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针头保护套组装系统的制作方法

2021-12-08 19:42: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注射器制造领域,特别是一种针头保护套组装系统。


背景技术:

2.如图2所示,现有的针头组件6一般包括用于和注射器筒体前端相连的针头座602、固定在针头座602中的针头和套设在针头上的针帽601。当针头组件6为一次性用品时,注射完后需要跟换,则需要将针头座602从注射器筒体前端取下跟换针头组件6。废弃的针头往往会被丢弃在垃圾桶内,若不盖好针帽601,很容伤人,即使针帽601盖好后,针帽601也容易脱落,甚至在注射时有的针帽601就已经丢失了。
3.为了解决该问题,现在的针头组件6上增设了一个针头保护套7。如图1和2所示,针头座602上设置了一个“c”型的卡接口603,然后针头保护套7上设置有一对接轴701,对接轴701卡入卡接口603内,构成铰接结构,使得针头保护套7可以绕针头座602翻转。注射时,翻转针头保护套7,使针头保护套7远离针头即可,注射完后,在翻转针头保护套7,使针头保护套7靠近针头,并将针头套住,如图1所示。由于针头保护套7的存在,废弃的针头则不再容易伤人。
4.现有的针头保护套7和针头组件6大多还是通过人工的方式来的方式来装配的,即通过人工的方式,使卡接口603与卡接轴对接;并没有一套方便快捷的装配设备来完成针头保护套7和针头组件6的装配;这样导致转配效率低下,人工疲劳强度大;因此,设计一种方便快捷的针头保护套7装配设备来装配针头保护套7和针头组件6尤为必要。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针头保护套组装系统,该系统能够方便快捷的将针头组件和针头保护套组装在一起。
6.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7.一种针头保护套组装系统,它包括组装座,针头保护套上料机构、针头保护套固定机构、针头组件上料机构、针头组件按压机构;
8.所述组装座包括针头保护套固定槽和针头组件定位柱;所述针头保护套固定槽顶部和正面开口;所述针头组件定位柱竖直设置,设置在针头保护套固定槽外,位于针头保护套固定槽正面开口处;当针头组件定位柱受到向下的外力时会向下移动,当外力消失时向上移动;
9.所述针头保护套上料机构用于将针头保护套移动至针头保护套固定槽内;
10.所述针头保护套固定机构用于将针头保护套固定在针头保护套固定槽内;
11.所述针头组件上料机构用于将针头组件移动至针头组件定位柱上;
12.所述针头组件按压机构用于按压针头组件,使针头组件在针头组件定位柱上向下移动。
13.进一步的,所述组装座包括座体,所述针头保护套固定槽设置在座体的顶部;所述
针头组件定位柱通过上固定条和下固定条设置在座体的正面;所述上固定条上开设有贯通的上导向孔,下固定条上开设有贯通的下导向孔;所述针头组件定位柱上套设有弹簧,所述针头组件定位柱上部固定设置有弹簧限位凸台,所述弹簧上端与弹簧限位凸台底部接触;所述针头组件定位柱下端插入下导向孔,所述弹簧下端与下固定条顶部接触;所述针头组件定位柱上端插入上导向孔,并伸出上导向孔,所述弹簧限位凸台顶部与上固定条底部接触。
14.进一步的,所述上固定条的顶部设置有定位挡板,所述定位挡板位于针头组件定位柱远离针头保护套固定槽的一侧,使针头组件定位柱夹在定位挡板和针头保护套固定槽之间;所述定位挡板的高度高于针头组件定位柱伸出上导向孔的高度。
15.进一步的,沿座体的长度方向,所述座体的顶部设置有若干个针头保护套固定槽;沿上固定条和下固定条的长度方向,所述上固定条和下固定条间插入有若干个针头组件定位柱,且每个针头组件定位柱上均套设有弹簧;所述针头保护套固定槽的数量与针头组件定位柱的数量相等。
16.进一步的,所述针头保护套上料机构包括用于抓取针头保护套的针头保护套抓取部和用于带动针头保护套抓取部移动的针头保护套抓取部移动机构;
17.所述针头组件上料机构包括用于抓取针头组件的针头组件抓取部和用于带动针头组件抓取部移动的针头组件抓取部移动机构。
18.进一步的,所述针头保护套固定机构包括齿板、按压齿和齿板移动机构;所述按压齿设置在齿板上,所述齿板与齿板移动机构相连;所述按压齿能够插入针头保护套固定槽内,用于将针头保护套按压在针头保护套固定槽内;齿板移动机构用于带动齿板移动。
