀꢀꢀꢀꢀꢀꢀꢀꢀꢀꢀꢀꢀꢀꢀꢀꢀꢀꢀ
10,61,151,17
44.拨杆
ꢀꢀꢀꢀꢀꢀꢀꢀꢀꢀꢀꢀꢀꢀꢀꢀꢀꢀꢀꢀꢀꢀꢀꢀꢀꢀꢀꢀꢀꢀꢀꢀꢀꢀꢀ
11
45.生耳杆
ꢀꢀꢀꢀꢀꢀꢀꢀꢀꢀꢀꢀꢀꢀꢀꢀꢀꢀꢀꢀꢀꢀꢀꢀꢀꢀꢀꢀꢀꢀꢀꢀꢀ
12
46.弹簧
ꢀꢀꢀꢀꢀꢀꢀꢀꢀꢀꢀꢀꢀꢀꢀꢀꢀꢀꢀꢀꢀꢀꢀꢀꢀꢀꢀꢀꢀꢀꢀꢀꢀꢀꢀ
13
47.生耳套管
ꢀꢀꢀꢀꢀꢀꢀꢀꢀꢀꢀꢀꢀꢀꢀꢀꢀꢀꢀꢀꢀꢀꢀꢀꢀꢀꢀꢀꢀꢀꢀ
14
48.连接结构
ꢀꢀꢀꢀꢀꢀꢀꢀꢀꢀꢀꢀꢀꢀꢀꢀꢀꢀꢀꢀꢀꢀꢀꢀꢀꢀꢀꢀꢀꢀꢀ
15
49.表体
ꢀꢀꢀꢀꢀꢀꢀꢀꢀꢀꢀꢀꢀꢀꢀꢀꢀꢀꢀꢀꢀꢀꢀꢀꢀꢀꢀꢀꢀꢀꢀꢀꢀꢀꢀ
20,51
50.处理器
ꢀꢀꢀꢀꢀꢀꢀꢀꢀꢀꢀꢀꢀꢀꢀꢀꢀꢀꢀꢀꢀꢀꢀꢀꢀꢀꢀꢀꢀꢀꢀꢀꢀ
301
51.存储器
ꢀꢀꢀꢀꢀꢀꢀꢀꢀꢀꢀꢀꢀꢀꢀꢀꢀꢀꢀꢀꢀꢀꢀꢀꢀꢀꢀꢀꢀꢀꢀꢀꢀ
302
52.天线
ꢀꢀꢀꢀꢀꢀꢀꢀꢀꢀꢀꢀꢀꢀꢀꢀꢀꢀꢀꢀꢀꢀꢀꢀꢀꢀꢀꢀꢀꢀꢀꢀꢀꢀꢀ
303
53.通信模块
ꢀꢀꢀꢀꢀꢀꢀꢀꢀꢀꢀꢀꢀꢀꢀꢀꢀꢀꢀꢀꢀꢀꢀꢀꢀꢀꢀꢀꢀꢀꢀ
304
54.无线充电模块
ꢀꢀꢀꢀꢀꢀꢀꢀꢀꢀꢀꢀꢀꢀꢀꢀꢀꢀꢀꢀꢀꢀꢀꢀꢀꢀꢀ
305
55.显示屏
ꢀꢀꢀꢀꢀꢀꢀꢀꢀꢀꢀꢀꢀꢀꢀꢀꢀꢀꢀꢀꢀꢀꢀꢀꢀꢀꢀꢀꢀꢀꢀꢀꢀꢀꢀ
306
56.手表
ꢀꢀꢀꢀꢀꢀꢀꢀꢀꢀꢀꢀꢀꢀꢀꢀꢀꢀꢀꢀꢀꢀꢀꢀꢀꢀꢀꢀꢀꢀꢀꢀꢀꢀꢀꢀꢀ457.第一单元
ꢀꢀꢀꢀꢀꢀꢀꢀꢀꢀꢀꢀꢀꢀꢀꢀꢀꢀꢀꢀꢀꢀꢀꢀꢀꢀꢀꢀꢀꢀꢀꢀꢀ
5,150
58.第二单元
ꢀꢀꢀꢀꢀꢀꢀꢀꢀꢀꢀꢀꢀꢀꢀꢀꢀꢀꢀꢀꢀꢀꢀꢀꢀꢀꢀꢀꢀꢀꢀꢀꢀ
6,152
59.凸耳
ꢀꢀꢀꢀꢀꢀꢀꢀꢀꢀꢀꢀꢀꢀꢀꢀꢀꢀꢀꢀꢀꢀꢀꢀꢀꢀꢀꢀꢀꢀꢀꢀꢀꢀꢀꢀꢀ
510
60.轴孔
ꢀꢀꢀꢀꢀꢀꢀꢀꢀꢀꢀꢀꢀꢀꢀꢀꢀꢀꢀꢀꢀꢀꢀꢀꢀꢀꢀꢀꢀꢀꢀꢀꢀꢀꢀꢀꢀ
511,1610
61.链节
ꢀꢀꢀꢀꢀꢀꢀꢀꢀꢀꢀꢀꢀꢀꢀꢀꢀꢀꢀꢀꢀꢀꢀꢀꢀꢀꢀꢀꢀꢀꢀꢀꢀꢀꢀꢀꢀ
62,16
62.连接座
ꢀꢀꢀꢀꢀꢀꢀꢀꢀꢀꢀꢀꢀꢀꢀꢀꢀꢀꢀꢀꢀꢀꢀꢀꢀꢀꢀꢀꢀꢀꢀꢀꢀꢀꢀ
63,162,18
63.连接部
ꢀꢀꢀꢀꢀꢀꢀꢀꢀꢀꢀꢀꢀꢀꢀꢀꢀꢀꢀꢀꢀꢀꢀꢀꢀꢀꢀꢀꢀꢀꢀꢀꢀꢀꢀ
64,163,181
64.生耳杆
ꢀꢀꢀꢀꢀꢀꢀꢀꢀꢀꢀꢀꢀꢀꢀꢀꢀꢀꢀꢀꢀꢀꢀꢀꢀꢀꢀꢀꢀꢀꢀꢀꢀꢀꢀ
66,164,182
65.第一弹簧
ꢀꢀꢀꢀꢀꢀꢀꢀꢀꢀꢀꢀꢀꢀꢀꢀꢀꢀꢀꢀꢀꢀꢀꢀꢀꢀꢀꢀꢀꢀꢀꢀꢀ
67,165,183
66.卡持环
ꢀꢀꢀꢀꢀꢀꢀꢀꢀꢀꢀꢀꢀꢀꢀꢀꢀꢀꢀꢀꢀꢀꢀꢀꢀꢀꢀꢀꢀꢀꢀꢀꢀꢀꢀ
68
67.按键
ꢀꢀꢀꢀꢀꢀꢀꢀꢀꢀꢀꢀꢀꢀꢀꢀꢀꢀꢀꢀꢀꢀꢀꢀꢀꢀꢀꢀꢀꢀꢀꢀꢀꢀꢀꢀꢀ
69,166,184
68.第二弹簧
ꢀꢀꢀꢀꢀꢀꢀꢀꢀꢀꢀꢀꢀꢀꢀꢀꢀꢀꢀꢀꢀꢀꢀꢀꢀꢀꢀꢀꢀꢀꢀꢀꢀ
70,167,185
69.盖板
ꢀꢀꢀꢀꢀꢀꢀꢀꢀꢀꢀꢀꢀꢀꢀꢀꢀꢀꢀꢀꢀꢀꢀꢀꢀꢀꢀꢀꢀꢀꢀꢀꢀꢀꢀꢀꢀ
71
70.收容腔
ꢀꢀꢀꢀꢀꢀꢀꢀꢀꢀꢀꢀꢀꢀꢀꢀꢀꢀꢀꢀꢀꢀꢀꢀꢀꢀꢀꢀꢀꢀꢀꢀꢀꢀꢀ
640,1630,1810
71.第一收容腔
ꢀꢀꢀꢀꢀꢀꢀꢀꢀꢀꢀꢀꢀꢀꢀꢀꢀꢀꢀꢀꢀꢀꢀꢀꢀꢀꢀꢀꢀꢀꢀ
641
72.第二收容腔
ꢀꢀꢀꢀꢀꢀꢀꢀꢀꢀꢀꢀꢀꢀꢀꢀꢀꢀꢀꢀꢀꢀꢀꢀꢀꢀꢀꢀꢀꢀꢀ
642
73.限位件
ꢀꢀꢀꢀꢀꢀꢀꢀꢀꢀꢀꢀꢀꢀꢀꢀꢀꢀꢀꢀꢀꢀꢀꢀꢀꢀꢀꢀꢀꢀꢀꢀꢀꢀꢀ
643
74.内壁
ꢀꢀꢀꢀꢀꢀꢀꢀꢀꢀꢀꢀꢀꢀꢀꢀꢀꢀꢀꢀꢀꢀꢀꢀꢀꢀꢀꢀꢀꢀꢀꢀꢀꢀꢀꢀꢀ
645
75.第一开口
ꢀꢀꢀꢀꢀꢀꢀꢀꢀꢀꢀꢀꢀꢀꢀꢀꢀꢀꢀꢀꢀꢀꢀꢀꢀꢀꢀꢀꢀꢀꢀꢀꢀ
646,1631,1811
76.第二开口
ꢀꢀꢀꢀꢀꢀꢀꢀꢀꢀꢀꢀꢀꢀꢀꢀꢀꢀꢀꢀꢀꢀꢀꢀꢀꢀꢀꢀꢀꢀꢀꢀꢀ
647,1632,1812
77.底面
ꢀꢀꢀꢀꢀꢀꢀꢀꢀꢀꢀꢀꢀꢀꢀꢀꢀꢀꢀꢀꢀꢀꢀꢀꢀꢀꢀꢀꢀꢀꢀꢀꢀꢀꢀꢀꢀ
648
78.侧壁
ꢀꢀꢀꢀꢀꢀꢀꢀꢀꢀꢀꢀꢀꢀꢀꢀꢀꢀꢀꢀꢀꢀꢀꢀꢀꢀꢀꢀꢀꢀꢀꢀꢀꢀꢀꢀꢀ
649
79.收容槽
ꢀꢀꢀꢀꢀꢀꢀꢀꢀꢀꢀꢀꢀꢀꢀꢀꢀꢀꢀꢀꢀꢀꢀꢀꢀꢀꢀꢀꢀꢀꢀꢀꢀꢀꢀ
650
80.滑槽
ꢀꢀꢀꢀꢀꢀꢀꢀꢀꢀꢀꢀꢀꢀꢀꢀꢀꢀꢀꢀꢀꢀꢀꢀꢀꢀꢀꢀꢀꢀꢀꢀꢀꢀꢀꢀꢀ
651
81.配合端
