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鳞片复合装甲体的制作方法

2022-02-19 03:31:28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涉及个体防护装备领域,具体讲,涉及一种鳞片复合装甲体。


背景技术:

2.现有的个体防护装备可抵御枪击和尖物穿刺攻击,但是无法避免对人体产生非贯穿性的冲击损伤,而这种伤害往往却是致命的。比如采用对位芳纶、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等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制成的防弹头盔,其弹击时凹陷变形往往难以控制在头部所能承受的安全范围内。高强纤维布制成的软质防弹衣、防刺服具备一定的柔性,同样在抵抗凹陷及避免非贯穿损伤等方面存在不足。由陶瓷及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复合而成的防弹插板厚重且坚硬,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人员的机动性。同时,这种硬质装甲虽然能够防止子弹穿透,但是不能快速耗散冲击能量,弹击背面的人体组织往往产生大面积瘀青,严重时会损伤人体内脏器官。“龙鳞甲”形式的防弹衣,包括硬质防弹甲片、软质纤维层及粘接剂,虽然其具备一定的柔性,但是也同样无法避免弹击后效伤害。弹击后效伤害通常以弹击背面的瞬态压力来衡量,压力值可采用在装甲背面放置压力传感器的方法测得。鉴于此,特提出本发明。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发明的发明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鳞片复合装甲。
4.为了完成本发明的发明目的,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5.本发明提出一种鳞片复合装甲体,所述鳞片复合装甲体包括基底防弹层、弹性层和多个硬质甲片;
6.所述弹性层设置于所述基底防弹层上;
7.所述弹性层内设置有多个插孔,用于固定安装所述多个硬质甲片;
8.所述多个硬质甲片为形状相同或不同的薄片,所述多个硬质甲片斜插并粘结固定于所述多个插孔内,所述硬质甲片包埋于所述弹性层内的部分为甲片底部,位于所述弹性层上的部分为甲片上部;
9.所述多个插孔与所述基底防弹层的夹角为5
°
~15
°

10.所述多个硬质甲片的甲片上部沿所述鳞片复合装甲体的表面交叠排布。
11.可选的,所述鳞片复合装甲体的表面还设置有包覆层;优选的,所述包覆层的材料为强度大于3.5gpa、伸长率大于3.3%对位芳纶纤维;更优选的,所述包覆层的面密度为350~450g/m2。
12.可选的,所述基底防弹层包括多层软质防弹材料,所述软质防弹材料选自超高分子量聚乙烯无纬布和/或芳纶无纬布;
13.优选的,所述基底防弹层中多层软质防弹材料的层数为10~24层,进一步优选14~20层。
14.可选的,所述弹性层的厚度为10mm~20mm;
15.优选的,所述弹性层的材料选自具有应变率响应范围在1~10000s
‑1的聚合物弹性
体,更优选含有聚硼硅氧烷和聚氨酯的发泡材料。
16.可选的,所述硬质甲片的厚度为3~5mm;
17.优选的,所述硬质甲片的材料选自陶瓷、金属和复合纤维材料中的至少一种,并优选碳纤维复合材料;
18.更优选的,所述碳纤维复合材料的抗拉强度不低于5gpa,拉伸模量不低于350gpa。
19.可选的,所述硬质甲片为圆片状,所述硬质甲片的直径为l,所述硬质甲片的厚度为h1;优选的,l:h1的比值为15:1~5:1。
20.可选的,硬质甲片为弧形片状,所述硬质甲片的直径为l,所述硬质甲片的厚度为h1,所述硬质甲片的截面为圆弧形,所述圆弧形的最高点与圆弧形底边之间的距离为h2;优选的,h2:h1的比值为1.1~1.8:1;
21.优选的,l:h1的比值为15:1~5:1。
22.可选的,所述插孔为与所述硬质甲片的甲片底部相配合的长方形或弧形通道;所述插孔的横截面的宽度为硬质甲片厚度的0.9~1倍。
23.可选的,沿所述鳞片复合装甲体的平面上具有第一方向及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的第二方向;所述插孔沿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按照固定间距依次排布;每个所述插孔与所述第一方向的夹角为25
°
~30
°

