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五联一体新型新风空调系统的制作方法

2021-12-07 21:00: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涉及室内家居环境控制领域。更具体地说,本发明涉及一种五联一体新型新风空调系统。


背景技术:

2.目前社会对新风系统认知度和接受度显著提升,普通新风净化、新风换气功能的产品已趋于同质化,冷暖联供产品的技术基本成熟,可满足夏季制冷、冬季供热,而集中整合新风系统的产品目前也主要为欧洲品牌在国内被动房项目的推广,如意大利艾诺瓦公司的et系列产品,其为被动房专用新风机组,德国斯宝亚创新风一体机,其专用于被动房及别墅。集中整合产品的应用局限于超低能耗(近零能耗)别墅、被动房项目,适用范围受限。一款既能同时确保夏季末端制冷能力满足室内显热负荷,冬季供热基本满足室内热负荷需求,全年生活热水供应,新风净化,新风换气五联一体,又涵盖中高端住宅、别墅、学校、高档办公楼等广泛应用场所,不局限于超低能耗被动房的新型新风空调系统还未出现。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是解决至少上述问题,并提供至少后面将说明的优点。
4.本发明还有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五联一体新型新风空调系统,其能够同时确保夏季末端制冷能力满足室内显热负荷,冬季供热基本满足室内热负荷需求,全年生活热水供应,及全年舒适洁净新风供应,适用范围不局限于超低能耗的被动房,涵盖了中高端住宅、别墅、学校、高档办公楼等广泛应用场所。
5.为了实现根据本发明的这些目的和其它优点,提供了一种五联一体新型新风空调系统,包括:
6.五联一体新型新风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7.新风端,其设置在室内,包括完全隔离的氟水交换部和调温调湿部;所述氟水交换部内设有分隔的第一氟水换热器和第二氟水换热器;所述调温调湿部包括新风机以及设置在新风机新风进口与送风口之间的翅片式换热器;
8.冷媒循环端,其设置在室外,包括第一冷媒循环部以及第二冷媒循环部,所述第一冷媒循环部包括第一压缩机以及第一冷凝器,所述第一冷媒循环部与所述翅片式换热器形成第一循环回路;所述第二冷媒循环部包括第二压缩机以及第二冷凝器,所述第二冷媒循环部与所述第一氟水换热器和所述第二氟水换热器分别形成第二循环回路、第三循环回路;
9.供暖/供冷端,其连接于所述第一氟水换热器,用于室内末端供暖或者供冷;
10.生活热水端,其连接于所述第二氟水换热器,用于加热生活热水。
11.优选的是,所述供暖/供冷端包括毛细管网、毛细管网和风机盘管的组合。
12.优选的是,所述新风机包括取室外新鲜空气的新风进口、取室内污浊回风的污风进口、排风口、送风口、排风风机、送风风机、全热换热器,所述新风进口与送风口连通,从所
述新风进口进入的新风经过全热换热器换热后,再经过翅片式换热器换热后,通过所述送风风机送入送风口;所述污风进口与所述排风口连通,从所述污风进口进入的气体经过全热换热器换热后,通过所述排风风机送入排风口。
13.优选的是,所述新风机还包括回风风口,用于取室内干净回风。
14.优选的是,所述第一冷凝器与所述翅片式换热器之间还设有第一电子膨胀阀,所述第二冷凝器与所述第一氟水换热器之间设有第二电子膨胀阀,所述第二冷凝器与所述第二氟水换热器之间设有第三电子膨胀阀。
15.优选的是,所述送风口处设有hepa过滤网。
16.优选的是,所述新风进口处设有两级过滤网;所述污风进口处设有一级过滤网。
17.本发明进一步要求保护所述五联一体新型新风空调系统的调节方法,所述调节方法包括夏季模式、冬季采暖模式、冬季生活热水模式,所述夏季模式下,内循环回风阀门开启,送风风机、排风风机均运行时,新风阀门开启则为标准制冷模式,新风阀门关闭则为内循环制冷模式;同时供暖/供冷端开启制冷工作、生活热水端开启加热生活热水;所述冬季生活热水模式下新风阀门、内循环回风阀门开启,送风风机、排风风机均运行,生活热水端优先开启加热生活热水,确保生活热水加热至预设温度范围最大值后,控制电磁阀开闭实现冷凝侧制冷剂流向,第一氟水换热器开启供热工作,切换成冬季采暖模式,生活热水温度低于预设温度范围最低值后,再次加热生活热水至预设温度范围最大值后,控制电磁阀开闭实现冷凝侧制冷剂流向,第一氟水换热器开启供热工作,切换成冬季采暖模式,以此反复。
18.优选的是,所述夏季模式包括可相互切换的制冷模式、制冷并新风除湿模式、新风除湿模式、新风换气模式以及夏季制冷并生活热水并新风除湿模式;所述冬季模式包括可相互切换的采暖模式、采暖并新风模式、冬季生活热水并新风模式以及新风模式。
