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插座屏蔽片、电连接部以及背板连接器插座的制作方法

2021-12-15 12:04: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技术涉及通信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插座屏蔽片、电连接部以及插座。


背景技术:

2.连接器用于在电路内被阻断处或孤立不通的电路之间,架起电路基板之间沟通的桥梁,从而使电流流通,使电路实现预定的功能。由于交换机、路由器、调制调解器(modem)、用户接入终端设备等通讯终端带宽增加的需要,对连接器信号的高速率传输以及信号完整性(signal integrity)要求更高。在高速对接连接器(docking connector)中,差分信号以其良好的抗干扰性能得到了广泛应用,常见的背板连接器一般包括设置于绝缘基座上间隔排列的信号组,相邻信号组之间设置有屏蔽组,多个屏蔽组组成屏蔽片。每个信号组一般包括两个信号端子,信号端子为差分信号端子,用于传输差分信号;而屏蔽组用于屏蔽相邻两个信号组传输的差分信号,屏蔽组与信号组交错设置,能够起到传输信号间的屏蔽作用,同时也为传输信号提供了返回路径。
3.随着信号传输速率的不断提高,对传输信号的完整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连接器的高速电性能指标中,最为关键的电性能指标是串扰、损耗和反射。特别是当前连接器的速率向56gbps乃至112gbps演进,串扰的问题尤为显著。因此,屏蔽组以及屏蔽片的具体设计十分重要。
4.为了解决串扰的问题。现有技术常采用沿屏蔽组延伸方向,在屏蔽基板上冲压形成多条肋条状的凸起(鼓包),如图1所示,信号组安装于相邻凸起所限定的凹部屏蔽腔,从而将相邻信号组的信号干扰隔离,同时由于各屏蔽组位于同一屏蔽基板且相互连通,使由屏蔽组组成的屏蔽片具备良好的信号回流。但不同屏蔽组对应的凸起的长度是不同的,整体冲压的工艺容易造成不同屏蔽组间凸起的高度不一致,并且容易导致裂纹、凸起附近的屏蔽基板被拉伸的问题,从而产生回流路径上阻抗的不确定性,造成屏蔽性能波动,影响传输性能。另外,屏蔽片表面整体呈起伏状的非平面,作为信号返回路径不利于降低回路自感,不利于管控谐振。
5.进而,为了解决上述凸起加工工艺产生的不确定性,现有技术中沿屏蔽组延伸方向,在屏蔽基板上切割形成由第一端延伸至第二端的整条切割槽,掀起该切割槽形成挡板状的挡片,插座信号组安装于相邻挡片所限定的凹部空间内。即将图1的现有技术中的凸起以挡片形式替换,此类方案虽然可以使实现相邻插座信号组之间的电磁屏蔽隔离,但相邻屏蔽组之间信号不连通,信号返回路径的单一,不利于管控谐振。
6.基于此,对于屏蔽片的设计,现有技术中或因加工工艺存在不一致性、或因屏蔽片起伏管控谐振的能力较弱、或因平面的屏蔽片信号返回路径少不能管控谐振、或因形成信号组屏蔽腔与回流电流路径不在同一屏蔽片之类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7.基于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基于平面屏蔽的插座屏蔽片,至少可以解决现有技
术中所提及的问题。
8.第一方面,提出一种插座屏蔽片包括:间隔设置的屏蔽组,每一所述屏蔽组包括与插头电接触的第一端、第一端沿预定方向的延伸形成的第二端,以及连接所述第一端与所述第二端的中间部,每一中间部包含多个沿所述预定方向间隔排列翼部,所述翼部为切割中间部形成一端固定在中间部上,而另一端脱离中间部所在表面并相对中间部所在表面可弯折至预定高度,两两相邻的屏蔽组上相对的翼部与中间部所共同限定的凹部空间安装用于插座信号组。