ꢀꢀꢀꢀꢀꢀꢀꢀꢀꢀꢀꢀꢀꢀꢀꢀꢀꢀꢀꢀꢀꢀꢀꢀꢀꢀꢀꢀꢀꢀꢀꢀꢀꢀꢀ
660,1640,1820
82.安装端
ꢀꢀꢀꢀꢀꢀꢀꢀꢀꢀꢀꢀꢀꢀꢀꢀꢀꢀꢀꢀꢀꢀꢀꢀꢀꢀꢀꢀꢀꢀꢀꢀꢀꢀꢀ
661,1641,1821
83.抵持件
ꢀꢀꢀꢀꢀꢀꢀꢀꢀꢀꢀꢀꢀꢀꢀꢀꢀꢀꢀꢀꢀꢀꢀꢀꢀꢀꢀꢀꢀꢀꢀꢀꢀꢀꢀ
662,1822
84.底部
ꢀꢀꢀꢀꢀꢀꢀꢀꢀꢀꢀꢀꢀꢀꢀꢀꢀꢀꢀꢀꢀꢀꢀꢀꢀꢀꢀꢀꢀꢀꢀꢀꢀꢀꢀꢀꢀ
691
85.收容盲孔
ꢀꢀꢀꢀꢀꢀꢀꢀꢀꢀꢀꢀꢀꢀꢀꢀꢀꢀꢀꢀꢀꢀꢀꢀꢀꢀꢀꢀꢀꢀꢀꢀꢀ
692,1660,1840
86.操作部
ꢀꢀꢀꢀꢀꢀꢀꢀꢀꢀꢀꢀꢀꢀꢀꢀꢀꢀꢀꢀꢀꢀꢀꢀꢀꢀꢀꢀꢀꢀꢀꢀꢀꢀꢀ
693
87.调节部
ꢀꢀꢀꢀꢀꢀꢀꢀꢀꢀꢀꢀꢀꢀꢀꢀꢀꢀꢀꢀꢀꢀꢀꢀꢀꢀꢀꢀꢀꢀꢀꢀꢀꢀꢀ
694
88.台阶面
ꢀꢀꢀꢀꢀꢀꢀꢀꢀꢀꢀꢀꢀꢀꢀꢀꢀꢀꢀꢀꢀꢀꢀꢀꢀꢀꢀꢀꢀꢀꢀꢀꢀꢀꢀ
695
89.导向面
ꢀꢀꢀꢀꢀꢀꢀꢀꢀꢀꢀꢀꢀꢀꢀꢀꢀꢀꢀꢀꢀꢀꢀꢀꢀꢀꢀꢀꢀꢀꢀꢀꢀꢀꢀ
696,1661,1841
90.第一端
ꢀꢀꢀꢀꢀꢀꢀꢀꢀꢀꢀꢀꢀꢀꢀꢀꢀꢀꢀꢀꢀꢀꢀꢀꢀꢀꢀꢀꢀꢀꢀꢀꢀꢀꢀ
697,1662,1842
91.第二端
ꢀꢀꢀꢀꢀꢀꢀꢀꢀꢀꢀꢀꢀꢀꢀꢀꢀꢀꢀꢀꢀꢀꢀꢀꢀꢀꢀꢀꢀꢀꢀꢀꢀꢀꢀ
698
92.按键槽
ꢀꢀꢀꢀꢀꢀꢀꢀꢀꢀꢀꢀꢀꢀꢀꢀꢀꢀꢀꢀꢀꢀꢀꢀꢀꢀꢀꢀꢀꢀꢀꢀꢀꢀꢀ
711
93.盖体
ꢀꢀꢀꢀꢀꢀꢀꢀꢀꢀꢀꢀꢀꢀꢀꢀꢀꢀꢀꢀꢀꢀꢀꢀꢀꢀꢀꢀꢀꢀꢀꢀꢀꢀꢀꢀꢀ
712
94.唇缘
ꢀꢀꢀꢀꢀꢀꢀꢀꢀꢀꢀꢀꢀꢀꢀꢀꢀꢀꢀꢀꢀꢀꢀꢀꢀꢀꢀꢀꢀꢀꢀꢀꢀꢀꢀꢀ
713
95.面
ꢀꢀꢀꢀꢀꢀꢀꢀꢀꢀꢀꢀꢀꢀꢀꢀꢀꢀꢀꢀꢀꢀꢀꢀꢀꢀꢀꢀꢀꢀꢀꢀꢀꢀꢀꢀꢀꢀ
714
96.限位扣
ꢀꢀꢀꢀꢀꢀꢀꢀꢀꢀꢀꢀꢀꢀꢀꢀꢀꢀꢀꢀꢀꢀꢀꢀꢀꢀꢀꢀꢀꢀꢀꢀꢀꢀ
715
97.定位件
ꢀꢀꢀꢀꢀꢀꢀꢀꢀꢀꢀꢀꢀꢀꢀꢀꢀꢀꢀꢀꢀꢀꢀꢀꢀꢀꢀꢀꢀꢀꢀꢀꢀꢀ
72
98.月牙孔
ꢀꢀꢀꢀꢀꢀꢀꢀꢀꢀꢀꢀꢀꢀꢀꢀꢀꢀꢀꢀꢀꢀꢀꢀꢀꢀꢀꢀꢀꢀꢀꢀꢀꢀ
716
99.通孔
ꢀꢀꢀꢀꢀꢀꢀꢀꢀꢀꢀꢀꢀꢀꢀꢀꢀꢀꢀꢀꢀꢀꢀꢀꢀꢀꢀꢀꢀꢀꢀꢀꢀꢀꢀꢀ
652
100.连接槽
ꢀꢀꢀꢀꢀꢀꢀꢀꢀꢀꢀꢀꢀꢀꢀꢀꢀꢀꢀꢀꢀꢀꢀꢀꢀꢀꢀꢀꢀꢀꢀꢀꢀꢀ
161
101.第一部分
ꢀꢀꢀꢀꢀꢀꢀꢀꢀꢀꢀꢀꢀꢀꢀꢀꢀꢀꢀꢀꢀꢀꢀꢀꢀꢀꢀꢀꢀꢀꢀꢀ
1633,1813
102.第二部分
ꢀꢀꢀꢀꢀꢀꢀꢀꢀꢀꢀꢀꢀꢀꢀꢀꢀꢀꢀꢀꢀꢀꢀꢀꢀꢀꢀꢀꢀꢀꢀꢀ
1634,1814
103.如下具体实施方式将结合上述附图进一步说明本技术。
具体实施方式
104.以下,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所述特征。在本技术实施例的描述中,“例如”等词用于表示作例子、例证或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被描述为“例如”的任何实施例或设计方案不应被解释为比其它实施例或设计方案更优选或更具优势。确切而言,使用“例如”等词旨在以具体方式呈现相关概念。
105.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技术中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技术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技术。
106.参考图3,为本技术的穿戴式电子装置300的示意图。所述穿戴式电子装置300可以是手表、手环等。所述穿戴式电子装置300可包括处理器301、存储器302、天线303、通信模块304、无线充电模块305、显示屏306等。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图3中示出的结构并不构成对所述穿戴式电子装置300的限定,所述穿戴式电子装置300可以包括比图示更多或更少的部件,或者组合某些部件,或者拆分某些部件,或者不同的部件布置。