19.本发明进一步要求保护基于权利要求1所述五联一体新型新风空调系统的控制方法,包括:
20.新风控制器,其用于控制所述新风机的运行;
21.冷媒循环端控制器,其用于控制所冷媒循环端的运行;
22.供暖/供冷端控制器,其用于控制所述供暖/供冷端的运行;
23.生活热水端控制器,其用于控制所述生活热水端的运行;
24.智能交互终端,其与所述新风控制器、冷媒循环端控制器、供暖/供冷端控制器以及生活热水端控制器通讯连接。
25.本发明至少包括以下有益效果:
26.其一、本发明提供的五联一体新型新风空调系统适用范围不再局限于超低能耗的被动房,其适用范围可涵盖中高端住宅、别墅、学校、高档办公楼等广泛应用场所;可同时实现夏季末端制冷(毛细管辐射末端、冷梁或风机盘管等)、冬季供热(毛细管辐射供暖、暖气片、地暖等)、新风换气(室内净化)、室内除湿的功能;夏季模式下,室外高温潮湿新风过滤后,经过全热换热器与取自室内的低温干燥污浊回风进行温湿度交换后,再次与室内回风混合后经过翅片式换热器深度降温除湿,最后过滤后送入室内,同时第一氟水换热器、第二氟水换热器分别实现制备冷水的目的、加热生活热水的目的,提供室内末端制冷和生活热水;冬季模式下,室外低温干燥新风过滤后,经过全热换热器与取自室内的温暖湿润污浊回
风进行温湿度交换后,再次与室内回风混合后经过翅片式换热器进行升温,最后过滤后送入室内,同时第二氟水换热器实现制备热水的目的,满足生活热水需求后转换成第一氟水换热器实现室内末端制热的目的;
27.其二、本发明提供的五联一体新型新风空调系统采用双压缩机系统、冷凝器与变频风扇置于室外,室内新风部内部结构包括全热回收模块、空气净化模块、深度除湿模块、末端冷水/热水换热模块,功能强大,适用客户更广;
28.其三、本发明提供的五联一体新型新风空调系统可实现自动控制,自动切换多种运行模式,以应对用户端的不同需求,压缩机变频 定速组合,风机直流变频,无极调速控制,实现不同运行模式的节能高效;
29.其四、本发明提供的五联一体新型新风空调系统安全可靠,室外仅保留氟路连接,无水管,完全杜绝管路冻裂的隐患,达到空调换季免维护的功效;
30.其五、本发明提供的五联一体新型新风空调系统具备手动和自动模式;方便临时检验机组内运动部件动作是否正确;
31.其六、本发明提供的五联一体新型新风空调系统的新风部可镶嵌触摸屏,人机交换界面简洁直观、方便操作;室内温湿度及其他环境参数(pm2.5浓度、co2浓度、甲醛等)显示,制冷(供热)供回水温度显示;
32.其七、本发明提供的五联一体新型新风空调系统预留485接口,方便连接至智能家居控制系统,手机app功能可作为选装供客户自主选择;室内温湿度及其他环境参数(pm2.5浓度、co2浓度、甲醛等)显示,制冷(供热)供回水温度显示,设定制冷(供热)供水温度、生活热水启动温度及死区,设定新风空调送风温湿度,送风量,模式切换等;
33.其八、本发明提供的五联一体新型新风空调系统分体安装,室内占用面积小,适用广泛。
34.本发明的其它优点、目标和特征将部分通过下面的说明体现,部分还将通过对本发明的研究和实践而为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所理解。
附图说明
35.图1为本发明一个技术方案中所述五联一体新型新风空调系统夏季模式下的结构示意图;
36.图2为本发明另一个技术方案中所述五联一体新型新风空调系统冬季生活热水模式下的结构示意图;
37.图3为本发明另一个技术方案中所述五联一体新型新风空调系统冬季采暖模式下的结构示意图;
38.图4为本发明另一个技术方案中所述五联一体新型新风空调系统夏季制冷模式的工作原理图;
39.图5为本发明另一个技术方案中所述五联一体新型新风空调系统制冷并新风除湿模式的工作原理图;
40.图6为本发明另一个技术方案中所述五联一体新型新风空调系统采暖并新风模式的工作原理图;
41.图7为本发明另一个技术方案中所述五联一体新型新风空调系统新风换气模式的
工作原理图;
42.图8为本发明另一个技术方案中所述五联一体新型新风空调系统生活热水并新风换气模式的工作原理图;
43.图9为本发明另一个技术方案中所述五联一体新型新风空调系统生活热水并新风除湿模式的工作原理图。
具体实施方式
44.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做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以令本领域技术人员参照说明书文字能够据以实施。
45.应当理解,本文所使用的诸如“具有”、“包含”以及“包括”术语并不配出一个或多个其它元件或其组合的存在或添加。