24.可选的,沿所述第一方向上,相邻两个插孔的间距不大于所述l的0.75~0.85、优选0.8倍;沿第二方向上,相邻两个插孔的间距不大于所述l的0.65~0.75、优选0.7倍。
25.本发明至少具有以下有益的效果:
26.1.采用弹性层固定连接硬质甲片,使装甲具有较好的柔性,人体穿戴舒适度得到提升,并可以灵活运动。
27.2.硬质甲片插放于弹性层的插孔中,插孔与硬质甲片形成配合关系,在承受多次打击时,连接牢固可靠。
28.3.弹性层具有能量耗散作用,在同等外部枪击和穿刺条件下,能够有效降低非贯穿冲击损伤。
附图说明
29.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的鳞片复合装甲体的结构示意图;
30.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的鳞片复合装甲体的截面图;
31.图3为圆片状硬质甲片的示意图;
32.图4为弧形片状硬质甲片的示意图;
33.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的鳞片复合装甲体中弹性层的示意图;
34.其中:
35.1:包覆层;
36.2:弹性层;
[0037]2‑
1:插孔;
[0038]
3:硬质甲片;
[0039]3‑
1:甲片底部;
[0040]3‑
2:甲片上部;
[0041]
4:粘接部;
[0042]
5:基底防弹层。
具体实施方式
[0043]
应该指出,以下详细说明都是例示性的,旨在对本技术提供进一步的说明。除非另有指明,本文使用的所有技术和科学术语具有与本技术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相同含义。
[0044]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使用的术语仅是为了描述具体实施方式,而非意图限制根据本技术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如在这里所使用的,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指出,否则单数形式也包括复数形式,此外,还应当理解的是,当在本说明中使用术语“包含”和/或“包括”时,其指明存在特征、步骤、操作、器件、组件和/或它们的组合。
[0045]
下面将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0046]
本发明实施例提出一种鳞片复合装甲体,仿照生物结构中硬质甲片“生长”于软质组织中,创新性地将具有剪切增稠机制、应变率敏感特性的聚合物弹性体材料引入复合装甲,解决了硬质甲片与软质材料的合理连接和能量耗散问题,使从而有效吸收冲击能量,降低装甲背面人体伤害。其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截面示意图如图2所示,其中图2是沿图1中的a

a的截面图。
[0047]
由图1和图2可知,本发明实施例的鳞片复合装甲体包括基底防弹层5、弹性层2和多个硬质甲片3;弹性层2设置于基底防弹层5上;弹性层2内设置有多个插孔,用于固定安装多个硬质甲片3;多个硬质甲片3为形状相同或不同的薄片,多个硬质甲片3斜插并粘结固定于多个插孔内,包埋于弹性层内的部分为甲片底部3

