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显示面板及其制备方法、显示装置与流程

2021-12-07 20:37: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技术属于显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显示面板及其制备方法、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2.随着光电显示技术和半导体制造技术的发展,显示技术已经由液晶显示技术发展到了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技术,甚至是微型发光二极管芯片显示技术。其中,微型发光二极管芯片具有尺寸小、集成度高和自发光等特点,与液晶显示技术和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技术相比,在亮度、分辨率、对比度、能耗、使用寿命、响应速度和热稳定性等方面具有更大的优势。同时,微型发光二极管芯片尺寸小,意味着其光线透过率高,可以广泛应用于透明显示装置。但微型发光二极管芯片应用于透明显示装置时,相邻的两两不同颜色的微型发光二极管芯片之间的光线会互相干扰,导致混色等问题,为解决这一问题,一般会在相邻两个微型发光二极管芯片之间增加黑色材料形成的挡墙,但黑色挡墙的存在,严重影响了透明显示装置的光线透过率,从而制约了微型发光二极管芯片在透明显示装置中的应用。


技术实现要素:

3.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及其制备方法、显示装置,旨在解决显示面板的结构制约微型发光二极管芯片的应用的技术问题。
4.本技术是这样实现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包括驱动背板以及设置于所述驱动背板上的发光单元,所述发光单元包括至少两个颜色不同且间隔设置的发光芯片,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
5.可逆感光变色单元,形成于相邻两个颜色不同的所述发光芯片之间的空隙内。
6.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可逆感光变色单元包括:
7.第一透明有机层,其内掺杂有可逆感光变色材料,填充于相邻两个颜色不同的所述发光芯片之间的空隙内,且所述第一透明有机层的上表面与所述发光芯片的上表面齐平。
8.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可逆感光变色单元包括:
9.两个第二透明有机层,一一对应地连接于相邻两个颜色不同的所述发光芯片的侧壁上,且间隔设置;以及
10.可逆感光变色层,包覆于两个所述第二透明有机层的表面上。
11.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
12.防护层,形成于所述可逆感光变色单元以及所述发光单元的组合体的上表面上。
13.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透明有机层由聚酰亚胺、聚丙烯酸中任一种或多种材料制成;
14.所述发光芯片为微型发光二极管芯片;
15.所述驱动背板为低温多晶硅背板或金属氧化物驱动背板。
16.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发光单元包括呈阵列排布的三组所述发光芯片,三组
所述发光芯片分别为红光芯片组、蓝光芯片组和绿光芯片组,相邻两组所述发光芯片之间形成有所述可逆感光变色单元。
17.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包括上述显示面板以及与所述显示面板电连接的驱动装置。
18.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在相邻两个颜色不同的所述发光芯片之间的空隙内设置了可逆感光变色单元,改变了相邻两个颜色不同的发光芯片之间挡墙通过黑色材料制成的固有模式,从而使得显示面板未通电时,可以保持良好的透明性。同时,采用本技术提供的显示面板所采用的这种结构,可突破微型发光二极管芯片在透明显示装置中应用的制约,扩宽微型发光二极管芯片的应用领域。
19.第三方面,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20.提供驱动背板;
21.在所述驱动背板上安装发光单元;所述发光单元包括至少两个颜色不同且间隔设置的发光芯片;
22.在相邻两个颜色不同的所述发光芯片之间的空隙内制备可逆感光变色单元。
23.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在相邻两个颜色不同的所述发光芯片之间的空隙内制备可逆感光变色单元步骤,包括以下步骤:
24.制备掺杂有可逆感光变色材料的有机混合溶液;
25.将所述有机混合溶液填充于相邻两个颜色不同的所述发光芯片之间的空隙内,制备得出第一透明有机层。
26.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在相邻两个颜色不同的所述发光芯片之间的空隙内制备可逆感光变色单元步骤,包括以下步骤:
27.在相邻两个颜色不同的所述发光芯片中相对设置的两个侧壁上分别制备第二透明有机层,并使两个相对设置的所述第二透明有机层之间存在间隔;
28.在所述第二透明有机层表面形成可逆感光变色层。
29.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制备方法,操作简单,便于生产。同时,采用本技术提供的显示面板的制备方法制备显示面板,可有效突破了微型发光二极管芯片在透明显示装置中应用的制约,扩宽了微型发光二极管芯片的应用领域。
附图说明
30.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本技术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所描述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31.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一提供的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32.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二提供的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33.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三提供的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34.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四提供的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35.图5(a)