19.进一步的,所述针头组件按压机构包括用于按压针头组件的按压板和用于带动按压板移动的按压板移动机构。
20.进一步的,所述针头保护套组装系统设置有两列组装座,每列中均包括若干个组装座,两列组装座在组装座移动系统的带动下分别朝相反的方向移动。
21.进一步的,所述组装座移动系统包括运输板;沿运输板的长度方向,运输板上平行设置有左导向条、中导向条、右导向条、前挡块和后挡块;所述左导向条位于运输板的左侧,中导向条位于运输板的中部,右导向条位于运输板的右侧;所述左导向条、中导向条和右导向条与运输板上板面配合,使运输板上出现两条平行的运输通道,分别为左运输通道和右运输通道;所述前挡块位于运输板的前端,后挡块位于运输板的后端,将两条运输通道的前端和后端封闭;
22.所述中导向条的长度小于左导向条和右导向条的长度;使两运输通道的前端和后端能够相互连通;
23.所述左运输通道和右运输通道内均设置有若干个组装座;
24.所述左运输通道的后端设置有左纵向位移驱动机构,所述左纵向位移驱动机构用于推动左运输通道内的组装座从后往前移动;
25.所述右运输通道的前端设置有右纵向位移驱动机构,所述右纵向位移驱动机构用于推动右运输通道内的组装座从前往后移动;
26.所述左运输通道的前端设置有左横向位移驱动机构,所述左横向位移驱动机构用于推动左运输通道内的组装座进入右运输通道;
27.所述右运输通道的后端设置有右横向位移驱动机构,所述右横向位移驱动机构用于推动右运输通道内的组装座进入左运输通道。
28.进一步的,所述左运输通道的后端设置有左滑槽,所述左滑槽沿左运输通道的长度方向延伸,并贯穿运输板;所述左纵向位移驱动机构为左纵向位移气缸,所述左纵向位移气缸位于运输板的下方,并沿左运输通道的长度方向设置,左纵向位移气缸的活塞杆端部设置有左滑块,所述左滑块贯穿左滑槽,并可在左滑槽内滑动,所述左滑块用于和左运输通道内组装座的后端接触,用于推动组装座移动;
29.所述右运输通道的前端设置有右滑槽,所述右滑槽沿右运输通道的长度方向延伸,并贯穿运输板;所述右纵向位移驱动机构为右纵向位移气缸,所述右纵向位移气缸位于运输板的下方,并沿右运输通道的长度方向设置,右纵向位移气缸的活塞杆端部设置有右滑块,所述右滑块贯穿右滑槽,并可在右滑槽内滑动,所述右滑块用于和右运输通道内组装座的前端接触,用于推动组装座移动;
30.所述左导向条的前端开设有左横向位移驱动机构入口,所述左横向位移驱动机构位于左导向条的左侧,所述左横向位移驱动机构为左横向位移气缸,当左横向位移气缸的活塞杆通过左横向位移驱动机构入口伸入左运输通道内时,能够推动左运输通道内的组装座向右运输通道移动;
31.所述右导向条的后端开设有右横向位移驱动机构入口,所述右横向位移驱动机构位于右导向条的右侧,所述右横向位移驱动机构为右横向位移气缸,当右横向位移气缸的活塞杆通过右横向位移驱动机构入口伸入右运输通道内时,能够推动右运输通道内的组装座向左运输通道移动。
32.综上所述,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33.本实用新型的组装系统通过组装座、针头保护套上料机构、针头保护套固定机构、针头组件上料机构与针头组件按压机构间的配合,能够很快速的将针头保护套与针头组件装配在一起,提高了装配效率,降低了人工疲劳强度;
34.同时,组装座上的针头组件定位柱能够向下移动,避免了按压针头组件时,针头组件与针头组件定位柱发生硬碰撞,避免了针头组件的损坏;同时,针头组件定位柱在弹簧作用下能够始终向上支撑针头组件,保证针头组件的定位,限制针头组件在水平方向上移动,保证装配的准确性;
35.本实用新型的组装座移动系统,能够控制组装座循环往复的移动,方便了在各组装座上快速的上料、装配和下料,操作方便,提高了装配效率。
附图说明
36.图1 是针头组件上套设针头保护套的结构图;
37.图2 是针头组件和针头保护套的结构图;
38.图3 是针头保护套组装系统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39.图4 和5是组装座的结构图;
40.图6是针头保护套固定槽的结构图;
41.图7和8 是针头保护套固定机构和针头组件按压机构正面和背面的结构图;
42.图9是组装座排成两列,设置在左运输通道和右运输通道内的结构图;
43.图10