9.该方案中,一方面,由于相邻屏蔽组的翼部高于中间部所在表面,其与中间部所在的平面内所共同限定的凹部空间用于安装插座信号组,从而形成三面屏蔽的结构,屏蔽隔离相邻信号组干扰。屏蔽组设置在相邻信号组之间,用于分别对各个信号组进行电磁屏蔽隔离,以降低相邻信号组之间差分信号的相互串扰,从而有助于提升电连接器在数据传输时的稳定性、可靠性及抗干扰能力。另一方面,由于插头与插座插接会存在阻抗不连续的区域,不同的中间部中未形成翼部的部分,相互连通,在靠近阻抗不连续的区域,返回电流可以通过中间部中未形成翼部的平面上所形成的不同路径上切换,从而缓解阻抗突变造成的影响。从回路的角度看,屏蔽组的互连改变了回路电感,降低了信号遭受的感性突变,从而改善信号的传输,降低插入损耗的波动并改善谐振。
10.可选的,所述屏蔽组第一端垂直向下并延伸形成第二端,屏蔽组大致呈l 型。
11.可选的,为了增加返回电流的路径,所述屏蔽基板上,返回信号沿垂直于所述预定方向的方向不贯通。
12.可选的,作为“不贯通”的一种实施方式,垂直于所述预定方向的方向上,相邻屏蔽组中间部的翼部错位。
13.可选的,作为“不贯通”的一种实施方式,于所述预定方向的方向,相邻屏蔽组中间部的翼部长度不一致。
14.可选的,同一屏蔽组上的翼部长度不同。
15.进一步地,所述翼部的最大长度小于4毫米。
16.第二方面,提出一种电连接部,包含第一方面以及第一方面可能实施方式的屏蔽片,还包括与所述凹部空间配合的信号组,以及与信号组配合的绝缘件,所述信号组包括第一端、以及第一端沿所述预定方向延伸形成的第二端;信号组相对屏蔽基板绝缘。
17.进一步地,为适用高频信号的传输,所述信号组包括两个差分信号针,传输的信号极性相反。
18.进一步地,所述绝缘件包含多个与屏蔽片的翼部匹配的凹槽,屏蔽片的翼部穿插固定在绝缘件的凹槽上。
19.第三方面,提出一种插座,包含第二方面以及第二方面可能实施方式的电连接部以及基座壳体,所述电连接部排列在基座壳体的空腔内。
附图说明
20.图1为现有技术中凸起示意图;
21.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插座与插头插接形成连接器一示意图;
22.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插座与插头插接形成连接器后一示意图;
23.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插座与插头互配处剖视图;
24.图5为图4剖视图d处的局部放大图;
25.图6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中插座结构示意图;
26.图7为图6插座结构图的c处的局部放大图;
27.图8为本实用新型一屏蔽片中与信号组匹配的表面一示意图;
28.图9为图8实施例屏蔽片另一表面的一示意图;
29.图10为图8实施例屏蔽片另一表面的另一示意图;
30.图11为图8实施例屏蔽片侧视图;
31.图12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屏蔽片与信号组匹配的表面一示意图;
32.图13为图12实施例屏蔽片另一表面的一示意图;
33.图14为图12实施例屏蔽片侧视图;
34.图15为包含图8实施例屏蔽片的电连接部a示意图;
35.图16为包含图8实施例屏蔽片的电连接部组a装示意图;
36.图17为包含图12实施例屏蔽片的电连接部b示意图;
37.图18为包含图12实施例屏蔽片的电连接部b组装示意图;
38.图19为包含图12实施例屏蔽片的电连接部侧视图;
39.图20为匹配图8实施例屏蔽片的信号组示意图;
40.图21为匹配图12实施例屏蔽片的另一信号组示意图;
41.图22为包含电连接部a与电连接部b的插座示意图;
42.图23为图22的b处局部放大示意图;
43.图24为本实用新型翼部小于4mm的实施方式近端串扰对比图。
44.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45.连接器1插头2插座3电连接部4屏蔽片5屏蔽基板50屏蔽组501屏蔽组第一端5011屏蔽组第二端5012中间部5013翼部5014切割槽5015绝缘件60信号组601信号组第一端6011信号组第二端6012单端信号组602
基座壳体70插头屏蔽装置80
具体实施方式