46.如图1、2所示,本发明提供一种五联一体新型新风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47.新风端1,其设置在室内,包括完全隔离的氟水交换部和调温调湿部;所述氟水交换部内设有分隔的第一氟水换热器11和第二氟水换热器10;所述调温调湿部包括新风机以及设置在新风机新风进口与送风口之间的翅片式换热器13;
48.冷媒循环端2,其设置在室外,包括第一冷媒循环部以及第二冷媒循环部,所述第一冷媒循环部包括第一压缩机23以及第一冷凝器21,所述第一冷媒循环部与所述翅片式换热器13形成第一循环回路;所述第二冷媒循环部包括第二压缩机22以及第二冷凝器28,所述第二冷媒循环部与所述第一氟水换热器11和所述第二氟水换热器10分别形成第二循环回路、第三循环回路;
49.供暖/供冷端3,其连接于所述第一氟水换热器11,用于室内末端供暖或者供冷;
50.生活热水端4,其连接于所述第二氟水换热器10,用于加热生活热水。
51.在上述技术方案中,如图1,夏季时,室外高温潮湿新风依次经过初中效过滤设备(或其他过滤器,如活性炭等),图中16所示,过滤后,经过全热换热器19,此时与取自室内的低温干燥污浊回风进行温湿度交换后,达到对新风降温除湿的预处理效果;再经过翅片式换热器13进行深度降温除湿,到达需要的湿度;最后经过hepa过滤网17后,对新风进行彻底净化,将新鲜的、洁净的、舒适的空气送入室内。同时设置于新风机组内的第二氟水换热器10通过另一压缩机回路实现加热生活热水的目的;此结构形式采用双压缩机独立制冷回路,可根据制冷设定出水温度和新风深度除湿温度来分别控制对应的压缩机频率变化及电子膨胀阀的开度调节。两套系统可独立工作,组合实现多种运行模式:包括制冷模式、制冷 新风除湿模式、新风除湿模式并生活热水、新风换气模式(压缩机不工作)。
52.如图2,冬季时,室外低温干燥污浊新风依次经过初中效过滤设备(或其他过滤器如活性炭等),图中16所示,过滤后,经过全热换热器19,此时与取自室内的温暖湿润污浊回风进行温湿度交换后,达到对新风升温预热效果;再经过翅片式换热器13进行再升温,达到需要的温度;最后经过hepa过滤网17后,对新风进行彻底净化,最终将新鲜的、洁净的、舒适的空气送入室内。同时设置于新风机组内的第二氟水换热器10通过另一压缩机回路实现制备热水的目的,加热生活热水的目的,先保证生活热水温度,满足生活热水设定温度后再转换为第一氟水换热器11实现末端供热的目的。同时实现多种运行模式:采暖并新风模式、冬季生活热水并新风模式以及新风模式等。
53.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标准运行工况运行时,室外新风经过新风风阀,通过新风通道,通道前段内置初效过滤网、中效(或活性炭)过滤网,新风净化后进入交换器(叉流/逆流形式均可)与室内回风全热交换后,通过翅片式换热器13进行降温除湿(加热升温)处理后,经直流变频送风风机后,再通过hepa过滤网17进行pm2.5过滤,最后送至室内房间;冷媒循环端氟路铜管连接第二氟水换热器10加热生活热水(外置水箱);另外一组并联氟路铜管连接至第一氟水换热器11制备冷水(热水)进行室内房间制冷(供热),冬季采暖与生活热水不同时,此处hepa过滤网为一种高效过滤网,将其替换成其他高效过滤产品是本领域的常规技术手段。
54.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示第一冷凝器21和第二冷凝器28上方分别设置第一变频风扇25和第二变频风扇27。
55.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冷媒循环部所用冷媒为0hfc系列冷媒,包括r134a、r410a、r407c、r417a、r404a、r507、r23、r508a、r508b、r152,优选的冷媒为r134a、r410a。
56.如图1和图2所示,在其中一个技术方案中,所述供暖/供冷端3包括毛细管网32、毛细管网32和风机盘管31的组合,这就克服了空气源热泵直接接毛细管网导致其表面结露发霉的缺陷,供暖/供冷端3的组合形式多种多样,其他组合形式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容易想到替换的。
57.如图1和图2,在其中一个技术方案中,所述新风机包括取室外新鲜空气的新风进口、取室内污浊回风的污风进口、排风口、送风口、排风风机15、送风风机12、全热换热器19,所述翅片式换热器13设于所述全热换热器19之后,所述新风进口与送风口连通,从所述新风进口进入的新风经过全热换热器19换热后,再经过翅片式换热器13换热后,通过所述送风风机12送入送风口;所述污风进口与所述排风口连通,从所述污风进口进入的气体经过全热换热器19换热后,再经过翅片式换热器13换热后,通过所述排风风机15送入排风口。室外富氧新鲜空气