1(图1和图2中未标注),位于弹性层上的部分为甲片上部3

2(图1和图2中未标注);多个插孔与基底防弹层5的夹角θ为5
°
~15
°

[0048]
在参数筛选时发现,当插孔与基底防弹层的夹角θ低于上述范围时,弹性层与硬质甲片连接容易松动,而当插孔与基底防弹层的夹角θ高于上述范围时,甲片交叠部分比例增加,故装甲重量增加,而其整体防弹效果相对并无明显增长。通过以上设计,将硬质甲片牢固设置于弹性层内,从而使鳞片复合装甲体满足抗穿透、冲击性能的基础上,具备柔适性、后效损伤低的优势。
[0049]
如图1所示,多个硬质甲片3的甲片上部沿鳞片复合装甲体的表面交叠排布。交叠排布是指硬质甲片沿互相垂直的两个方向依次排布,即第一方向及垂直于第一方向的第二方向;沿第一方向的每一行硬质甲片中,第一个硬质甲片与第二个硬质甲片的部分相重叠,沿第二方向中的硬质甲片中,每一行硬质甲片与第二行硬质甲片的部分相重叠。通过以上设计,使甲片沿两个方向均互相重叠,从而形成有效的保护。
[0050]
如图2所示,本发明实施例的鳞片复合装甲体表面还设置有包覆层1;包覆层1粘接于复合装甲体的表面,避免硬质甲片在冲击中脱落。具体的,包覆层的材料可选择强度大于3.5gpa、伸长率大于3.3%的对位芳纶纤维;包覆层的面密度为350~450g/m2,优选400g/m2。
[0051]
如图2所示,本发明实施例的鳞片复合装甲体的底部为基底防弹层5,基底防弹层5
用于负载弹性层2,同时本身具有塑性变形机制,能够吸收冲击能量。基底防弹层的防弹性能和硬质甲片共同发挥防弹、防冲击的功能。具体的,基底防弹层5包括多层软质防弹材料,软质防弹材料选自超高分子量聚乙烯无纬布、芳纶无纬布中的至少一种。基底防弹层5中多层软质防弹材料的层数为12~22层,进一步优选14~20层。软质防弹材料的面密度满足200~240g/m2。在参数筛选时发现,当层数低于上述范围时,弹击凹陷增大显著,当层数高于上述范围时,继续增加层数对降低凹陷提升不显著。
[0052]
在某一具体实施方式中,基底防弹层材料选自对位芳纶纤维无纬布,单层面密度为220g/m2,层数范围为14~20层。经过测试,能够有效抵御在1979年式轻型冲锋枪发射的1951年式7.62mm铅芯手枪弹。
[0053]
本发明实施例的鳞片复合装甲体的弹性层的材料选自应变率响应范围在1~10000s
‑1的聚合物弹性体,具有应变率敏感及剪切增稠特性,优选包括聚硼硅氧烷与聚氨酯的发泡材料。弹性层用于负载并固定硬质甲片,同时具有能量耗散作用,在同等外部枪击和穿刺条件下,能够有效降低非贯穿冲击损伤。具体的,为了满足固定硬质甲片的要求,弹性层的厚度为10mm~20mm。如果厚度过薄,则包埋于弹性层内的甲片底部的长度过短,无法将硬质甲片牢固的固定;如果厚度过大,则包埋于弹性层内的甲片底部的长度过长,为了使甲片上部覆盖于弹性层表面,则需要延长硬质甲片沿插入方向上的长度,造成装甲重量增加,而其整体防弹效果相对并无明显增长。
[0054]
在某一具体实施方式中,弹性层的材料由聚硼硅氧烷和聚氨酯经发泡成型工艺制备而成,聚硼硅氧烷与聚氨酯材料的重量比为5:2~3。发泡成型工艺可采用常规工艺,成型温度的范围在55~60℃,成型时间为5~10分钟。
[0055]
本发明实施例的鳞片复合装甲体的硬质甲片的材料的要求为硬质材料,选自陶瓷、金属和纤维复合材料中的至少一种,并优选碳纤维复合材料;碳纤维复合材料具有强度高、重量轻的技术优势,其抗拉强度不低于5gpa,拉伸模量不低于350gpa。本发明实施例的鳞片复合装甲体的硬质甲片可为边缘光滑的任意形状,用于抵抗子弹侵彻及尖物侵彻,同时还可以减小装甲的凹陷变形。在鳞片复合装甲体中,多个硬质甲片的形状和尺寸可以相同或不同。为了制备的简易性,优选将硬质甲片设计为形状和尺寸一致的情况。也可根据实际情况,将硬质甲片设计为形状和尺寸不一致的。
[0056]
如图2所示,硬质甲片3的底部与插孔的底部通过粘结部4相粘接,增加粘结的牢固性。
[0057]
其中,硬质甲片的材料选用碳纤维材料时,粘接部所采用的粘结材料为碳纤维材料专用环氧树脂胶,使用方法为常温固化10~14小时。
[0058]
在某一特定实施方式中,硬质甲片可为圆片状,示意图如图3所示,左图为示意图,右图为沿左图中的b

