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再生混凝土上料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2-02-18 14:56:59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技术涉及混凝土生产设备的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再生混凝土上料装置。


背景技术:

2.再生混凝土是指将废弃的混凝土块经过破碎、清洗、分级后,按一定比例与级配混合,部分或全部代替砂石等天然集料(主要是粗集料),再加入水泥、水等配而成的新混凝土。
3.现有的上料装置包括提升式输送带,搅拌罐位于提升式输送带最高点的正下方,提升式输送带上设有上料斗,再生混凝土位于上料斗内,通过提升式输送带的输送,上料斗向上运动最高点并翻转的过程中,上料斗将其内的再生混凝土倾倒入搅拌罐内,从而完成上料。
4.针对上述中的相关技术,发明人认为,在上料斗倾倒过程中,再生混凝土未能倾倒完全,部分再生混凝土易洒落至地面,易造成环境污染。


技术实现要素:

5.为了减少再生混凝土洒落至地面的情况发生,本技术提供一种再生混凝土上料装置。
6.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再生混凝土上料装置,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7.一种再生混凝土上料装置,包括机架,所述机架设有提升式输送带,所述提升式输送带上设有多个间隔排布的上料斗,所述机架设有上料通道和承接槽体,所述上料通道位于提升式输送带的最高处,且所述上料通道的上开口用于供上升的上料斗进入,所述上料通道的下开口对准搅拌罐设置;所述承接槽体位于所述提升式输送带正下方。
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首先,当上料斗移动至最高点以倾泻混凝土时,该混凝土经由上料通道的引导而较为准确落入搅拌罐内,即上料通道能够对上料斗倾倒过程中的倾泻范围进行限定,以减少倾泻洒落的情况发生;待上料斗倾泻完毕后,上料斗开始下移,下移状态的上料斗的开口朝下设置,而通过承接槽体,能够对于下移状态的上料斗进行承接,以减少混凝土的再次洒落情况发生,减少再生混凝土的浪费。
9.可选的,所述上料斗内设有柔性带,所述柔性带的两端与上料斗的上开口边缘处铰接连接,所述柔性带的中部设有配重块。
1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上料斗处于承载混凝土的状态时,柔性带平贴于上料斗的内壁,而当上料斗处于倾倒状态时,柔性带失去混凝土的作用力限制,而柔性带受到配重块的作用力而向下移动,从而柔性带的移动将带动未倾倒的混凝土移动,从而将未倾倒的混凝土尽可能倾泻出去,以减少混凝土残留于上料斗内的情况发生。
11.可选的,所述柔性带的表面开设有多道易弯槽。
1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能提高柔性带的形变容易程度,从而提高柔性带对于混凝土的带动效果。
13.可选的,所述承接槽体的槽底设有多个用于与所述配重块磁吸连接的磁块,各磁块沿承接槽体长度方向间隔排布。
1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上料斗下移过程中,柔性带上的配重块间歇式受到磁块的磁吸作用力,配重块产生沿承接槽体长度方向上的往复摆动,同时也带动柔性带进行摆动,以抖落柔性带上的残留混凝土。
15.可选的,所述上料斗的内壁设有v型弹片,所述v型弹片的一端抵接于所述柔性带的背面。
1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上料斗承载混凝土时,v型弹片处于受压状态,当上料斗倾泻混凝土时,混凝土减少,v型弹片开始释放弹力,以迫使柔性带远离上料斗方向移动,而柔性带的运动将进一步加快混凝土的倾斜,从而有效减少混凝土的残留和提高倾斜效率。
17.可选的,所述v型弹片设为多个,相邻v型弹片之间的间距自所述柔性带的中部至两端逐渐减小。
1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得柔性带的两端受到的弹力较大,从而提高该位置的形变速率,从而提高柔性带对于残留混凝土的带动效果。
19.可选的,所述上料通道的上开口设有高于所述提升式输送带最高处的挡风罩。
2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能够减少因大风吹动而导致上料斗内的混凝土被吹走的情况发生。
21.可选的,所述承接槽体的下端放置有收集槽。
2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能够对承接槽体内的混凝土进行收集,减少浪费。
23.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24.通过设置上料通道,能够对上料斗倾倒过程中的倾泻范围进行限定,以减少倾泻洒落的情况发生,并通过承接槽体,能够对于下移状态的上料斗进行承接,以减少混凝土的再次洒落情况发生,减少再生混凝土的浪费;
25.通过设置柔性带和配重块,柔性带的移动将带动未倾倒的混凝土移动,从而将未倾倒的混凝土尽可能倾泻出去,以减少混凝土残留于上料斗内的情况发生;
26.通过设置磁块,利用磁吸作用力,使得柔性带进行往复摆动,以抖落柔性带上的残留混凝土。
附图说明
27.图1是本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28.图2是图1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
29.图3是图1中b处的局部放大图。
30.附图标记说明:1、机架;2、提升式输送带;3、上料斗;4、上料通道;5、承接槽体;6、收集槽;7、柔性带;10、搅拌罐;41、挡风罩;50、pe膜垫;51、磁块;71、配重块;72、易弯槽;73、v型弹片。
具体实施方式
31.以下结合附图1

