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射流增氧器的制作方法

2021-12-18 10:32: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混氧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射流增氧器。


背景技术:

2.混氧推水增氧器是通过设置多级变径管制造多级负压区来吸入空气,形成多级混氧区,再通过扩散口扩散出去,形成增氧推水效果。此类混氧推水增氧器增氧效果显著,且有推流活化水质作用,比如专利号为2020204850330,且专利名称为一种混氧推水装置的实用新型。
3.虽然该专利通过多级混氧区实现了高效增氧推水效果,但是该专利的多级混氧区共用一个进气口,使得使用该混氧推水装置需要一定的条件要求,比如需要进水水泵扬程高,流量大。有鉴于此,提出了一种新型的由单个或多个单腔混氧区串联形成的射流增氧器。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射流增氧器。
5.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的技术方案:
6.本实用新型一种射流增氧器,包括射流增氧器本体、螺丝活接接头、流水入口管、气液混合区、扩散管和射流管,所述射流增氧器本体的一端设置有螺丝活接接头,所述螺丝活接接头与流水入口管相接,所述流水入口管与气液混合区相接,所述气液混合区与扩散管相接,所述扩散管与射流管相接。
7.所述气液混合区内包含一个或多个气液混合腔,所述气液混合腔设置有单独的空气进气口,且气液混合腔内设置有流水收缩区和射流口,在射流口与空气进气口交汇处设置气液混合缸。
8.所述扩散管与射流管相接,且所述扩散管内部设置有负压口和扩散区,所述射流管设置有多个流水导流孔。
9.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气液混合区内包含一个或多个气液混合腔,多个气液混合腔通过串联结构连通到一起,且每个气液混合腔都有独立的进气孔。
10.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气液混合区内的气液混合腔,其流水收缩区设置为漏斗状结构。
11.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气液混合区内由一个或多个气液混合腔组成,与流水入口管相接的为第一气液混合腔,依次的与第一气液混合腔相接的是第二气液混合腔,第一气液混合腔内的射流口为第一射流口,第二气液混合腔内的射流口为第二射流口,且第一射流口的口径小于或等于第二射流口的口径。
12.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扩散管内的负压口口径大于或等于第二射流口的口径。
13.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射流管设置的流水导流孔优选为6个。
14.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射流增氧器本体优选一体成型结构。
15.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
16.本实用新型一种射流增氧器,通过设置混氧腔实现了高效气液混合,达到了增氧推水效果。同时,与现有多级混氧推水装置相比,改善了进气结构,由原先的多级混氧区共用一个进气孔,改为独立供气进气口,降低了增氧器对供水水泵的高扬程和大流量要求,采用此改良结构,能够使该射流增氧器更节能,实用性和普及性更强。
附图说明
17.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附图中:
18.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19.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20.图3是本实用新型剖面结构详细介绍图;
21.图4是本实用新型部分零部件示意图;
22.图5是本实用新型多腔立体结构图;
23.图6是本实用新型多腔俯视图;
24.图7是本实用新型左视图;
25.图8是本实用新型单腔结构剖面示意图;
26.图9是本实用新型单腔立体图;
27.图10是本实用新型单腔俯视图。
28.图中:1、射流增氧器本体;2、螺丝活接接头;3、流水入口管;4、气液混合区;5、扩散管;6、射流管;401、进气口;402、流水收缩区;403、射流口;404、气液混合缸;a腔、第一气液混合腔;b腔、第二气液混合腔;401a、第一进气口;402a、第一流水收缩区;403a、第一射流口;404a、第一气液混合缸;401b、第二进气口;402b、第二流水收缩区;403b、第二射流口;404b、第二气液混合缸;501、负压口;502、扩散区;601、导流孔。
具体实施方式
29.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优选实施例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30.实施例1
31.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射流增氧器(双气液混合腔结构),包括射流增氧器本体1、螺丝活接接头2、流水入口管3、气液混合区4、扩散管5、射流管6。射流增氧器本体1的一端设置有螺丝活接接头2,螺丝活接接头2与流水入口管3相接,流水入口3与气液混合区4相接,气液混合区4与扩散管5相接,扩散管5与射流管6相接。
32.进一步的,如图1和图4所示,射流增氧器本体1的一端设置有螺丝活接接头2,螺丝活接接头2可方便与外部水泵拧合连接。
33.进一步的,如图2和图3所示,气液混合区4内依次设置有第一气液混合腔a腔和第二气液混合腔b腔,其中第一气液混合腔a腔上设置有第一进气口401a,腔内设置有第一流水收缩区402a,与第一流水收缩区402a相通处设置第一射流口403a,在进气与第一射流口
403a的交汇处设置有第一气液混合缸404a。第一气液混合腔a腔与第二气液混合腔b腔结构相同,同样第二气液混合腔b腔上设置有第二进气口401b,腔内设置有第二流水收缩区402b,与第二流水收缩区402b相通处设置第二射流口403b,在进气与第二射流口403b的交汇处设置有第二气液混合缸404b。
34.进一步的,如图1、图2和图3所示,气液混合区4与扩散管5相接,扩散管5与射流管6相接。扩散管5内设置有负压口501和扩散区502,射流管6设置有导流孔601。
35.具体的,螺丝活接接头2与外置水泵相接,水从流水入口管3进入,来到气液混合区4,水流经过气液混合区4内的第一气液混合腔a腔,被第一流水收缩区402a挤压,从第一射流口403a高速喷出,第一射流口403a高速喷出的水体带动第一进气口401a吸入空气,空气与高速水流在第一气液混合缸404a处充分混合进而进入到第二气液混合腔b腔,气液混合体被第二流水收缩区402b挤压,从第二射流口403b处高速喷出,第二射流口403b高速喷出的气液混合体带动第二进气口401b吸入空气,空气与第一气液混合缸喷出的气液混合体在第二气液混合缸404b再次混合,喷射进入扩散管5内的负压口501处,高速气液混合体由负压口501向扩散区502扩散,气液混合体到达射流管6时向外喷出,同时在高速气液混合体的带动下,射流增氧器本体1外的水体通过导流孔601进入射流管6内,与射流管内的气液混合体再次融合,向外喷出,形成多级混氧效果。
36.本实施例1为多气液混合腔(a