107.所述处理器301可以是中央处理单元(central processing unit,cpu),还可以是其他通用处理器、数字信号处理器(digital signal processor,dsp)、专用集成电路(application 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asic)、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ield-programmable gate array,fpga)或者其他可编程逻辑器件、分立门或者晶体管逻辑器件、分立硬件组件等。该处理器301可以是微处理器或者该处理器也可以是任何常规的处理器等,所述处理器301是所述穿戴式电子装置300的控制中心,利用各种接口和线路连接整个穿戴式电子装置300的各个部分。
108.所述存储器302可用于存储软件程序和/或模块/单元,所述处理器301通过运行或执行存储在所述存储器302内的软件程序和/或模块/单元,以及调用存储在存储器302内的数据,实现所述穿戴式电子装置300的各种功能。所述存储器302可主要包括存储程序区和存储数据区,其中,存储程序区可存储操作系统、至少一个功能所需的应用程序(比如声音播放功能、图像播放功能等)等;存储数据区可存储根据穿戴式电子装置300的使用所创建
的数据(比如音频数据等)等。此外,存储器302可以包括非易失性计算机可读存储器,例如硬盘、内存、插接式硬盘,智能存储卡(smart media card,smc),安全数字(secure digital,sd)卡,闪存卡(flash card)、至少一个磁盘存储器件、闪存器件、或其他非易失性固态存储器件。
109.所述天线303可用于发射和接收电磁波信号。
110.所述通信模块304可为wlan(如wi-fi网络),br/edr,ble,gnss,fm等无线通信模块。所述通信模块304还可以为可通过所述天线303发射信号使得其他设备可以发现的通信模块。
111.无线充电模块305可包含充电线圈,用于与充电底座中的充电线圈之间耦合,来实现对所述穿戴式电子装置300进行无线充电。所述充电线圈可为fpc(flexible printed circuit,柔性印刷电路)线圈等。
112.所述显示屏306可用于显示图像,提示信息等。所述显示屏306可以采用液晶显示屏(liquid crystal display,lcd),有机发光二极管(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oled)显示屏,有源矩阵有机发光二极体(active-matrix 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ode,amoled)显示屏,柔性发光二极管(flexiblelight-emitting diode,fled)显示屏,量子点发光二极管(quantum dot light emittingdiodes,qled)显示屏等。
113.本实施例以所述穿戴式电子装置300为手表为例进行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本技术实施例还可以为手环等其他穿戴式电子装置。
114.参考图4,为本技术第一实施例的手表的示意图。所述手表4包括第一单元5和第二单元6。所述第一单元5为表体51。所述第二单元6为表带61。图4中仅示出了表体51的部分结构,但是可理解的是,完整的表体51内形成有收容空间,可用于收容所述处理器、所述存储器、所述通信模块、及所述无线充电模块。所述天线可设置在所述表体51内或设置在所述表体51外。所述显示屏可设置在所述表体51的表面。所述表体51的边缘包括两对凸耳510。每对凸耳510上形成有相对设置的轴孔511。轴孔511可为盲孔或通孔。所述表带61通过轴孔511与所述表体51可拆卸的连接。
