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挂扇的制作方法

2022-02-19 18:11:51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挂扇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挂扇。


背景技术:

2.在炎热的天气或环境下,为缓解高温、闷热,空气不流通带来的不适,人们通常会使用挂扇等电器来带动空气流动,从而提升人体舒适度,市面上常见的挂扇,通常体积较大,只能挂在墙壁等地方使用,在一些特殊的环境下,如办公室等个人空间较小的环境中,体积较大的挂扇通常占用空间较大,不适合使用,用户体验差。


技术实现要素:

3.有鉴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用户体验较好的挂扇。
4.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挂扇,所述挂扇包括壳体、导风结构和风扇组件。所述壳体包括环形的第一侧壁结构、套设于所述第一侧壁结构外围的环形的第二侧壁结构、连接于所述第一侧壁结构和所述第二侧壁结构之间的连接部和与所述连接部相对设置的延伸部,所述第一侧壁结构、所述第二侧壁结构、所述连接部和所述延伸部还用于围成挂扇收纳腔、与所述挂扇收纳腔连通的环形风道、与所述环形风道连通的进风口和出风口,所述出风口为环形出风口或者包括多个对应所述环形风道环形排列的子出风口;所述导风结构位于所述环形风道中;所述风扇组件位于所述挂扇收纳腔中,用于将所述进风口的风吹向所述环形风道,使得所述导风结构进一步将所述环形风道的风导向所述出风口吹出。
5.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挂扇,通过设置所述风扇组件,可以将所述进风口的风吹向所述环形风道后从所述出风口吹出,达到降温,使人体舒适的目的,并且,环形的所述第一侧壁结构、套设于所述第一侧壁结构外围的环形的第二侧壁结构和连接所述第一侧壁结构和所述第二侧壁结构之间的所述连接部及所述延伸部,可以形成收纳所述风扇组件、所述环形风道的所述挂扇收纳腔,使所述风扇组件包裹于所述壳体内部,使所述挂扇在使用时更加安全,噪音更小,且整个所述挂扇的结构更加简洁,占用空间更小,同时,所述出风口为环形出风口或者包括多个对应所述环形风道环形排列的子出风口,可以使所述挂扇的出风更加接近自然风,使用户使用时体感更加舒适,用户体验更佳,还可以使灰尘、杂物等异物不易从所述出风口进入所述挂扇内部,保障了所述挂扇工作时的安全性。另外,所述挂扇还设有导风结构,可以对所述风扇组件的出风进行导风,提高所述挂扇的出风效率。
6.在其中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导风结构包括多个导风件,多个所述导风件依次沿远离所述风扇组件的方向排列,且多个所述导风件与所述出风口的距离沿远离所述风扇组件的方向逐渐增大。通过设置多个所述导风件,且多个所述导风件与所述出风口的距离沿远离所述风扇组件的方向逐渐增大,可以使导风更加均匀,减小导风过程中的风量损失,提高导风效率。
7.在其中的一个实施例中,每个所述导风件呈l形,包括靠近所述风扇组件的第一连
接段、靠近所述出风口的第二连接段和连接于所述第一连接段和所述第二连接段之间的弧形段,所述第一连接段用于将所述风扇组件的风导向所述弧形段和所述第二连接段,所述弧形段和所述第二连接段用于将所述风扇组件的风进一步导向所述出风口。通过设置所述导风件呈l形,使所述第一连接段可以将所述风扇组件的出风进行引导,然后通过所述弧形段进行转向,再由所述第二连接段引导后,使所述风扇组件的出风可以吹向所述出风口,同时,所述弧形段可以在对出风进行转向时,减小转向过程中的风量损失,提高导风效率。
8.在其中的一个实施例中,多个所述导风件包括从邻近所述出风口到远离所述出风口的方向依次排列的第一导风件、第二导风件和第三导风件,所述环形风道包括对应所述风扇组件的进风道和对应所述出风口且与所述进风道连通的出风道;所述第一连接段的延伸方向和所述第二连接段的延伸方向相互垂直,所述进风道的进风方向与所述出风道的出风方向垂直;所述进风道包括所述第一导风件的所述第一连接段和所述延伸部界定的第一进风子通道、所述第一导风件的所述第一连接段和所述第二导风件的所述第一连接段界定的第二进风子通道和所述第二导风件的所述第一连接段和所述第三导风件的所述第一连接段界定的第三进风子通道;所述出风道包括所述第一导风件的所述第二连接段、和所述延伸部界定的第一出风子通道、所述第一导风件的所述第二连接段、和所述第二导风件的所述第二连接段界定的第二出风子通道、以及所述第二导风件的所述第二连接段和所述第三导风件的所述第二连接段界定的第三出风子通道。通过所述第一连接段的延伸方向和所述第二连接段的延伸方向相互垂直,所述进风道的进风方向与所述出风道的出风方向垂直,可以使所述环形风道内的风经由所述导风件进行转向后吹出所述出风口,同时,通过设置所述第一导风件、所述第二导风件和所述第三导风件,将所述进风道和所述出风道划分为所述第一进风子通道、所述第二进风子通道、所述第三进风子通道和所述第一出风子通道、所述第二出风子通道、所述第三出风子通道,可以使所述风扇组件的出风在所述环形风道的所述进风道处分为多股分别吹入所述第一进风子通道、所述第二进风子通道、所述第三进风子通道,并分别经由所述第一出风子通道、所述第二出风子通道、所述第三出风子通道从所述出风口吹出,每股出风相互平行、互相隔离,可以减小风量损耗,提高所述挂扇的出风效率。