46.为了使实用新型的目的、原理、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正如本实用新型内容部分所述,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47.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根据说明书的文字或者技术内容可以确定的连接或位置关系,为了图画的简洁进行了部分的省略或者没有画出全部的位置变化图,本说明书未明确说明省略的或者没有画出的位置变化图,不能认为没有说明,为了阐述的简洁,在具体阐述时不再一一进行说明,在此统一说明。
48.以下对本技术所述背板连接器简要说明,背板连接器包括插头与插座(或者分别称为“公端”、“母端”),插座的一侧与电路基板连接,另一侧与插头互配。具体地,插座内部的信号针与插头内对应的信号针互配/接触,由于传输速率的提升,通常两两信号针组成一对差分信号针,需要屏蔽相邻差分信号针之间的信号干扰。即既需要屏蔽插头端差差分信号针之间的信号干扰,也需要屏蔽插座端差分信号针之间的信号干扰,因此,可以理解,本技术所提出的插座屏蔽片用于屏蔽插座端信号组之间的干扰,尤其适用于采用差分信号针传输信号的连接器。
49.另外,作为屏蔽片的屏蔽原理,需要屏蔽组与差分信号针之间交错排列,每一个信号具备一个返回电流,从而避免差分信号针之间的信号干扰。
50.从而,参考图8至图11为本技术一实施例所提出一种插座屏蔽片5,包括:间隔设置的屏蔽组501,每一所述屏蔽组501包括与插头电接触的第一端、第一端沿预定方向的延伸形成的第二端,以及连接所述第一端与所述第二端的中间部5013,每一中间部5013包含多个沿所述预定方向间隔排列翼部5014,所述翼部5014形成于中间部5013,其一端固定在中间部5013上,而另一端脱离中间部5013所在表面并相对中间部5013所在所在表面可弯折至预定高度,两两相邻的屏蔽组501上相对的翼部5014与中间部5013所共同限定的凹部空间用于安装插座信号组601,凹部空间可参考图19。
51.可以理解,屏蔽组第一端5011所述延伸的预定方向由插座与电路基板连接的角度而定。可选的,如图2至图4所示的一个连接器实施例中,连接器1包括插头2与插座3,插座3中与插2头互配的一侧和与电路基板连接的一侧所在平面垂直,也即该两个侧面正交。从而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预定方向指屏蔽组第一端5011垂直向下并向左或者向右延伸形成屏蔽组第二端5012。包含多个屏蔽片5的插座上,屏蔽组第二端5012排列方向处垂直于屏蔽组第一端5011 排列方向,形成大致呈l型的屏蔽组501。进一步由于所述凹部空间用于配合安装信号组601,也即所述凹部空间的延伸方向需大致与待配合的信号组601 走向一致,而信号组601的走向需要避免直拐角、过孔等,因为此类阻抗的突变点正是信号组601突变点。因此,可选的,如图8所示的由三段式凹部空间 (l1、l2、l3),相邻两段之间的夹角为钝角,或者在其他的一些实施例中,屏蔽组第一端5011延伸形成第二端的预定方向为弧线。即本技术屏蔽组第一端 5011延伸的预定方向需满足避免与其配合的信号组601出现阻抗突变的位置,本技术以下所有所称的“预定方向”均适用此处的说明。
52.具体而言,插头与插座中屏蔽系统需要互联,从而形成完整的接地回路。参考图2至图7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插座的每一屏蔽组第一端5011与插头电接触,可以理解,插头内部也设置有对应的插头屏蔽装置80,从而更具体的,如图5所示的局部放大图,本技术提出的插座屏蔽组第一端5011电连接插头中的屏蔽装置,可选的,插头的屏蔽装置与屏蔽组第一端5011接触的形状大致相同,插头与插座插接后形成屏蔽触点以及信号触点。
53.该实施例中,参考图11,由于相邻屏蔽组501的翼部5014高于中间部5013 所在表面,其与中间部5013所在的平面内所共同限定的凹部空间用于安装插座信号组601,从而形成三面屏蔽的结构,屏蔽相邻信号组601在高速传输信号时的串扰。
54.应当注意,本技术所指的凹部空间为由两相邻翼部5014作为侧面与中间部 5013作为实体底面,构成的三面屏蔽的结构,那么中间部5013的实体底面作为返回电流的回流路径的一部分。