115.请同时参考图5-图8,表带61包括多个链节62及连接座63。多个链节62与连接座63的一端连接。连接座63的另一端通过轴孔511与所述表体51可拆卸的连接。所述连接座63包括连接部64、两个生耳杆66、两根第一弹簧67、卡持环68、按键69、两根第二弹簧70、及盖板71。所述连接部64包括t型的收容腔640。收容腔640包括两个第一收容腔641和第二收容腔642。第二收容腔642设置在两个第一收容腔641之间,且与每个第一收容腔641相通。连接部64在每个第一收容腔641与第二收容腔642的相通之处形成限位件643。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限位件643从所述连接部64的内壁645在所述第一收容腔641与所述第二收容腔642的相通之处沿径向向内延伸。从而所述限位件643可遮挡部分第一收容腔641与第二收容腔642的相通之处。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限位件643呈圆环形。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限位件643呈环形或其他形状。收容腔640包括两个相对的第一开口646和一个第二开口647。第一收容腔641包括第一开口646。第二收容腔642包括第二开口647。所述连接部64的表面在边缘处凹陷形成有底面648和侧壁649。底面648和侧壁649形成收容槽650。所述侧壁649在与底面648连接处形成有滑槽651使得所述侧壁649呈台阶状。所述第二开口647形成在所述底面648上。收容槽650与第二收容腔642通过第二开口647相通。
116.每个生耳杆66滑动收容于一第一收容腔641内。生耳杆66包括相对的配合端660和安装端661。配合端660用于与按键69抵持配合,安装端661用于收容于轴孔511。配合端660的端面为弧状。配合端660位于第一位置时,安装端661收容于轴孔511;配合端660位于第二位置时,安装端661远离轴孔511。生耳杆66在配合端660和安装端661之间还包括抵持件662。抵持件662的直径大于配合端660的直径,且大于安装端661的直径。抵持件662用于与限位件643抵持,来防止在生耳杆66滑动过程中抵持件662进入第二收容腔642内卡住连接部64的内壁645在第二收容腔642与第一收容腔641相通之处的部分。其中,配合端660位于第一位置时,抵持件662与限位件643抵持。安装端661的直径小于生耳杆66的其他部分的直径,从而生耳杆66具有较高的抗冲击强度,抗跌落性好。
117.每根第一弹簧67套设在一生耳杆66上。每根第一弹簧67的第一端抵持在一抵持件662上。两个配合端660处于第一位置时,两根第一弹簧67处于压缩状态,用于避免配合端660处于第二位置时第一弹簧67提供的弹力无法使得安装端661运动至脱离轴孔511;两个配合端660位于第二位置时,两根第一弹簧67处于压缩状态,用于为两个生耳杆66提供一个相向运动的弹力,此时两个生耳杆66对按键69施加第一作用力f1。其中,配合端660处于第一位置时第一弹簧67处于压缩状态,则抵持件662与限位件643抵持可抵挡第一弹簧67为生耳杆66所提供的弹力,避免了抵持件662进入第二收容腔642内卡住连接部64的内壁645在第二收容腔642与第一收容腔641相通之处的部分。同时,配合端660处于第一位置时第一弹簧67处于压缩状态,则配合端660处于第二位置时,第一弹簧67提供给生耳杆66的弹力将更大,生耳杆66施加给按键69的作用力也将更大。
118.卡持环68固定在第一开口646处。每根第一弹簧67的与第一端相对的第二端抵持在卡持环68上。在本实施例中,卡持环68与第一开口646过盈配合,从而将卡持环68固定在第一开口646处,避免了生耳杆66和第一弹簧67从第一开口646处脱落。可选地,卡持环68还通过螺纹连接或者焊接等方式固定在第一开口646处。生耳杆66穿设于卡持环68,从而可在配合端660在第一位置时,外露于卡持环68;在配合端660位于第二位置时,收容于第一收容腔641内。
