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汽车充电装置以及汽车充电设备的制作方法

2021-12-15 13:34: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充电桩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汽车充电装置以及汽车充电设备。


背景技术:

2.随着节能减排政策的有效实施,越来越多的低能耗产品逐渐成为大众所追求的一个主要性能,在汽车领域,电动汽车的发展正是在这个背景下应运而生的产物,电动汽车具有不使用汽油等石化燃料,而是使用更加清洁的电能。对于电动汽车的电能补充,随着电动汽车充电桩的大面积普及,已有效地解决了电动汽车的续航难题。
3.然而,对于充电口在右后或者左后方的电动汽车,在电动汽车倒车靠近充电桩时,由于监事人员视线不清晰,存在过度停靠的情况,导致汽车尾部直接撞击,使得充电桩的损坏几率大幅度上升,从而使得充电桩的维护成本大幅度上升。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之处,提供一种降低与电动汽车的碰撞几率的汽车充电装置以及汽车充电设备。
5.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6.一种汽车充电装置,包括:汽车充电桩以及防撞组件;所述汽车充电桩用于向电动汽车提供充电电能;所述防撞组件包括支撑基板、连接转杆、翘板、下压感应杆以及防撞顶板;所述支撑基板用于支撑电动汽车以及所述汽车充电桩,所述连接转杆位于所述支撑基板背离所述汽车充电桩的一面,所述连接转杆与所述支撑基板连接,所述连接转杆还与所述翘板转动连接;所述下压感应杆靠近所述汽车充电桩设置,所述防撞顶板远离所述汽车充电桩设置,所述下压感应杆以及所述防撞顶板均与所述翘板连接,所述下压感应杆与所述防撞顶板以所述连接转杆为中心相对设置,所述支撑基板分别开设有第一通孔以及第二通孔,所述下压感应杆穿设于所述第一通孔内,且所述下压感应杆的部分位于所述支撑基板靠近所述汽车充电桩的一侧,所述下压感应杆用于与电动汽车的后轮接触,所述防撞顶板穿设于所述第二通孔内,所述防撞顶板用于悬空电动汽车的前轮,其中,所述连接转杆、所述翘板、所述下压感应杆以及所述防撞顶板均悬空设置。
7.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防撞组件还包括与所述支撑基板连接的减速凸起,所述减速凸起位于所述支撑基板靠近所述汽车充电桩的一面,所述减速凸起用于与所述电动汽车的后轮接触,以阻挡电动汽车向所述汽车充电桩移动。
8.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减速凸起与所述第一通孔对应设置。
9.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防撞组件还包括弹性连接件,所述弹性连接件活动设置于所述第一通孔内,所述弹性连接件分别与所述支撑基板以及所述下压感应杆连接。
10.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支撑基板开设有与所述第一通孔连通的滑动槽,所述弹性连接件的部分滑动设置于所述滑动槽内。
11.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滑动槽具有多个依次连通的腰形槽,所述腰形槽用于调节所述弹性连接件的位置。
12.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下压感应杆具有挤压弧面,所述挤压弧面用于与所述电动汽车的后轮挤压。
13.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防撞顶板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顶板以及第二顶板,所述第一顶板穿设于所述第二通孔内,所述第一顶板分别与所述第二顶板以及所述翘板连接,所述支撑基板还开设有与所述第二通孔连通的容置凹槽,所述第二顶板收容于所述容置凹槽内,所述第二顶板用于悬空所述电动汽车的前轮。
14.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汽车充电装置还包括制动组件,所述制动组件包括第一制动板、第二制动板、制动转轴以及制动卡板,所述制动转轴与所述防撞顶板转动连接,所述第一制动板以及所述第二制动板均与所述制动转轴连接,以使所述第一制动板以及所述第二制动板以所述制动转轴为中心轴转动,所述制动卡板与所述第二制动板连接,所述第一制动板、所述第二制动板以及所述制动卡板之间形成有制动空间,所述制动空间用于卡住所述电动汽车的前轮。
15.一种汽车充电设备,包括上述任一项所述的汽车充电装置。
16.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至少具有以下优点:
17.在电动汽车的后轮挤压下压感应杆后,即下压感应杆推动翘板的一端朝向远离支撑基板的方向运动,翘板通过连接转杆发生转动,使得翘板的另一端朝向支撑基板的方向运动,从而使得防撞顶板伸出第二通孔,进而使得防撞顶板的部分凸出于支撑基板背离翘板的一面,便于防撞顶板悬空电动汽车的前轮,从而便于将电动汽车的前轮抬起,阻挡了电动汽车继续朝向充电桩移动,降低了汽车充电桩与电动汽车的碰撞几率。
附图说明
18.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19.图1为一实施例中汽车充电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20.图2为图1所示的汽车充电装置在a1处的放大示意图;
21.图3为图1所示的汽车充电装置在a2处的放大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22.为了便于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方式。但是,本实用新型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方式。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方式的目的是使对本实用新型的公开内容理解的更加透彻全面。
23.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

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24.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方式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25.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汽车充电装置。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汽车充电装置包括:汽车充电桩以及防撞组件;所述汽车充电桩用于向电动汽车提供充电电能;所述防撞组件包括支撑基板、连接转杆、翘板、下压感应杆以及防撞顶板;所述支撑基板用于支撑电动汽车以及所述汽车充电桩,所述连接转杆位于所述支撑基板背离所述汽车充电桩的一面,所述连接转杆与所述支撑基板连接,所述连接转杆还与所述翘板转动连接;所述下压感应杆靠近所述汽车充电桩设置,所述防撞顶板远离所述汽车充电桩设置,所述下压感应杆以及所述防撞顶板均与所述翘板连接,所述下压感应杆与所述防撞顶板以所述连接转杆为中心相对设置,所述支撑基板分别开设有第一通孔以及第二通孔,所述下压感应杆穿设于所述第一通孔内,且所述下压感应杆的部分位于所述支撑基板靠近所述汽车充电桩的一侧,所述下压感应杆用于与电动汽车的后轮接触,所述防撞顶板穿设于所述第二通孔内,所述防撞顶板用于悬空电动汽车的前轮,其中,所述连接转杆、所述翘板、所述下压感应杆以及所述防撞顶板均悬空设置。在电动汽车的后轮挤压下压感应杆后,即下压感应杆推动翘板的一端朝向远离支撑基板的方向运动,翘板通过连接转杆发生转动,使得翘板的另一端朝向支撑基板的方向运动,从而使得防撞顶板伸出第二通孔,进而使得防撞顶板的部分凸出于支撑基板背离翘板的一面,便于防撞顶板悬空电动汽车的前轮,从而便于将电动汽车的前轮抬起,阻挡了电动汽车继续朝向充电桩移动,降低了汽车充电桩与电动汽车的碰撞几率。
26.请参阅图1,其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汽车充电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27.一实施例的汽车充电装置10包括汽车充电桩100以及防撞组件200;所述汽车充电桩100用于向电动汽车提供充电电能;所述防撞组件200包括支撑基板210、连接转杆220、翘板230、下压感应杆240以及防撞顶板250;所述支撑基板210用于支撑电动汽车以及所述汽车充电桩100,所述连接转杆220位于所述支撑基板210背离所述汽车充电桩100的一面,所述连接转杆220与所述支撑基板210连接,所述连接转杆220还与所述翘板230转动连接;所述下压感应杆240靠近所述汽车充电桩100设置,所述防撞顶板250远离所述汽车充电桩100设置,所述下压感应杆240以及所述防撞顶板250均与所述翘板230连接,所述下压感应杆240与所述防撞顶板250以所述连接转杆220为中心相对设置,请一并参阅图2,所述支撑基板210分别开设有第一通孔212以及第二通孔,所述下压感应杆240穿设于所述第一通孔212内,且所述下压感应杆240的部分位于所述支撑基板210靠近所述汽车充电桩100的一侧,所述下压感应杆240用于与电动汽车的后轮接触,所述防撞顶板250穿设于所述第二通孔内,所述防撞顶板250用于悬空电动汽车的前轮,其中,所述连接转杆220、所述翘板230、所述下压感应杆240以及所述防撞顶板250均悬空设置。
28.在本实施例中,在电动汽车的后轮挤压下压感应杆240后,即下压感应杆240推动翘板230的一端朝向远离支撑基板210的方向运动,翘板230通过连接转杆220发生转动,使得翘板230的另一端朝向支撑基板210的方向运动,从而使得防撞顶板250伸出第二通孔,进