9.在其中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进风口包括第一进风口和第二进风口,所述第一进风口与所述第二进风口分别与所述环形风道的相对设置的两端连通,所述风扇组件包括第一风扇组件和第二风扇组件,所述挂扇收纳腔包括位于所述环形风道两端且分别与所述环形风道连通的第一挂扇收纳腔和第二挂扇收纳腔:所述第一进风口与所述第一挂扇收纳腔连通,所述第一风扇组件位于所述第一挂扇收纳腔且对应所述第一进风口;所述第二进风口与所述第二挂扇收纳腔连通,所述第二风扇组件位于所述第二挂扇收纳腔且对应所述第二进风口。通过设置所述第一进风口和所述第二进风口,且分别与所述第一风扇组件和所述第二风扇组件向对应,使进风效率更高,进风更加均匀,进而提升所述挂扇的出风效率。
10.在其中的一个实施例中,多个所述导风件划分为第一导风组件和第二导风组件,每个导风组件均包括多个所述导风件,所述第一导风组件对应所述第一风扇组件设置,用于将所述第一风扇组件的风导向所述出风口吹出,所述第一导风组件的多个所述导风件沿远离所述第一风扇组件的方向依次排列,且所述第一导风组件的多个所述导风件与所述出风口的距离沿远离所述第一风扇组件的方向逐渐增大,所述第一导风组件的多个所述导风
件排列在一条直线上;所述第二导风组件对应所述第二风扇组件设置,用于将所述第二风扇组件的风导向所述出风口吹出,所述第二导风组件的多个所述导风件沿远离所述第二风扇组件的方向依次排列,且所述第二导风组件的多个所述导风件与所述出风口的距离沿远离所述第二风扇组件的方向逐渐增大;所述第二导风组件的多个所述导风件排列在一条直线上。通过设置所述第一导风组件和所述第二导风组件,可以均匀导风,且每个所述导风件引导的风之间互不影响,提高导风效率。
11.在其中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壳体还包括第一间隔板,所述第一间隔板位于所述第一导风组件和所述第二导风组件之间;所述壳体还包括第二间隔板,所述第二间隔板与所述第一间隔板相交,所述壳体具有长度方向,所述第二间隔板沿所述长度方向延伸,所述第一导风组件和所述第二导风组件位于所述第二间隔板和所述出风口之间;所述第一间隔板和所述第二间隔板垂直相交且围成靠近所述出风口且对应所述第一风扇组件的第一矩形区域以及围成靠近所述出风口且对应所述第二风扇组件的第二矩形区域,所述第一导风组件的多个所述导风件位于所述第一矩形区域中,且沿着所述第一矩形区域的对角线排列,所述第二导风组件的多个所述导风件位于所述第二矩形区域中,且沿着所述第二矩形区域的对角线排列。通过设置所述第一间隔板和所述第二间隔板,可以有效隔离所述第一导风组件及所述第二导风组件的导风,使导风更加均匀,同时,多个所述导风件在所述第一矩形区域和所述第二矩形区域内沿对角线排列,也可以使导出的风更加均匀,进一步提升导风效率。
12.在其中的一个实施例中,多个所述导风件连接于所述第一侧壁结构靠近所述第二侧壁结构的一侧;所述第一间隔板和所述第二间隔板连接于所述第一侧壁结构靠近所述第二侧壁结构的一侧。通过设置所述导风件、所述第一间隔板和所述第二间隔板连接于所述第一侧壁结构靠近所述第二侧壁结构的一侧,可以更加贴合所述风扇组件的出风,使导风效率更高。
13.在其中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导风组件和所述第二导风组件的数量均包括两个,所述第一间隔板和所述第二间隔板的数量也均包括两个,所述壳体包括宽度方向,两个所述第一导风组件相对设置且沿所述宽度方向排列,两个所述第二导风组件相对设置且沿所述宽度方向排列,两个所述第一间隔板和所述第二间隔板相对设置且沿所述宽度方向排列,两个所述第一导风组件均对应所述第一风扇组件设置,两个所述第二风扇组件均对应所述第二风扇组件设置。通过设置两个所述第一导风组件、所述第二导风组件、所述第一间隔板和所述第二间隔板,可以将所述风扇组件的出风按区域进行导风,使导出的风更加均匀,提升导风效率。
