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立式空调的制作方法

2022-02-20 05:19:06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涉及空调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立式空调。


背景技术:

2.目前,在对空调内部的风道进行清洗时,需要对空调内的电机压盖、直流电机、贯流风叶等零件进行拆装,拆装步骤多,拆装零件多,拆装过程复杂,拆装效率低,用户体验感差。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发明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减少拆装零件和拆装步骤,简化拆装过程,提高拆装效率,便于初步清洗,并且能够非常方便地进行深度清洗,提升用户体验。
4.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5.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立式空调,包括第一前围板、第二前围板、后围板、第一风道壳体、第二风道壳体、贯流风叶、直流电机和扫风叶片,后围板的一端与第一前围板铰接,另一端与第二前围板铰接,第一风道壳体固定连接于第一前围板的内侧,第二风道壳体固定连接于第二前围板的内侧,第一风道壳体与第二风道壳体可拆卸连接,且组合形成出风空腔,直流电机和贯流风叶均安装于第一风道壳体上,直流电机与贯流风叶连接,贯流风叶设置于出风空腔内,第一风道壳体开设有与出风空腔连通的出风口,扫风叶片安装于出风口内,第一前围板能够带动第一风道壳体相对于后围板转动,以使第一风道壳体与第二风道壳体脱离,从而打开出风空腔,第二前围板能够带动第二风道壳体相对于后围板转动。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提供的立式空调由于采用了分别铰接于后围板两端的第一前围板和第二前围板,所以能够通过转动第一前围板和第二前围板的方式打开第一风道壳体和第二风道壳体形成的出风空腔,并且能够同步将安装于第一风道壳体上的贯流风叶、直流电机和扫风叶片带出,减少拆装零件和拆装步骤,简化拆装过程,提高拆装效率,便于初步清洗,并且能够非常方便地进行深度清洗,提升用户体验。
6.进一步地,第一前围板包括第一板体和第一转动部,第一风道壳体固定连接于第一板体上,第一板体与第一转动部固定连接,后围板设置有第一配合部,第一转动部与第一配合部转动配合。以使第一板体能够相对于后围板转动,从而实现第一风道壳体打开或者关闭出风空腔的功能。
7.进一步地,第一转动部为转轴,第一配合部为安装筒,转轴伸入安装筒内,且能够相对于安装筒转动。安装筒能够对转轴进行限位,防止转轴脱离安装筒,转轴与安装筒的轴向相同,且均为竖直方向。
8.进一步地,第二前围板包括第二板体和第二转动部,第二风道壳体固定连接于第二板体上,第二板体与第二转动部固定连接,后围板设置有第二配合部,第二转动部与第二配合部转动配合。以使第二板体能够相对于后围板转动,从而实现第二风道壳体打开或者关闭出风空腔的功能。
9.进一步地,第一前围板开设有第一槽孔,第二前围板开设有第二槽孔,第一槽孔和第二槽孔组合形成过风空腔,过风空腔的位置与出风口的位置相对应。从出风口吹出的气流能够通过过风空腔吹至室内,以实现气温调节的功能。
10.进一步地,第一槽孔的形状与第二槽孔的形状相同,第一槽孔的面积与第二槽孔的面积相等。当第一槽孔和第二槽孔组合形成过风空腔时,第一槽孔与第二槽孔的分界线即为过风空腔的中心线,以便于加工制造,节约成本。
11.进一步地,第一风道壳体包括上侧板、下侧板和固定板,上侧板与下侧板相对设置于固定板的两端,且均与固定板固定连接,贯流风叶设置于上侧板和下侧板之间,直流电机安装于上侧板的顶部,出风口开设于固定板内。出风空腔内的气流能够在贯流风叶的作用下从出风口吹入室内。
12.进一步地,第一风道壳体设置有卡扣,第二风道壳体设置有卡槽,卡扣与卡槽卡接。以实现第一风道壳体与第二风道壳体的可拆卸连接,便于打开或者关闭出风空腔。
13.进一步地,第一前围板、第二前围板和后围板均呈弧形设置,第一前围板、第二前围板和后围板组合形成圆形空腔,第一风道壳体和第二风道壳体均设置于圆形空腔内。第一前围板和第二前围板均能够相对于后围板转动,以打开或者关闭圆形空腔。
14.进一步地,第一风道壳体和第二风道壳体组合形成蜗壳,蜗壳的前蜗舌设置于第一风道壳体上,蜗壳的后蜗舌设置于第二风道壳体上。前蜗舌和后蜗舌相对设置于蜗壳的两侧,前蜗舌和后蜗舌均用于对蜗壳内的空气流动方向进行引导,以使气流能够通过出风空腔并从出风口吹出到室内。
附图说明
