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导风机构、空调器及导风机构的控制方法与流程

2022-02-19 07:25:47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涉及空调器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导风机构、空调器及导风机构的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2.目前,采用上、下出风布局形式的空调器通常在上端设置导风叶片进行气流导向。其中,由于上出风通道内气流方向通常为向上,因此上出风处的压风效果是影响用户舒适性的重要因素。
3.然而,在现有技术中,上、下出风式空调器的压风效果较差,影响用户的使用体验。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导风机构、空调器及导风机构的控制方法,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空调器上出风的压风效果较差的问题。
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导风机构,设置在空调器的出风口处,导风机构包括:多个导风板,多个导风板沿预设方向间隔设置,多个导风板包括第一导风板和第二导风板,第二导风板位于第一导风板的后侧;多个驱动装置,与多个导风板一一对应地设置,各驱动装置驱动与其相对应的导风板转动,以调整出风口的出风方向;其中,预设方向与空调器的高度方向之间呈预设夹角设置;沿空调器的高度方向,第二导风板的至少部分与第一导风板相对设置。
6.进一步地,第二导风板的枢转轴高于第一导风板的枢转轴,第二导风板的枢转轴与第一导风板的枢转轴之间具有预设高度差

h;其中,预设高度差

h大于或等于18mm且小于或等于22mm。
7.进一步地,第二导风板与第一导风板相对设置的部分板面为弧形面,弧形面朝向远离第一导风板的一侧凸出。
8.进一步地,导风机构还包括:多个传动结构,多个传动结构与多个驱动装置一一对应地设置,各驱动装置驱动与其相对应的传动结构运动,以通过传动结构带动导风板转动。
9.进一步地,各导风板包括:导风板体;第一连接部,设置在导风板体朝向出风口的板面上,第一连接部包括多个连接轴,传动结构与多个连接轴连接,以通过连接轴带动导风板体转动。
10.进一步地,传动结构包括:圆柱齿轮,与驱动装置驱动连接;扇形齿轮组件,包括扇形齿轮和设置在扇形齿轮上的多个第二连接部,扇形齿轮与圆柱齿轮相啮合,多个第二连接部与多个连接轴一一对应地设置,各连接轴伸入与其相对应的第二连接部内且与该第二连接部连接;其中,至少一个连接轴与扇形齿轮的旋转轴同轴设置。
11.进一步地,导风机构还包括连接结构,连接结构包括第一连接环和第二连接环,第一连接环套设在第二连接环外且与第二连接环可转动地连接;各导风板还包括:第三连接部,设置在导风板体朝向出风口的板面上,第三连接部的至少部分与第二连接环连接。
12.进一步地,导风机构还包括压板,压板压设在第一连接环上,压板具有用于供紧固件穿过的过孔,以通过紧固件连接第二连接环和第三连接部。
13.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空调器,包括风道和导风机构,风道具有出风口,导风机构设置在出风口处;其中,导风机构为上述的导风机构。
14.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导风机构的控制方法,适用于上述的导风机构,控制方法包括:可选择性地启动导风机构的驱动装置,以使与该驱动装置对应设置的导风板转动,进而调整出风口的出风方向。
15.进一步地,控制方法还包括:当需要关闭出风口时,获取各导风板的打开角度,若各导风板的打开角度不同,控制全部导风板转动至打开角度一致,再控制全部导风板同步转动,直至关闭出风口。
16.应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多个导风板沿预设方向间隔设置,多个驱动装置与多个导风板一一对应地设置,各驱动装置驱动与其相对应的导风板转动,以调整出风口的出风方向。多个导风板包括第一导风板和第二导风板,第二导风板位于第一导风板的后侧,沿空调器的高度方向,第二导风板的至少部分与第一导风板相对设置。这样,在空调器进行上出风的过程中,用户可通过驱动装置控制各导风板的打开角度,进而控制出风方向,以达到不同的压风、出风效果,进而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空调器上出风的压风效果较差的问题,提升了空调器上出风的压风效果,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
附图说明
17.构成本技术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本发明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18.图1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空调器的实施例的导风机构处于关闭状态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19.图2示出了图1中的导风机构处于打开状态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20.图3示出了图2中的导风机构处于打开状态时的气体流向图;