55.在此进行说明,对于一块屏蔽片5而言,不同屏蔽组501所述“中间部5013”位于同一屏蔽基板50,屏蔽基板50与屏蔽组第一端5011、屏蔽组第二端5012 的材质相同。作为屏蔽片5结构的一个示例,多个屏蔽组第一端5011并排与屏蔽基板50的一侧立面电连接,对应的所有屏蔽组第二端5012与屏蔽基板50 的另一侧立面电连接,在本技术的实施例中,屏蔽组第一端5011、屏蔽基板50、屏蔽组第二端5012是一体的。对于不存在翼部5014的屏蔽基板50,屏蔽组第二端5012的返回电流可以在平面状的屏蔽基板50上任意路径流动并回到屏蔽组第一端5011,也即前述中间部5013的实体底面属于屏蔽基板50的一部分。
56.因此,本技术所述中间部5013仅为划分方便描述屏蔽组501的形态,不应理解为各屏蔽组501的中间部5013是相互分隔独立的,应理解为在屏蔽基板 50上对应屏蔽组第一端5011以及第二端划分的区域,当然,对于以下引入翼部5014实施例,中间部5013应理解为在屏蔽基板50上对应屏蔽组第一端5011 以及第二端、翼部5014划分的区域。
57.此时,本技术所指的凹部空间可以理解为两相邻屏蔽组501相对的翼部 5014作为侧面与屏蔽基板50作为实体底面,构成的三面屏蔽的结构,屏蔽基板50的实体底面作为返回电流的回流路径的一部分。
58.从而,屏蔽组501的间隔可理解为屏蔽组第一端5011之间,或者屏蔽组第二端5012之间、或者相邻屏蔽组501中间部5013的翼部5014之间的间隔,由于该间隔容纳与屏蔽组501匹配的插座信号组601,通常而言组成同一屏蔽片5 的屏蔽组501的间隔是相同,本技术对所述间隔具体尺寸不作限制,所述间隔满足容纳信号组601即可。
59.所述翼部5014朝向屏蔽组501抵设有信号组601的一侧,多个沿所述预定方向弯折至预定高度的翼部5014将相邻信号组601隔离开,屏蔽相邻信号组 601的在沿屏蔽基板50所在平面a方向上的串扰。
60.应理解,屏蔽组501设置在相邻信号组601之间,用于分别对各个信号组 601进行屏蔽隔离,以降低相邻信号组601之间信号的相互串扰,从而有助于提升电连接器在数据传输时的稳定性、可靠性及抗干扰能力。
61.对于返回电流的路径的设计,位于不同屏蔽组501的中间部5013中,未形成翼部5014的部分相互连通,可以理解,所述“未形成翼部5014的部分”也即实体的屏蔽基板50。信号电流方向与返回电流方向相反,插座信号组601与插头信号组601电连接以传输信号,信号电流方向由发射端指向接收端,在靠近电流路径上的阻抗不连续区域,返回电流可以通
过中间部5013中未形成翼部 5014的部分上所形成的不同路径上切换,从而缓解阻抗突变造成的影响。屏蔽组501之间的互连改变了返回电流回路电感,降低了信号遭受的感性突变,从而改善信号的传输,降低插入损耗的波动并改善谐振。
62.对于翼部5014的形成,可以理解,一般采用在中间部5013上形成切割槽 5015,掀起或者弯折该切割槽5015形成翼部5014,其一端固定于中间部5013 或者说屏蔽基板50),另一端相对中间部5013可活动。本技术对于翼部5014 的形状不作特别限定,切割槽5015的形状由预定的翼部5014的形状而定,举例而言,翼部5014采用上底固定、下底活动的倒梯形,则对应的切割槽5015 为处上底所在边的梯形,或者翼部5014采用一边固定于屏蔽基板50,对边相对屏蔽基板50可活动的矩形,则对应的切割槽5015为除固定端所在边的矩形。可选的,不同屏蔽组501之间的翼部5014相对屏蔽基板50的高度h1相同,便于批量加工以及屏蔽效果的一致性,同时,一般的,固定端与活动端的连线垂直于屏蔽基板50所在的屏蔽面a。