14.在其中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壳体还包括导风板,所述导风板包括位于所述挂扇收纳腔的第一部分和连接所述第一部分且延伸至所述环形风道的第二部分,所述第一部分环设于所述风扇组件外围,所述风扇组件包括涡轮风机和连接所述涡轮风机的驱动件,所述涡轮风机的风扇轴的延伸方向垂直于所述壳体的长度方向;所述第一进风口包括位于所述第二侧壁结构上且相对设置的第一子进风口和第二子进风口,所述涡轮风机的两相对设置的进风侧分别对应所述第一子进风口和所述第二子进风口。通过设置所述导风板,可以将所述风扇组件的出风进行聚集后引导至所述环形风道内,减小所述风扇组件的出风在出风过程中的损失,同时,设置所述第一子进风口和所述第二子进风口可以提高所述风扇组
件的进风效率。
15.在其中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挂扇还包括风扇固定件,所述驱动件靠近所述第二子进风口安装在所述第二侧壁结构上,所述风扇固定件设置于所述涡轮风机靠近所述第一子进风口的一侧,所述风扇固定件包括主体部分和延伸部分,所述主体部分具有贯穿的通风口,所述延伸部分朝向所述环形风道所在的一侧延伸且用于导引所述涡轮风机的出风;所述导风板连接在所述第二侧壁结构上;所述第一子进风口安装有进风罩板,所述进风罩板上设置有多个环设排列的第一进风孔;所述第二子进风口包括多个环设排列的第二进风孔。通过设置风扇固定件可以加固所述风扇组件在工作时的稳定性,同时,所述延伸部分可以与所述导风板的所述第二部分一同将所述涡轮风机的出风引导至所述环形风道,减小出风过程中的风量损失,提高出风效率,另外,所述第一子进风口安装有进风罩板,所述进风罩板上设置有多个环设排列的第一进风孔;所述第二子进风口设有多个环设排列的第二进风孔可以使灰尘、头发等异物不会从所述第一子进风口和所述第二子进风口进入所述挂扇内部,也避免用户的手指不慎进入所述挂扇内部引起受伤,保障了所述挂扇的工作安全和使用者的使用安全。
16.在其中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延伸部连接所述第二侧壁结构远离所述连接部的一端,所述延伸部远离所述第二侧壁结构的一端与所述第一侧壁结构远离所述连接部的一端围成所述出风口,所述出风口为朝向所述连接部所在一侧出风的缝隙式出风口;所述延伸部为朝向远离所述连接部一侧凸起的凸起结构,且所述延伸部远离所述第二侧壁结构的一端位于所述第一侧壁结构内侧;所述第一侧壁结构还围成中空的出风通道,所述出风口的出风经由所述出风通道从所述连接部所在的一侧吹出;所述第一侧壁结构包括沿所述壳体的长度方向延伸且相对设置的两个外表面,所述两个外表面均为平面;且所述两个外表面之间的距离沿所述延伸部至所述连接部的方向逐渐增大。通过设置所述出风口为朝向所述连接部所在一侧出风的缝隙式出风口,可以起到对出风进行最大限度的压缩的作用,并能使得所述环形风道邻近所述出风口部分的气压大于所述出风口外部的气压,从而形成负压将所述环形风道中的出风压向所述出风口,使出风速度更快,提高所述挂扇的出风效率,同时,所述第一侧壁结构还围成中空的出风通道,所述两个外表面均为平面;且所述两个外表面之间的距离沿所述延伸部至所述连接部的方向逐渐增大,可以使所述出风口的出风在所述出风通道集中后加速从所述连接部所在的一侧吹出,使出风更加快速、精准、集中,从而达到快速降温的目的,提高所述挂扇的出风效率。
17.在其中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挂扇还包括固定件,连接于所述壳体上,用于将所述挂扇固定在外部物体上;所述固定件包括第一固定件和第二固定件,所述第一固定件连接所述第二侧壁结构,所述第二固定件连接所述第二侧壁结构,所述第一固定件和所述第二固定件用于夹持所述外部物体的两侧;所述第一固定件和所述第二固定件中的至少一个转动连接于所述第二侧壁结构上。通过设置所述第一固定件和所述第二固定件,可以使所述挂扇固定在如电脑、平板等外部物品上,便于用户使用,扩大了所述挂扇的使用范围,用户体验更佳,同时,所述第一固定件和所述第二固定件夹持所述外部物体的两侧,可以增加所述挂扇与外部物体固定的稳定性,保障了所述挂扇工作时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并且,所述第一固定件和所述第二固定件中的至少一个转动连接于所述第二侧壁结构上,可以通过转动所述第一固定件和所述第二固定件中的至少一个对所述挂扇进行固定和摘取,便于用户使
用,用户体验更佳。
附图说明
18.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19.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挂扇的立体图。
20.图2是图1所示挂扇的另一角度的立体图。
21.图3是图1所示挂扇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22.图4是图1所示挂扇的另一角度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23.图5是图1所示挂扇的剖视图。