119.按键69滑动设置在第二收容腔642内。按键69的滑动方向垂直于生耳杆66的滑动方向。按键69与连接部64的内壁645之间隔开存在间隔。按键69的底部691形成有至少两个收容盲孔692。所述收容盲孔692用于收容所述第二弹簧70。按键69包括操作部693及调节部694。操作部693用于供用户操作。调节部694与操作部693固定连接。所述调节部694与所述操作部693的连接之处形成有台阶面695。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调节部694包括对称设置的两个导向面696。所述导向面696可以为平面,或者曲线等。导向面696与台阶面695呈倾斜角度连接。两个导向面696的远离所述台阶面695的第一端697之间的距离大于两个导向面696靠近所述台阶面695的第二端698之间的距离,从而调节部694的横截面大致为等腰梯形。在另一实施例中,所述调节部694为圆台状。调节部694包括所述导向面696。调节部694的半径较小的一端与操作部693固定连接,形成所述台阶面695。导向面696用于与配合端660抵持配合。按键69位于第三位置时,配合端660位于第二位置,配合端660与导向面696的第一端697抵持。按键69位于第四位置时,配合端660位于第一位置,配合端660与导向面696的第二端698抵持。
120.每根第二弹簧70部分收容在一收容盲孔692内,处于压缩状态,用于为按键69提供
一个向上的作用力。每根第二弹簧70在按键69被操作时,进一步压缩变形,并在施加在按键69上的外力消失时,为按键69提供回复弹力。每根第二弹簧70用于在按键69未被操作时,为按键69提供第二作用力f2。第二作用力f2大于第一作用力f1。从而按键69在从被操作中释放时,可通过导向面696推动生耳杆66直至生耳杆66的安装端661收容于轴孔511内。
121.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弹簧70提供的弹力需要可以推动生耳杆66的安装端661运动至收容于轴孔511内,所以第二弹簧70提供的弹力将较大,因此需要一个更大的力向下作用于按键69上,避免按键69脱离连接部64。本案的盖板71盖设在连接部64上,所述盖板71抵持所述按键69,可避免按键69脱离连接部64。盖板71包括贯穿盖板71的相对的表面,且穿过所述盖板71的边缘的按键槽711。按键69的操作部693通过按键槽711外露于盖板71。具体地,按键69的操作部693穿过按键槽711而外露于盖板71,从而可供用户操作。盖板71与台阶面695抵持,从而盖板71给按键69施加一个向下的第三作用力f3,以抵消第二弹簧70为按键69提供的第二作用力f2,将按键69限位于第二收容腔642内,避免按键69脱离连接部64,具有量产性。其中,第三作用力f3大于第二作用力f2。在本实施例中,盖板71固定在连接部64上。具体地,所述盖板71包括盖体712及设置在盖体712的侧边缘的唇缘713,所述按键槽711贯穿盖体712的相对的表面,且穿过所述盖体712的边缘,所述盖体712收容在所述收容槽650中,所述唇缘713收容在所述滑槽651中。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盖体712朝向底面648的一面714在远离所述边缘处还可设置有限位扣715。限位扣715通过间隔卡持在连接部64的内壁645上。
122.请参考图8、图9及图10,在装配时,先把第一弹簧67套在生耳杆66上,将生耳杆66和第一弹簧67通过第一开口646一起放置于第一收容腔641内,再将卡持环68固定在第一开口646处。此时,生耳杆66和第一弹簧67被限位在连接部64内,抵持件662与限位件643抵持,第一弹簧67处于压缩状态,生耳杆66的配合端660位于第一位置,如图8所示。将至少两根第二弹簧70设置于至少两个收容盲孔692内,施加作用力于生耳杆66上,使得配合端660从第一位置运动至第二位置,并朝着远离第二位置的方向运动,将按键69和第二弹簧70一起通过第二开口647放置于第二收容腔642内使得第二弹簧70在第二收容腔642内抵持连接部64,再撤离施加在生耳杆66上的作用力。此时,生耳杆66的配合端660在第一弹簧67的作用力下朝着第一位置运动,配合端660与导向面696抵持,给按键69施加作用力,第二弹簧70为按键69提供一个向上的作用力,使得按键69施加一个反作用力于生耳杆66上直至配合端660处于第二位置,配合端660与导向面696的第一端697抵持,按键69位于第三位置,此时配合端660给按键69施加所述第一作用力f1,第二弹簧70为按键69提供第二作用力f2,第二作用力f2大于第一作用力f1,第二弹簧70为按键69提供的作用力使得按键69将会脱离连接部64,如图9所示。