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田字分区培育多蜂王的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1-12-12 22:28: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蜂箱装置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田字分区培育多蜂王的装置。


背景技术:

2.蜜蜂属群居性昆虫,它们以群体气味来确定是本群蜜蜂还是它群蜜蜂,非本群的蜜蜂在一起会相互搏斗致死。通常,每群独立的蜜蜂群体由1000~50000只蜜蜂组成,群体中的蜜蜂也叫工蜂,工蜂体形小,它们负责出巢采集蜂蜜和花粉,以及在巢内辅乳幼虫、酿制蜂蜜、饲喂蜂王等工作;群体中的蜂王体形大,唯有它才能够产受精卵使群体繁衍,每群蜜蜂群体中只有唯一的1只;群体中的雄蜂,它们仅在每年的春季出现,与蜂王进行交配后的雄蜂会立刻死亡,由此可见,一只蜂王和众多的蜜蜂们在一起即是一群蜜蜂群体。蜜蜂群体的自然生活规律是:在每一年的早春开始繁殖蜜蜂时和春末夏初人为地分蜂(将1个强壮的蜜蜂群体人为地分为2个或多个弱小蜜蜂群体来繁殖蜜蜂种源的叫人为分蜂)后,蜜蜂群体十分弱小仅有1000~5000只蜜蜂,弱小的蜜蜂群体不仅不能够生产蜂蜜、蜂乳、花粉等蜂产品,而且不能够抵御盗蜂、敌害、疾病的发生,使用怎样的蜜蜂蜂箱来饲养弱小的蜜蜂群体,以使它们能够快速地繁殖成强壮群体,达到拥有20000~50000只蜜蜂,是获得当年蜜蜂产品收入和蜜蜂种源收益,以及蜜蜂为农作物授粉的关键所在,也是蜜蜂群体防盗蜂、防敌害、防疾病的重要措施,是每一位养蜂者一直渴望解决的技术难题。
3.目前,蜜蜂育王成本较高,关键环节在于交尾群的组织利用率不高,主要原因是现有蜂王交尾技术不符合蜂王交尾期蜂群的生活习性。如蜂量少时中蜂保温差,易患病、易飞逃;蜂量多时又浪费蜂群的哺育力与采集力,直接造成了育王成本的增加。再比如西方蜜蜂蜂王交尾时使用的微型交尾箱只在蜂王交尾时使用,其它时候闲置一边,浪费资源,增加养蜂生产成本。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背景技术中存在的缺点和问题加以改进和创新,提供一种田字分区培育多蜂王的装置。
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田字分区培育多蜂王的装置,包括蜂箱和箱盖,所述箱盖盖合在蜂箱上,所述蜂箱内插设有横向挡板和纵向挡板,所述横向挡板和纵向挡板中部垂直交叉,横向挡板和纵向挡板将蜂箱内部一分为四,形成四个独立隔断空间,所述纵向挡板与蜂箱内壁之间插设有标脾巢框,所述标脾巢框与横向挡板相平行,所述横向挡板和纵向挡板的上表面与蜂箱的上表面齐平,所述横向挡板其中一面上滑动配合有第一隔板,所述纵向挡板其中一面上滑动配合有第二隔板,所述横向挡板和纵向挡板上均开设有限位槽和第二通槽,所述第一个隔板和第二隔板均安装有与限位槽卡接的卡块以及开设有第一通槽,卡块呈l型,当卡块卡接于限位槽顶端时,所述第一通槽和第二通槽相互重合,使得工蜂可自由出入,而蜂王不可自由出入,当卡块卡接于限位槽底端时,所述第一通槽和第二通槽相互错开,使得工蜂和蜂王均不可自由出入,所述蜂箱侧壁