24.图6是图1所示挂扇的另一角度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25.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6.在本实用新型中,术语“上”、“下”、“左”、“右”、“前”、“后”、“顶”、“底”、“内”、“外”、“中”、“竖直”、“水平”、“横向”、“纵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这些术语主要是为了更好地描述本实用新型及其实施例,并非用于限定所指示的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必须具有特定方位,或以特定方位进行构造和操作。
27.并且,上述部分术语除了可以用于表示方位或位置关系以外,还可能用于表示其他含义,例如术语“上”在某些情况下也可能用于表示某种依附关系或连接关系。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这些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28.此外,术语“安装”、“设置”、“设有”、“连接”、“相连”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可拆卸连接,或整体式构造;可以是机械连接,或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或者是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又或者是两个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之间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29.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主要是用于区分不同的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具体的种类和构造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并非用于表明或暗示所指示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的相对重要性和数量。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为两个或两个以上。
30.请参阅图1

图4,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挂扇1的立体图,图2是图1所示挂扇1的另一角度的立体图,图3是图1所示挂扇1的立体分解示意图,图4是图1所示挂扇1的另一角度的立体分解示意图。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挂扇1,所述挂扇1包括壳体10、导风结构30和风扇组件40。
31.其中,所述壳体10包括环形的第一侧壁结构11、套设于所述第一侧壁结构11外围的环形的第二侧壁结构12、连接于所述第一侧壁结构11和所述第二侧壁结构12之间的连接
部13和与所述连接部13相对设置的延伸部14,所述第一侧壁结构11、所述第二侧壁结构12、所述连接部13和所述延伸部14还用于围成挂扇收纳腔15、与所述挂扇收纳腔15连通的环形风道16、与所述环形风道16连通的进风口17和出风口18,所述出风口18为环形出风口或者包括多个对应所述环形风道16环形排列的子出风口;所述导风结构30位于所述环形风道16中;所述风扇组件40位于所述挂扇收纳腔15中,用于将所述进风口17的风吹向所述环形风道16,使得所述导风结构30进一步将所述环形风道16的风导向所述出风口18吹出。可以理解,收容在所述壳体10内的所述风扇组件40,在工作时可以将所述挂扇1外部的风从所述进风口17吹入所述环形风道16,然后所述风扇组件40的出风在所述环形风道16内被所述导风结构30引导转向所述出风口18吹出,达到促进空气流通,降低环境温度的目的。本实施例中,所述出风口18可以为环形出风口,使出风范围更广,在另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出风口18还可以为包括多个对应每个所述环形风道16环形排列的子出风口,可以使灰尘、头发等杂物不易通过所述出风口18进入所述挂扇1内部,提高了所述挂扇1的安全性。