所述第一作用力f1和所述第二作用力f2用虚线表示。将盖板71的唇缘713沿着滑槽651滑,使得盖板71的盖体712收容于收容槽650(如图5所示)中,此时,限位扣715(如图7所示)位于间隔的上方。将限位扣715压入间隔与连接部64的内壁645(如图6所示)卡持,使得盖板71固定于连接部64,此时按键69的操作部693穿过盖板71的按键槽711而外露于盖板71,位于第三位置,且盖板71通过按键69的台阶面695给按键69施加一个向下的作用力f3,抵消第二弹簧70为按键69提供的第二作用力f2,将按键69限位于连接部64内,如图10所示。所述第三作用力f3用虚线表示。
123.请同时参考图4及图10,在需要拆装表带61时,操作按键69的操作部693,按键69在
第二收容腔642内滑动,移动至第四位置,两个双耳杆66在第一弹簧67提供的弹力作用下沿着导向面696相向运动直至配合端660运动至第一位置,此时配合端660与导向面696的第二端698抵持,其中,由于两个配合端660在第一位置时,两根第一弹簧67处于压缩状态,则配合端660处于第二位置时第一弹簧67提供的弹力使得配合端660可运动至第一位置且安装端661也运动至连接部64内,如图11所示。此时,可将表带61拆卸或安装至表体51上。
124.本技术通过两根第二弹簧70为按键69提供较大的朝向所述连接部64外侧的弹力,使得按键69在未被操作时通过导向面696为两个所述生耳杆66提供相反运动的弹力,推动生耳杆66使得生耳杆66的安装端661收容于表体51的轴孔511,具有量产性,且可实现了表带61与表体51的快速锁合,并通过盖板71固定在连接部64上,来抵消第二弹簧70为按键69提供的向上的弹力,避免了按键69在第二弹簧70的弹力作用下脱离连接部64,具有量产性,并通过按压按键69,生耳杆66的安装端661在第一弹簧67的弹力作用下内缩,实现了表带61与表体51的快速解锁;通过设置按键,使得按压操作体验佳,不易划伤皮肤与挂伤衣物,且手表外观美观;通过限位扣715通过间隔卡持在连接部64的内壁645上,可将盖板71牢固地锁在连接部64上;通过第二弹簧70在按键69未被操作时处于压缩状态,使得按键69可施加较强的作用力在生耳杆66上,避免了生耳杆66的安装端661无法运动至收容于表体51的轴孔511内;通过第一弹簧67在配合端660处于第一位置时,即安装端661远离轴孔511时处于压缩状态,使得配合端660处于第二位置时,即所述安装端661收容于轴孔511时第一弹簧67提供的弹力可使得安装端661运动至脱离轴孔511,避免了无法将表带61从表体51上拆卸;通过从所述连接部64的内壁645在所述第一收容腔641与所述第二收容腔642的相通之处沿径向向内延伸形成限位件643,避免了抵持件662进入第二收容腔642内卡住连接部64的内壁645在第二收容腔642与第一收容腔641相通之处的部分,避免了按键69无法组装,具有量产性;通过安装端661的直径小于生耳杆66的其他部分的直径,使得生耳杆66具有较高的抗冲击强度,抗跌落性好;通过第一单元41为表体51,第二单元42为表带61,避免了连接座63过窄所造成的不方便组装。
125.请参考图12,为本技术第二实施例的手表的表带的连接座的示意图。第二实施例的手表与第一实施例的手表相似,不同之处在于,第二实施例的连接座的盖板省略了限位扣,盖板不是通过限位扣牢固地锁在连接部上,而是通过定位件牢固地锁在连接部上。具体地:
126.请同时参考图13及图14,所述连接座63还包括所述定位件72。在本实施例中,定位件72可为螺钉或螺杆等。盖板71的唇缘713包括设置在唇缘713的边缘的月牙孔716。在本实施例中,盖板71的唇缘713包括贯穿唇缘713的相对的表面,且穿过所述唇缘713的边缘的月牙孔716。在本实施例中,月牙孔716的数量为两个,对称设置在唇缘713上。所述月牙孔716可为螺纹孔或者穿透孔。通过设置月牙孔716,使得唇缘713无需设置得较宽,简化了滑槽651的加工工艺,降低了工艺实现的复杂度,适合工业化量产。连接部64在收容槽650附近形成有通孔652。所述通孔652可为螺纹孔或者穿透孔。通孔652用于收容定位件72的一部分,月牙孔716用于收容定位件72的另一部分,从而盖板71通过月牙孔716、通孔652及定位件72牢固地锁在连接部64上。其中,盖板71通过定位件72牢固地锁在连接部64上,有利于盖板71的组装和拆卸返修,提高了手表的可量产性。