63.从加工工艺的角度,沿所述预定方向采用冲裁、线切割、或者由于屏蔽组 501之间延伸方向一致,制作掩模以蚀刻对应形状的切割槽5015,进而弯折形成一端固定、一端响相对屏蔽基板50活动的翼部5014,其与中间部5013共同限定信号组601的凹部安装空间,避免相邻信号组601之间的串扰。进而由于翼部5014的设计以及加工工艺,相对于现有冲压工艺,其加工工艺满足的精度更高,平面的加工能很好地避免屏蔽基板50的表面局部被拉伸而造成阻抗不连续,并且良品率高;多个屏蔽组501间的翼部5014一致性好,具体为多个屏蔽组501间的翼部5014的高度一致性好,对翼部5014的长度的加工精度更准确。而抵近信号组601的不同屏蔽组501的中间部5013以及同一屏蔽组501间隔处位于同一平面,可以理解,翼部5014的间隔处均为实体部分,相邻的屏蔽组 501通过翼部5014的间隔处的屏蔽基板50连通。从而,返回电流的回流路径位于同一平面,使得返回电流可以在不同屏蔽导体路径上切换,有利于降低回路自感,降低了信号遭受的感性突变,不同屏蔽组第二端5012的返回电流可沿最近的路径返回屏蔽组第一端5011,屏蔽基板50上各区域阻抗更加受控,有利于减少插损波动和谐振出现,从而改善信号的传输。
64.为进一步管控谐振,屏蔽基板50形成更多的电流返回路径。图12至图14 为本技术屏蔽片5的另一实施例,可选的,在屏蔽基板50所在平面上,沿垂直于所述屏蔽组501延伸方向的路径上,返回信号不贯通。具体而言,在相邻屏蔽组501的中间部5013上,间隔的翼部5014之间的实体的屏蔽基板50部分不位于同一直线。从而请参见图13,在一种实施方式下,可采用相邻屏蔽组501 的翼部5014错位的形式,例如前一屏蔽组501,折弯翼部5014后形成无屏蔽基板50的部分,后一屏蔽组501在相同的位置处对应为包含屏蔽基板50的部分,以此类推,在整片屏蔽片5上,相邻屏蔽组501的之间形成翼部5014相互错开的结构,形成曲折的连通屏蔽基板50。在图5所示的另一种的实施方式中,相邻屏蔽组501之间翼部5014的大小不一致,可以理解,此处的大小特指翼部 5014的长度,如图13所示的符号l,或者更具体的,为翼部5014在屏蔽基板 50上固定端的长度。举例而言,前一屏蔽组501的翼部5014为后一屏蔽组501 翼部5014的长度的两倍,从而沿垂直于所述屏蔽组501延伸方向的路径上前一屏蔽组501的无屏蔽基板50的部分对应后一屏蔽组501的相邻翼部5014的有屏蔽基板50的部分。在该实施方式下,可选的,组成屏蔽片5的屏蔽组501 之间形成的前一屏蔽组501包含较大翼部5014而后一屏蔽组501包含相对较小的翼部5014的交替排列的形式。当然,在另一种实施方式下,同一屏蔽组501 上的翼部5014长度大小不不一致,可选的,同一屏蔽组501
上的翼部5014之间大小也可设置为长短交替形式。
65.在该实施例中,屏蔽组第一端5011、中间部5013/屏蔽基板50、屏蔽组第二端5012处于同一返回网络中,而信号的返回电流需要通过该返回网络,返回信号在沿垂直于所述预定方向的方向上不贯通,相当于增加了返回网络的节点,也即增加了返回电流的返回路径,这样使得所有信号对都具有完整的、最近的回流路径,可以减少电场的辐射效应,从而减少信号之间的串扰,并抑制由阻抗不匹配造成的谐振。
66.可以理解,无论图8的屏蔽片5实施例还是图12实施例所示的“不贯通”形式的屏蔽片5,屏蔽基板50形成更多的位于同一平面的电流返回路径,有利于降低回路自感,使得返回信号面对的瞬时阻抗变化更小。
67.应注意,本技术所提出的屏蔽片5,通过翼部5014弯折至预定高度具备实现相邻信号组601之间的沿屏蔽基板50平面方向的电磁隔离,而由于翼部5014 形成于屏蔽基板50上,未形成翼部5014的部分,形成返回电流的多个位于同一平面的路径,可以改善屏蔽基板50上阻抗不连续的区域。并且由于翼部5014 形成于返回电流所经过的屏蔽基板50,可以更自由地通过设置翼部5014的位置以及大小,以使屏蔽基板50上形成更多的返回电流的路径。可以理解,本技术避免相邻信号组601之间的串扰与管控谐振的功能由同一屏蔽基板50完成。
68.另外,可以理解,位于屏蔽基板50上的部分,相邻屏蔽组501并不是完全连通或者完全隔绝的。举例而言,由于屏蔽组501在屏蔽基板50上的翼部5014 是沿预定方向间隔设置的,从而该间隔处的屏蔽基板50有限连通相邻屏蔽组 501,并作为返回电流的路径的组成部分,可选的,同一屏蔽组501的翼部5014 的间隔相同,有利于抑制阻抗的不连续。
69.进一步地,可以理解,由于翼部5014需要间隔设置以形成返回电流路径,而对于屏蔽效果而言,一般的,受相邻的信号组601的相对封闭性,相对封闭性较弱,那么防止相邻信号组601之间串扰的效果会降低,在图12与图13所设置的翼部5014大小不一致的实施方式中,翼部5014沿所述预定方向的长度最大不超过4毫米,既能满足良好的防串扰也能更好地管控谐振。