15.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的立式空调在第一前围板打开时一个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16.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的立式空调在第一前围板打开时另一个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17.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的立式空调中第一前围板和第二前围板打开时的结构示意图;
18.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的立式空调中第一前围板和第二前围板组合形成过风空腔的结构示意图;
19.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的立式空调在第一前围板和第二前围板均打开时一个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20.图6是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的立式空调在第一前围板和第二前围板均打开时另一个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21.图7是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的立式空调中第一风道壳体和第二风道壳体打开时的结构示意图;
22.图8是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的立式空调中第一风道壳体和第二风道壳体卡接的结构示意图;
23.图9是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的立式空调中第一风道壳体和第二风道壳体合拢时的结构示意图。
24.附图标记说明:
25.100-立式空调;110-第一前围板;111-第一槽孔;112-第一板体;113-第一转动部;120-第二前围板;121-第二槽孔;122-第二板体;123-第二转动部;130-后围板;131-第一配合部;132-第二配合部;140-第一风道壳体;141-出风口;142-上侧板;143-下侧板;144-固定板;145-卡扣;150-第二风道壳体;151-卡槽;160-贯流风叶;170-直流电机;180-扫风叶片;190-出风空腔;200-圆形空腔;210-过风空腔;220-蜗壳;221-前蜗舌;222-后蜗舌。
具体实施方式
26.为使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为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做详细的说明。
27.实施例
28.请结合参照图1和图2,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立式空调100,用于调控室内气温。其能够减少拆装零件和拆装步骤,简化拆装过程,提高拆装效率,便于初步清洗,并且能够非常方便地进行深度清洗,提升用户体验。
29.需要说明的是,立式空调100竖直放置于室内,立式空调100能够向室内吹出热风或者冷风,以调节室内气温,立式空调100还能够向两侧旋转打开,以便于拆装和清洗。
30.立式空调100包括第一前围板110、第二前围板120、后围板130、第一风道壳体140、第二风道壳体150、贯流风叶160、直流电机170和扫风叶片180。后围板130的一端与第一前围板110铰接,第一前围板110能够相对于后围板130转动,后围板130的另一端与第二前围板120铰接,第二前围板120能够相对于后围板130转动。第一风道壳体140固定连接于第一前围板110的内侧,第一前围板110能够带动第一风道壳体140相对于后围板130转动,第二风道壳体150固定连接于第二前围板120的内侧,第二前围板120能够带动第二风道壳体150相对于后围板130转动。第一风道壳体140与第二风道壳体150可拆卸连接,且组合形成出风空腔190,出风空腔190用于供气流通过,第一风道壳体140和第二风道壳体150能够引导出风空腔190内的气流向室内吹出。第一前围板110能够带动第一风道壳体140相对于后围板130转动,以使第一风道壳体140与第二风道壳体150脱离,从而打开出风空腔190,使得第一风道壳体140的内壁暴露在外;第二前围板120能够在第一风道壳体140转动打开出风空腔190后相对于后围板130转动,以带动第二风道壳体150向外转动,从而使得第二风道壳体150的内壁暴露在外,进而实现立式空调100的拆装,便于清洗。
31.直流电机170和贯流风叶160均安装于第一风道壳体140上,直流电机170与贯流风叶160连接,贯流风叶160设置于出风空腔190内,直流电机170能够带动贯流风叶160转动,贯流风叶160能够将外界空气吸入出风空腔190以形成气流,在此过程中,气流会穿过设置在立式空调100内的蒸发器(图未示),以实现对气流的制冷或者制热功能。第一风道壳体140开设有与出风空腔190连通的出风口141,贯流风叶160能够带动气流从出风口141向室内吹出,以调节室内气温。扫风叶片180安装于出风口141内,扫风叶片180能够对出风方向进行调节。