b的截面图。硬质甲片的直径为l,厚度为h;硬质甲片的截面为矩形。其中3

1表示包埋于弹性层内的甲片底部,3

2表示位于弹性层上的甲片上部。
[0059]
硬质甲片的厚度为h,为了满足强度的要求,h的取值范围为3~5mm;如果h的取值过小,则强度不足,无法满足防弹防冲击的要求。如果h的取值过大,装甲重量增加,而其整体防弹效果相对并无明显增长。
[0060]
具体的,l:h的比值为15:1~5:1,优选为12:1~8:1,更优选10:1。该比例的优势为能够兼顾柔性与防弹性能。高于该比例时,硬质甲片较大,导致装甲柔性较低;低于该比例
时,硬质甲片较小,容易产生翻转,导致防弹性能有所降低。
[0061]
在某一特定实施方式中,硬质甲片可为弧形片状,示意图如图4所示,左图为示意图,右图为沿左图中的b

b的截面图。弧形片状的硬质甲片弯曲时柔性更好,弹击时不容易翻转。硬质甲片的直径为l,厚度为h1,硬质甲片的截面为圆弧形,圆弧形的最高点与圆弧形底边之间的距离为h2。其中3

1表示包埋于弹性层内的甲片底部,3

2表示位于弹性层上的甲片上部。
[0062]
具体的,h1的取值范围为3~5mm。
[0063]
优选的,h2:h1=1.1~1.8:1,优选为1.3~1.7:1,更优选为1.4~1.6:1,最优选为1.5:1。该弧度的弧形片状的柔性最佳。高于该比例时,装甲的整体厚度会过大;低于该比例时,对于柔性效果增加不够显著。
[0064]
优选的,l:h1的比值也为15:1~5:1,优选为12:1~8:1,更优选10:1。该比例的优势为能够兼顾柔性与防弹性能。高于该比例时,硬质甲片较大,导致装甲柔性较低;低于该比例时,硬质甲片较小,容易产生翻转,导致防弹性能有所降低。
[0065]
如图5所示,本发明实施例的鳞片复合装甲体的弹性层上设置有用于安装硬质甲片3的插孔2

