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热力用转化箱体的制作方法

2021-12-18 02:15: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能量转化装置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热力用转化箱体。


背景技术:

2.所谓热电发电就是将热力能源直接转变成电能,通过高温与低温的温差产生的热将移动的热力能源能转变成电能,使其产生电力能源。针对现有技术存在以下问题:
3.现有的装置大多是利用热能对水加热进行转化,但是加热速度较慢,并且对热能利用不够充分,加热后的水蒸汽容易附着在装置,对机器造成损害。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提供一种热力用转化箱体,其中一种目的是为了提高对热能的充分使用;另一种目的是为了减少水蒸气对装置的损害,提高装置的使用寿命。
5.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热力用转化箱体,包括转化箱体,所述转化箱体的前侧表面靠近右侧固定安装有控制器,所述转化箱体的底端表面四角均固定安装有移动轮,所述转化箱体的上方表面左侧安装有输入管道,所述输入管道的下端贯穿转化箱体的内部左侧,所述输入管道的上方固定安装有输入口,所述转化箱体的右侧表面靠近中心处安装有输出管道,所述输出管道的左端贯穿转化箱体的内部右侧。
6.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实用新型还可以做如下改进。
7.进一步,所述转化箱体的内部左侧位于输入管道的下方安装有第一运输管道,所述第一运输管道的上方左侧表面与输入管道的底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运输管道的右侧位于转化箱体的内部固定安装有第一防护板,所述第一运输管道贯穿第一防护板的表面。
8.进一步,所述第一运输管道的右侧位于第一防护板的右侧安装有冷却介质循环泵,所述第一运输管道的右端贯穿冷却介质循环泵的上方左右两侧表面。
9.进一步,所述第一运输管道的右端表面位于冷却介质循环泵的右侧固定安装有热交换器,所述热交换器的右侧安装有低压罐,所述低压罐的右侧安装有第二防护板,所述第二防护板的右侧安装有第二运输管道,所述第二运输管道的右端与输出管道的左端固定连接。
10.进一步,所述第二运输管道的左侧依次贯穿第二防护板的上方左右两侧表面和低压罐的上方左右两侧表面,所述第二运输管道的左端表面与热交换器的右端表面固定连接。
11.进一步,所述冷却介质循环泵的底端表面靠近中心处安装有冷凝水阀口,所述热交换器的外侧表面套接安装有一层防护套管。
12.与现有技术相比,本申请的技术方案具有以下有益技术效果:
13.1、通过在转化箱体内部安装的冷却介质循环泵,在将热力能源通过第一运输管道进入冷却介质循环泵内部之后,可以对热力能源进行冷凝处理,之后通过热交换器处理进
入低压罐内部,通过低压罐可以将热力能源转化为电力能源,通过第二运输管道进行运输,可以极大的对热力能源进行利用,不会造成热力能源的浪费。
14.2、而在冷却介质循环泵的底端还安装有冷凝水阀口,在进行热力能源冷凝时产生的水蒸气则会通过冷凝水阀口排除冷却介质循环泵的内部,极大的减少了水蒸气对冷却介质循环泵装置的损害,提高了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15.图1为本实用新型正视结构示意图;
16.图2为本实用新型转化箱体内部的结构示意图;
17.图3为本实用新型冷却介质循环泵的结构示意图;
18.图4为本实用新型热交换器的结构示意图。
19.附图中,各标号所代表的部件列表如下:
20.1、转化箱体;2、控制器;3、移动轮;4、输出管道;5、输入管道;6、输入口;7、第一运输管道;8、冷却介质循环泵;9、低压罐;10、第二运输管道;11、热交换器;12、第一防护板;13、第二防护板;15、冷凝水阀口;16、防护套管。
具体实施方式
21.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特征进行描述,所举实例只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非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22.参照图1

4,一种热力用转化箱体,包括转化箱体1,转化箱体1的前侧表面靠近右侧固定安装有控制器2,转化箱体1的底端表面四角均固定安装有移动轮3,转化箱体1的上方表面左侧安装有输入管道5,输入管道5的下端贯穿转化箱体1的内部左侧,输入管道5的上方固定安装有输入口6,转化箱体1的右侧表面靠近中心处安装有输出管道4,输出管道4的左端贯穿转化箱体1的内部右侧。
23.参照图1

4,转化箱体1的内部左侧位于输入管道5的下方安装有第一运输管道7,第一运输管道7的上方左侧表面与输入管道5的底端固定连接,第一运输管道7的右侧位于转化箱体1的内部固定安装有第一防护板12,第一运输管道7贯穿第一防护板12的表面,通过安装第一防护板12可以对冷却介质循环泵8进行保护;
24.参照图1