32.值得注意的是,直流电机170、贯流风叶160和扫风叶片180均设置于第一风道壳体140上,在第一前围板110带动第一风道壳体140相对于后围板130转动的同时,直流电机170、贯流风叶160和扫风叶片180也会随着第一风道壳体140转动,当第一风道壳体140转动
至第一极限位置时,第一风道壳体140的内壁完全暴露在外,此时直流电机170、贯流风叶160和扫风叶片180也暴露在外,用户能够轻松地将直流电机170、贯流风叶160和扫风叶片180从第一风道壳体140上拆卸下来或者装上第一风道壳体140,方便快捷。另外,第二前围板120能够在第一风道壳体140打开后带动第二风道壳体150相对于后围板130转动,当第二风道壳体150转动至第二极限位置时,第二风道壳体150的内壁完全暴露在外。因此,通过转动第一前围板110和第二前围板120的方式能够方便快捷地打开第一风道壳体140和第二风道壳体150形成的出风空腔190,并且能够同步将安装于第一风道壳体140上的贯流风叶160、直流电机170和扫风叶片180带出,减少了拆装零件和拆装步骤,简化了拆装过程,提高了拆装效率,便于初步清洗,另外,还能够非常方便地将贯流风叶160、直流电机170和扫风叶片180从第一风道壳体140上拆卸下来,以进行深度清洗,提升用户体验。
33.本实施例中,立式空调100呈圆柱体状,第一前围板110、第二前围板120和后围板130均呈弧形设置,第一前围板110、第二前围板120与后围板130组合形成圆形空腔200,第一风道壳体140和第二风道壳体150均设置于圆形空腔200内,即出风空腔190设置于圆形空腔200内,第一前围板110和第二前围板120均能够相对于后围板130转动,以打开或者关闭圆形空腔200。具体地,第一前围板110与第一风道壳体140固定连接,第一前围板110打开或者关闭圆形空腔200时,第一风道壳体140同步打开或者关闭出风空腔190;第二前围板120与第二风道壳体150固定连接,第二前围板120打开或者关闭圆形空腔200时,第二风道壳体150同步打开或者关闭出风空腔190。
34.请结合参照图3和图4,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前围板110开设有第一槽孔111,第二前围板120开设有第二槽孔121,第一槽孔111和第二槽孔121组合形成过风空腔210,过风空腔210的位置与出风口141的位置相对应,从出风口141吹出的气流能够通过过风空腔210吹至室内,以实现气温调节的功能。
35.本实施例中,第一前围板110的形状与第二前围板120的形状相同,即第一前围板110的弧长与第二前围板120的弧长相等,第一前围板110的高度与第二前围板120的高度相等,第一槽孔111的形状与第二槽孔121的形状相同,第一槽孔111的面积与第二槽孔121的面积相等,当第一槽孔111和第二槽孔121组合形成过风空腔210时,第一槽孔111与第二槽孔121的分界线即为过风空腔210的中心线,以便于加工制造,节约成本。但并不仅限于此,在其它实施例中,第一槽孔111的形状与第二槽孔121的形状不同,第一槽孔111的面积可以大于第二槽孔121的面积,也可以小于第二槽孔121的面积。
36.请结合参照图5和图6,本实施例中,第一前围板110与后围板130铰接的轴线和第二前围板120与后围板130铰接的轴线平行设置,即第一风道壳体140相对于后围板130转动的轴线与第二风道壳体150相对于后围板130转动的轴线平行设置,以便于实现第一风道壳体140和第二风道壳体150的分离或者合拢,从而打开或者关闭出风空腔190。具体地,第一前围板110与后围板130铰接的轴线沿竖直方向延伸,即第一前围板110能够以竖直方向为轴向相对于后围板130转动,在转动过程中带动第一风道壳体140脱离第二风道壳体150,且打开出风空腔190。第一前围板110与后围板130铰接的轴线沿竖直方向延伸,即第二前围板120能够以竖直方向为轴向相对于后围板130转动,在转动过程中带动第二风道壳体150打开出风空腔190。另外,贯流风叶160的轴向也为竖直方向,贯流风叶160的轴线与第一前围板110相对于后围板130转动的轴线平行间隔设置,以便于进行贯流风叶160与第一风道壳
体140之间的拆装。但并不仅限于此,在其它实施例中,后围板130与第一前围板110铰接的轴线也可以倾斜于竖直方向延伸,此时后围板130与第二前围板120铰接的轴线倾斜于竖直方向延伸,后围板130与第一前围板110铰接的轴线还可以沿水平方向延伸,此时后围板130与第二前围板120铰接的轴线沿水平方向延伸,对后围板130与第一前围板110铰接的轴线的延伸方向不作具体限定。