70.为进一步说明本技术屏蔽片5的设计,以下对屏蔽片5与信号组601配合安装进行说明。参见图16或图18,分别为本技术图8所示屏蔽片5与图12所示屏蔽片5插座信号组601装配示意图。如图,信号组601先与绝缘件60组合,通常采用注塑的形式一体成型以形成一体的整排信号组601;当然,也可以先形成具备与信号组601配合插孔的塑胶件,信号组601贴装于所述插孔,形成整排的信号组601。之后整排信号组601与屏蔽片5可拆卸安装。可选的,此处可拆卸安装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卡合、插接、焊接和铆接。优选的,所述绝缘件60包含多个与屏蔽片5的翼部5014匹配的凹槽,屏蔽片5的翼部5014 插接固定在绝缘件60的凹槽上。在此特别说明,在现有技术中,采用两片相对的屏蔽片5形成四面屏蔽的结构,为了使屏蔽片5与信号组601组装固定,通常会采用在其中一片形成折片的形式用以与信号组601组装固定,此类折片方案考虑组装固定的问题,而不涉及或者说无记载对防串扰的实现。
71.具体地,以包括两个差分信号针的信号组601为例,两两一组的差分信号针对应相邻屏蔽组501的翼部5014与中间部5013限定的三面屏蔽的凹部空间配合,凹部空间可参见图19,所述差分信号针包括第一端以及第一端朝预定方向延伸形成的第二端。可以理解,差分信号针第一端的延伸方向与屏蔽组第一端5011的延伸方向大致相同。应注意,本领域的
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从生产工艺角度,一般是根据信号组601的形状设计屏蔽片5的形状,也即本技术所述预定方向,也可以理解为待设置屏蔽片5设计的信号组第一端6011延伸形成第二端的预定方向。
72.对于信号组601以及屏蔽组501的材质,由于屏蔽组501与信号组601各自的第一端、第二端均存在的接触部分,通常可选的,采用如铜合金之类的导电材料,为了改善其导电性,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可以采用锡或者铅锡电镀。
73.差分信号针第一端与屏蔽组第一端5011在图15所示的水平方向上位于同一直线;对应可选的,的所述屏蔽组第二端5012相对屏蔽基板50的高度h2 与翼部5014相对屏蔽基板50的高度h1一致,且差分信号针的第二端与屏蔽组第二端5012沿同一直线排列,或者更具体地说,在图19侧视图下,沿垂直方向的投影重合。从而在水平方向以及垂直方向上,相邻信号组601之间信号干扰被位于二者之间的屏蔽组501隔离。
74.示例性的,屏蔽组第二端5012与信号组第二端6012的数量是匹配的,可以理解,此处的术语“匹配”指间隔的两个屏蔽组第二端5012之间设有一个信号组第二端6012,若信号组601采用图示的两个差分信号针组成,那么间隔的两个屏蔽组第二端5012之间设有两个差分信号针的第二端。也即,对于本技术,无论组成信号组601的信号针的类型或者数量,在不考虑单端信号针的前提下,每一信号组第二端6012必定位于间隔的两个屏蔽组第二端5012之间,即每一信号组第二端6012对应两个屏蔽组第二端5012,同理,屏蔽组第一端5011与信号组第一端6011的数量是匹配的。
75.可以理解,差分信号组601的所述差分信号针可以传输两路信号,两路信号靠得很近且信号幅值相等,两个差分信号针与接地线之间的耦合电磁场的幅值也相等,同时它们的信号极性相反,其电磁场将相互抵消,因此更适用于高速电路中信号的传输。
76.可选的,每一屏蔽组第一端5011的宽度基本上都大于每一差分信号针第一端的宽度。对于屏蔽组501以及的差分信号针的第一端,及或各自的第二端的形状不作具体限定,可选的,屏蔽组第二端5012与信号组第二端6012为具有椭圆形内壁的针状鱼眼结构,用于插接待连接的电路基板。屏蔽组第一端5011 与信号组第一端6011为具有s型弯部的弹性接触片,可选的,参见图14为弹性接触片的一个示意图,其包括导引段、直线段以及错位段,所述错位段为相对屏蔽基板50所在平面朝一侧弯折而成,导引段用于插头插接时导向,直线段与插头中对应的信号组601以及屏蔽组501插针电接触,错位段用于在插接时提供一定的弹性支撑。