新风调节阀

空气初效过滤网

中效(活性炭)过滤网

全热换热器19

翅片式换热器13

变频风机

hepa过滤网17

室内各个房间,污浊回风(来自卫生间或厨房)

空气初效过滤网

全热换热器

排风风机

室外。
58.在其中一个技术方案中,所述新风机还包括回风风口14,用于取室内回风,夏季时,室外高温潮湿新风依次经过初中效(或其他过滤器如活性炭等)过滤后,经过全热换热器19,此时与取自室内的低温干燥污浊回风进行温湿度交换后,达到对新风降温除湿的预处理效果;再次与室内循环回风进行混合并经过翅片式换热器13进行深度降温除湿,到达需要的湿度,提高新风除湿效率;冬季时,室外低温干燥污浊新风依次经过初中效过滤设备(或其他过滤器如活性炭等)过滤后,经过全热换热器19换热,此时与取自室内的温暖湿润污浊回风进行温湿度交换后,达到对新风升温预热效果;再次与室内回风进行混合并经过翅片式换热器13进行再升温,达到需要的温度,提高新风换气效率,循环回风(来自卧室或客厅等居住区)

回风调节阀

空气初效过滤网

混风段

翅片式换热器13

变频风机

hepa过滤网17

室内各个房间,组成内循环系统。
59.如图1和图2,在其中一个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冷凝器21与所述翅片式换热器13之间还设有第一电子膨胀阀,所述第二冷凝器28与所述第一氟水换热器11之间设有第二电子膨胀阀,所述第二冷凝器与所述第二氟水换热器10之间设有第三电子膨胀阀。用来控制两路压缩机的工作状态。所述第二冷媒循环部与所述第一氟水换热器11形成的第二循环回
路中还设有第一双通阀;所述第二冷媒循环部和所述第二氟水换热器10形成的第三循环回路中还设有第二双通阀,通过所述第一双通阀、第二双通阀以及传感器来实现冬季生活热水端与供暖/供冷端的切换,冬季生活热水模式下新风阀门、内循环回风阀门开启,送风风机、排风风机均运行,生活热水端优先开启加热生活热水,确保生活热水加热至预设温度范围最大值后,控制电磁阀开闭实现冷凝侧制冷剂流向,第一氟水换热器11开启供热工作,切换成冬季采暖模式,生活热水温度低于预设温度范围最低值后,再次加热生活热水至预设温度范围最大值后,控制电磁阀开闭实现冷凝侧制冷剂流向,第一氟水换热器11开启供热工作,切换成冬季采暖模式,以此反复。传感器的设置及其与阀门的电连接形式是本领域的常规技术手段,本技术不做具体阐述。
60.如图1,在其中一个技术方案中,所述送风口处设有hepa过滤网17,进行pm2.5的过滤。对新风进行彻底净化,以将新鲜的、洁净的、舒适的空气送入室内。
61.在其中一个技术方案中,所述新风进口处设有两级过滤网;所述污风进口处设有一级过滤网,对污风进行初步过滤,减少对全热换热器19的污染。
62.如图1和图2,本发明进一步要求保护所述五联一体新型新风空调系统的调节方法,所述调节方法包括夏季模式、冬季采暖模式、冬季生活热水模式,所述夏季模式下,内循环回风阀门开启,送风风机、排风风机均运行时,新风阀门开启则为标准制冷模式,新风阀门关闭则为内循环制冷模式;同时生活热水端开启加热生活热水;所述冬季生活热水模式下新风阀门、内循环回风阀门开启,送风风机、排风风机均运行,生活热水端优先开启加热生活热水,确保生活热水加热至预设温度范围最大值后,控制电磁阀开闭实现冷凝侧制冷剂流向,第一氟水换热器11开启供热工作,切换成冬季采暖模式,生活热水温度低于预设温度范围最低值后,再次加热生活热水至预设温度范围最大值后,控制电磁阀开闭实现冷凝侧制冷剂流向,第一氟水换热器11开启供热工作,切换成冬季采暖模式,以此反复。