127.请参考图15,为本技术第三实施例的手表的表带的示意图。第三实施例的手表与
第一实施例的手表相似,不同之处在于,第三实施例中,第一单元、第二单元、连接座的结构、连接部的结构、生耳杆的结构、及手表的装配方法不同于第一实施例中的第一单元、第二单元、连接座的结构、连接部的结构、生耳杆的结构、及手表的装配方法。具体地:
128.请同时参考图16,所述第一单元150为表带151的链节16,所述第二单元152为表带151的另一链节16。第三实施例用于拆装链节16,来调节表带151的长度。表带151的链节16的第一端包括凹形的连接槽161,表带151的链节16的第二端包括凸出的连接座162。第二端与第一端相对。通过相邻的链节16中一链节16的连接座162连接至另一链节16的连接槽161内来组成表带151。每个链节16在连接槽161内形成有相对设置的所述轴孔1610。连接座162包括连接部163、两个生耳杆164、两根第一弹簧165、按键166、及两根第二弹簧167。连接部163包括收容腔1630。收容腔1630包括两个相对的所述第一开口1631和一个所述第二开口1632。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连接部163在两个第一开口1631处被分为两部分,分别为第一部分1633和第二部分1634。其中,第一部分1633为上半部分,第二部分1634为下半部分。所述上半部分和所述下半部分组成所述连接部163。
129.每个生耳杆164滑动设置在收容腔1630内,并可通过第一开口1631外露于连接部163,从而收容于轴孔1610内。生耳杆164包括所述配合端1640和所述安装端1641。配合端1640的直径大于安装端1641的直径,从而配合端1640和安装端1641的连接之处为台阶状。每根第一弹簧165套设在所述生耳杆164上。每根第一弹簧165的第一端抵持在台阶状部分,第二端抵持在连接部163在第一开口1631附近的内壁上。按键166滑动设置在收容腔1630内。按键166的滑动方向垂直于生耳杆164的滑动方向。按键166通过第二开口1632外露于连接部163,以供用户操作而在收容腔1630内滑动。
130.在装配时,先把第一弹簧165套在生耳杆164上,将生耳杆164和第一弹簧165一起放置于第二部分1634内。将至少两根第二弹簧167设置于按键166的至少两个收容盲孔1660内,施加作用力于生耳杆164上,使得配合端1640运动至第二位置,并朝着远离第二位置的方向运动,将按键166和第二弹簧167一起放置于第二部分1634内,再撤离施加在生耳杆164上的作用力。此时,生耳杆164的配合端1640在第一弹簧165的作用力下朝着第一位置运动,配合端1640与导向面1661抵持,给按键166施加作用力,第二弹簧167为按键166提供一个向上的作用力,使得按键166施加一个反作用力于生耳杆164上直至配合端1640处于第二位置,配合端1640与导向面1661的第一端1662抵持,按键166位于第三位置,此时配合端1640给按键166施加所述第一作用力f1,第二弹簧167为按键166提供第二作用力f2,第二作用力f2大于第一作用力f1,第二弹簧167为按键166提供的作用力使得按键166将会脱离连接部163。所述第一作用力f1和所述第二作用力f2用虚线表示。此时,可将第一部分1633焊接至第二部分1634上,来通过第一部分1633抵消第二弹簧167为按键166提供的第二作用力f2,将按键166限位于连接部163内,从而实现了一体化,使得即使第二单元152过窄也方便装配。
131.显然,第三实施例还可有其他变形,例如,连接座162的结构变形为包括第一实施例的盖板,连接部163的结构变形为包括第一实施例的收容槽和滑槽,第三实施例也可通过盖板抵消第二弹簧167为按键166提供的第二作用力f2,将按键166限位于连接部163内。例如,收容腔1630变形为t型的收容腔,连接部163的结构变形为包括第一实施例的限位件,生耳杆164的结构变形为第一实施例的生耳杆,可防止在生耳杆164滑动过程中抵持件卡住连