12是组装座移动系统的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44.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方式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方式,而不是全部的实施方式。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
45.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实用新型的选定实施方式。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方式,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46.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方式及实施方式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47.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48.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实用新型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本领域技术人员惯常理解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49.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50.如图1

12所示,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针头保护套组装系统,它包括组装座5,针头保护套上料机构1、针头保护套固定机构3、针头组件上料机构2、针头组件按压机构4;
51.所述组装座5包括针头保护套固定槽501和针头组件定位柱502;所述针头保护套固定槽501顶部和正面开口;所述针头组件定位柱502竖直设置,设置在针头保护套固定槽501外,位于针头保护套固定槽501正面开口处;当针头组件定位柱502受到向下的外力时会向下移动,当外力消失时向上移动;
52.所述针头保护套上料机构1用于将针头保护套7移动至针头保护套固定槽501内;
53.所述针头保护套固定机构3用于将针头保护套7固定在针头保护套固定槽501内;
54.所述针头组件上料机构2用于将针头组件6移动至针头组件定位柱502上;
55.所述针头组件按压机构4用于按压针头组件6,使针头组件6在针头组件定位柱502上向下移动。
56.由于上述结构,针头保护套固定槽501顶部开口则可以先通过针头保护套上料机
构1将针头保护套7放到针头保护套固定槽501内限定针头保护套7的位置;然后再通过针头保护套固定机构3将针头保护套7固定在针头保护套固定槽501内,避免装配时针头保护套7发生移动;由于针头保护套固定槽501正面开口,则方便将针头保护套7上设置对接轴701处放在该开口处,方便后续与针头座602上的卡接口603对接装配;针头保护套7固定好后,在通过针头组件上料机构2将针头组件6移动至针头组件定位柱502上;使针头组件6的针头座602套设在针头组件定位柱502顶部;由于针头组件定位柱502和针头保护套固定槽501在组装座5上的位置是固定的,则当针头组件6和针头保护套7设置在组装座5上时,其装配位置也固定了,此时则只需要通过外力,将卡接口603和对接轴701卡接即可,针头组件6上的卡接口603位于对接轴701的上方,因此通过针头组件按压机构4按压针头组件6,使针头组件6向下移动便可完成卡接口603和对接轴701的装配。装配时,针帽601是盖着的,因此针头组件按压机构4按压的是针帽601,避免损坏针头。
57.如图4

6所示,所述组装座5包括座体503,所述针头保护套固定槽501设置在座体503的顶部;所述针头组件定位柱502通过上固定条506和下固定条504设置在座体503的正面;所述上固定条506上开设有贯通的上导向孔,下固定条504上开设有贯通的下导向孔;所述针头组件定位柱502上套设有弹簧505,所述针头组件定位柱502上部固定设置有弹簧限位凸台509,所述弹簧505上端与弹簧限位凸台509底部接触;所述针头组件定位柱502下端插入下导向孔,所述弹簧505下端与下固定条504顶部接触;所述针头组件定位柱502上端插入上导向孔,并伸出上导向孔,所述弹簧限位凸台509顶部与上固定条506底部接触。
58.由于上述结构,当针头座602套设在针头组件定位柱502上时,便完成了定位,确定了针头组件6和针头保护套7的装配位置关系,此时便可推动针头组件6下移,完成装配。由于针头组件6要下移,若针头组件定位柱502不能下移,则在按压针头组件6时会使针头组件6与针头组件定位柱502发生硬碰撞,导致针头组件6的损坏;而本实用新型中,针头组件6被按压时,针头组件定位柱502也可以在按压力的作用下下移,避免了针头组件6的损坏;按压的外力消失时,针头组件定位柱502在弹簧505的作用下复位,使针头组件定位柱502上端伸出上导向孔。
59.所述上固定条506的顶部设置有定位挡板507,所述定位挡板507位于针头组件定位柱502远离针头保护套固定槽501的一侧,使针头组件定位柱502夹在定位挡板507和针头保护套固定槽501之间;所述定位挡板507的高度高于针头组件定位柱502伸出上导向孔的高度。
60.由于定位挡板507的存在,能够将针头组件6夹在定位挡板507和针头保护套固定槽501间,进一步的对针头组件6定位;同时,当针头座602设置卡接口603的相对侧,设置成一平面,如图2所示,当该平面与定位挡板507接触时,能够限制针头组件6的水平转动,进一步保证定位卡接口603与卡接轴装配的准确。
61.如图6所示,针头保护套固定槽501背面开设有定位缺口508,针头保护套固定槽501用于对针头保护套7设置对接轴701的端部位置定位,定位缺口508用于对针头保护套7的中部进一步定位,保证装配过程中定位的稳定性。
62.进一步的,如图4