63.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调节方法包括夏季模式、冬季采暖模式、冬季生活热水模式,所述夏季模式下,室外高温潮湿新风过滤后,经过全热换热器19与取自室内的低温干燥污浊回风进行温湿度交换后,再次与室内回风混合后经过翅片式换热器13深度降温除湿,最后过滤后送入室内,同时第一氟水换热器11、第二氟水换热器10分别实现制备冷水的目的、加热生活热水的目的,提供室内末端制冷和生活热水;所述冬季生活热水模式下,室外低温干燥新风过滤后,经过全热换热器19与取自室内的温暖湿润污浊回风进行温湿度交换后,再次与室内回风混合后经过翅片式换热13器进行升温,最后过滤后送入室内,同时第二氟水换热器10实现制备热水的目的,加热生活热水的目的,先保证生活热水温度,生活热水换热器工作提升热水温度,所述冬季采暖模式室外低温干燥新风过滤后,经过全热换热器19与取自室内的温暖湿润污浊回风进行温湿度交换后,再次与室内回风混合后经过翅片式换热器13进行升温,最后过滤后送入室内,同时第二氟水换热器10实现制备热水的目的,满足生活热水设定温度后再转换为末端供热。
64.在其中一个技术方案中,所述夏季模式包括可相互切换的制冷模式、制冷并新风除湿模式、新风除湿模式、新风换气模式以及夏季制冷并生活热水并新风除湿模式;所述冬季模式下可实现采暖模式、采暖并新风模式、冬季生活热水并新风模式以及新风模式,供用户端的选择多样化。其中夏季制冷模式如图4所示,新风经过与排风全热交换后与洁净回风混合后经过翅片式换热器13深度除湿送至室内,新风阀门、内循环回风阀门开启,风机均运
行;冷媒循环端双压缩机系统运行,同时确保末端制冷和新风深度除湿需求。制冷并新风除湿模式如图5所示,夏季制冷运行:关闭新风阀门、排风风机,打开内循环回风阀门、送风风机,室内循环回风经过全热换热器19后,降温除湿,再经过hepa过滤网17净化后送到室内,主要用于房间急速制冷、除湿;同时第一氟水换热器11运行。采暖并新风模式如图6所示,冬季采暖模式运行下,通过控制电磁阀开闭实现冷凝侧制冷剂流向,第一氟水换热器11工作;同时空气侧部分运行不受影响,保持新风热回收 制热模式运行。新风换气模式如图7所示,打开新风阀门、循环回风阀门、冷热水供水阀门、送风风机、排风风机。室外污浊含氧空气经过初效过滤,再与污浊回风进行换热后,与相对洁净的循环回风进行混合,再经过翅片式换热器13换热,降温/升温后,最后经过hepa过滤网17送入室内;第一氟水换热器11,第二氟水换热器10均不工作。生活热水并新风换气模式如图8所示,新风机回风阀全部关闭,仅保留新风风机运行,经过滤后送至室内。同时第二氟水换热器10工作,满足生活热水需求。此模式适用于过渡季室内外环境工况接近,室内无冷负荷和热负荷,保留新风通风及生活热水。生活热水并新风除湿模式如图9所示,打开新风阀门、循环回风阀门、送风风机、排风风机。新风、回风热交换后与洁净回风混合后,再通过翅片式换热器13加热,在经过hepa过滤网;送至室内。借鉴三联供控制原理,冬季先保证生活热水温度,此模式下,第二氟水换热器10工作提升热水温度,满足设定温度后再转换为末端供热。
65.本发明进一步要求保护基于权利要求1所述五联一体新型新风空调系统的控制方法,包括:
66.新风控制器,其用于控制所述新风机的运行;包括新风机风量控制、出风温度控制以及出风湿度控制;
67.冷媒循环端控制器,其用于控制所冷媒循环端的运行;
68.供暖/供冷端控制器,其用于控制所述供暖/供冷端的运行;
69.生活热水端控制器,其用于控制所述生活热水端的运行;