32.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挂扇1,通过设置所述风扇组件40,可以将所述进风口17的风吹向所述环形风道16后从所述出风口18吹出,达到降温,提升人体舒适度的目的,并且,环形的所述第一侧壁结构11、套设于所述第一侧壁结构11外围的环形的第二侧壁结构12和连接所述第一侧壁结构11和所述第二侧壁结构12之间的所述连接部13及所述延伸部14,可以形成收纳所述风扇组件40、所述环形风道16的所述挂扇收纳腔15,使所述风扇组件40包裹于所述壳体10内部,使所述挂扇1在使用时更加安全,噪音更小,且整个所述挂扇1的结构更加简洁,占用空间更小,同时,所述出风口18为环形出风口或者包括多个对应所述环形风道16环形排列的子出风口,可以使所述挂扇1的出风更加接近自然风,使用户使用时体感更加舒适,用户体验更佳,还可以使灰尘、杂物等异物不易从所述出风口18进入所述挂扇1内部,保障了所述挂扇1工作时的安全性。另外,所述挂扇1还设有导风结构30,可以对所述风扇组件40的出风进行导风,提高所述挂扇1的出风效率。
33.进一步地,所述导风结构30包括多个导风件31,多个所述导风件31依次沿远离所述风扇组件40的方向排列,且多个所述导风件31与所述出风口18的距离沿远离所述风扇组件40的方向逐渐增大。通过设置多个所述导风件31,且多个所述导风件31与所述出风口18的距离沿远离所述风扇组件40的方向逐渐增大,可以使导风更加均匀,减小导风过程中的风量损失,提高导风效率。
34.具体地,请参阅图5,图5是图1所示挂扇1的剖视图,每个所述导风件31呈l形,包括靠近所述风扇组件40的第一连接段311、靠近所述出风口18的第二连接段312和连接于所述第一连接段311和所述第二连接段312之间的弧形段313,所述第一连接段311用于将所述风扇组件40的风导向所述弧形段313和所述第二连接段312,所述弧形段313和所述第二连接段312用于将所述风扇组件40的风进一步导向所述出风口18。
35.进一步地,多个所述导风件31包括从邻近所述出风口18到远离所述出风口18的方向依次排列的第一导风件31a、第二导风件31b和第三导风件31c,可以理解,所述第一导风件31a、所述第二导风件31b和所述第三导风件31c与所述出风口18的距离沿远离所述风扇组件40的方向逐渐增大。所述环形风道16包括对应所述风扇组件40的进风道161和对应所述出风口18且与所述进风道161连通的出风道162,即所述风扇组件40的出风经由所述进风道161、所述出风道162从所述出风口18吹出;所述第一连接段311的延伸方向和所述第二连
接段312的延伸方向相互垂直,所述进风道161的进风方向与所述出风道162的出风方向垂直;所述进风道161包括所述第一导风件31a的所述第一连接段311和所述延伸部14界定的第一进风子通道161a、所述第一导风件31a的所述第一连接段311和所述第二导风件31b的所述第一连接段311界定的第二进风子通道161b和所述第二导风件31b的所述第一连接段311和所述第三导风件31c的所述第一连接段311界定的第三进风子通道161c;所述出风道162包括所述第一导风件31a的所述第二连接段312、和所述延伸部14界定的第一出风子通道162a、所述第一导风件31a的所述第二连接段312、和所述第二导风件31b的所述第二连接段312界定的第二出风子通道162b、以及所述第二导风件31b的所述第二连接段312和所述第三导风件31c的所述第二连接段312界定的第三出风子通道162c。可以理解,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接段311的延伸方向与所述进风道161的进风方向相同,所述第二连接段312的延伸方向与所述出风道162的出风方向相同,所述风扇组件40的出风在所述进风道161处,经由所述第一导风件31a、所述第二导风件31b和所述第三导风件31c的所述第一连接段311的引导,分成多股出风分别进入所述第一进风子通道161a、所述第二进风子通道161b、所述第三进风子通道161c,如图5箭头方向所示,然后在所述第一导风件31a、所述第二导风件31b和所述第三导风件31c的所述弧形段313处转向90度后分别进入所述第一出风子通道162a、所述第二出风子通道162b、所述第三出风子通道162c,最后从所述出风口18吹出。通过设置所述导风件31呈l形,使所述第一连接段311可以将所述风扇组件40的出风进行引导,然后通过所述弧形段313进行转向,再由所述第二连接段312引导后,使所述风扇组件40的出风可以吹向所述出风口18,同时,所述弧形段313可以在对出风进行转向时,减小转向过程中的风量损失,提高导风效率。同时,设置所述第一连接段311的延伸方向和所述第二连接段312的延伸方向相互垂直,所述进风道161的进风方向与所述出风道162的出风方向垂直,可以使所述环形风道16内的风经由所述导风件31进行转向后吹出所述出风口18,再通过设置的所述第一导风件31a、所述第二导风件31b和所述第三导风件31c,将所述进风道161和所述出风道162划分为所述第一进风子通道161a、所述第二进风子通道161b、所述第三进风子通道161c和所述第一出风子通道162a、所述第二出风子通道162b、所述第三出风子通道162c,可以使所述风扇组件40的出风在所述环形风道16的所述进风道161处分为多股分别吹入所述第一进风子通道161a、所述第二进风子通道161b、所述第三进风子通道161c,并分别经由所述第一出风子通道162a、所述第二出风子通道162b、所述第三出风子通道162c从所述出风口18吹出,每股出风相互平行、互相隔离,可以减小风量损耗,提高所述挂扇1的出风效率。