1,插孔2

1为与硬质甲片的甲片底部3

1相配合的长方形或弧形通道。由图5可知,沿鳞片复合装甲体的表面具有第一方向及垂直于第一方向的第二方向;插孔2

1沿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按照固定间距依次排布;每个插孔2

1与第一方向的夹角γ为25
°
~30
°
。在参数筛选时发现,当夹角γ低于上述范围时,装甲弯折能力降低,穿戴舒适度降低,而当夹角γ高上述范围时,装甲弯曲时的防弹性能降低。
[0066]
插孔的横截面的宽度w为硬质甲片厚度h(或h1)的0.9~1倍、进一步优选0.9~0.95倍,在参数筛选时发现,在上述范围内,硬质甲片与弹性层配合紧密,连接牢固。当w宽度大于上述范围时,连接容易松动,当w宽度低于上述范围时,不便于硬质甲片安装插放于弹性层中。
[0067]
沿第一方向上,相邻两个插孔的间距a不大于l的0.75~0.85、优选0.8倍;沿第二方向上,相邻两个插孔的间距b不大于l的0.65~0.75、优选0.7倍。对间距a和间距b在进行筛选时发现,超过上述倍数时,硬质甲片交叠区域防弹能力薄弱,装甲容易被穿透,低于上述倍数时,交叠区域变大,装甲重量增加,而其整体防弹效果相对并无明显增长。
[0068]
本发明实施例的鳞片复合装甲体具有良好的防弹性能,满足连续六次弹击测试中,硬质甲片无脱落现象。
[0069]
本发明实施例的鳞片复合装甲体具有良好的柔软性,满足能够朝其正面弯折约30
°
,能够朝其背面弯折约50
°
。相比硬质装甲其穿戴舒适度有很大改善。
[0070]
本发明实施例的鳞片复合装甲体可有效降低后效损伤测试:采用压力传感器测试防弹结构在胶泥鉴证靶支撑下的弹击背面压力,在1979年式轻型冲锋枪发射的1951年式7.62mm铅芯手枪弹六次打击下,弹击背面压力峰值为1.5~2.2mpa,平均值为1.85mpa。
[0071]
本发明实施例还涉及上述鳞片复合装甲体的制备方法,首先设计弹性层的模具,通过发泡成型工艺在该模具上形成具有多个插孔的弹性层。通过热压工艺可制备层合板,将层合板经过水切割加工为特定形状的甲片。将弹性层与基底防弹层粘合,通过粘接部将硬质甲片的甲片固定连接在插孔内,再将包覆层粘结固定于鳞片复合装甲体的表面。
[0072]
实施例1
[0073]
一种鳞片复合装甲体,包括硬质甲片、弹性层、基底防弹层、粘接部和包覆层。硬质甲片为弧形片状甲片。硬质甲片插放于弹性层的插孔中,硬质甲片与弹性层通过粘接部连接,相邻甲片呈鳞片状交叠排列。
[0074]
硬质甲片的直径为l=40mm,厚度为h1=4mm,截面为圆弧形,圆弧形的最高点与圆弧形底边之间的距离为h2;h2=6mm。
[0075]
插孔与基底防弹层的夹角θ为15
°
。弹性层上设置有多个片状孔,其开孔宽度w为甲片厚度h1的0.95倍。鳞片复合装甲体具有第一方向及垂直于第一方向的第二方向;插孔沿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按照固定间距依次排布;每个插孔与第一方向的夹角γ=25
°
。第一方向(横排)中相邻插孔的间距a为l的0.8倍,第二方向(纵排)相邻插孔的间距b为l的0.7倍。
[0076]
材料选择:基底防弹层采用柔性防弹纤维层材料,具体为对位芳纶纤维无纬布,单层面密度为220g/m2,层数为18层。包覆层的材料为对位芳纶纤维织物,其面密度为400g/m2。硬质甲片的材料为高强度高模量碳纤维,其抗拉强度不低于5gpa,拉伸模量不低于350gpa。
[0077]
制备方法:
[0078]
1、首先设计弹性层的模具,通过发泡成型工艺在该模具上形成具有多个插孔的弹性层;
[0079]
2、弹性层的材料聚硼硅氧烷与聚氨酯发泡成型工艺制备而成,聚硼硅氧烷与聚氨酯材料的重量比为5:2,成型温度的范围在55~60℃,成型时间为9分钟。
[0080]
3、通过热压工艺可制备层合板,经过水切割加工为圆片状甲片。
[0081]
4、将弹性层与基底防弹层粘合,硬质甲片与弹性层通过粘接部连接,粘接材料为碳纤维复合材料专用环氧树脂胶,常温固化12小时。
