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压缩机泵体组件、压缩机和空调系统的制作方法

2022-02-19 22:40:5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技术属于空调系统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压缩机泵体组件、压缩机和空调系统。


背景技术:

2.为实现大的制冷量,旋转式压缩机泵体采用双缸或多缸结构,且通常采用四排气结构,如图6所示,即上下法兰均设有排气孔,每一个气缸的上下端面均设置有排气口,两个气缸之间有两个隔板,两个隔板也均设置有排气孔,能加大排气通道,使压缩机减小压缩机的排气损失。
3.但是,双缸压缩机在高频工况下,压缩机冷量进一步增大,常规的四排气双隔板结构的排气通道仍然不足:隔板形成的中间腔容积小,仍存在压缩机排气不顺畅、排气损失大、压缩机振动和噪音大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4.因此,本技术提供一种压缩机泵体组件、压缩机和空调系统,能够解决现有技术中双缸压缩机在高频工况下,压缩机冷量进一步增大,常规的四排气双隔板结构的排气通道仍然不足,仍存在压缩机排气不顺畅、排气损失大的问题。
5.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压缩机泵体组件,包括:
6.隔板组件,包括第一隔板和第二隔板,所述第一隔板和所述第二隔板为相邻接触设置;在所述第一隔板和所述第二隔板相结合的相对侧上,所述第一隔板设有第一凹槽,所述第二隔板设有第二凹槽,构成隔板腔;
7.所述隔板腔的容积设为v1,所述压缩机的排气量设为v2,满足1.8≤v1/v2≤5。
8.可选地,所述第一隔板和所述第二隔板上均设有螺纹孔,两者通过螺钉连接。
9.可选地,所述第一隔板和所述第二隔板上均设有相互贯通的排气通孔,用于导通所述隔板组件的两侧。
10.根据本技术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压缩机,包括如上所述的压缩机泵体组件。
11.可选地,所述第一凹槽的横截面积为s1,所述第二凹槽的横截面积为s2,所述压缩机包括有壳体,所述壳体内腔的横截面积为s3,满足0.3≤s1/s3≤0.6,0.3≤s2/s3≤0.6。
12.可选地,所述隔板组件上设有至少两个油流通道,所有所述油流通道的总面积为s,满足s/s3≥0.3。
13.可选地,所述油流通道与所述第一凹槽和所述第二凹槽为间隔设置。
14.可选地,所述油流通道设在所述隔板组件的外周缘处。
15.可选地,所述油流通道的横截面形状包括圆弧形或v形。
16.根据本技术的再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空调系统,包括如上所述的压缩机泵体组件或如上所述的压缩机。
17.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压缩机泵体组件,包括:隔板组件,包括第一隔板和第二隔板,
所述第一隔板和所述第二隔板为相邻接触设置;在所述第一隔板和所述第二隔板相结合的相对侧上,所述第一隔板设有第一凹槽,所述第二隔板设有第二凹槽,构成隔板腔;所述隔板腔的容积设为v1,所述压缩机的排气量设为v2,满足1.8≤v1/v2≤5。
18.本技术在对隔板腔的容积与压缩机排气量做出预设的比值范围,能极大化开设隔板腔的容积,使压缩机在高频工况下运行,排气更加顺畅,达到减少排气阻力,提高压缩机泵体的运行效率。
附图说明
19.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的压缩机泵体组件的剖视图;
20.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的隔板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21.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的第一隔板的结构示意图;
22.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的第二隔板的结构示意图;
23.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的排气通孔的示意图;
24.图6为传统压缩机泵体组件的剖视图;
25.图7为本技术实施例与传统技术的压缩机的压力脉动频谱图;
26.图8为本技术实施例的压缩机的cop曲线图。
27.附图标记表示为:
28.1、上法兰;2、上气缸;3、第一隔板;31、螺纹孔;4、第二隔板;41、螺纹孔;5、下气缸;6、下法兰;7、曲轴;8、下法兰排气孔;9、下滚子;10、第二隔板排气孔;11、第一隔板排气孔;12、上滚子;13、上法兰排气孔;14、排气通孔。
具体实施方式
29.结合参见图1至图5以及图7和8所示,根据本技术的实施例,一种压缩机泵体组件,包括:
30.隔板组件,包括第一隔板3和第二隔板4,所述第一隔板3和所述第二隔板4为相邻接触设置;在所述第一隔板3和所述第二隔板4相结合的相对侧上,所述第一隔板3设有第一凹槽,所述第二隔板4设有第二凹槽,构成隔板腔;
31.所述隔板腔的容积设为v1,所述压缩机的排气量设为v2,满足1.8≤v1/v2≤5。
32.本技术在对隔板腔的容积与压缩机排气量做出预设的比值范围,能极大化开设隔板腔的容积,使压缩机在高频工况下运行,排气更加顺畅,达到减少排气阻力,提高压缩机泵体的运行效率。
33.通过研究发现,通过扩大两隔板的中间腔容积v1,控制v1/v2的值,使其满足1.8≤v1/v2≤5,能有效解决旋转式压缩机在高频工况下的排气不顺畅、排气阻力大的问题。
34.如图8所示,为190hz的工况下,v1/v2的比值为1.7~5时压缩机的cop曲线。通过控制v1/v2的值,有利于压缩机顺畅排气,有效提高压缩机在高频工况下的性能。
35.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隔板3和所述第二隔板4上均设有螺纹孔,两者通过螺钉连接。
36.如图2

