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挡泥板的制作方法

2022-02-18 19:22:01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设置在车轮(后轮)后方的挡泥板。


背景技术:

2.通常,在车辆的后轮的后方设置有挡泥板。该挡泥板用于防止车辆在状况较差的道路上行驶时被后轮溅起的石子或泥水等飞散到后续车辆上、或附着在自车的车体上。该挡泥板一般为板状,以从车体下部向下方延伸的状态被设置在后轮的后方。
3.然而,在后轮的后方设置有挡泥板的情况下,由于挡泥板与气流(行驶风)方向相垂直,所以与未设置挡泥板时相比,后轮后方的空气湍流会增大。在后轮后方的空气湍流增大的情况下,车底板下的空气流动速度减慢、车辆背面的气流状况变差,从而会出现车辆后部的空气阻力增大,即,空气阻力系数(cd,constant drag)增大这样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4.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不仅能够防止被后轮溅起的石子或泥水等飞散或附着在车体等上,而且还能抑制车辆后部的空气阻力增大的挡泥板。
5.作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挡泥板,该挡泥板具备设置在车辆的后轮后方的挡泥板主体部、及形成在所述挡泥板主体部的上端部并与车体固定连接的安装部,所述挡泥板主体部至少具有:与所述后轮相向而对地从车体下部向下方延伸、并在车宽方向上具有规定宽度的前侧壁;从所述前侧壁的下端部向车长方向的后方延伸的同时向上方弯曲延伸的下侧壁;从所述前侧壁的车宽方向内侧的端部向车长方向的后方延伸的同时向车宽方向外侧弯曲延伸的内侧壁;及从所述前侧壁的车宽方向外侧的端部向车长方向的后方延伸的同时向车宽方向内侧弯曲延伸的外侧壁。
6.基于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挡泥板,与后轮相向而对的前侧壁能够防止被后轮溅起的石子或泥水等飞散或附着在车体等上,同时,被构成为弯曲形状的下侧壁、内侧壁、和外侧壁能够将被后轮搅乱的空气整流而使其顺利地流往车辆后方。详细而言,由于附壁效应(粘性流体的喷流会贴着附近的壁板流动),被后轮搅乱的空气会再次贴着挡泥板的曲面状的下侧壁、内侧壁、和外侧壁顺利地向车辆后方流动。因此,能够防止车底板下的空气流速减慢,使从车底板下通过并从车辆后方流出的空气的流量增大。
7.通常,在轮胎尾流(行驶风与车轮相碰后产生的空气湍流)增大的情况下,从车底板下通过的行驶风减少,从而沿着车顶流动的行驶风增大而导致涡流产生。其结果,从车顶和d柱卷到车辆背面的空气增多,导致车辆背面的空气阻力系数增大。
8.对此,本实用新型的挡泥板如上所述那样,通过使从车底板下通过并从车辆后方流出的空气的流量增大,能够使从车顶和d柱卷到车辆背面的空气减少。由此,能够防止拉涡发生、使背面压力增大,从而能够抑制车辆背面的空气阻力系数增大。即,能够抑制车辆后部的空气阻力增大。
9.另外,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挡泥板中,较佳为,所述挡泥板主体部被构成为横置的近似四棱锥形状,所述前侧壁构成四棱锥的底面,所述下侧壁、所述内侧壁、所述外侧壁分别构成四棱锥的第一侧面、第二侧面、第三侧面,所述挡泥板主体部还具有,从所述前侧壁的上端部向车长方向的后方延伸的同时向下方弯曲延伸的上侧壁,该上侧壁构成四棱锥的第四侧面。基于该结构,能够使被后轮搅乱的空气再次贴着近似四棱锥形状的挡泥板主体部的第一至第四侧面更加流畅地流往车辆后部。
10.另外,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挡泥板中,也可以为,所述挡泥板主体部被构成为横置的近似四棱锥台形状,所述前侧壁构成四棱锥台的底面,所述下侧壁、所述内侧壁、所述外侧壁分别构成四棱锥台的第一侧面、第二侧面、第三侧面,所述挡泥板主体部还具有,从所述前侧壁的上端部向车长方向的后方延伸的同时向下方弯曲延伸的上侧壁;及面朝所述车辆的后方的后侧壁,所述上侧壁构成四棱锥台的第四侧面,所述后侧壁构成四棱锥台的顶面。基于该结构,可以缩短挡泥板在车长方向上的尺寸,从而能够提高外观的美观性。
