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反渗透膜元件码放架的制作方法

2021-12-17 21:53: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反渗透膜元件生产设备技术领域,具体地说就是一种反渗透膜元件码放架。


背景技术:

2.反渗透膜元件又称ro膜,是反渗透技术的核心部件,生产完成后的ro膜元件需要装箱后存储于仓库中以待出库,在存储时为了避免ro膜元件的大量堆叠而损坏,需要将其放置在码放架上。为了节省空间,现有的码放架通常设置的很高,因此劳动者在将ro膜元件摆放到高处时存在诸多不便;再者,由于码放架层与层之间的间距相对固定,而膜元件又存在多种尺寸,当货物的高度较低而上下置物层之间的间距又比较大时,就会浪费掉一部分空间,即会存在不能合理利用空间的弊端。


技术实现要素:

3.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反渗透膜元件码放架,通过丝杠的设置使得置物单元能够分别上升和下降,避免了不便于将ro膜元件码放到高处的问题,且通过折叠组件的设置,在货物的高度较低时可将每一层的置物单元一分为二,充分利用了码放空间。
4.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反渗透膜元件码放架,包括底板、顶板以及设置在底板和顶板之间的两条光杠,所述顶板上设置有两部电机,所述光杠上由下至上依次设置有第一置物单元、第二置物单元和第三置物单元,所述第二置物单元和第三置物单元上均设置有螺母座,每个所述螺母座内均设置有丝杠,所述丝杠的下端与所述底板转动连接,两条所述丝杠的上端穿过顶板分别与两部所述电机的输出轴连接。通过电机分别控制位于高处的第二置物单元和第三置物单元的移动,便于实现码放和控制置物单元的间距。
5.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置物单元、第二置物单元和第三置物单元均包括上支撑板、下支撑板以及用于连接上支撑板和下支撑板的折叠组件。在货物高度较高时,折叠组件可使上支撑板和下支撑板合并为一体,或,在货物高度较小时,折叠组件可使上支撑板和下支撑板分开为两层,既不会浪费空间又增加了码放架的层数。
6.进一步地,所述螺母座分别设置于第二置物单元和第三置物单元的上支撑板上,便于实现第二置物单元和第三置物单元的移动。
7.进一步地,所述折叠组件包括结构相同且呈“x”型设置的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所述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的中部通过铰接轴连接,所述第一连杆的一端与上支撑板转动连接,所述第二连杆的一端与下支撑板转动连接,所述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的另一端均转动连接有滑块,所述上支撑板和下支撑板的左、右两侧均设置有滑槽,两个所述滑块分别设置于滑槽内。通过折叠组件的设置,可实现上支撑板和下支撑板的合并和分离。
8.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置物单元的上支撑板与两条所述光杠固定连接,所述第一置
物单元的下支撑板与两条所述光杠滑动连接;所述第二置物单元的上支撑板和下支撑板均与两条所述光杠滑动连接;所述第三置物单元的上支撑板和下支撑板也均与两条所述光杠滑动连接,便于实现每层置物单元的固定或移动。
9.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连杆上铰接有u型卡环,所述第二连杆上设置有卡块,所述卡块上设置有用于卡住u型卡环的卡槽,当上支撑板和下支撑板需要合并时,u型卡环和卡块进行卡接,以实现上支撑板和下支撑板的锁定,防止下支撑板与上支撑板分离。
10.进一步地,所述上支撑板和所述下支撑板上均设置有若干个槽口,所述槽口内转动连接有滚轴。在码放货物时,滚轴可起到一定的助力作用。
11.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反渗透膜元件码放架,通过丝杠的设置,避免了不便于将货物放置到高处的问题,且丝杠可对每层的置物单元分别进行控制,便于按需调整间距;此外,每层置物单元的上支撑板和下支撑板通过折叠组件相连,在货物高度较小时,每层置物单元又可一分两层,便于实现空间利用最大化;最后,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简单,占地面积小,既方便又实用。
附图说明
12.附图1为本实用新型整体结构的轴测示意图;
13.附图2为本实用新型附图1中a处的放大示意图;
14.附图3为本实用新型折叠组件展开整体结构的轴测示意图;
15.附图4为本实用新型附图3中b处的放大示意图;
16.附图5本实用新型整体结构另一角度的轴测示意图;
17.附图6为本实用新型附图5中c处的放大示意图;