上开设有巢门孔,所述巢门孔与蜂箱内独立隔断空间一一相对应。
6.进一步的方案是,所述箱盖上设置有四个观察窗,所述观察窗上设置有遮挡块,且所述遮挡块可拆卸连接在箱盖上,所述箱盖上设置有把手。
7.进一步的方案是,蜂箱顶壁上开设有一圈箱壁台阶,所述纵向挡板的数量有两块,纵向挡板顶壁上开设有两条纵向隔板台阶,所述横向挡板顶端两侧安装有凸块并通过凸块搁置于箱壁台阶上,所述纵向挡板一端通过安装凸块并搁置于箱壁台阶上,纵向挡板另一端卡接于横向挡板中部开设的卡槽中,所述标脾巢框顶端两侧均安装有凸块并通过凸块分别搁置于箱壁台阶和纵向隔板台阶上,且标脾巢框两端与蜂箱侧壁和纵向挡块存在一定的间隙。
8.进一步的方案是,所述遮挡块嵌设于箱盖上。
9.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1)通过在蜂箱内设置垂直交叉的横向挡板和纵向挡板,使得蜂箱内形成四个独立隔断空间,在同一个蜂箱内能够同时培育四只蜂王,充分利用了蜂群的采集力和哺育力,提高了蜂王培育效率;四个独立隔断空间内的弱小蜜蜂群体相互保温,有利于它们在繁殖期蜂团内部温度保持在34~35度繁殖后代的需要,从而避免了恶劣气温对弱小蜜蜂群体的伤害,也避免了早春低温天气和平常日夜温差变化造成弱小蜜蜂群体发展缓慢,使早春的和新分的弱小蜜蜂群体快速地繁殖成强壮群体,而且能够利用少量的蜜蜂不断地批量培育新蜂王和贮备蜂王;
10.(2)当其中一个独立隔断空间蜂王交尾失败,可以人为地拿掉该蜂王,通过推动卡块,使得横向挡板或者纵向挡板上的卡块卡接于限位槽的底端切换到卡接于限位槽的顶端,使得第一通槽和第二通槽之间的位置关系从相互错开切换到相互重合,使得相邻的两个独立隔断空间内的工蜂能够能够自由出入,因在同一个蜂箱内生存繁殖的蜂群之间的气味能够相互熟悉并保持一致,使得工蜂们不会相互搏杀,可以一起共同培育一只蜂王;
11.(3)通过手持把手能够取出遮挡块,通过观察窗便于观察蜜蜂们生存繁殖状况,而平时遮挡块遮住观察窗,避免光线通过观察窗进入到蜂箱中,使得蜂箱中保持黑暗的环境,从而有利于蜜蜂们的生存繁殖。
附图说明
12.图1是本实用新型蜂箱结构示意图;
13.图2是本实用新型图1中a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14.图3是本实用新型箱盖结构示意图;
15.图4是本实用新型箱盖合在蜂箱上结构示意图;
16.图5是本实用新型蜂箱内部横向挡板和纵向挡板结构示意图;
17.附图标记:蜂箱1、箱盖2、横向挡板3、纵向挡板4、标脾巢框5、箱壁台阶6、第二隔板7、第一隔板8、第二通槽9、纵向隔板台阶10、第一通槽11、卡块12、限位槽13、巢门孔14、把手15、观察窗16、遮挡块17。
具体实施方式
18.以下结合附图1~5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19.一种田字分区培育多蜂王的装置,包括蜂箱1和箱盖2,所述蜂箱1内插设有横向挡
板3和纵向挡板4,所述横向挡板3和纵向挡板4中部垂直交叉,横向挡板3和纵向挡板4将蜂箱1内部一分为四,形成四个独立隔断空间,所述纵向挡板4与蜂箱1内壁之间设置有标脾巢框5,所述标脾巢框5为1/2标准巢框,所述标脾巢框5与横向挡板3相平行,所述横向挡板3和纵向挡板4的上表面与蜂箱1的上表面齐平,使得箱盖2盖合在蜂箱1上后,四个独立隔断空间相互之间将完全隔绝。