附图说明
11.图1是示意性地表示安装有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挡泥板的车辆的后部结构的立体图。
12.图2是示意性地表示安装有上述挡泥板的车辆的后部结构的侧视图。
13.图3是示意性地表示上述挡泥板的侧视图。
14.图4是图3中的iv-iv线的箭头方向的剖视图。
15.图5是用于说明挡泥板的作用的示意图。
16.图6是示意性地表示安装有变形例的挡泥板的车辆的后部结构的侧视图。
17.图7是示意性地表示安装有现有技术的挡泥板的车辆的后部结构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18.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挡泥板进行说明。但是,本实用新型不局限于下述实施方式中记载的内容。另外,各图中的尺寸关系(长度、宽度等)不反映实际的尺寸关系。各图中,箭头rr示出车长方向的后方,箭头up示出车高方向的上方,箭头out示出车宽方向的外侧。
19.图1是示意性地表示安装有本实施方式的挡泥板10的车辆1的后部结构的立体图,图2是示意性地表示安装有挡泥板10的车辆1的后部结构的侧视图。如图1和图2所示,挡泥板10被设置在车轮(后轮5)的后方,用于防止车辆1在状况较差的道路上行驶时被后轮5溅起的石子或泥水等飞散到后续车辆上、或附着在自车辆1的车体3等上。
20.图7是示意性地表示安装有现有技术的挡泥板110的车辆101的后部结构的立体图。如图7所示,现有技术的挡泥板110被设置在后轮105的后方,被后轮105溅起的石子或泥水等被该挡泥板110挡住,从而不容易飞散到后续车辆上、也不容易附着在自车辆101的车体103等上。
21.然而,由于现有技术的挡泥板110被构成为板状,以从车体103的底部向下方延伸的状态设置在后轮105的后方,所以与气流(行驶风)的方向相垂直。因而,采用现有技术的挡泥板110的情况下,后轮105后方的空气湍流有可能增大。在后轮105后方的空气湍流增大
的情况下,车底板下的空气流速减慢、车辆背面的气流状况变差,从而出现车辆101后部的空气阻力增大(空气阻力系数增大)的问题。
22.更详细而言,若轮胎尾流(行驶风与后轮105相碰后产生的空气湍流)增大,则从车底板下流过的行驶风减少,从而沿车顶流动的行驶风增大。因此,采用在后轮105的后方空气湍流增大的现有技术的挡泥板110的情况下,从车顶和d柱卷到车辆101的背面的空气增多,从而顶面气流在车顶端部的后方形成涡流,导致车辆101背面的空气阻力系数增大。
23.对此,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和图2所示那样,取代板状的挡泥板110,在后轮5的后方设置立体形状的挡泥板10。这样,不仅能够防止被后轮5溅起的石子或泥水等飞散或附着在车体3等上,而且还能抑制车辆1后部的空气阻力增大。
24.图3是示意性地表示挡泥板10的侧视图,图4是图3中的iv-iv线的箭头方向的剖视图。如图3所示,挡泥板10具备配置在后轮5的后方的挡泥板主体部30;及形成在挡泥板主体部30的上端部、并被固定连接(安装)在车体3上的安装部20。
25.挡泥板主体部30被构成为横置的近似四棱锥形状,如图3和图4所示那样,挡泥板主体部30具有构成四棱锥的底面的前侧壁31、分别构成四棱锥的四个侧面(第一侧面至第四侧面)的下侧壁33、内侧壁34、外侧壁35、及上侧壁32。
26.前侧壁31被构成为近似长方形,其上端部31a与安装部20连为一体。这样,在安装部20被安装于车体3的状态下,如图3所示,前侧壁31与后轮5在车长方向上相向而对地从车体3的底部向下方延伸,并在车宽方向上具有规定宽度。由此,被后轮5溅起的石子或泥水等被该前侧壁31挡住,从而能够防止石子或泥水等飞散到后续车辆上、或附着在自车辆1的车体3等上。
27.如图1和图3所示,上侧壁32被构成为,从前侧壁31的上端部31a向车长方向的后方延伸的同时平缓地向下方弯曲延伸。同时,下侧壁33被构成为,从前侧壁31的下端部31b向车长方向的后方延伸的同时向上方弯曲延伸。因此,下侧壁33的外表面(挡泥板主体部30的下表面33a)为从挡泥板主体部30的下端部朝着后上方弯曲状地延伸的曲面。