而使得防撞顶板250的部分凸出于支撑基板210背离翘板230的一面,便于防撞顶板250悬空电动汽车的前轮,从而便于将电动汽车的前轮抬起,阻挡了电动汽车继续朝向充电桩移动,降低了汽车充电桩与电动汽车的碰撞几率。而且,在本实施例中,支撑基板可以是地面,连接转杆、翘板、下压感应杆以及防撞顶板放置在地底下挖出的凹槽空间,确保连接转杆、翘板、下压感应杆以及防撞顶板悬空即可。
29.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所述防撞组件200还包括与所述支撑基板210连接的减速凸起260,所述减速凸起260位于所述支撑基板210靠近所述汽车充电桩100的一面,所述减速凸起260用于与所述电动汽车的后轮接触,以阻挡电动汽车向所述汽车充电桩100移动。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减速凸起260位于所述电动汽车的倒车路径上,所述减速凸起260凸出于所述支撑基板210,在所述电动汽车的倒车靠近所述汽车充电桩100时,所述电动汽车将首先与所述减速凸起260接触,所述减速凸起260对所述电动汽车的倒车速度进行初级减速,便于降低所述电动汽车的倒车速度,降低了所述电动汽车与所述汽车充电桩100之间的撞击力。而且,在所述电动汽车的后轮与所述减速凸起260碰撞后,所述电动汽车的后轮将会被抬起,即使所述电动汽车由于倒车速度过大而越过所述减速凸起260,驾驶人员也会感受到颠簸,起到倒车防碰撞的预警,使得驾驶人员即使感知即将可能出现的与所述汽车充电桩100碰撞的情况,能为驾驶人员提供刹车反应时间,进一步降低了与电动汽车的碰撞几率。在另一实施例中,所述减速凸起的数量可以为两个,每一减速凸起与电动汽车的一后轮对应。
30.在另一实施例中,所述减速凸起260与所述第一通孔212对应设置,使得所述减速凸起260与所述下压感应杆240对齐,便于在所述电动汽车倒车时准确地挤压所述下压感应杆240,使得所述电动汽车的后轮能准确触发所述防撞组件200,从而使得所述防撞顶板250及时地将所述电动汽车的前轮抬起并悬空,进而使得前驱型的电动汽车的继续倒车,提高了所述汽车充电装置的防撞及时性。
31.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2,所述防撞组件200还包括弹性连接件270,所述弹性连接件270活动设置于所述第一通孔212内,所述弹性连接件270分别与所述支撑基板210以及所述下压感应杆240连接。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弹性连接件270位于所述第一通孔212内,所述弹性连接件270分别与所述支撑基板210以及所述下压感应杆240连接,使得所述弹性连接件270位于所述下压感应杆240与所述第一通孔212的侧壁之间。而且,所述弹性连接件270是活动设置所述第一通孔212内,在所述电动汽车的后轮挤压所述下压感应杆240时,所述弹性连接件270跟随所述下压感应杆240下压运动。这样,在驾驶人员将电动汽车关火后,只需将推动所述下压感应杆240,使得所述下压感应杆240挤压所述弹性连接件270,便于将所述下压感应杆240从所述电动汽车的后轮上脱离,从而使得所述下压感应杆240恢复至原位置,进而使得所述防撞顶板250下沉,所述电动汽车的前轮与所述支撑基板210接触,将所述电动汽车恢复至平衡姿态。
32.进一步地,请参阅图2,所述支撑基板210开设有与所述第一通孔212连通的滑动槽216,所述弹性连接件270的部分滑动设置于所述滑动槽216内。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滑动槽216开设于所述第一通孔212的侧壁上,所述滑动槽216与所述弹性连接件270相对应,使得所述弹性连接件270在所述滑动槽216内滑动,便于所述弹性连接件270在所述第一通孔212内运动在。所述滑动槽216为所述弹性连接件270的移动方向进行限制,而且,所述滑动槽
216的延伸方向与所述第一通孔212的开口方向相同,使得在所述电动汽车倒车越过所述减速凸起260时,所述下压感应杆240能顺利带动所述弹性连接件270向下运动。
33.在另一实施例中,所述滑动槽具有多个依次连通的腰形槽,所述腰形槽用于调节所述弹性连接件的位置。每一所述腰形槽的结构为口径有变化的凹槽,而且,相邻两个所述腰型槽之间相互连通,便于所述弹性连接件在不同的腰型槽之间移动。这样,在所述电动汽车的后轮与所述下压感应杆时,所述弹性连接件需要经过不同口径的凹槽,便于增大所述下压感应杆下降的阻力,有效地阻挡所述电动汽车的倒车趋势,降低了所述电动汽车越过所述下压感应杆的几率。
34.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2,所述下压感应杆240具有挤压弧面242,所述挤压弧面242用于与所述电动汽车的后轮挤压。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挤压弧面242的弧形曲面朝向所述减速凸起260,在所述电动汽车倒车越过所述减速凸起260后,所述电动汽车的后轮与所述挤压弧面242抵接,使得所述电动汽车的后轮与所述下压感应杆240的接触面光滑,避免了所述下压感应杆240的端部存在尖锐的凸起而刺破电动汽车的后轮。