4,第一运输管道7的右侧位于第一防护板12的右侧安装有冷却介质循环泵8,第一运输管道7的右端贯穿冷却介质循环泵8的上方左右两侧表面,通过安装冷却介质循环泵8可以对热力能源进行冷凝处理;
25.参照图1

4,第一运输管道7的右端表面位于冷却介质循环泵8的右侧固定安装有热交换器11,热交换器11的右侧安装有低压罐9,低压罐9的右侧安装有第二防护板13,第二防护板13的右侧安装有第二运输管道10,第二运输管道10的右端与输出管道4的左端固定连接,通过安装第二防护板13可以对低压罐9进行保护;
26.参照图1

4,第二运输管道10的左侧依次贯穿第二防护板13的上方左右两侧表面和低压罐9的上方左右两侧表面,第二运输管道10的左端表面与热交换器11的右端表面固定连接,通过安装热交换器11可以将热力能源转化为电力能源;
27.参照图1

4,冷却介质循环泵8的底端表面靠近中心处安装有冷凝水阀口15,热交
换器11的外侧表面套接安装有一层防护套管16,通过安装防护套管16可以对热交换器11进行保护,在热交换器11工作时则可以起到散热作用;
28.通过在转化箱体1内部安装的冷却介质循环泵8,在将热力能源通过第一运输管道7进入冷却介质循环泵8内部之后,可以对热力能源进行冷凝处理,之后通过热交换器11处理进入低压罐9内部,通过低压罐9可以将热力能源转化为电力能源,通过第二运输管道10进行运输,可以极大的对热力能源进行利用,不会造成热力能源的浪费,而在冷却介质循环泵8的底端还安装有冷凝水阀口15,在进行热力能源冷凝时产生的水蒸气则会通过冷凝水阀口15排除冷却介质循环泵8的内部,极大的减少了水蒸气对冷却介质循环泵8装置的损害,提高了使用寿命。
29.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技术特征:
1.一种热力用转化箱体,包括转化箱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化箱体(1)的前侧表面靠近右侧固定安装有控制器(2),所述转化箱体(1)的底端表面四角均固定安装有移动轮(3),所述转化箱体(1)的上方表面左侧安装有输入管道(5),所述输入管道(5)的下端贯穿转化箱体(1)的内部左侧,所述输入管道(5)的上方固定安装有输入口(6),所述转化箱体(1)的右侧表面靠近中心处安装有输出管道(4),所述输出管道(4)的左端贯穿转化箱体(1)的内部右侧。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热力用转化箱体,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化箱体(1)的内部左侧位于输入管道(5)的下方安装有第一运输管道(7),所述第一运输管道(7)的上方左侧表面与输入管道(5)的底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运输管道(7)的右侧位于转化箱体(1)的内部固定安装有第一防护板(12),所述第一运输管道(7)贯穿第一防护板(12)的表面。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热力用转化箱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运输管道(7)的右侧位于第一防护板(12)的右侧安装有冷却介质循环泵(8),所述第一运输管道(7)的右端贯穿冷却介质循环泵(8)的上方左右两侧表面。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热力用转化箱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运输管道(7)的右端表面位于冷却介质循环泵(8)的右侧固定安装有热交换器(11),所述热交换器(11)的右侧安装有低压罐(9),所述低压罐(9)的右侧安装有第二防护板(13),所述第二防护板(13)的右侧安装有第二运输管道(10),所述第二运输管道(10)的右端与输出管道(4)的左端固定连接。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热力用转化箱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运输管道(10)的左侧依次贯穿第二防护板(13)的上方左右两侧表面和低压罐(9)的上方左右两侧表面,所述第二运输管道(10)的左端表面与热交换器(11)的右端表面固定连接。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热力用转化箱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介质循环泵(8)的底端表面靠近中心处安装有冷凝水阀口(15),所述热交换器(11)的外侧表面套接安装有一层防护套管(16)。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热力用转化箱体,包括转化箱体,所述转化箱体的前侧表面靠近右侧固定安装有控制器,所述转化箱体的底端表面四角均固定安装有移动轮,所述转化箱体的上方表面左侧安装有输入管道,所述输入管道的下端贯穿转化箱体的内部左侧,所述输入管道的上方固定安装有输入口,所述转化箱体的右侧表面靠近中心处安装有输出管道。通过在转化箱体内部安装的冷却介质循环泵,在将热力能源通过第一运输管道进入冷却介质循环泵内部之后,可以对热力能源进行冷凝处理,之后通过热交换器处理进入低压罐内部,通过低压罐可以将热力能源转化为电力能源,通过第二运输管道进行运输,可以极大的对热力能源进行利用,不会造成热力能源的浪费。浪费。浪费。


技术研发人员:沈卫 李静 李建新 尹训泉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山东方宏新能源集团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1.05.21
技术公布日:2021/12/17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