4所示,在第一隔板3设有螺纹孔31,第二隔板4上设有螺纹孔41,具体的均为四个,通过四颗螺钉预装上隔板和下隔板,将第一隔板3和第二隔板4连接成隔板组件,便
于隔板组件整体在压缩机中的装配。
37.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隔板3和所述第二隔板4上均设有相互贯通的排气通孔14,用于导通所述隔板组件的两侧。
38.排气通孔14可通过隔板腔,或与隔板腔为间隔设置。如图3和图4的排气通孔14在隔板腔内,图5所示排气通孔14在隔板腔外,具体为对于上下法兰结构的双缸压缩机中,下法兰6排出的气体也可以不排到隔板腔,仅从隔板上的孔通过,排气孔的个数和形状不限制。
39.根据本技术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压缩机,包括如上所述的压缩机泵体组件。
40.如图1所示,压缩机泵体结构示意图,主要包括上法兰1、上气缸2、隔板组件、下气缸5、下法兰6、曲轴7、下滑片、下滚子9、上滑片和上滚子12,上法兰1上设有上法兰排气孔13,下法兰6上设有下法兰排气孔8。
41.隔板组件包括第一隔板3和第二隔板4,第一隔板3为上隔板,第二隔板4为下隔板,第一隔板3和第二隔板4相邻设置,第一隔板3位于上气缸2的下方,第二隔板4位于下气缸5的上方,在第二隔板4上设有第二隔板排气孔10,第一隔板3上设有一个第一隔板排气孔11,同时分别增加安装排气阀片等零件的阀座槽,并极大化开设隔板凹腔,使旋转式压缩机在高频工况下排气更加顺畅,减小排气阻力,提高压缩机泵体效率。
42.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凹槽的横截面积为s1,所述第二凹槽的横截面积为s2,所述压缩机包括有壳体,所述壳体内腔的横截面积为s3,满足0.3≤s1/s3≤0.6,0.3≤s2/s3≤0.6。
43.通过增加两个隔板的厚度能够实现v1/v2的值,但当隔板的厚度增加到一定程度时,导致曲轴7两个偏心部的跨距增大,容易产生弯曲变形,降低了压缩机的可靠性。经研究发现,通过控制s1/s3和s1/s2的值,使其满足0.3≤s1/s3≤0.6,0.3≤s2/s3≤0.6,能有效减轻由于曲轴7两个偏心部之间的跨距大引起的可靠性低的问题。
44.如图7所示,当v1/v2的值为2.5,s1/s3的值为0.41,s2/s3的值为0.43,(s4 s5)/s3的值为0.35时,本发明和现有技术的压力脉动频谱(600

2000hz)对比结果如图8所示。对比现有技术,本技术的压力脉动小,能够实现双缸压缩机在高频工况下顺畅排气。
45.在一些实施例中,隔板组件上设有至少两个油流通道,所有所述油流通道的总面积为s,满足s/s3≥0.3。
46.若使得隔板组件为同时满足v1/v2、s1/s3和s2/s3的值,相较于常规四排气结构,这样隔板组件径向尺寸变大,减小了隔板组件外围与壳体形成的流体域的油流通截面积;本技术通过在隔板组件开设油流通道,从而增大隔板组件外围油流通的截面积。如图2至5所示,隔板组件的的两侧都设有油流通道,一个油流通道的横截面积为s4,另一个为s5,经研究发现,通过控制(s4 s5)/s3的值,使其满足(s4 s5)/s3≥0.3,油流通截面积增大,减少隔板径向尺寸扩大对油流通的不利影响,从而保证油路循环顺畅。
47.在一些实施例中,油流通道与所述第一凹槽和所述第二凹槽为间隔设置。所述油流通道设在所述隔板组件的外周缘处。
48.油流通道的具体设置方式,为隔板组件的外周缘,且与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为间隔设置。
49.在一些实施例中,油流通道的横截面形状包括圆弧形或v形。
50.为增大隔板组件外围油流通道的截面积,隔板组件开设了圆形槽,也可以通过设置v形槽或者v形槽和圆形槽的组合来实现,油流通道截面的形状不限制。
51.根据本技术的再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空调系统,包括如上所述的压缩机泵体组件或如上所述的压缩机。
52.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容易理解的是,在不冲突的前提下,上述各实施方式可以自由地组合、叠加。
53.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技术,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以上所述仅是本技术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技术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变型,这些改进和变型也应视为本技术的保护范围。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