6所示,沿座体503的长度方向,所述座体503的顶部设置有若干个针头保护套固定槽501;沿上固定条506和下固定条504的长度方向,所述上固定条506和下固定条504间插入有若干个针头组件定位柱502,且每个针头组件定位柱502上均套设有
弹簧505;所述针头保护套固定槽501的数量与针头组件定位柱502的数量相等。
63.由于上述结构,组装座5上设置多个针头保护套固定槽501和多个针头组件定位柱502,使得该组装座5能同时完成多个针头组件6和多个针头保护套7的装配。
64.进一步的,所述针头保护套上料机构1包括用于抓取针头保护套7的针头保护套7抓取部和用于带动针头保护套7抓取部移动的针头保护套7抓取部移动机构。
65.在本实用新型中,所述针头保护套7抓取部可以采用现有的机械手结构,针头保护套7抓取部移动机构可以采用现有的多自由度机械臂结构,也可以采用水平纵向移动气缸、水平横向移动气缸、竖向移动气缸和导轨配合组成的架体结构。
66.所述针头组件上料机构2包括用于抓取针头组件6的针头组件6抓取部和用于带动针头组件6抓取部移动的针头组件6抓取部移动机构。
67.在本实用新型中,所述针头组件6抓取部可以采用现有的机械手结构,针头组件6抓取部移动机构可以采用现有的多自由度机械臂结构,也可以采用水平纵向移动气缸、水平横向移动气缸、竖向移动气缸和导轨配合组成的架体结构。
68.进一步的,所述针头保护套固定机构3包括齿板302、按压齿301和齿板移动机构;所述按压齿301设置在齿板302上,所述齿板302与齿板移动机构相连;所述按压齿301能够插入针头保护套固定槽501内,用于将针头保护套7按压在针头保护套固定槽501内;齿板移动机构用于带动齿板302移动。
69.如图7

8所示,齿板302上可以设置多个按压齿301,方便对多个针头保护套7进行定位;所述按压齿301的个数与针头保护套固定槽501的数量相等。如图7所示,所述按压齿301设置在齿板302的底部,所述齿板302的顶部通过水平连接板303与齿板移动机构相连,如图7

8所示,所述齿板移动机构包括两板状立柱,两板状立柱的顶部各设置有一升降气缸304,所述升降气缸304与水平连接板303相连,用于带动齿板302上下移动。
70.进一步的,所述针头组件按压机构4包括用于按压针头组件6的按压板401和用于带动按压板401移动的按压板移动机构。
71.如图7

8所示,按压板移动机构包括两立柱,两立柱的顶部设置有一水平安装板404,所述水平安装板404顶部设置有一驱动电机403,所述水平驱动电机403的输出轴前端贯穿水平安装板404,并向下延伸,与按压板401中部螺纹连接;所述按压板401两端竖直设置有导向杆402,所述导向杆402上端贯穿水平安装板404,当驱动电机403转动时,带动按压板401上下移动,同时,导向杆402相对于水平安装板404上下移动。
72.进一步的,如图9所示,所述针头保护套组装系统设置有两列组装座5,每列中均包括若干个组装座5,两列组装座5在组装座移动系统的带动下分别朝相反的方向移动。
73.由于上述结构,组装座5成列设置且可以移动,则当装配完一个组装座5上的零件,下一个组装座5上的零件便送过来进行装配,提高了加工效率。
74.如图9