21.图4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导风机构的实施例的处于关闭状态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22.图5示出了图4中的导风机构处于关闭状态时的另一角度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23.图6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导风机构的实施例的处于打开状态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24.图7示出了图6中的导风机构处于打开状态时的另一角度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25.图8示出了图4中的导风机构的爆炸图;
26.图9示出了图4中的导风机构的导风板与驱动装置及传动结构装配后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27.图10示出了图9中的导风板与驱动装置及传动结构装配后的主视图;
28.图11示出了图9中的导风板与驱动装置及传动结构装配后的轨迹图;
29.图12示出了图9中的导风板与驱动装置及传动结构装配后且导风机构处于关闭状态时的主视图;
30.图13示出了图4中的导风机构的导风板、传动结构及连接结构的爆炸图;
31.图14示出了图13中的扇形齿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32.图15示出了图4中的导风机构的第一导风板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33.图16示出了图4中的导风机构的第二导风板的立体结构示意图;以及
34.图17示出了图14中的扇形齿轮的另一角度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35.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
36.10、出风口;20、导风板;21、第一导风板;22、第二导风板;221、弧形面;23、导风板体;24、第一连接部;241、连接轴;25、第三连接部;30、驱动装置;40、传动结构;41、圆柱齿轮;42、扇形齿轮;43、第二连接部;50、连接结构;60、压板;80、风道;90、第一泡沫板;100、电机盖;110、第二泡沫板;120、出风格栅。
具体实施方式
37.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技术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发明。
38.需要指出的是,除非另有指明,本技术使用的所有技术和科学术语具有与本技术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相同含义。
39.在本发明中,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使用的方位词如“上、下”通常是针对附图所示的方向而言的,或者是针对竖直、垂直或重力方向上而言的;同样地,为便于理解和描述,“左、右”通常是针对附图所示的左、右;“内、外”是指相对于各部件本身的轮廓的内、外,但上述方位词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
40.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空调器上出风的压风效果较差的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导风机构、空调器及导风机构的控制方法。
41.如图1至图17所示,导风机构设置在空调器的出风口10处,导风机构包括多个导风板20和多个驱动装置30。多个导风板20沿预设方向间隔设置,多个导风板20包括第一导风板21和第二导风板22,第二导风板22位于第一导风板21的后侧。多个驱动装置30与多个导风板20一一对应地设置,各驱动装置30驱动与其相对应的导风板20转动,以调整出风口10的出风方向。其中,预设方向与空调器的高度方向之间呈预设夹角设置,沿空调器的高度方向,第二导风板22的至少部分与第一导风板21相对设置。
42.应用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多个导风板20沿预设方向间隔设置,多个驱动装置30与多个导风板20一一对应地设置,各驱动装置30驱动与其相对应的导风板20转动,以调整出风口10的出风方向。多个导风板20包括第一导风板21和第二导风板22,第二导风板22位于第一导风板21的后侧,沿空调器的高度方向,第二导风板22的至少部分与第一导风板21相对设置。这样,在空调器进行上出风的过程中,用户可通过驱动装置30控制各导风板20的打开角度,进而控制出风方向,以达到不同的压风、出风效果,进而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空调器上出风的压风效果较差的问题,提升了空调器上出风的压风效果,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
43.在本实施例中,各导风板20采用独立的驱动装置30驱动,可以分开控制扫风角度,从而达到最理想的送风状态。
44.在本实施例中,导风板20为两个,驱动装置30为两个,两个驱动装置30与两个导风板20一一对应地设置,用户可根据需求对各导风板20的出风方向及压风高度进行调整。
45.需要说明的是,导风板20的个数不限于此,可根据工况和使用需求进行调整。可选
地,导风板20为三个、或四个、或五个、或多个。
46.需要说明的是,驱动装置30的个数不限于此,只要与导风板20的个数一致即可。可选地,驱动装置30为三个、或四个、或五个、或多个。
47.如图2至图13所示,第二导风板22为后导风板,第一导风板21为前导风板,第二导风板22的宽度大于第一导风板21的宽度,以使第二导风板22与第一导风板21之间具有重叠区域,此时,前导风板无法导流的气流可以通过后导风板进行二次导流,避免风量损失。同时,上述设置使得导风机构的零件数量减少,装配方式更加简单,容易加工、实现,进而降低了导风机构的加工成本。
48.可选地,第二导风板22的枢转轴高于第一导风板21的枢转轴,第二导风板22的枢转轴与第一导风板21的枢转轴之间具有预设高度差