77.如前述,所述弹性接触片与插头中对应设置的屏蔽装置接触形成回路、可以理解,屏蔽组第一端5011与信号组第一端6011的形状取决于插头与插座的触点个数,若为单触点接触,那么可选的,每一所述屏蔽组第一端5011与信号组第一端6011的形状为平直状。
78.应当注意,与所述凹部空间配合的信号组601,在所述凹部空间内与屏蔽基板50以及翼部5014绝缘,也即所述凹部空间内,信号组601不与屏蔽基板 50或者翼部5014电接触。举例而言,信号组601的宽度小于相邻屏蔽组501 之间的翼部5014的间距,另外信号组第一端6011与屏蔽组第一端5011配合处设置有绝缘间隔块,参见图5,从而使信号组601与屏蔽基板50存在间距,当然,所述绝缘间隔块为前述绝缘件60的一部分,也即绝缘件60在制作时预先设置该间隔位,使得信号组601与屏蔽片5安装时,信号组601不与屏蔽基板 50电接触。可选的,对于信号组601与绝缘件60采用注塑一体成型的情形下,信号组601除第一端以及
第二端突出屏蔽基板50用于分别配合插头与电路基板的部分外,整体被包裹在绝缘件60内,即信号组601与屏蔽基板50间始终存在的绝缘间隔块,所述绝缘间隔块可以与屏蔽基板50或者相对屏蔽基板50悬空。可以理解,由于绝缘间隔块的存在,信号组601虽抵近屏蔽基板50设置,但其始终相对屏蔽基板50悬空,即不与屏蔽基板50存在电接触的部位。另外,信号组601之间相互电气独立,即信号组601之间不连通。
79.第二方面,提出一种电连接部4,包括屏蔽片5、信号组601、绝缘件60,屏蔽片5可以如图8的实施例,或者如图12所示,或者为本技术所述的其他可能实施方式的屏蔽片5。为方便说明,参见由图8与图20,安装形成的如图15 所示的电连接部a示意图;或者由图12与图21,安装形成的如图17所示的电连接部b示意图。
80.在此进行说明,采用差分信号传输的实施例下,电连接部a的每一差分信号组601与相对其的电连接部b的每一差分信号组601组为差分信号对,信号组601的排列有两种形式分别对应图20以及图21,且对应与图8、图12的屏蔽片5组装。可以理解,图20、图21的信号组601实施例中均设置有单端信号组602,具体的,图20的最内侧有单端信号组602,图21的最外侧有单端信号组602,由图15所示的电连接部a与图17的电连接部b组成的电连接部4 阵列通过两侧的单端信号互补。当然,优选的,在一些具体的实施例中,所有电连接阵列的电连接部a与电连接部b的屏蔽片5均采用前述“不贯通”的设置形式。
81.因此,应注意,本技术所记载的相邻屏蔽组501之间的凹部空间用于安装信号组601,以凹部空间为描述主体,结合上述单端信号的说明,并不是所有信号组601设置于凹部空间,也即并非每一信号组601匹配每一凹部空间,而是每一凹部空间匹配每一信号组601。
82.可以理解,在所述电连接部4上的,屏蔽组501与信号组601交错排列,例如屏蔽组501、信号组601、屏蔽组501、信号组601的形式。
83.进一步分别参见图6、图7、图15与图22,或者图6、图7与图17与图 22,插座3包括至少一个朝同一方向排列的电连接部4以及容纳电连接部4的基座壳体70,信号组第二端6012以及屏蔽组第二端5012自该基座壳体70的底边缘伸出,以插接至电路基板上。
84.每一电连接部4均可单独实现与插头2插接并完成信号传输,具体地为每一电连接部4中信号组601与插头的信号组601电连接以传输信号,每一电连接部4中屏蔽组501与插头的屏蔽装置电连接以形成接地屏蔽。可以理解,插座3的电连接部4的信号组601以及屏蔽组501的数量分别与插头中的信号组 601以及屏蔽装置对应的。