36.进一步地,所述进风口17包括第一进风口171和第二进风口172,所述第一进风口171与所述第二进风口172分别与所述环形风道16的相对设置的两端连通,所述风扇组件40包括第一风扇组件41和第二风扇组件42,所述挂扇收纳腔15包括位于所述环形风道16两端且分别与所述环形风道16连通的第一挂扇收纳腔151和第二挂扇收纳腔152:所述第一进风口171与所述第一挂扇收纳腔151连通,所述第一风扇组件41位于所述第一挂扇收纳腔151且对应所述第一进风口171;所述第二进风口172与所述第二挂扇收纳腔152连通,所述第二风扇组件42位于所述第二挂扇收纳腔152且对应所述第二进风口172。通过设置所述第一进风口171和所述第二进风口172,且分别与所述第一风扇组件41和所述第二风扇组件42向对应,使进风效率更高,进风更加均匀,进而提升所述挂扇1的出风效率。
37.进一步地,多个所述导风件31划分为第一导风组件32和第二导风组件33,每个导风组件均包括多个所述导风件31,所述第一导风组件32对应所述第一风扇组件41设置,用于将所述第一风扇组件41的风导向所述出风口18吹出,所述第一导风组件32的多个所述导风件31沿远离所述第一风扇组件41的方向依次排列,且所述第一导风组件32的多个所述导风件31与所述出风口18的距离沿远离所述第一风扇组件41的方向逐渐增大,所述第一导风组件32的多个所述导风件31排列在一条直线上;所述第二导风组件33对应所述第二风扇组件42设置,用于将所述第二风扇组件42的风导向所述出风口18吹出,所述第二导风组件33的多个所述导风件31沿远离所述第二风扇组件42的方向依次排列,且所述第二导风组件33的多个所述导风件31与所述出风口18的距离沿远离所述第二风扇组件42的方向逐渐增大;所述第二导风组件33的多个所述导风件31排列在一条直线上。可以理解,所述第一导风组件32、所述第二导风组件33的多个所述导风件31分别沿远离所述第一风扇组件41、所述第二风扇组件42的方向依次排列,且所述第一导风组件32、所述第二导风组件33的多个所述导风件31与所述出风口18的距离分别沿远离所述第一风扇组件41、所述第二风扇组件42的方向逐渐增大,即所述第一导风组件32、所述第二导风组件33的多个所述导风件31呈阶梯形排列,使所述第一风扇组件41、所述第二风扇组件42的出风按距离所述出风口18的距离不同由不同的所述导风件31进行引导,对所述第一风扇组件41、所述第二风扇组件42的出风进行分流引导,提高导风效率。通过设置所述第一导风组件32和所述第二导风组件33,可以均匀导风,且每个所述导风件31引导的风之间互不影响,提高导风效率。
38.进一步地,所述壳体10还包括第一间隔板19,所述第一间隔板19位于所述第一导风组件32和所述第二导风组件33之间;所述壳体10还包括第二间隔板21,所述第二间隔板21与所述第一间隔板19相交,所述壳体10具有长度方向,所述第二间隔板21沿所述长度方向延伸,所述第一导风组件32和所述第二导风组件33位于所述第二间隔板21和所述出风口18之间;所述第一间隔板19和所述第二间隔板21垂直相交且围成靠近所述出风口18且对应所述第一风扇组件41的第一矩形区域22以及围成靠近所述出风口18且对应所述第二风扇组件42的第二矩形区域23,所述第一导风组件32的多个所述导风件31位于所述第一矩形区域22中,且沿着所述第一矩形区域22的对角线排列,所述第二导风组件33的多个所述导风件31位于所述第二矩形区域23中,且沿着所述第二矩形区域23的对角线排列。通过设置所述第一间隔板19和所述第二间隔板21,可以有效隔离所述第一导风组件32及所述第二导风组件33的导风,使导风更加均匀,同时,多个所述导风件31在所述第一矩形区域22和所述第二矩形区域23内沿对角线排列,也可以使导出的风更加均匀,进一步提升导风效率。
39.进一步地,多个所述导风件31连接于所述第一侧壁结构11靠近所述第二侧壁结构12的一侧;所述第一间隔板19和所述第二间隔板21连接于所述第一侧壁结构11靠近所述第二侧壁结构12的一侧。通过设置所述导风件31、所述第一间隔板19和所述第二间隔板21连接于所述第一侧壁结构11靠近所述第二侧壁结构12的一侧,可以更加贴合所述风扇组件40的出风,使导风效率更高。