h。其中,预设高度差

h大于或等于18mm且小于或等于22mm。这样,上述设置使得前导风板和后导风板之间具有高度差

h,后导风板能够进行压风,以增大导风机构的压风高度,增大了导风机构的送风距离,进一步提升了用户的舒适度。同时,在导风机构处于关闭状态时,上述设置使得第二导风板22能够完全遮挡第一导风板21,进而使得导风机构的外观更加美观、整洁。
49.如图10所示,第二导风板22与第一导风板21相对设置的部分板面为弧形面221,弧形面221朝向远离第一导风板21的一侧凸出。这样,在导风机构处于关闭状态时,弧形面221的上述设置使得第二导风板22与第一导风板21之间充分的贴合,以使出风口10被充分的封堵,避免灰尘等杂质进入出风口10内。
50.如图8和图9所示,导风机构还包括多个传动结构40。其中,多个传动结构40与多个驱动装置30一一对应地设置,各驱动装置30驱动与其相对应的传动结构40运动,以通过传动结构40带动导风板20转动。这样,上述设置使得驱动装置30驱动导风板20的运动更加平稳,提升了导风板20运动的平稳性,避免产生振动和噪声而影响用户的使用体验。
51.如图13、图15及图16所示,各导风板20包括导风板体23和第一连接部24。其中,第一连接部24设置在导风板体23朝向出风口10的板面上,第一连接部24包括多个连接轴241,传动结构40与多个连接轴241连接,以通过连接轴241带动导风板体23转动。这样,上述设置一方面确保导风板20能够进行转动,以实现扫风角度的调整;另一方面使得导风板20的结构更加简单,容易加工、实现,降低了导风板20的加工成本和加工难度。
52.具体地,连接轴241为两个,传动结构40与两个连接轴241均连接,以通过连接轴241带动导风板体23转动,以实现出风和压风。同时,上述设置增大传动结构40与导风板20之间的连接面积,进而提升了驱动装置30对导风板20的驱动可靠性。
53.在本实施例中,两个连接轴241中的一个为导风板20的转轴,两个连接轴241中的另一个与转轴之间具有预设距离且该连接轴241绕转轴转动。
54.如图13、图14及图17所示,传动结构40包括圆柱齿轮41和扇形齿轮组件。圆柱齿轮41与驱动装置30驱动连接。扇形齿轮组件包括扇形齿轮42和设置在扇形齿轮42上的多个第二连接部43,扇形齿轮42与圆柱齿轮41相啮合,多个第二连接部43与多个连接轴241一一对应地设置,各连接轴241伸入与其相对应的第二连接部43内且与该第二连接部43连接。其中,至少一个连接轴241与扇形齿轮42的旋转轴同轴设置。这样,上述设置一方面确保驱动装置30能够通过圆柱齿轮41、扇形齿轮42及第二连接部43带动导风板20转动,进而提升了驱动装置30的驱动可靠性,确保导风板20能够进行转动;另一方面使得传动结构40的结构
更加简单,容易加工、实现,降低了传动结构40的加工成本和加工难度。
55.具体地,第二连接部43为两个,两个第二连接部43与两个连接轴241一一对应地设置,进而提升了传动结构40的传动稳定性。
56.如图8和图13所示,导风机构还包括连接结构50,连接结构50包括第一连接环和第二连接环,第一连接环套设在第二连接环外且与第二连接环可转动地连接。各导风板20还包括第三连接部25。其中,第三连接部25设置在导风板体23朝向出风口10的板面上,第三连接部25的至少部分与第二连接环连接。这样,驱动装置30对导风板20的一侧驱动,导风板20的另一侧与连接结构50连接,以使导风板20平稳地设置在出风口10处,提升了导风机构的运行平稳性。
57.可选地,连接结构50为轴承。这样,上述设置使得连接结构50的结构更加简单,容易加工、实现,降低了连接结构50的加工成本。
58.在本实施例中,各导风板20包括一个第三连接部25,连接结构50为两个,两个连接结构50与两个第三连接部25一一对应地设置,进而确保两个连接结构50能够相对于出风口10进行转动,提升了导风机构的运行可靠性。
59.如图8所示,导风机构还包括压板60,压板60压设在第一连接环上,压板60具有用于供紧固件穿过的过孔,以通过紧固件连接第二连接环和第三连接部25。这样,通过紧固件将连接结构50与导风板20连接在一起,进而使得连接结构50与导风板20的拆装更加容易、简便,降低了二者的拆装难度。同时,压板60将连接结构50压紧在导风板20上,进一步提升了连接结构50与导风板20的连接可靠性。
60.如图8所示,导风机构还包括出风格栅120、第一泡沫板90、电机盖100及第二泡沫板110。其中,驱动装置30为电机,两个电机安装在电机盖100上,以使导风机构的内部结构布局更加合理、紧凑。出风格栅120具有多个出风孔,第一泡沫板90和第二泡沫板110分别设置在出风格栅120的两侧,起到保温作用。
61.在本实施例中,由于两个导风板20分别用单独的电机驱动,因此两个导风板20的打开角度可以设置为不一致,如图11所示,θ1与θ2不相等,两个角度的差值决定了重叠区域的大小,即θ1