接部在第二收容腔与第一收容腔相通之处的内壁。例如,生耳杆164的结构变形为安装端1641的直径小于生耳杆164的其他部分的直径,从而生耳杆164具有较高的抗冲击强度,抗跌落性好。
132.请参考图17,为本技术第四实施例的手表的示意图。第四实施例的手表与第一实施例的手表相似,不同之处在于,第四实施例中,表带的结构、连接座的结构、连接部的结构、生耳杆的结构、及手表的装配方法不同于第一实施例中的第一单元、第二单元、连接座的结构、连接部的结构、生耳杆的结构、及手表的装配方法。具体地:
133.请同时参考图18,所述表带17为软胶表带、皮表带、编织表带等。连接座18包括连接部181、两个生耳杆182、两根第一弹簧183、按键184、及两根第二弹簧185。连接部181包括收容腔1810。收容腔1810包括两个相对的所述第一开口1811和一个所述第二开口1812。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连接部181在两个第一开口1811处被分为两部分,分别为第一部分1813和第二部分1814。其中,第一部分1813为上半部分,第二部分1814为下半部分。所述上半部分和所述下半部分组成所述连接部181。
134.每个生耳杆182滑动设置在收容腔1810内,并可通过第一开口1811外露于连接部181,从而收容于轴孔内。生耳杆182包括所述配合端1820和所述安装端1821。生耳杆182在配合端1820和安装端1821之间还包括所述抵持件1822。每根第一弹簧183套设在所述生耳杆182上。每根第一弹簧183的第一端抵持在抵持件1822上,与第一端相对的第二端抵持在连接部181在第一开口1811附近的内壁上。按键184滑动设置在收容腔1810内。按键184的滑动方向垂直于生耳杆182的滑动方向。按键184通过第二开口1812外露于连接部181,以供用户操作而在收容腔1810内滑动。
135.在装配时,先把第一弹簧183套在生耳杆182上,将生耳杆182和第一弹簧183一起放置于第二部分1814内。将至少两根第二弹簧185设置于按键184的至少两个收容盲孔1840内,施加作用力于生耳杆182上,使得配合端1820运动至第二位置,并朝着远离第二位置的方向运动,将按键184和第二弹簧185一起放置于第二部分1814内,再撤离施加在生耳杆182上的作用力。此时,生耳杆182的配合端1820在第一弹簧183的作用力下朝着第一位置运动,配合端1820与按键184的导向面1841抵持,给按键184施加作用力,第二弹簧185为按键184提供一个向上的作用力,使得按键184施加一个反作用力于生耳杆182上直至配合端1820处于第二位置,配合端1820与导向面1841的第一端1842抵持,按键184位于第三位置,此时配合端1820给按键184施加所述第一作用力f1,第二弹簧185为按键184提供第二作用力f2,第二作用力f2大于第一作用力f1,第二弹簧185为按键184提供的作用力使得按键184将会脱离连接部181。所述第一作用力f1和所述第二作用力f2用虚线表示。此时,可将第一部分1813焊接至第二部分1814上,来通过第一部分1813抵消第二弹簧185为按键184提供的第二作用力f2,将按键184限位于连接部181内,从而实现了一体化,使得即使连接座18过窄也方便装配。
136.显然,第四实施例还可有其他变形,例如,连接座18的结构变形为包括第一实施例的盖板,连接部181的结构变形为包括第一实施例的收容槽和滑槽,第三实施例通过盖板抵消第二弹簧185为按键184提供的第二作用力f2,将按键184限位于连接部181内。例如,收容腔1810变形为t型的收容腔,连接部181的结构变形为包括第一实施例的限位件,可防止在生耳杆滑动过程中抵持件卡住连接部在第二收容腔与第一收容腔相通之处的内壁。例如,
生耳杆182的结构变形为安装端1821的直径小于生耳杆182的其他部分的直径,从而生耳杆182具有较高的抗冲击强度,抗跌落性好。
137.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技术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