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可进行余热回收的开水器的制作方法

2021-12-08 11:43: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加热设备领域,特别是一种可进行余热回收的开水器。


背景技术:

2.采用电热方式的开水器具有极高的加热效率,可于短时间内将冷水加热至沸点温度,使其可以进行直接饮用。其主要适用于企业单位、酒店、部队、车站、机场、工厂、医院、学校、公寓等公共场合。相对于传统的锅炉具有安全,快速,噪音小,环保无污染的优点,并且开水的供应不分时段,随时都可提供。
3.开水器中一般采用加热电阻丝对冷水进行持续加热,并通过配合配合液位传感器可使饮水机内使用进行液量充注,保持水位、稳定均在一定的数值变化内。但一般的开水器中,通过将冷水直接充注于开水器的水箱内,内置的加热电阻丝对水箱内的水进行加温时,采用水域加温的方式,其换热效率较低,其水域加热的过程中存在有温度梯度,加热温度不均匀。现需要对饮水机的结构进行设计,可使对其进行冷水加注过程中,冷水具有预热过程,并可使饮水机加热具有较高效率。


技术实现要素:

4.为了解决上述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可进行余热回收的开水器,其具体技术方案如下:一种可进行余热回收的开水器,包括箱体、接水板、余热回收器、溢液管、排液管、进液管、蓄水箱、上流管、下流管、储液箱、水位传感器、第一加热管、第二加热管和排污管;
5.所述接水板设置于所述箱体的一侧,并与所述箱体外壁面固定设置;所述余热回收器设置于所述箱体的内部底侧,所述余热回收器与所述箱体的内壁面固定设置;所述溢液管设置于所述接水板的底面,所述溢液管的一端伸入所述箱体内,所述溢液管的一端与所述余热回收器连通;所述排液管设置于所述箱体的底端,所述排液管与所述余热回收器连通;所述进液管设置于所述箱体的底侧侧壁面,所述进液管与所述余热回收器连通;所述蓄水箱设置于所述箱体的顶端一侧,并与所述箱体的内壁面固定设置;所述储液箱设置于所述箱体的顶端一侧,并设置于所述余热回收器的顶端;所述上流管设置于所述箱体内部一侧,所述上流管的底端与所述余热回收器连通,所述上流管的中端贯穿所述蓄水箱的一侧,所述上流管的顶端与所述储液箱连通;所述下流管设置于所述上流管的一侧,所述下流管的顶端与所述储液箱连通,所述下流管的底端伸入所述蓄水箱的一侧;所述水位传感器设置于所述储液箱的底侧;所述第一加热管固定设置于所述蓄水箱的底面一侧;所述第二加热管固定设置于所述蓄水箱的底面另一侧;所述排污管设置于所述箱体的一侧,所述排污管与所述蓄水箱连通。
6.进一步的,所述余热回收器呈圆柱状结构,呈中空结构;所述余热回收器包括换热壳体、换热管、翅片、活接头、第一接头和第二接头;所述换热管横向设置于所述换热壳体内,所述换热管呈“l”型结构,所述换热管的一端贯穿所述换热壳体的侧壁面,所述换热管
的一端外壁面周向设有封堵片,所述封堵片与所述换热壳体的内壁固定设置;所述翅片周向设置于所述换热管的外侧壁面,并与所述换热管呈向心固定设置,每个所述翅片的侧边贴合于所述换热壳体的内侧壁面;每片所述翅片的壁面设有翅片孔;所述活接头设置于所述换热壳体的一端,所述活接头于所述换热壳体呈螺纹连接,所述活接头的一端贴合于所述封堵片的一端面;所述第一接头设置于所述换热壳体的一端面,所述第一接头与所述换热壳体贯通设置;所述第二接头设置于所述换热壳体的侧面,所述第二接头与所述换热壳体贯通设置。
7.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接头与所述活接头呈相对设置,所述换热管的一端设置于所述第一接头的一侧,所述第二接头设置于所述活接头的一侧。
8.进一步的,所述溢液管的一端呈弯折状,并伸出于所述接水板的顶面;所述溢液管的一端呈弯折状,并与所述第一接头连通;所述排液管与所述第二接头连通;所述进液管与所述活接头的一端连通。
9.进一步的,所述蓄水箱的一侧呈长方体结构,所述蓄水箱的底端一侧呈凸起结构,所述蓄水箱一侧凸起的截面呈梯形结构。
10.进一步的,所述上流管的中端呈“s”型结构,所述上流管的中端呈纵向盘绕于所述蓄水箱的底侧凸起。
11.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加热管设置于所述蓄水箱的一侧,所述第一加热管纵向贯穿所述蓄水箱的一侧,所述第一加热管的高度与所述蓄水箱的一端高度相适应。
12.进一步的,所述第二加热管设置于所述蓄水箱的底侧一侧凸起处,所述第二加热管纵向贯穿所述蓄水箱的一侧,所述第二加热管的高度与所述蓄水箱的底端高度相适应,所述第二加热管贴合设置于所述上流管的中端一侧。
13.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4.本实用新型针对于开水器进行结构设计,可通过余热回收器与增设多个管路进行余热回收,装置通过将接水板处的溢液管通入余热回收器中,将溢液管的废液热量通过管壳换热的方式进行传输至新加入的自来水中,对加入的自来实现了一次换热加温过程,实现了对废液的余热回收,降低了饮水机中加热电阻所需要的能耗。
15.本实用新型将上流管进行设计为盘管结构,并将上流管贯穿蓄水箱中流动,使得上流管中的自来水与蓄水箱中的水域进行二次加温过程,对自来水的再次升温降低了加入水域后的整体温差,降低了加热电阻所需的加热时间,进一步的提升了加热效率,同时,下流管将温水引入蓄水箱的底侧,提升了水流的流动性,并打破了水域的温度梯度,使得蓄水箱内水域加热高效。
附图说明
16.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整体侧视剖视示意图。
17.图2是本实用新型余热回收器与上流管处的结构示意图。
18.图3是本实用新型余热回收器的剖视示意图。
19.附图标记列表:
20.箱体1;
21.接水板2;
22.余热回收器3;
23.换热壳体3