b双气液混合腔)结构,如图5所示,为双进气口,双气液混合腔结构,图6是本结构的俯视图,图7是本结构的左视图。
37.实施例2
38.如图8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射流增氧器(单气液混合腔结构),包括射流增氧器本体1、螺丝活接接头2、流水入口管3、气液混合区4、扩散管5、射流管6。射流增氧器本体1的一端设置有螺丝活接接头2,螺丝活接接头2与流水入口管3相接,流水入口3与气液混合区4相接,气液混合区4与扩散管5相接,扩散管5与射流管6相接。
39.进一步的,如图8和图4所示,射流增氧器本体1的一端设置有螺丝活接接头2,螺丝活接接头2可方便与外部水泵拧合连接。
40.进一步的,如图8所示,气液混合区4依次设置有进气口401、流水收缩区402、射流口403、气液混合缸404。
41.进一步的,如图8、图9所示,气液混合区4与扩散管5相接,扩散管5与射流管6相接。扩散管5内设置有负压口501和扩散区502,射流管6设置有导流孔601。
42.具体的,螺丝活接接头2与外置水泵相接,水从流水入口管3进入,来到气液混合区4,水流经过气液混合区4内的流水收缩区402后被挤压从射流口403高速喷出,射流口403高速喷出的水体带动进气口401吸入空气,空气与高速水流在气液混合缸404处充分混合进而进入到扩散管5的负压口501内,高速气液混合体由负压口501向扩散区502扩散,气液混合体到达射流管6时向外喷出,同时在高速气液混合体的带动下,射流增氧器本体1外的水体通过导流孔601进入到射流管6内,水体与射流管内的气液混合体再次混合,向外喷出,形成多次混氧效果。
43.本实施例2为单体气液混合腔结构,如图8、图9所示,为单进气口,单气液混合腔结构,图10是本结构的俯视图。采用本实施例2可以良好对接低扬程小流量水泵,从而提升了射流增氧器的适用性与普及性。
44.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