20.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横向挡板3其中一面上滑动配合有第一隔板8,所述纵向挡板4其中一面上滑动配合有第二隔板7,所述横向挡板3和纵向挡板4上均开设有限位槽13和第二通槽9,所述第一个隔板8和第二隔板7均安装有与限位槽13卡接的卡块12以及开设有第一通槽11,卡块12呈l型,当卡块12卡接于限位槽13顶端时,所述第一通槽11和第二通槽9相互重合,使得工蜂可自由出入,而蜂王不可自由出入,当推动卡块12,使得卡块12卡接于限位槽13底端时,带动第一隔板8或者第二隔板7向下运动,使得第一通槽11和第二通槽9相互错开,工蜂和蜂王均不可自由出入,所述蜂箱1侧壁上开设有巢门孔14,所述巢门孔14与蜂箱1内独立隔断空间一一相对应。
21.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箱盖2上设置有四个观察窗16,所述观察窗16上设置有遮挡块17,且所述遮挡块17嵌设于箱盖2上,所述箱盖2上设置有把手15,通过把手15能够取出遮挡块17,方便通过观察窗16观察蜜蜂们生存繁殖状况,而平时遮挡块17遮住观察窗16,避免光线通过观察窗16进入到蜂箱1中,使得蜂箱1中保持黑暗的环境,从而有利于蜜蜂们的生存繁殖。
22.在本实施例中,蜂箱1顶壁上开设有一圈箱壁台阶6,所述纵向挡板4的数量有两块,纵向挡板4顶壁上开设有两条纵向隔板台阶10,所述横向挡板3顶端两侧安装有凸块并通过凸块搁置于箱壁台阶6上,所述纵向挡板4一端通过安装凸块并搁置于箱壁台阶6上,纵向挡板4另一端卡接于横向挡板3中部开设的卡槽中,所述标脾巢框5顶端两侧均安装有凸块并通过凸块分别搁置于箱壁台阶6和纵向隔板台阶10上,且标脾巢框5两端与蜂箱1侧壁和纵向挡块4存在一定的间隙,使得工蜂和蜂王均可通过标脾巢框5,在一个独立隔断空间内可自由活动。
23.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通过在蜂箱1内设置垂直交叉的横向挡板3和纵向挡板4,使得蜂箱1内形成四个独立隔断空间,在同一个蜂箱1内能够同时培育四只蜂王,充分利用了蜂群的采集力和哺育力,提高了蜂王培育效率;四个独立隔断空间内的弱小蜜蜂群体相互保温,有利于它们在繁殖期蜂团内部温度保持在34~35度繁殖后代的需要,从而避免了恶劣气温对弱小蜜蜂群体的伤害,也避免了早春低温天气和平常日夜温差变化造成弱小蜜蜂群体发展缓慢,使早春的和新分的弱小蜜蜂群体快速地繁殖成强壮群体,而且能够利用少量的蜜蜂不断地批量培育新蜂王和贮备蜂王。当其中一个独立隔断空间蜂王交尾失败,可以人为地拿掉该蜂王,然后通过推动卡块12,使得横向挡板3或者纵向挡板4上的卡块12卡接于限位槽13的底端切换到卡接于限位槽13的顶端,使得第一通槽11和第二通槽9之间的位置关系从相互错开切换到相互重合,使得相邻的两个独立隔断空间内的工蜂能够能够自由出入,因在同一个蜂箱1内生存繁殖的蜂群之间的气味能够相互熟悉并保持一致,使得工蜂们不会相互搏杀,可以一起共同培育一只蜂王;另外通过把手15能够取出遮挡块17,通过观察窗16便于观察蜜蜂们生存繁殖状况,平时遮挡块17遮住观察窗16,避免光线通过观察窗16进入到蜂箱1中,使得蜂箱1中保持黑暗的环境,从而有利于蜜蜂们的生存繁殖。
24.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