40.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导风组件32和所述第二导风组件33的数量均包括两个,所述第一间隔板19和所述第二间隔板21的数量也均包括两个,所述壳体10包括宽度方向,两个所述第一导风组件32相对设置且沿所述宽度方向排列,两个所述第二导风组件33相对设置且沿所述宽度方向排列,两个所述第一间隔板19和所述第二间隔板21相对设置且沿所述宽
度方向排列,两个所述第一导风组件32均对应所述第一风扇组件41设置,两个所述第二风扇组件42均对应所述第二风扇组件42设置。可以理解,两个所述第一导风组件32和两个所述第二导风组件33,两个所述第一间隔板19和两个所述第二间隔板21,分别以一个所述第一导风组件32和一个所述第二导风组件33,一个所述第一间隔板19和一个所述第二间隔板21为一组设于所述第一侧壁结构11靠近所述第二侧壁结构12的相对一侧,以此均匀排列在所述第一侧壁结构11靠近所述第二侧壁结构12的内壁上,可以将所述风扇组件40的出风均匀导入整个所述环形风道16。通过设置两个所述第一导风组件32、所述第二导风组件33、所述第一间隔板19和所述第二间隔板21,可以将所述风扇组件40的出风按区域进行导风,使导出的风更加均匀,提升导风效率。
41.进一步地,所述壳体10还包括导风板24,所述导风板24包括位于所述挂扇收纳腔的第一部分241和连接所述第一部分241且延伸至所述环形风道16的第二部分242,所述第一部分241环设于所述风扇组件40外围,所述风扇组件40包括涡轮风机43和连接所述涡轮风机43的驱动件44,所述涡轮风机43的风扇轴431的延伸方向垂直于所述壳体10的长度方向;所述第一进风口171包括位于所述第二侧壁结构12上且相对设置的第一子进风口171a和第二子进风口171b,所述涡轮风机43的两相对设置的进风侧分别对应所述第一子进风口171a和所述第二子进风口171b。本实施例中,所述导风板24包括两个,分别位于所述第一挂扇收纳腔151和所述第二挂扇收纳腔152,位于所述第一挂扇收纳腔151的所述导风板24的所述第一部分241环设于所述第一风扇组件41外围,位于所述第二挂扇收纳腔152的所述导风板24的所述第一部分241环设于所述第二风扇组件42外围,所述第一进风口171包括位于所述第二侧壁结构12上且相对设置的第一子进风口171a和第二子进风口171b,所述第二进风口172包括位于所述第二侧壁结构12上且相对设置的第三子进风口172a和第四子进风口172b,所述第一风扇组件41、所述第二风扇组件42均包括涡轮风机43,所述涡轮风机43的气体流向垂直于所述风扇轴431,所述涡轮风机43能在更小的空间占用下输出更大的风量,提升散热效果。所述第一风扇组件41的所述涡轮风机43,从所述第一子进风口171a和所述第二子进风口171b将所述挂扇1外的风吸入,在所述导风板24的所述第一部分241进行聚集后由所述第二部分242引导吹入所述环形风道16,所述第二风扇组件42的所述涡轮风机43,从所述第三子进风口172a和所述第四子进风口172b将所述挂扇1外的风吸入,在所述导风板24的所述第一部分241进行聚集后由所述第二部分242引导吹入所述环形风道16,两个所述风扇组件40可以分别从所述第一进风口171两个子进风口和所述第二进风口172的两个子进风口进风,进风更加均匀,且效率更高,同时,在所述导风板24的聚集引导下,可以减少风量损失,提升出风效率。通过设置所述导风板24,可以将所述风扇组件40的出风进行聚集后引导至所述环形风道16内,减小所述风扇组件40的出风在出风过程中的损失,同时,设置所述第一子进风口171a和所述第二子进风口171b可以提高所述风扇组件40的进风效率。
42.进一步地,所述挂扇1还包括风扇固定件50,所述驱动件44靠近所述第二子进风口171b安装在所述第二侧壁结构12上,所述风扇固定件50设置于所述涡轮风机43靠近所述第一子进风口171a的一侧,所述风扇固定件50包括主体部分51和延伸部分52,所述主体部分51具有贯穿的通风口511,所述延伸部分52朝向所述环形风道16所在的一侧延伸且用于导引所述涡轮风机43的出风;所述导风板24连接在所述第二侧壁结构12上;所述第一子进风口171a安装有进风罩板171c,所述进风罩板171c上设置有多个环设排列的第一进风孔
171d;所述第二子进风口171b包括多个环设排列的第二进风孔171e。通过设置风扇固定件50可以加固所述风扇组件40在工作时的稳定性,同时,所述延伸部分52可以与所述导风板24的所述第二部分242一同将所述涡轮风机43的出风引导至所述环形风道16,减小出风过程中的风量损失,提高出风效率,另外,所述第一子进风口171a安装有进风罩板171c,所述进风罩板171c上设置有多个环设排列的第一进风孔171d;所述第二子进风口171b设有多个环设排列的第二进风孔171e可以使灰尘、头发等异物不会从所述第一子进风口171a和所述第二子进风口171b进入所述挂扇1内部,也避免用户的手指不慎进入所述挂扇1内部引起受伤,保障了所述挂扇1的工作安全和使用者的使用安全。