1、换热管3

2、翅片3

3、活接头3

4、第一接头3

5、第二接头3

6、封堵片3

7、翅片孔3

8;
24.溢液管4;
25.排液管5;
26.进液管6;
27.蓄水箱7;
28.上流管8;
29.下流管9;
30.储液箱10;
31.水位传感器11;
32.第一加热管12;
33.第二加热管13;
34.排污管14。
具体实施方式
35.为使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更加清晰明确,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描述,任何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技术特征进行等价替换和常规推理得出的方案均落入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本实施例中所提及的固定连接,固定设置、固定结构均为胶粘、焊接、螺钉连接、螺栓螺母连接、铆接等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知晓的公知技术。
36.结合附图可见,一种可进行余热回收的开水器,包括箱体1、接水板2、余热回收器3、溢液管4、排液管5、进液管6、蓄水箱7、上流管8、下流管9、储液箱10、水位传感器11、第一加热管12、第二加热管13和排污管14;
37.所述接水板2设置于所述箱体1的一侧,并与所述箱体1外壁面固定设置;所述余热回收器3设置于所述箱体1的内部底侧,所述余热回收器3与所述箱体1的内壁面固定设置;所述溢液管4设置于所述接水板2的底面,所述溢液管4的一端伸入所述箱体1内,所述溢液管4的一端与所述余热回收器3连通;所述排液管5设置于所述箱体1的底端,所述排液管5与所述余热回收器3连通;所述进液管6设置于所述箱体1的底侧侧壁面,所述进液管6与所述余热回收器3连通;所述蓄水箱7设置于所述箱体1的顶端一侧,并与所述箱体1的内壁面固定设置;所述储液箱10设置于所述箱体1的顶端一侧,并设置于所述余热回收器3的顶端;所述上流管8设置于所述箱体1内部一侧,所述上流管8的底端与所述余热回收器3连通,所述上流管8的中端贯穿所述蓄水箱7的一侧,所述上流管8的顶端与所述储液箱10连通;所述下流管9设置于所述上流管8的一侧,所述下流管9的顶端与所述储液箱10连通,所述下流管9的底端伸入所述蓄水箱7的一侧;所述水位传感器11设置于所述储液箱10的底侧;所述第一加热管12固定设置于所述蓄水箱7的底面一侧;所述第二加热管13固定设置于所述蓄水箱7的底面另一侧;所述排污管14设置于所述箱体1的一侧,所述排污管14与所述蓄水箱7连通。
38.进一步的,所述余热回收器3呈圆柱状结构,呈中空结构;所述余热回收器3包括换热壳体3

