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水陆两栖车的工装及试验台架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1-12-15 13:36: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属于两栖车试验装置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水陆两栖车的工装及试验台架装置。


背景技术:

2.水陆两栖车受制于下船体密封性,整车装配性较一般车辆差,下船体的特殊性使得整车只能在v型支撑上进行装配工作,因车轮附近转向、传动系统的穿孔,为避免装配完成后穿孔处的密封性风险,往往需要在装配完转向、传动装置后就开展整车的水密静态试验,常规采用刚性水池的思路,吊装未装配完成的两栖车体到水池中。辅以配重机构,进行相关水密性测试,待测试完成后,转移到装配工装再进行后续装配,装配完成后再进行整体密封性、水上静态稳定性等测试,工作繁琐。
3.对两栖车的水上动力性测试,目前大都在开阔水域进行,没有专门的试验台架,在两栖车水上极限动力性测试时,船体有较大的安全性风险(如沉船、侧翻等),不利于人员逃生。另外,现有技术中,两栖车的水上动力性测试还存在以下几点问题:(1)工装与试验用水池分离,需要频繁转移正在装配中的整车,费时费力,且刚性水池因与车体产生磕碰,车体易产生不必要损伤;(2)水池中仅能进行常规静态密封性试验验证,对船体各个极限姿态下的密封性验证不够充分;(3)整体采用吊装实现整车从装配工装到水池的转移,需要设计布置挂点;(4)在没有两栖车水上试验台架的状况下进行水上极限动力性试验,船体有安全风险,不利于人员逃生;(5)开阔水域下,无法进行船体极限角度密封性的性能测试
4.基于上述缺陷和不足,本领域亟需提出一种新的水陆两栖车的工装及试验台架装置,以实现满足两栖车水上密封性能快速测试,降同时实现两栖车水上各个极限工况下船体静态密封性测试。


技术实现要素:

5.针对现有技术的以上缺陷或改进需求,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水陆两栖车的工装及试验台架装置,其中结合两栖车自身的特征及其水密试验以及静态密封测试的工艺特点,并对其关键组件如柔性水池,注水装置,底部垫块,顶部配重机构等的结构及其具体设置方式进行研究和设计,相应的该装置集成了两栖车用装配工装,测试水池,配重机构等,系统通用性高,可满足两栖车水上密封性能快速测试,降低中间测试对整车装配效率的影响,同时实现了两栖车水上各个极限工况下船体静态密封性测试,集成了水上动力性试验台架验证,降低了开阔水上试验的人员伤亡风险。
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水陆两栖车的工装及试验台架装置,包括柔性水池、支撑模块以及配重加载模块,其中,
7.所述柔性水池用于根据实验需求进行充气展开,同时该柔性水池还用于根据实验需求在充气展开的池内注入指定流速、方向的水或者蓄积指定高度的水;
8.所述支撑模块放置在所述柔性水池上,用于支撑和固定样车;
9.所述配重加载模块设于所述支撑模块上方,用于对样车进行重量加载,满足加载阶段样车的不同姿态。
10.作为进一步优选的,所述柔性水池上设有充气孔,用于根据实验需求对所述柔性水池进行充气和放气。
11.作为进一步优选的,还包括注水装置,所述注水装置与所述柔性水池可拆卸连接,用于向所述柔性水池内注水。所述柔性水池包括依次固定连接的进水口、水池本体以及出水口。
12.作为进一步优选的,所述支撑模块设置有多个,每个所述支撑模块均包括支撑底座以及支撑垫块,所述支撑底座设于所述柔性水池上,所述支撑垫块固定设于所述支撑底座上,该支撑垫块用于固定和支撑样车的底部。
13.作为进一步优选的,所述支撑底座包括第一面板、第二面板、第一肘板、第二肘板、第一腹板以及第二腹板,其中,所述第一面板和第二面板平行设置,所述第一面板设置于靠近样车的一侧,所述第一肘板用于连接所述第一面板和第二面板同一侧的一端部,所述第二肘板用于连接所述第一面板和第二面板同一侧的另一端部,所述第一腹板和第二腹板平行设于所述第一面板和第二面板之间,且该第一腹板和第二腹板的一端与所述第一面板固定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二面板固定连接。
14.作为进一步优选的,所述第一面板的面积小于所述第二面板的体积。
15.作为进一步优选的,所述配重加载模块包括配重加载油缸、配重加载端头以及配重加载垫块,所述配重加载端头设于所述配重加载油缸底部,所述配重加载垫块设于样车的顶部,所述配重加载油缸用于驱动所述配重加载端头对所述配重加载垫块进行加载配重。
16.作为进一步优选的,所述配重加载油缸为可伸缩式加载油缸;
17.所述配重加载模块还包括顶部支撑件以及移动滑轨,所述移动滑轨固定设于所述顶部支撑件上,所述配重加载油缸一端与所述移动滑轨活动连接,且该配重加载油缸可沿所述移动滑轨移动。
18.作为进一步优选的,所述配重加载端头靠近所述配重加载垫块的一端为球形结构,相应的,所述配重加载垫块上设置有与该球形结构相适应的凹槽结构。
19.作为进一步优选的,样车的后部与所述柔性水池采用传感器连接,该传感器用于测量样车与所述柔性水池的压力,并通过该压力获取样车静水下的最高航速。
20.总体而言,通过本实用新型所构思的以上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主要具备以下的技术优点:
21.1.本实用新型装置集成了两栖车用装配工装,测试水池,配重机构等,系统通用性高,可满足两栖车水上密封性能快速测试,降低中间测试对整车装配效率的影响,同时实现了两栖车水上各个极限工况下船体静态密封性测试,集成了水上动力性试验台架验证,降低了开阔水上试验的人员伤亡风险。
22.2.本实用新型装置集成了安装,试验功能于一体,避免了安装阶段整车的转移。
23.3.本实用新型柔性水池充放气可展开折叠功能,在实现蓄水功能的同时,放水折叠后不影响装配,避免了对整车装配的影响。
24.4.本实用新型采用柔性装置,避免了与车身磕碰产生的二次伤害
25.5.本实用新型避免整车遇水后漂浮,船体姿态不可控,采用顶部加载装置实现对整车姿态的调节,顶部油缸可在顶部滑槽内不同位置固定。
26.6.本实用新型顶部油缸顶端采用圆球形状,匹配下部加载垫块球形凹槽,满足整车姿态的调整,解决了静水姿态下船体所有极限姿态密封性能的测试。
27.7.本实用新型采用注水,放水口,形成水流速度,结合整车后部与柔性水池的传感器压力,实现整车水上动力性的定量测量。
附图说明
28.图1是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涉及的一种水陆两栖车的工装及试验台架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29.图2是图1中柔性水池展开状态下水陆两栖车的工装及试验台架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30.在所有附图中,同样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的技术特征,具体为:1