37.第一前围板110包括第一板体112和第一转动部113。第一风道壳体140固定连接于第一板体112上,第一风道壳体140设置于第一板体112的内侧,第一板体112能够带动第一风道壳体140运动。第一板体112与第一转动部113固定连接,本实施例中,第一板体112与第一转动部113一体成型,以提高连接强度。后围板130设置有第一配合部131,第一转动部113与第一配合部131转动配合,以使第一板体112能够相对于后围板130转动,从而实现第一风道壳体140打开或者关闭出风空腔190的功能。
38.本实施例中,第一转动部113为转轴,第一配合部131为安装筒,转轴伸入安装筒内,且能够相对于安装筒转动。安装筒能够对转轴进行限位,防止转轴脱离安装筒,转轴与安装筒的轴向相同,且均为竖直方向。但并不仅限于此,在其它实施例中,第一转动部113为安装筒,第一配合部131为转轴,转轴伸入安装筒,且与安装筒转动配合,同样能够实现第一前围板110相对于后围板130转动的功能。
39.需要说明的是,第一转动部113和第一配合部131的数量均为多个,多个第一转动部113同轴设置,每个第一转动部113与一个第一配合部131配合。多个第一转动部113同轴设置,且间隔设置于第一前围板110上,第一前围板110能够同时通过多个第一转动部113与多个第一配合部131的一一配合相对于后围板130转动。多个第一转动部113能够提高第一前围板110转动的精度,以保证第一前围板110能够以竖直方向为轴向进行转动。本实施例中,第一转动部113和第一配合部131的数量均为两个,两个第一转动部113相对设置于第一前围板110的两端,但并不仅限于此,在其它实施例中,第一转动部113和第一配合部131的数量可以均为三个,还可以均为四个,对第一转动部113和第一配合部131的数量不作具体限定。
40.第二前围板120包括第二板体122和第二转动部123。第二风道壳体150固定连接于第二板体122上,第二风道壳体150设置于第二板体122的内侧,第二板体122能够带动第二风道壳体150运动。第二板体122与第二转动部123固定连接,本实施例中,第二板体122与第二转动部123一体成型,以提高连接强度。后围板130设置有第二配合部132,第二转动部123与第二配合部132转动配合,以使第二板体122能够相对于后围板130转动,从而实现第二风道壳体150打开或者关闭出风空腔190的功能。
41.本实施例中,第二转动部123为转轴,第二配合部132为安装筒,转轴伸入安装筒内,且能够相对于安装筒转动。安装筒能够对转轴进行限位,防止转轴脱离安装筒,转轴与安装筒的轴向相同,且均为竖直方向。但并不仅限于此,在其它实施例中,第二转动部123为安装筒,第二配合部132为转轴,转轴伸入安装筒,且与安装筒转动配合,同样能够实现第二前围板120相对于后围板130转动的功能。
42.需要说明的是,第二转动部123和第二配合部132的数量均为多个,多个第二转动部123同轴设置,每个第二转动部123与一个第二配合部132配合。多个第二转动部123同轴设置,且间隔设置于第二前围板120上,第二前围板120能够同时通过多个第二转动部123与
多个第二配合部132的一一配合相对于后围板130转动。多个第二转动部123能够提高第二前围板120转动的精度,以保证第二前围板120能够以竖直方向为轴向进行转动。本实施例中,第二转动部123和第二配合部132的数量均为两个,两个第二转动部123相对设置于第二前围板120的两端,但并不仅限于此,在其它实施例中,第二转动部123和第二配合部132的数量可以均为三个,还可以均为四个,对第二转动部123和第二配合部132的数量不作具体限定。
43.请结合参照图7、图8和图9,第一风道壳体140包括上侧板142、下侧板143和固定板144。上侧板142与下侧板143相对设置于固定板144的两端,且均与固定板144固定连接,本实施例中,上侧板142、固定板144和下侧板143一体成型,以提高连接强度。上侧板142、固定板144、下侧板143以及第二风道壳体150组合形成出风空腔190,贯流风叶160设置于上侧板142和下侧板143之间,即设置于出风空腔190内,贯流风叶160能够将空气吸入出风空腔190或者吹出出风空腔190。直流电机170安装于上侧板142的顶部,以便于安装和拆卸。出风口141开设于固定板144内,出风空腔190内的气流能够在贯流风叶160的作用下从出风口141吹入室内。固定板144与第一前围板110固定连接,第一前围板110能够带动固定板144相对于后围板130转动,从而带动整个第一风道壳体140相对于后围板130转动。
44.本实施例中,第一风道壳体140设置有卡扣145,第二风道壳体150设置有卡槽151,卡扣145与卡槽151卡接,以实现第一风道壳体140与第二风道壳体150的可拆卸连接,便于打开或者关闭出风空腔190。卡扣145卡接于卡槽151内,卡扣145能够在外界压力作用下与卡槽151脱离,卡扣145还能够在自身弹力作用下与卡槽151卡接。但并不仅限于此,在其它实施例中,第一风道壳体140设置有卡槽151,第二风道壳体150设置有卡扣145,卡扣145与卡槽151配合,同样能够实现第一风道壳体140与第二风道壳体150的可拆卸连接。