28.如图4所示,内侧壁34被构成为,从前侧壁31的车宽方向内侧的端部31c向车长方向的后方延伸的同时向挡泥板主体部30的车宽方向的中心(也可以说向车宽方向的外侧)弯曲延伸。因此,内侧壁34的外表面(挡泥板主体部30的内侧面34a)为从挡泥板主体部30的车宽方向内侧的端部向后方延伸的同时向挡泥板主体部30的车宽方向的中心弯曲的曲面。
29.同时,外侧壁35被构成为,从前侧壁31的车宽方向外侧的端部31d向车长方向的后方延伸的同时向挡泥板主体部30的车宽方向的中心(也可以说向车宽方向的内侧)弯曲延伸。因此,外侧壁35的外表面(挡泥板主体部30的外侧面35a)为从挡泥板主体部30的车宽方向外侧的端部向后方延伸的同时向挡泥板主体部30的车宽方向的中心弯曲的曲面。
30.图5是用于说明挡泥板10的作用的示意图。基于具有上述结构的挡泥板10,由于附壁效应,被后轮5搅乱的空气会如图5中的空心箭头所示那样重新贴着挡泥板10的曲面形状的下表面33a、内侧面34a、和外侧面35a流动。
31.即,贴着下表面33a、内侧面34a、及外侧面35a流动的气流被下表面33a、内侧面34a、及外侧面35a整流后,能够流畅地流往车辆1的后方。由此,能够防止车辆1的车底板下的空气流速减慢,并能够使从车底板下通过并从后方流出的空气(如图5中的阴影箭头所示)的流量增大。
32.另外,与后轮5的车宽方向内侧的侧面相比,空气在后轮5的车宽方向外侧的侧面流速更大。因而,在后轮5的后方,行驶风从车宽方向外侧向车宽方向内侧流动。这样,在挡泥板10的近旁,空气在车宽方向外侧的流速最高,从而,与下表面33a和内侧面34a相比,空气容易重新贴着外侧面35a流动。换言之,在下表面33a、内侧面34a、及外侧面35a中,外侧面35a在增大从车底板下通过并从车辆后方流出的空气的流量这一点上发挥的作用最大(贡献度最大)。
33.具体而言,通过仿真实验确认到,在增大从车底板下通过并从车辆后方流出的空气的流量这一点上,外侧面35a的贡献度大约为下表面33a和内侧面34a的四倍。并且,通过仿真实验还确认到,即便是在曲面形状的外侧面35a被构成为,与图1~图4相比在车长方向上的尺寸更短的情况下,也能维持同样的贡献度。
34.如此,采用本实施方式的挡泥板10的情况下,从车底板下通过并从车辆后方流出的空气的流量增大,因而,能够使从车顶7和d柱卷到车辆背面9的空气(如图5中的实心箭头所示)减少。由此,能够防止涡流发生,使背面压力增大,进而能够抑制车辆背面9的空气阻力系数(cd值)增大。因而,基于本实施方式的挡泥板10,能够有效地抑制车辆1后部的空气阻力增大。
35.另外,仿真实验的结果表面,将本实施方式的挡泥板10设置在后轮5的后方的情况下,与后轮5的后方未设置挡泥板时相比,空气阻力系数仅增大了 0.3%以下。因而,基于本实施方式的挡泥板10,不仅能够防止石子或泥水等飞散到后续车辆上、或附着在自车辆1的车体3等上,而且还能够抑制车辆1后部的空气阻力增大。
36.<变形例>
37.图6是示意性地表示安装有变形例中的挡泥板10’的车辆1的后部结构的侧视图。上述实施方式中,挡泥板10被构成为,上侧壁32的后端部、下侧壁33的后端部、内侧壁34的后端部、及外侧壁35的后端部朝着近似四棱锥形状的挡泥板主体部30的车宽方向的中心聚集。
38.但是,如上所述那样,曲面形状的外侧面35a,即,外侧壁35’被构成为与图1~图4所示的外侧壁35相比在车长方向上的尺寸较短的情况下,也能够维持同样的效果(贡献度)。
39.例如,在本变形例中,如图6所示,挡泥板10’的挡泥板主体部30’被构成为横置的近似四角锥台形状(即,相当于挡泥板主体部30的尖端部被切掉一部分之后的形状)。未详细图示,但挡泥板主体部30’具有构成四角锥台的底面的前侧壁;构成四角锥台的第一至第四侧面的下侧壁、内侧壁、外侧壁35’、上侧壁;及构成四角锥台的顶面的、面朝着车辆1的后方的后侧壁。
40.这样,可以将挡泥板10’在车长方向的尺寸缩短,从而,除了能够防止被后轮5溅起的石子或泥水等飞散或附着在车体3等上、以及能够抑制车辆1后部的空气阻力增大之外,还能提高外观的美观性。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