85.在一些传输差分信号的实施例中,多个前述的电连接部4由插座基座壳体 70支撑并限位,电连接部a与电连接部b分别如图22以及图23所示,每一电连接a与其相对的电连接b,组成差分电连接部4。应当理解,所述差分信号对可以是对齐型,也可以是交错型;所述对齐型即差分电连接部4中电连接部a 与电连接部b的差分信号针在图示的排列方向上位置一一对应,所述交错型即差分电连接部4中电连接部a与电连接部b的差分信号针在图示的排列方向上具有一定的交错距离,例如排列方向上的同一位置,电连接部a的差分信号针对应电连接部b的部分差分信号针与部分屏蔽组501。一般而言,交错型排列的差分信号对受近端串扰及远端串扰的影响更小,但是考虑到空间限制及某一差分信号对受周围差分信号对的影响,交错的距离并不是越大越好,需要根据具体的情况设定。作为交错型排列的一种实施方式:相对的电连接部a与电连接部b中每一差分信号对中仅其中一个差分信号针沿排列方向相对,其中一个电连接部4的另一差分信号针与另一电连接部4的屏蔽组第一端5011
相对;当然,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位于组成差分电连接部4的不同电连接部4的差分信号针的具体的交错距离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置。
86.所述基座壳体70可以通过模具注塑而成,插座基座壳体70以及电连接部 4的绝缘件60的材质取决于插座与电路基板(背板或者单板)的连接方式,例如,采用表面贴装技术(surface mount technology,smt)将插座贴焊,即将所有屏蔽组第二端5012以及信号组第二端6012贴焊至电路基板,对基座壳体 70以及绝缘件60的耐热性要求较高,可采用液晶聚合物(liquidcrystalpolymer,lcp)等结晶性材料。或者由于难以形成大块的耐热贴焊区域,可以采用压制的方式,可选的,考虑成本的情况下,插座基座壳体70以及电连接部4 的绝缘件60可采用结晶性高级工程塑胶,例如sps(对位性聚苯乙烯)。
87.插座3包含多个电连接部4,不同电连接部4可以具有不同的信号连接方式,即排列在插座基座壳体70上电连接部4之间并不要求完全相同,因而不同电连接部4可能会具有不同数量的信号组第二端6012,从而可能会具有不同数量的屏蔽组第二端5012,也即电连接部4之间各自包含的信号组601及或屏蔽组501的数量是不同的。相应的,屏蔽组501之间形成用于配合安装信号组601 的凹部空间的数量也可以是不同,从而虽然电连接部4朝一方向排列在插座的基座壳体70上,当相邻电连接部4凹部空间的排列方式也可能是错开的;或者不同电连接部4上用于安装信号组601的凹部空间的相同,相邻电连接部4在排列方向上的凹部空间时错开,例如上述由电连接部a与电连接部b组成的差分电连接部4,采用交错型差分信号对的实施例。示例性的,在不考虑差分信号对的单端信号针的前提下,前一电连接部4包括2个信号组601以及3个屏蔽组501,而后一电连接部4包括5个信号组601以及6个屏蔽组501;或者具备相同数量屏蔽组501以及信号组601的不同电连接部4,其在电连接部4分布的位置不同。
88.可选的,插座3包含的电连接部4相同,信号组601的、屏蔽组501的数量以及在电连接部4上的分布位置相同,从而对应的屏蔽组501、信号组第一端6011以及屏蔽组501、信号组第二端6012的数量相同且分布位置相同,形成排列于同一直线的屏蔽组501以及信号组601。
89.应理解,若在实际在应用中,采用的是单个信号端子或者多个信号端子时,也可以适用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屏蔽结构以及电连接器结构。
90.如图24所示,深色曲线是与翼部5014长度小于4mm的屏蔽片5配合的两对差分信号的近端串扰,浅色曲线是与翼部5014长度为5mm的屏蔽片5配合的两对差分信号的近端串扰。在0~20ghz频率范围内,深色曲线整体比浅色曲线串扰小,屏蔽性能更优,有效地保证了信号传输的带宽和质量,更适用于56gbps 及其以上速率的传输。
91.值得注意的是,上述实施例中,所包括的各个模块只是按照功能逻辑进行划分的,但并不局限于上述的划分,只要能够实现相应的功能即可;另外,各功能单元的具体名称也只是为了便于相互区分,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92.并且,对于方向性的术语“水平”、“竖直”等只是方便描述本技术各部件间的相对位置,而不构成对本技术的限制。
93.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