35.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所述防撞顶板250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顶板252以及第二顶板254,所述第一顶板252穿设于所述第二通孔内,所述第一顶板252分别与所述第二顶板254以及所述翘板230连接,请一并参阅图3,所述支撑基板210还开设有与所述第二通孔连通的容置凹槽218,所述第二顶板254收容于所述容置凹槽218内,所述第二顶板254用于悬空所述电动汽车的前轮。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顶板252的一端与所述翘板230连接,所述第一顶板252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顶板254连接,所述第一顶板252互动于所述第二通孔内,即所述第一顶板252在所述第二通孔内运动。所述第二顶板254位于所述容置槽内,而且,所述第二顶板254与所述电动汽车的前轮对应。在所述电动汽车倒车越过所述减速凸起260时,所述电动汽车的后轮将所述下压感应杆240下压,通过所述翘板230的翘曲作用,使得所述第一顶板252上翘,即所述第一顶板252朝向所述支撑基板210运动,从而使得所述第二顶板254从所述容置凹槽218内升起,即所述第二顶板254朝向远离所述支撑基板210的方向运动,进而使得所述第二顶板254将所述电动汽车的前轮悬空,失去与所述支撑基板210之间的摩擦,便于停止所述电动汽车的倒车。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顶板的表面为硅胶面,减缓所述第二顶板与电动汽车之间的碰撞,起到缓冲的作用。
36.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3,所述汽车充电装置10还包括制动组件300,所述制动组件300包括第一制动板310、第二制动板320、制动转轴330以及制动卡板340,所述制动转轴330与所述防撞顶板250转动连接,所述第一制动板310以及所述第二制动板320均与所述制动转轴330连接,以使所述第一制动板310以及所述第二制动板320以所述制动转轴330为中心轴转动,所述制动卡板340与所述第二制动板320连接,所述第一制动板310、所述第二制动板320以及所述制动卡板340之间形成有制动空间350,所述制动空间350用于卡住所述电动汽车的前轮。在本实施例中,当所述电动汽车的驱动方式为后驱时,即电动汽车为后驱式汽车,也即电动汽车的后轮为主动轮,电动汽车的前轮为从动轮,为了便于阻挡所述电动汽车的继续倒车,通过所述制动组件300对所述电动汽车的前轮进行抱死。在所述电动汽车的前轮被所述防撞顶板250顶起悬空后,确切来说,所述第二顶板254与所述电动汽车的底盘靠近所述前轮的位置接触。此时由于所述电动汽车为后驱式,所述电动汽车还会继续倒车,所述电动汽车的前轮将与所述第一制动板310抵接,使得所述第一制动板310发生
转动,即所述第一制动板310以所述制动转轴330为中心轴进行转动,从而使得所述第二转动板也发生转动,进而带动所述制动卡板340与所述电动汽车的前轮的前端接触。这样,所述第一制动板310、所述第二制动板320以及所述制动卡板340之间形成的制动空间350将所述电动汽车的前轮卡在其中,即所述第一制动板310、所述第二制动板320以及所述制动卡板340共同卡住所述电动汽车的前轮,便于对所述电动汽车的前轮进行抱刹,降低了所述电动汽车的前轮继续后退的几率,从而降低了所述电动汽车与所述汽车充电桩100的碰撞几率。
37.本技术还包括一种汽车充电设备,包括上述任一项所述的汽车充电装置。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汽车充电装置包括:汽车充电桩以及防撞组件;所述汽车充电桩用于向电动汽车提供充电电能;所述防撞组件包括支撑基板、连接转杆、翘板、下压感应杆以及防撞顶板;所述支撑基板用于支撑电动汽车以及所述汽车充电桩,所述连接转杆位于所述支撑基板背离所述汽车充电桩的一面,所述连接转杆与所述支撑基板连接,所述连接转杆还与所述翘板转动连接;所述下压感应杆靠近所述汽车充电桩设置,所述防撞顶板远离所述汽车充电桩设置,所述下压感应杆以及所述防撞顶板均与所述翘板连接,所述下压感应杆与所述防撞顶板以所述连接转杆为中心相对设置,所述支撑基板分别开设有第一通孔以及第二通孔,所述下压感应杆穿设于所述第一通孔内,且所述下压感应杆的部分位于所述支撑基板靠近所述汽车充电桩的一侧,所述下压感应杆用于与电动汽车的后轮接触,所述防撞顶板穿设于所述第二通孔内,所述防撞顶板用于悬空电动汽车的前轮,其中,所述连接转杆、所述翘板、所述下压感应杆以及所述防撞顶板均悬空设置。在电动汽车的后轮挤压下压感应杆后,即下压感应杆推动翘板的一端朝向远离支撑基板的方向运动,翘板通过连接转杆发生转动,使得翘板的另一端朝向支撑基板的方向运动,从而使得防撞顶板伸出第二通孔,进而使得防撞顶板的部分凸出于支撑基板背离翘板的一面,便于防撞顶板悬空电动汽车的前轮,从而便于将电动汽车的前轮抬起,阻挡了电动汽车继续朝向充电桩移动,降低了汽车充电桩与电动汽车的碰撞几率。
38.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