3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32.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一种再生混凝土上料装置。参照图1,再生混凝土上料装置包括机架1,机架1上设有提升式输送带2,提升式输送带2的带体为链板结构,提升式输送带2上设有多个间隔排布的上料斗3,上料斗3的底部与提升式输送带2通过铰链连接。
33.使用时,将再生混凝土放置于上料斗3内,提升式输送带2则带动上料斗3逐渐上移,上料斗3移动至最高点并翻转的过程中,上料斗3将其内的再生混凝土倾倒入下方的搅拌罐10内,从而完成上料。
34.如图1所示,机架1上固定有竖向设置的上料通道4,上料通道4为铁皮方管结构,上料通道4的下开口位于搅拌罐10的正上方,上料通道4的上开口位于提升式输送带2的最高处。
35.当上料斗3上移至最高处时,该上料斗3将经由上料通道4的上开口进入上料通道4内,此时上料斗3的倾泻过程则在上料通道4内完成,该混凝土经由上料通道4的引导而较为准确落入搅拌罐10内,即上料通道4能够对上料斗3倾倒过程中的倾泻范围进行限定,以减少倾泻洒落的情况发生。
36.并且,上料通道4的上开口还固定有挡风罩41,挡风罩41高于提升式输送带2的最高处,当大风天气时,挡风罩41能够有效阻挡大风贯入上料通道4内,从而减少因风吹而引起混凝土飞扬的情况发生。
37.如图1所示,机架1上还固定有倾斜设置的承接槽体5,承接槽体5位于提升式输送带2的正下方,承接槽体5的一端与上料通道4连通,承接槽体5的另一端设有收集槽6。
38.随着提升式输送带2的带动,上料斗3从倾倒状态变为下移状态,下移状态的上料斗3的开口朝下设置,上料斗3内残留的混凝土则慢慢落至承接槽体5上,以减少残留混凝土的再次洒落地面的情况发生,减少再生混凝土的浪费,而收集槽6则对承接槽体5上的混凝土进行集中收集,以便于再次通过上料斗3完成重新上料。
39.当上料斗3倾泻完毕后,还是存在部分混凝土残留的现象,从而解决这一问题,做出了如下设置,如图2所示,上料斗3内设有柔性带7,柔性带7为pe材质制成;柔性带7的背面平铺且形状适配于上料斗3的内壁,柔性带7的沿提升式输送带2长度方向的两端分别与上料斗3的上开口边缘处铰接连接。
40.如图2所示,柔性带7的表面开设有多道易弯槽72,各易弯槽72沿柔性带7长度方向间隔排布,易弯槽72的设置能够极大提高柔性带7的形变容易程度。
41.如图2所示,柔性带7长度方向的中部穿设固定有配重块71,配重块71为钢质,配重块71为沿柔性带7宽度方向设置的条状结构;上料斗3的内壁设有多个v型弹片73,相邻v型弹片73之间的间距自柔性带7的中部至两端逐渐减小,v型弹片73的一端与上料斗3内壁焊接固定,v型弹片73的另一端抵接于柔性带7的背面。
42.上料斗3处于承载混凝土的状态时,柔性带7的形状适配上料斗3的内壁,v型弹片73处于受压状态,当上料斗3倾泻混凝土时,其内混凝土逐渐减少,v型弹片73开始释放弹力,且柔性带7受到配重块71的作用力而运动,从而使得柔性带7远离上料斗3方向移动,而柔性带7的运动将带动未倾倒的混凝土移动,从而将未倾倒的混凝土尽可能倾泻出去,以减少混凝土残留于上料斗3内的情况发生。
43.并且,如图3所示,承接槽体5的槽底嵌接固定有多个磁块51,各磁块51沿承接槽体5的长度方向间隔排布,承接槽体5的槽底还铺设有pe膜垫50,pe膜垫50的下端延伸至收集
槽6内。
44.在上料斗3下移过程中,柔性带7上的配重块71间歇式受到磁块51的磁吸作用力,使得配重块71产生沿承接槽体5长度方向上的往复摆动,同时配重块71也带动柔性带7进行摆动,以抖落柔性带7上的残留混凝土,并使得该混凝土尽可能落入承接槽体5,以便于进行收集。
45.以上均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技术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