70.智能交互终端,其与所述新风控制器、冷媒循环端控制器、供暖/供冷端控制器以及生活热水端控制器通讯连接。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新风部可镶嵌触摸屏,人机交换界面简洁直观、方便操作;也可预留485接口,方便连接至智能家居控制系统,手机app功能可作为选装供客户自主选择;室内温湿度及其他环境参数(pm2.5浓度、co2浓度、甲醛等)显示,制冷(供热)供回水温度显示;设定制冷(供热)供水温度、生活热水启动温度及死区,设定新风空调送风温湿度,送风量,模式切换等;其连接智能家居控制系统的手段不唯一,替换形式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容易想到的。
71.如上所述,根据本发明,本发明至少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72.其一、本发明提供的五联一体新型新风空调系统适用范围不再局限于超低能耗的被动房,其适用范围可涵盖中高端住宅、别墅、学校、高档办公楼等广泛应用场所;可同时实现夏季末端制冷(毛细管辐射末端、冷梁或风机盘管等)、冬季供热(毛细管辐射供暖、暖气片、地暖等)、新风换气(室内净化)、室内除湿的功能;夏季模式下,室外高温潮湿新风过滤后,经过全热换热器与取自室内的低温干燥污浊回风进行温湿度交换后,再次与室内回风混合后经过翅片式换热器深度降温除湿,最后过滤后送入室内,同时第一氟水换热器、第二氟水换热器分别实现制备冷水的目的、加热生活热水的目的,提供室内末端制冷和生活热水;冬季模式下,室外低温干燥新风过滤后,经过全热换热器与取自室内的温暖湿润污浊回
风进行温湿度交换后,再次与室内回风混合后经过翅片式换热器进行升温,最后过滤后送入室内,同时第二氟水换热器实现制备热水的目的,满足生活热水需求后转换成第一氟水换热器实现室内末端制热的目的;
73.其二、本发明提供的五联一体新型新风空调系统采用双压缩机系统、冷凝器与变频风扇置于室外,室内新风部内部结构包括全热回收模块、空气净化模块、深度除湿模块、末端冷水/热水换热模块,功能强大,适用客户更广;
74.其三、本发明提供的五联一体新型新风空调系统可实现自动控制,自动切换多种运行模式,以应对用户端的不同需求,压缩机变频 定速组合,风机直流变频,无极调速控制,实现不同运行模式的节能高效;
75.其四、本发明提供的五联一体新型新风空调系统安全可靠,室外仅保留氟路连接,无水管,完全杜绝管路冻裂的隐患,达到空调换季免维护的功效;
76.其五、本发明提供的五联一体新型新风空调系统具备手动和自动模式;方便临时检验机组内运动部件动作是否正确;
77.其六、本发明提供的五联一体新型新风空调系统的新风部可镶嵌触摸屏,人机交换界面简洁直观、方便操作;室内温湿度及其他环境参数(pm2.5浓度、co2浓度、甲醛等)显示,制冷(供热)供回水温度显示;
78.其七、本发明提供的五联一体新型新风空调系统预留485接口,方便连接至智能家居控制系统,手机app功能可作为选装供客户自主选择;室内温湿度及其他环境参数(pm2.5浓度、co2浓度、甲醛等)显示,制冷(供热)供回水温度显示,设定制冷(供热)供水温度、生活热水启动温度及死区,设定新风空调送风温湿度,送风量,模式切换等;
79.其八、本发明提供的五联一体新型新风空调系统分体安装,室内占用面积小,适用广泛。
80.尽管本发明的实施方案已公开如上,但其并不仅仅限于说明书和实施方式中所列运用,它完全可以被适用于各种适合本发明的领域,对于熟悉本领域的人员而言,可容易地实现另外的修改,因此在不背离权利要求及等同范围所限定的一般概念下,本发明并不限于特定的细节和这里示出与描述的图例。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