[0082]
5、包覆层粘结固定于鳞片复合装甲体的表面。
[0083]
性能测试:
[0084]
防弹性能:在弯曲状态下进行连续六次弹击测试,硬质甲片无脱落现象,说明其连接牢固可靠。
[0085]
柔软性:能够朝其正面弯折约30
°
,能够朝其背面弯折约50
°
。相比硬质装甲其穿戴舒适度有很大改善。
[0086]
后效损伤:采用压力传感器测试防弹结构在胶泥鉴证靶支撑下的弹击背面压力,在1979年式轻型冲锋枪发射的1951年式7.62mm铅芯手枪弹六次打击下,面密度为5.1kg/m2的超高分子量聚乙烯软质防弹衣的弹击背面压力峰值在为2.5~3mpa,平均值为2.75mpa。而本实施例鳞片复合装甲体的弹击背面压力峰值为1.5~2.2mpa,平均值为1.85mpa,相比之下降低约33%,说明所述柔性仿生鳞片复合装甲能够有效降低后效损伤。
[0087]
对比例1
[0088]
一种鳞片复合装甲体,包括硬质甲片、弹性层、基底防弹层、粘接部和包覆层。硬质甲片厚为弧形片状甲片。硬质甲片插放于弹性层的插孔中,硬质甲片与弹性层通过粘接部连接,相邻甲片呈鳞片状交叠排列。
[0089]
硬质甲片的直径为l=20mm,厚度为h1=2mm,截面为圆弧形,圆弧形的最高点与圆弧形底边之间的距离为h2;h2=6mm。
[0090]
插孔与基底防弹层的夹角θ为3
°
。弹性层上设置有多个片状孔,其开孔宽度w为甲片厚度h1的0.95倍。鳞片复合装甲体具有第一方向及垂直于第一方向的第二方向;插孔沿
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按照固定间距依次排布;每个插孔与第一方向的夹角γ=25
°
。第一方向(横排)中相邻插孔的间距a为l的0.8倍,第二方向(纵排)相邻插孔的间距b为l的0.7倍。
[0091]
制备方法同实施例1。
[0092]
性能测试:
[0093]
防弹性能:在弯曲状态下进行连续六次弹击测试,硬质甲片无脱落现象,但有3次击穿。相比实施例结果,说明当开孔水平面倾斜角θ低于给定范围时,容易击穿。
[0094]
柔软性:能够朝其正面弯折约30
°
,能够朝其背面弯折约50
°
。相比硬质装甲其穿戴舒适度有很大改善。
[0095]
后效损伤:采用压力传感器测试防弹结构在胶泥鉴证靶支撑下的弹击背面压力,在1979年式轻型冲锋枪发射的1951年式7.62mm铅芯手枪弹六次打击下,鳞片复合装甲体的弹击背面压力峰值为4~6mpa,平均值为5mpa,相比实施例结果,说明当开孔水平面倾斜角θ低于给定范围时,其后效损伤增加严重。
[0096]
对比例2
[0097]
一种鳞片复合装甲体,包括硬质甲片、弹性层、基底防弹层、粘接部和包覆层。硬质甲片厚度为弧形片状甲片。硬质甲片插放于弹性层的插孔中,硬质甲片与弹性层通过粘接部连接,相邻甲片呈鳞片状交叠排列。
[0098]
硬质甲片的直径为l=100mm,厚度为h1=10mm,截面为圆弧形,圆弧形的最高点与圆弧形底边之间的距离为h2;h2=6mm。
[0099]
插孔与基底防弹层的夹角θ为18
°
。弹性层上设置有多个片状孔,其开孔宽度w为甲片厚度h1的0.95倍。鳞片复合装甲体具有第一方向及垂直于第一方向的第二方向;插孔沿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按照固定间距依次排布;每个插孔与第一方向的夹角γ=25
°
。第一方向(横排)中相邻插孔的间距a为l的0.8倍,第二方向(纵排)相邻插孔的间距b为l的0.7倍。
[0100]
制备方法同实施例1。
[0101]
性能测试:
[0102]
防弹性能:在弯曲状态下进行连续六次弹击测试,硬质甲片无脱落现象,说明其连接牢固可靠。
[0103]
柔软性:能够朝其正面弯折约20
°
,能够朝其背面弯折约40
°
。说明当开孔水平面倾斜角θ高于给定范围时,弯折能力相比实施例有所降低。
[0104]