18.附图7为本实用新型在码放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
19.其中,1、底板,2、顶板,3、光杠,4、第一置物单元,5、第二置物单元,6、第三置物单元,7、螺母座,8、丝杠,9、上支撑板,10、下支撑板,11、折叠组件,12、滑槽,13、u型卡环,14、卡块,15、卡槽,16、槽口,17、滚轴,1101、第一连杆,1102、第二连杆,1103、滑块。
具体实施方式
20.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21.如图1、5和7所示,一种反渗透膜元件码放架,包括底板1、顶板2以及设置在底板1和顶板2之间的两条光杠3,所述顶板2上设置有两部电机,所述光杠3上由下至上依次设置有第一置物单元4、第二置物单元5和第三置物单元6,所述第二置物单元5和第三置物单元6上均设置有螺母座7,每个所述螺母座7内均设置有丝杠8,所述丝杠8的下端与所述底板1转动连接,两条所述丝杠8的上端穿过顶板2分别与两部所述电机的输出轴连接。在码放货物时,通过电机控制丝杠8转动,两条所述丝杠8分别控制第二置物单元5和第三置物单元6下降,使得码放架呈现图7中的状态,码放好货物后再控制置物单元上升。
22.如图3所示,所述第一置物单元4、第二置物单元5和第三置物单元6均包括上支撑板9、下支撑板10以及用于连接上支撑板9和下支撑板10的折叠组件11,在货物高度较高时,
折叠组件11使上支撑板9和下支撑板10合并为一层,在货物高度较小时,折叠组件11伸展开,上支撑板9和下支撑板10相分离,每层置物单元均由原本的一层分为两层,使得可置物的层数加倍。
23.如图5所示,所述螺母座7分别设置于第二置物单元5和第三置物单元6的上支撑板9上。
24.如图2和4所示,所述折叠组件11包括结构相同且呈“x”型设置的第一连杆1101和第二连杆1102,所述第一连杆1101和第二连杆1102的中部通过铰接轴连接,所述第一连杆1101的一端与上支撑板9转动连接,所述第二连杆1102的一端与下支撑板10转动连接,所述第一连杆1101和第二连杆1102的另一端均转动连接有滑块1103,所述上支撑板9和下支撑板10的左、右两侧均设置有滑槽12,两个所述滑块1103分别设置于滑槽12内。当上支撑板9和下支撑板10合并时,折叠组件11呈现图2中的状态,滑块1103位于滑槽12的远端,当需要上支撑板9和下支撑板10分离时,折叠组件11呈现图4中的状态,滑块1103由滑槽12的远端滑至近端,第一连杆1101和第二连杆1102之间交叉角变大,实现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的分离。
25.如图1和5所示,所述第一置物单元4的上支撑板9与两条所述光杠3固定连接,一遍保持第一置物单元4的上支撑板9固定的状态,所述第一置物单元4的下支撑板10与两条所述光杠3滑动连接;所述第二置物单元5的上支撑板9和下支撑板10均与两条所述光杠3滑动连接;所述第三置物单元6的上支撑板9和下支撑板10也均与两条所述光杠3滑动连接,便于实现置物板的移动。
26.如图5和6所示,所述第一连杆1101上铰接有u型卡环13,所述第二连杆1102上设置有卡块14,所述卡块14上设置有用于卡住u型卡环13的卡槽15,在需要合并每层置物单元的上支撑板9和下支撑板10时,将u型卡环13卡在卡槽15内,实现上支撑板9和下支撑板10的锁定。
27.如图5所示,所述上支撑板9和所述下支撑板10上均设置有若干个槽口16,所述槽口16内转动连接有滚轴17,在货物码放时起到一定的助力作用。
28.工作原理: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反渗透膜元件码放架,在使用时,先分别通过电机控制第二置物单元5和第三置物单元6的依次下降,此时本装置呈现图7中的使用状态,当两者下降到第一置物单元4所在的较低处时,劳动者将货物码放在第三置物单元6上后,控制第三置物单元6上升,在将货物码放到第二置物单元5上并控制第二置物单元5上升,最后再将货物码防到较低处的第一置物架上。若货物的高度较低,可将设置在每层置物单元折叠组件11上的卡环从卡槽15中取出,随后折叠组件11会伸展开,组成每层置物单元的上支撑板9和下支撑板10相分离,本装置呈现图3中的状态,置物层之间的上下间距变小,置物的层数加倍,避免了货物高度较低时由于层与层间的间距较大而浪费空间的弊端,可实现空间利用的合理化。
29.上述具体实施方式仅是本实用新型的具体个案,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包括但不限于上述具体实施方式的产品形态和式样,任何符合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书的一种反渗透膜元件码放架且任何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对其所做的适当变化或修饰,皆应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