θ2的值越小,重叠区域越大,反之越小,此时可以通过调整两个导风板20打开角度实现不同的压风、送风效果,以使导风机构处于最佳的压风、送风状态。
62.如图1至图3所示,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空调器,包括风道80和导风机构,风道80具有出风口10,导风机构设置在出风口10处。其中,导风机构为上述的导风机构。
63.具体地,出风格栅120设置在风道80上,多个出风孔与出风口10连通。
64.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导风机构的控制方法,适用于上述的导风机构,控制方法包括:
65.可选择性地启动导风机构的驱动装置,以使与该驱动装置对应设置的导风板转动,进而调整出风口的出风方向。
66.在本实施例中,控制方法还包括:
67.当需要关闭出风口时,获取各导风板的打开角度,若各导风板的打开角度不同,控制全部导风板转动至打开角度一致,再控制全部导风板同步转动,直至关闭出风口。
68.具体地,当空调器关闭时,如果两个导风板20此时的打开角度不一致,即θ1≠θ2,为了避免空调器关闭过程中出现导风板20干涉、卡死、碰撞的现象,可以通过程序逻辑控
制,当用户需要关闭空调器时,先把两个导风板20均打开至同一角度,即θ1=θ2,然后再进行关闭,即可有效解决上述问题。
69.从以上的描述中,可以看出,本发明上述的实施例实现了如下技术效果:
70.多个导风板沿预设方向间隔设置,多个驱动装置与多个导风板一一对应地设置,各驱动装置驱动与其相对应的导风板转动,以调整出风口的出风方向。多个导风板包括第一导风板和第二导风板,第二导风板位于第一导风板的后侧,沿空调器的高度方向,第二导风板的至少部分与第一导风板相对设置。这样,在空调器进行上出风的过程中,用户可通过驱动装置控制各导风板的打开角度,进而控制出风方向,以达到不同的压风、出风效果,进而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空调器上出风的压风效果较差的问题,提升了空调器上出风的压风效果,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
71.显然,上述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的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72.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使用的术语仅是为了描述具体实施方式,而非意图限制根据本技术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如在这里所使用的,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指出,否则单数形式也意图包括复数形式,此外,还应当理解的是,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术语“包含”和/或“包括”时,其指明存在特征、步骤、工作、器件、组件和/或它们的组合。
73.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技术的实施方式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
74.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