后效损伤:采用压力传感器测试防弹结构在胶泥鉴证靶支撑下的弹击背面压力,在1979年式轻型冲锋枪发射的1951年式7.62mm铅芯手枪弹六次打击下,本实施例鳞片复合装甲体的弹击背面压力峰值为1.0~2mpa,和实施例范围接近。其说明当开孔水平面倾斜角θ高于给定范围时,整体防弹效果相对并无明显增长,而由于甲片交叠区域增加,装甲重量增加较多。
[0105]
对比例3
[0106]
一种鳞片复合装甲体,包括硬质甲片、弹性层、基底防弹层、粘接部和包覆层。硬质甲片为弧形片状甲片。硬质甲片插放于弹性层的插孔中,硬质甲片与弹性层通过粘接部连接,相邻甲片呈鳞片状交叠排列。
[0107]
硬质甲片的直径为l=40mm,厚度为h1=4mm,截面为圆弧形,圆弧形的最高点与圆弧形底边之间的距离为h2;h2=6mm。
[0108]
插孔与基底防弹层的夹角θ为15
°
。弹性层上设置有多个片状孔,其开孔宽度w为甲片厚度h1的0.95倍。鳞片复合装甲体具有第一方向及垂直于第一方向的第二方向;插孔沿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按照固定间距依次排布;每个插孔与第一方向的夹角γ=15
°
。第一方向(横排)中相邻插孔的间距a为l的0.8倍,第二方向(纵排)相邻插孔的间距b为l的0.7倍。
[0109]
制备方法同实施例1。
[0110]
性能测试:
[0111]
防弹性能:在弯曲状态下进行连续六次弹击测试,硬质甲片无脱落现象,说明其连接牢固可靠。
[0112]
柔软性:能够朝其正面弯折约15
°
,能够朝其背面弯折约30
°
。说明γ低于给定范围时,弯折能力相比实施例1有所降低。
[0113]
后效损伤:采用压力传感器测试在胶泥鉴证靶支撑下的弹击背面压力,在1979年式轻型冲锋枪发射的1951年式7.62mm铅芯手枪弹六次打击下鳞片复合装甲体的弹击背面压力峰值为1.3~2.0mpa,平均值为1.65mpa,与实施例结果接近。
[0114]
对比例4
[0115]
一种鳞片复合装甲体,包括硬质甲片、弹性层、基底防弹层、粘接部和包覆层。硬质甲片为弧形片状甲片。硬质甲片插放于弹性层的插孔中,通过硬质甲片底边与弹性层通过粘接部连接,相邻甲片呈鳞片状交叠排列。
[0116]
硬质甲片的直径为l=40mm,厚度为h1=4mm,截面为圆弧形,圆弧形的最高点与底边之间的距离为h2;h2=6mm。
[0117]
插孔与基底防弹层的夹角θ为15
°
。弹性层上设置有多个片状孔,其开孔宽度w为甲片厚度h1的0.95倍。鳞片复合装甲体具有第一方向及垂直于第一方向的第二方向;插孔沿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按照固定间距依次排布;每个插孔与第一方向的夹角γ=40
°
。第一方向(横排)中相邻插孔的间距a为l的0.8倍,第二方向(纵排)相邻插孔的间距b为l的0.7倍。
[0118]
制备方法同实施例1。
[0119]
性能测试:
[0120]
防弹性能:在弯曲状态下进行连续六次弹击测试,硬质甲片出现了翻转脱落现象,说明γ高于给定范围时,其连接可靠度降低。
[0121]
柔软性:能够朝其正面弯折约35
°
,能够朝其背面弯折约55
°

[0122]
后效损伤:采用压力传感器测试防弹结构在胶泥鉴证靶支撑下的弹击背面压力,在1979年式轻型冲锋枪发射的1951年式7.62mm铅芯手枪弹六次打击下,本实施例鳞片复合装甲体的弹击背面压力峰值为3~5.5mpa,高于实施例中范围,聚合物弹形体基体与硬质甲片连接容易松动,后效损伤较严重。
[0123]
本技术虽然以较佳实施例公开如上,但并不是用来限定权利要求,任何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技术构思的前提下,都可以做出若干可能的变动和修改,因此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应当以本技术权利要求所界定的范围为准。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