45.具体地,卡扣145设置于第一风道壳体140的顶部,且位于第一风道壳体140靠近第二风道壳体150的一侧的边缘,卡槽151设置于第二风道壳体150的顶部,且位于第二风道壳体150靠近第一风道壳体140的一侧的边缘。当第一风道壳体140与第二风道壳体150合拢关闭出风空腔190时,卡扣145卡接于卡槽151内,以固定第一风道壳体140和第二风道壳体150的相对位置,防止第一风道壳体140脱离第二风道壳体150,从而固定第一前围板110与后围板130的相对位置,进而固定第一前围板110和第二前围板120的相对位置,此时立式空调100能够正常工作。当第一风道壳体140与第二风道壳体150分离打开出风空腔190时,卡扣145从卡槽151中脱离,此时第一风道壳体140能够在第一前围板110的带动下以竖直方向为轴向进行转动,第二风道壳体150能够在第二前围板120的带动下以竖直方向为轴向进行转动,从而使得第一风道壳体140和第二风道壳体150的内壁暴露在外,便于进行拆装和清洗。
46.本实施例中,第一风道壳体140和第二风道壳体150组合形成蜗壳220,蜗壳220的前蜗舌221设置于第一风道壳体140上,蜗壳220的后蜗舌222设置于第二风道壳体150上,前蜗舌221和后蜗舌222相对设置于蜗壳220的两侧,前蜗舌221和后蜗舌222均用于对蜗壳220内的空气流动方向进行引导,以使气流能够通过出风空腔190并从出风口141吹出到室内。具体地,蜗壳220沿一竖直平面拆分形成第一风道壳体140和第二风道壳体150,第一风道壳体140和第二风道壳体150能够相互远离或者靠近,以打开或者关闭出风空腔190。
47.当需要打开立式空调100进行清洗时,首先将卡扣145从卡槽151内拆出,使得卡扣145与卡槽151脱离,随后将第一前围板110相对于后围板130向外转动,以打开圆形空腔
200,在此过程中,第一风道壳体140在第一前围板110的带动下向外转动,且远离第二风道壳体150,第一风道壳体140与第二风道壳体150分离,以打开出风空腔190,使得第一风道壳体140的内壁暴露在外,便于对第一风道壳体140上的直流电机170、贯流风叶160和导流叶片进行拆装,方便清洗,接着将第二前围板120相对于后围板130向外转动,同时带动第二风道壳体150相对于后围板130向外转动,且远离第一风道壳体140,以使第二风道壳体150的内壁暴露在外,便于进行清洗。
48.清洗完成后,首先将第二前围板120相对于后围板130向内转动,第二风道壳体150在第二前围板120的带动下也向内转动,且靠近第一风道壳体140,随后将第一前围板110相对于后围板130向内转动,第一风道壳体140在第一前围板110的带动下也向内转动,且靠近第二风道壳体150,当第一风道壳体140与第二风道壳体150抵持时,出风空腔190关闭,此时第一前围板110与第二前围板120抵持,圆形空腔200同步关闭,与此同时,卡扣145卡接于卡槽151内,以固定第一风道壳体140和第二风道壳体150相对位置,从而固定第一前围板110和第二前围板120的相对位置,完成立式空调100的安装。
49.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的立式空调100,后围板130的一端与第一前围板110铰接,另一端与第二前围板120铰接,第一风道壳体140固定连接于第一前围板110的内侧,第二风道壳体150固定连接于第二前围板120的内侧,第一风道壳体140与第二风道壳体150可拆卸连接,且组合形成出风空腔190,直流电机170和贯流风叶160均安装于第一风道壳体140上,直流电机170与贯流风叶160连接,贯流风叶160设置于出风空腔190内,第一风道壳体140开设有与出风空腔190连通的出风口141,扫风叶片180安装于出风口141内,第一前围板110能够带动第一风道壳体140相对于后围板130转动,以使第一风道壳体140与第二风道壳体150脱离,从而打开出风空腔190,第二前围板120能够带动第二风道壳体150相对于后围板130转动。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提供的立式空调100由于采用了分别铰接于后围板130两端的第一前围板110和第二前围板120,所以能够通过转动第一前围板110和第二前围板120的方式打开第一风道壳体140和第二风道壳体150形成的出风空腔190,并且能够同步将安装于第一风道壳体140上的贯流风叶160、直流电机170和扫风叶片180带出,减少拆装零件和拆装步骤,简化拆装过程,提高拆装效率,便于初步清洗,并且能够非常方便地进行深度清洗,提升用户体验。
50.虽然本发明披露如上,但本发明并非限定于此。任何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均可作各种更动与修改,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当以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为准。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