配重加载油缸,2

配重加载端头,3

配重加载垫块,4

柔性水池,5

支撑底部,6

支撑垫块,7

样车,8

进水口,9

出水口。
具体实施方式
31.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实用新型各个实施方式中所涉及到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组合。
32.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种水陆两栖车的工装及试验台架装置,包括柔性水池4、支撑模块以及配重加载模块,其中,所述柔性水池4用于根据实验需求进行充气展开,同时该柔性水池4还用于根据实验需求在充气展开的池内注入指定流速、方向的水或者蓄积指定高度的水;所述支撑模块放置在所述柔性水池4上,用于支撑和固定样车7;所述配重加载模块设于所述支撑模块上方,用于对样车7进行重量加载,满足加载阶段样车7的不同姿态。
33.更具体的,本实用新型中,柔性水池4可充放气,实现整体折叠/展开,柔性水池在折叠时,可平铺在地面上,避免影响整车装配,展开时,可做蓄水池,另外,采用柔性材料,避免与车体磕碰时的二次伤害。
34.同时在所述柔性水池4上设有充气孔,用于根据实验需求对所述柔性水池4进行充气和放气。
35.所述支撑模块设置有多个,每个所述支撑模块均包括支撑底座5以及支撑垫块6,所述支撑底座5设于所述柔性水池4上,所述支撑垫块6固定设于所述支撑底座5上,该支撑垫块6用于固定和支撑样车7的底部。底部支撑模块主要用于整车装配阶段,支撑整车重量,由支撑底座和支撑垫块组成,其中支撑底座固定在地面上,支撑垫块与支撑底座采用固定连接。所述支撑底座5包括第一面板、第二面板、第一肘板、第二肘板、第一腹板以及第二腹板,其中,所述第一面板和第二面板平行设置,所述第一面板设置于靠近样车7的一侧,所述第一肘板用于连接所述第一面板和第二面板同一侧的一端部,所述第二肘板用于连接所述
第一面板和第二面板同一侧的另一端部,所述第一腹板和第二腹板平行设于所述第一面板和第二面板之间,且该第一腹板和第二腹板的一端与所述第一面板固定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二面板固定连接。所述第一面板的面积小于所述第二面板的体积。
36.所述配重加载模块包括配重加载油缸1、配重加载端头2以及配重加载垫块3,所述配重加载端头2设于所述配重加载油缸1底部,所述配重加载垫块3设于样车7的顶部,所述配重加载油缸1用于驱动所述配重加载端头2对所述配重加载垫块3进行加载配重。所述配重加载端头2靠近所述配重加载垫块3的一端为球形结构,相应的,所述配重加载垫块3上设置有与该球形结构相适应的凹槽结构。顶部配重加载模块采用可伸缩式加载油缸和配重加载垫块组成,为满足加载阶段车体不同姿态,配重加载油缸可在顶部槽内调整位置,重加载端头采用球形,对应的配重加载垫块处配合有球形凹槽。所述配重加载模块还包括顶部支撑件以及移动滑轨,所述移动滑轨固定设于所述顶部支撑件上,所述配重加载油缸1一端与所述移动滑轨活动连接,且该配重加载油缸1可沿所述移动滑轨移动。
37.在本实用新型中,还包括注水装置,所述注水装置与所述柔性水池4可拆卸连接,用于向所述柔性水池4内注水。所述柔性水池4包括依次固定连接的进水口8、水池本体以及出水口9。
38.在本实用新型中,样车7的后部与所述柔性水池4采用传感器连接,该传感器用于测量样车7与所述柔性水池4的压力,并通过该压力获取样车7静水下的最高航速。
39.车装配阶段,由支撑模块支撑船体(样车),柔性水池折叠,在任一阶段需要验证静密封,可随时充气实现柔性水池展开,进水口连接注水装置,出水口关闭,此时,柔性水池实现蓄水功能,配合顶部设置的配重加载模块,可实现静水状态下,整车各个姿态的密封性能检查,检查完成后,放水,放气,可实现试验装置的快速折叠,无需对整车进行移动。
40.样车装配完成,需要验证整车在各个姿态下的密封性能,柔性水池注水口注水,出水口关闭,可实现自身蓄水,随着蓄水深度增加,样车整车漂浮在水上,与底部支撑垫块脱离,借助加载装置,可实现船体不同姿态,静水下的密封性能检查。
41.动力性测试阶段,柔性水池进水口注水,出水口出水,按照需要形成水流流速,其中水流速度大小及方向按照需要设定,整车后部与柔性水池采用传感器连接,在船体动力最大的状态下调整水流流速,通过判断船体与柔性水池的压力,可定量获取船体静水下的最高航速。
42.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容易理解,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