12所示,所述组装座移动系统包括运输板806;沿运输板806的长度方向,运输板806上平行设置有左导向条802、中导向条803、右导向条809、前挡块8011和后挡块;所述左导向条802位于运输板806的左侧,中导向条803位于运输板806的中部,右导向条809位于运输板806的右侧;所述左导向条802、中导向条803和右导向条809与运输板806上板面配合,使运输板806上出现两条平行的运输通道,分别为左运输通道804和右运输通道808;所述前挡块8011位于运输板806的前端,后挡块位于运输板806的后端,将两条运输通道的前
端和后端封闭;
75.所述中导向条803的长度小于左导向条802和右导向条809的长度;使两运输通道的前端和后端能够相互连通;
76.所述左运输通道804和右运输通道808内均设置有若干个组装座5;
77.所述左运输通道804的后端设置有左纵向位移驱动机构,所述左纵向位移驱动机构用于推动左运输通道804内的组装座5从后往前移动;
78.所述右运输通道808的前端设置有右纵向位移驱动机构8014,所述右纵向位移驱动机构8014用于推动右运输通道808内的组装座5从前往后移动;
79.所述左运输通道804的前端设置有左横向位移驱动机构805,所述左横向位移驱动机构805用于推动左运输通道804内的组装座5进入右运输通道808;
80.所述右运输通道808的后端设置有右横向位移驱动机构8010,所述右横向位移驱动机构8010用于推动右运输通道808内的组装座5进入左运输通道804。
81.所述中导向条803的比左导向条802和右导向条809少2个组装座5的长度,即使中导向条803的两端到前档块和后挡块的间距要大于一个组装座5的长度,否则中导向条803会阻碍组装座5在两运输通道间的运动。
82.由于上述结构,当组装座5首尾接触的方式排成一列设置在左运输通道804内时,左纵向位移驱动机构只需要推动该列组装座5中最后一个,便可将整列组装座5推动,使整列组装座5在左运输通道804内从后往前移动;由于左横向位移驱动机构805的存在,当左运输通道804内,最前端的一个组装座5运动到左运输通道804的前端时,由于两运输通道在该处连通,则该组装座5便可在左横向位移驱动机构805的推动下进入右运输通道808。然后在右纵向位移驱动机构8014的推动下反向移动;右运输通道808内也设置有多个首尾接触,排成一列的多个组装座5;当左运输通道804内的组装座5进入右运输通道808前端,则变成了最前端一个组装座5,因此推动该组装座5便能推动其他组装座5在右运输通道808内从前往后运动;当右运输通道808内最后一个组装座5位于右运输通道808后端时,在右横向位移驱动机构8010的作用下,便可推动最后一个组装座5横向位移,切换到左运输通道804内,以此方式完成组装座5在整个运输板806上的循环移动;使得组装座5在左运输通道804内装配往后进入右运输通道808内进行下料等其他操作,当在操作完后,组装座5便又可进入左运输通道804,进行下一次的装配。所述左导向条802、中导向条803、右导向条809起到了导向的作用,限制组装座5在移动过程中左右摆动,前挡块8011和后挡块则限制了组装座5从运输通道的前后端移出。
83.进一步的,所述左运输通道804的后端设置有左滑槽801,所述左滑槽801沿左运输通道804的长度方向延伸,并贯穿运输板806;所述左纵向位移驱动机构为左纵向位移气缸,所述左纵向位移气缸位于运输板806的下方,并沿左运输通道804的长度方向设置,左纵向位移气缸的活塞杆端部设置有左滑块,所述左滑块贯穿左滑槽801,并可在左滑槽801内滑动,所述左滑块用于和左运输通道804内组装座5的后端接触,用于推动组装座5移动;
84.所述右运输通道808的前端设置有右滑槽807,所述右滑槽807沿右运输通道808的长度方向延伸,并贯穿运输板806;所述右纵向位移驱动机构8014为右纵向位移气缸,所述右纵向位移气缸位于运输板806的下方,并沿右运输通道808的长度方向设置,右纵向位移气缸的活塞杆端部设置有右滑块8013,所述右滑块8013贯穿右滑槽807,并可在右滑槽807
内滑动,所述右滑块8013用于和右运输通道808内组装座5的前端接触,用于推动组装座5移动;