1、换热管3

2、翅片3

3、活接头3

4、第一接头3

5和第二接头3

6;所述换热管3

2横向设置于所述换热壳体3

1内,所述换热管3

2呈“l”型结构,所述换热管3

2的一端贯穿
所述换热壳体3

1的侧壁面,所述换热管3

2的一端外壁面周向设有封堵片3

7,所述封堵片3

7与所述换热壳体3

1的内壁固定设置;所述翅片3

3周向设置于所述换热管3

2的外侧壁面,并与所述换热管3

2呈向心固定设置,每个所述翅片3

3的侧边贴合于所述换热壳体3

1的内侧壁面;每片所述翅片3

3的壁面设有翅片孔3

8;所述活接头3

4设置于所述换热壳体3

1的一端,所述活接头3

4于所述换热壳体3

1呈螺纹连接,所述活接头3

4的一端贴合于所述封堵片3

7的一端面;所述第一接头3

5设置于所述换热壳体3

1的一端面,所述第一接头3

5与所述换热壳体3

1贯通设置;所述第二接头3

6设置于所述换热壳体3

1的侧面,所述第二接头3

6与所述换热壳体3

1贯通设置。
39.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接头3

5与所述活接头3

4呈相对设置,所述换热管3

2的一端设置于所述第一接头3

5的一侧,所述第二接头3

6设置于所述活接头3

4的一侧。
40.进一步的,所述溢液管4的一端呈弯折状,并伸出于所述接水板2的顶面;所述溢液管4的一端呈弯折状,并与所述第一接头3

5连通;所述排液管5与所述第二接头3

6连通;所述进液管6与所述活接头3

4的一端连通。
41.进一步的,所述蓄水箱7的一侧呈长方体结构,所述蓄水箱7的底端一侧呈凸起结构,所述蓄水箱7一侧凸起的截面呈梯形结构。
42.进一步的,所述上流管8的中端呈“s”型结构,所述上流管8的中端呈纵向盘绕于所述蓄水箱7的底侧凸起。
43.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加热管12设置于所述蓄水箱7的一侧,所述第一加热管12纵向贯穿所述蓄水箱7的一侧,所述第一加热管12的高度与所述蓄水箱7的一端高度相适应。
44.进一步的,所述第二加热管13设置于所述蓄水箱7的底侧一侧凸起处,所述第二加热管13纵向贯穿所述蓄水箱7的一侧,所述第二加热管13的高度与所述蓄水箱7的底端高度相适应,所述第二加热管13贴合设置于所述上流管8的中端一侧。
45.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原理是:
46.使用者将废水倒入接水板中,或者龙头接水过程中的溢液等情况下,带有余温的水通过溢液管流通并进入余热回收器中,充盈于换热壳体内并与翅片、换热管进行换热,接着水从第二接头、排液管中排出;自来水通过活接头进入换热管中,自来水与换热管进行导热换热后实现一次升温,自来水通过换热管进入上流管中,自来水流经上流管中端的盘管处时,自来水与蓄水箱内的水进行导热换热,对自来水实现二次升温;自来水通过上流管流入储液箱中,并通过下流管流入蓄水箱的底端,第一加热管和第二加热管对蓄水箱进行三次的水域加温,自来水并储存于蓄水箱内。
47.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48.本实用新型针对于开水器进行结构设计,可通过余热回收器与增设多个管路进行余热回收,装置通过将接水板处的溢液管通入余热回收器中,将溢液管的废液热量通过管壳换热的方式进行传输至新加入的自来水中,对加入的自来实现了一次换热加温过程,实现了对废液的余热回收,降低了饮水机中加热电阻所需要的能耗。
49.本实用新型将上流管进行设计为盘管结构,并将上流管贯穿蓄水箱中流动,使得上流管中的自来水与蓄水箱中的水域进行二次加温过程,对自来水的再次升温降低了加入水域后的整体温差,降低了加热电阻所需的加热时间,进一步的提升了加热效率,同时,下流管将温水引入蓄水箱的底侧,提升了水流的流动性,并打破了水域的温度梯度,使得蓄水
箱内水域加热高效。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