43.进一步地,请参阅图6,图6是图1所示挂扇1另一角度的剖视图,所述延伸部14连接所述第二侧壁结构12远离所述连接部13的一端,所述延伸部14远离所述第二侧壁结构12的一端与所述第一侧壁结构11远离所述连接部13的一端围成所述出风口18,所述出风口18为朝向所述连接部13所在一侧出风的缝隙式出风口;所述延伸部14为朝向远离所述连接部13一侧凸起的凸起结构,且所述延伸部14远离所述第二侧壁结构12的一端位于所述第一侧壁结构11内侧;所述第一侧壁结构11还围成中空的出风通道25,所述出风口18的出风在所述出风通道25从所述连接部13所在的一侧吹出,所述第一侧壁结构11包括沿所述壳体10的长度方向延伸且相对设置的两个外表面111,所述两个外表面111均为平面;且所述两个外表面111之间的距离沿所述延伸部14至所述连接部13的方向逐渐增大。可以理解,本实施例中,所述延伸部14远离所述第二侧壁结构12的一端与所述第一侧壁结构11远离所述连接部13的一端分别围成所述出风口18,所述出风口18为朝向所述连接部13所在一侧出风的缝隙式出风口,可以起到对出风进行最大限度的压缩的作用,并能使得所述环形风道16邻近所述出风口18部分的气压大于所述出风口18外部的气压,从而形成负压将所述环形风道16中的出风压向所述出风口18,使出风速度更快,提高所述挂扇1的出风效率,同时,结合所述第一侧壁结构11围成的中空的出风通道25,所述出风口18的出风在所述出风通道25被集中、加速、引导,从而使所述出风口18的出风在所述出风通道25从所述连接部13所在的一侧吹出,且均为平面的所述两个外表面111之间的距离沿所述延伸部14至所述连接部13的方向逐渐增大,使所述出风通道25中的出风集中后也不会出现互相重叠、干扰的现象,使所述挂扇1达到最大的出风效率,快速降温。通过设置所述出风口18为朝向所述连接部13所在一侧出风的缝隙式出风口,可以起到对出风进行最大限度的压缩的作用,并能使得所述环形风道16邻近所述出风口18部分的气压大于所述出风口18外部的气压,从而形成负压将所述环形风道16中的出风压向所述出风口18,使出风速度更快,提高所述挂扇的出风效率,同时,所述第一侧壁结构11还围成中空的出风通道25,使所述出风口18的出风在所述出风通道25集中后,加速从所述连接部13所在的一侧吹出,使出风更加快速、精准、集中,从而达到快速降温的目的,提高所述挂扇的出风效率。
44.进一步地,所述挂扇1还包括固定件60,连接于所述壳体10上,用于将所述挂扇1固定在外部物体上;所述固定件60包括第一固定件61和第二固定件62,所述第一固定件61连接所述第二侧壁结构12,所述第二固定件62连接所述第二侧壁结构12,所述第一固定件61和所述第二固定件62用于夹持所述外部物体的两侧;所述第一固定件61和所述第二固定件62中的至少一个转动连接于所述第二侧壁结构12上。可以理解,本实施例中,所述挂扇1可以通过所述固定件60固定(如夹持)在外部物体上,如显示器、平板等结构的边缘,儿童手推
车的推杆部等,以对人体进行吹风,通过夹持设置,可以解放人体双手,方便使用。所述第一固定件61连接所述第二侧壁结构12上,所述第二固定件62转动连接于所述第二侧壁结构12上,与所述第一固定件61间隔一定的距离,用户在使用所述挂扇1时,可以先将所述挂扇1的所述第一固定件61抵接外部物体上,如电脑显示屏,可以先将所述第一固定件61卡在电脑显示器屏的前面,然后将所述第二固定件62抵接在电脑显示屏的背后,从而使所述第一固定件61和所述第二固定件62共同抵接(如夹持)电脑显示屏的两侧,从而将所述挂扇1固定在电脑显示屏上。所述第二固定件62与所述第二侧壁结构12转动连接,通过转动所述第二固定件62从而改变所述第二固定件62的一端与被夹持的外部物体的距离便可以方便地夹持固定外部物体或者从外部物体上摘取。通过设置所述第一固定件61和所述第二固定件62,可以使所述挂扇固定在如电脑、平板等外部物品上,便于用户使用,扩大了所述挂扇的使用范围,用户体验更佳,同时,所述第一固定件61和所述第二固定件62夹持所述外部物体的两侧,可以增加所述挂扇与外部物体固定的稳定性,保障了所述挂扇工作时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并且,所述第一固定件61和所述第二固定件62中的至少一个转动连接于所述第二侧壁结构12上,可以通过转动所述第一固定件61和所述第二固定件62中的至少一个对所述挂扇进行固定和摘取,便于用户使用,用户体验更佳。
45.以上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的挂扇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挂扇及其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