85.在上述结构中,左纵向位移气缸和右纵向位移气缸固定设置在运输板806的下方,是为了更好的利用空间,若直接沿运输通道的纵向方向设置在运输通道的前后两端,且位于运输板806的板面上,则整个设备的长度会很长。同时,左滑槽801和右滑槽807的长度大于等于组装座5的长度,同时左滑槽801和右滑槽807的长度大于等于左纵向位移气缸和右纵向位移气缸活塞杆的行程。这样才能充分保证组装座5的移动范围。左纵向位移气缸和右纵向位移气缸的缸体可以固定在地面上,也可以固定设置在运输板806的下板面,也可以固定在支撑运输板806的支撑架上。
86.如图12所示,为了能够保证组装座5端面贴合前挡块8011和后挡块侧面的情况下也能够推动组装座5移动,则左滑槽801和右滑槽807可以向前挡块8011和后挡块底部适当延伸一定长度,且前挡块8011和后挡块底部可以分别开设左滑块入口和右滑块入口8012。
87.所述左导向条802的前端开设有左横向位移驱动机构805入口,所述左横向位移驱动机构805位于左导向条802的左侧,所述左横向位移驱动机构805为左横向位移气缸,当左横向位移气缸的活塞杆通过左横向位移驱动机构805入口伸入左运输通道804内时,能够推动左运输通道804内的组装座5向右运输通道808移动;
88.所述右导向条809的后端开设有右横向位移驱动机构8010入口,所述右横向位移驱动机构8010位于右导向条809的右侧,所述右横向位移驱动机构8010为右横向位移气缸,当右横向位移气缸的活塞杆通过右横向位移驱动机构8010入口伸入右运输通道808内时,能够推动右运输通道808内的组装座5向左运输通道804移动。
89.如图12所示,由于左横向位移气缸和右横向位移气缸工作行程较短,则可直接设在左导向条802和右导向条809两侧,位于运输板806面同一平面上。如图12所示,运输板806的左右两侧设置有左横向位移气缸安装板8015和右横向位移气缸安装板,左横向位移气缸缸体和右横向位移气缸缸体直接设置在左横向位移气缸安装板8015和右横向位移气缸安装板上。
90.本组装系统的操作方法如下:
91.首先在左运输通道804和右运输通道808上放满组装座5,使组装座5首尾接触排成一列,使组装座5的长度之和等于运输通道的长度。为了使组装座5能够在两运输通道间循环移动,则其中一个运输通道要少放一个组装座5,留出运动空间。例如:左运输通道804和右运输通道808的长度等于10个组装座5的长度,则右运输通道808内放满10个组装座5,而为了保证整个运输通道有足够的运输空间,左运输通道804则放9个组装座5,空出来的位置岗位在左运输通道804的前端或后端,这样能够保证组装座5进行纵向移动或横向移动;
92.在本实施例中,以左运输通道804放9个组装座5,右运输通道808内放满10个组装座5,空出来的位置位于设置在左运输通道804的前端,来对本实用新型的操作方法进行说明。
93.组装座5放好后,通过设置在运输板806左侧或右侧的针头保护套上料机构1将针头保护套7移动至针头保护套固定槽501内;通过设置在运输板806左侧或右侧的针头组件上料机构2将针头组件6移动至针头组件定位柱502上;然后左纵向位移驱动机构推动左运输通道804内的9个组装座5一同向前移动一个组装座5的距离,将装有针头保护套7和针头
组件6的组装座5送至装配工位,然后通过设置在运输板806附近,靠近针头保护套固定槽501一侧的针头保护套固定机构3将针头保护套7固定在针头保护套固定槽501内;固定好后,再通过针头组件按压机构4按压针头组件6,使针头组件6在针头组件定位柱502上向下移动,完成装配。
94.装配完后,左运输通道804最前端的组装座5已经抵靠在了前挡块8011上,则需要左横向位移驱动机构805推动该组装座5进入右运输通道808内,最前端的组装座5向右运输通道808移动前,右运输通道808处的右横向位移驱动机构8010先推动右运输通道808内最后端的一个组装座5先向左运输通道804移动,移动后,右纵向位移驱动机构8014推动右运输通道808内最前端的一个组装座5,使右运输通道808内的所有组装座5从前向后移动一个组装座5的距离。移动完成后,留出右运输通道808前端空间后,左运输通道804内的组做座才能移动至右运输通道808内。通过这种方式,组装座5不断的在两运输通道内循环移动,使左运输通道804内的组装座5上可以进行上料、装配等操作,然后组装座5在进入右运输通道808进行下料等操作,极大的提供了交工效率。下料时可以通过机械手来操作。
95.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