图5(c)是图4所示显示面板的制备过程中对应的结构示意图;
36.图6是本技术实施例六提供的显示装置的示意框图;
37.图7是本技术实施例七提供的显示面板制备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38.图8是制备图2所示显示面板时步骤s3对应的流程示意图;
39.图9是制备图3所示显示面板时步骤s3对应的流程示意图。
40.附图标记说明:
41.100、显示面板;110、驱动背板;120、发光单元;121、发光芯片;130、可逆感光变色单元;131、第一透明有机层;132、可逆感光变色材料;133、可逆感光变色层;134、第二透明有机层;140、防护层;200、驱动装置;300、显示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42.下面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技术,而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43.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长度”、“宽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44.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技术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45.在本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46.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
47.实施例一
48.请参照图1所示,在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100,包括驱动背板110以及设置于驱动背板110上的发光单元120。具体的,驱动背板110可以为低温多晶硅背板或金属氧化物驱动背板。驱动背板110上形成有用于与电源连接的驱动电路,发光芯片121与驱动电路电连接。本实施例中的发光芯片121可以为微型发光二极管芯片、有机发光二极管或者普通led灯珠,具体可根据使用需要选择,这里不做唯一限定。
49.发光单元120包括至少两个颜色不同且间隔设置的发光芯片121。一般情况下,发光单元120包括能够发出红光的红光芯片、能够发出绿光的绿光芯片和能够发出蓝光的蓝光芯片。在一些特殊情况下,发光单元120仅包括上述任意两种发光芯片121,或者能够发出其他颜色、且颜色不同的至少两个发光芯片121,这里不做唯一限定,具体可根据使用需要设定。
50.除此之外,上述显示面板100还包括形成于相邻两个颜色不同的发光芯片121之间的空隙内的可逆感光变色单元130。具体的,可逆感光变色单元130内掺杂有可逆感光变色材料132或主要由可逆感光变色材料132制成。这里所说的可逆感光变色材料132可以为市场上任一款可以实现可逆感光变色功能的粉料、溶液或其他形态的材料。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可逆感光材料为溴化银、氧化铜和溴化铜的混合物。其中,氧化铜(cuo)为可逆感光材料由暗态转至亮态(变色后回复原色)的催化剂。溴化铜(cubr)用于提升可逆感光材料的变暗敏感度。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溴化银(agbr)和氧化铜(cuo)的摩尔比约为1:6,溴化铜(cubr)与溴化银(agbr)和氧化铜(cuo)的组合物的质量比约为1:19。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可逆感光材料也可采用其他配比,只要能实现上述功能即可。为便于理解,现以上述可逆感光变色材料132包括溴化银、氧化铜为例,对本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100的工作原理进行说明:
51.显示面板100未通电时,无光线照射至可逆感光变色单元130上,此时可逆感光变色单元130内可逆感光变色材料132不反应,可逆感光变色单元130保持透明,此时显示面板100整体透明;
52.发光单元120中的部分或全部发光芯片121被点亮时,被点亮的发光芯片121发出的光线照射至可逆感光变色单元130上,可逆感光变色单元130中的可逆感光变色材料132分解出ag颗粒,ag颗粒吸收可见光,变为黑色,使得可逆感光变色单元130不再透光,从而防止相邻两个颜色不同的发光芯片121发出的光线互相影响;此时,未受光照区域内的可逆感光变色单元130仍保持透明,不影响显示面板100的透明性;当点亮的发光芯片121断电后,被分解出的ag和br分子在cuo的催化下,重新结合为agbr,可逆感光变色单元130重新变为透明。
53.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100,在相邻两个颜色不同的发光芯片121之间的空隙内设置了可逆感光变色单元130,改变了相邻两个颜色不同的发光芯片121之间挡墙通过黑色材料制成的固有模式,从而使得显示面板100未通电时,可以保持良好的透明性。同时,采用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100所采用的这种结构,可突破微型发光二极管芯片在透明显示装置中应用的制约,扩宽微型发光二极管芯片的应用领域。
54.实施例二
55.本实施例中驱动背板110、发光单元120结构与实施例一相同,在此不再赘述。请参照图2,在本实施例中,上述可逆感光变色单元130包括掺杂有可逆感光变色材料132的第一透明有机层131。该第一透明有机层131填充于相邻两个颜色不同的发光芯片121之间的空隙内。且该第一透明有机层131的上表面与发光芯片121的上表面齐平。这里所说的上表面是以图2所示视角来说的,该表面为背离驱动背板110的表面。上述第一透明有机层131可以由聚酰亚胺、聚丙烯酸中任一种材料制成,也可由两种材料混合制成,还可以采用其他透明有机材料制成,这里不做唯一限定。可逆感光变色单元130采用本实施例提供的方案,整体结构及制备工艺简单,便于制作。
56.实施例三
57.本实施例中驱动背板110、发光单元120结构与实施例一相同,在此不再赘述。请参照图3,在本实施例中,上述可逆感光变色单元130包括两个第二透明有机层134以及可逆感光变色层133。其中,两个第二透明有机层134一一对应地连接于相邻两个颜色不同的发光
芯片121的侧壁上,且间隔设置;可逆感光变色层133包覆于两个第二透明有机层134的表面上。具体的,第二透明有机层134可以由聚酰亚胺、聚丙烯酸中任一种材料制成,也可由两种材料混合制成,还可以采用其他透明有机材料制成,这里不做唯一限定。如此,可逆感光变色层133便可包围发光芯片121设置,从而更好的阻隔相邻两个颜色不同的发光芯片121发出的光线,进而避免两者之间相互影响。
58.实施例四
59.在实施例三的基础上,为避免上述可逆感光变色层133在使用或运输过程中脱落,请参照图4,在本实施例中,显示面板100还包括形成于可逆感光变色单元130以及发光单元120的组合体的上表面上的防护层140。具体的,该防护层140可以由sio
x
或其他材质制成,这里不做唯一限定,只要能实现可逆感光变色层133的防护即可。
60.请参照图5,制备本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100时,先在发光单元120上制备第二透明有机层134,形成如图5(a)所示结构,再在第二透明有机层134上制备可逆感光变色层133,形成如图5(b)所示结构,最后在发光单元120、第二透明有机层134以及可逆感光变色层133的组合体上制备防护层140,形成如图5(c)所示结构。
61.实施例五
62.在上述各实施例的基础上,请参照图1至图4,发光单元120包括呈阵列排布的三组发光芯片121。三组发光芯片121分别为红光芯片组、蓝光芯片组和绿光芯片组,排列顺序可根据使用需要任意组合,这里不做唯一限定。相邻两组发光芯片121之间形成有可逆感光变色单元130。这样发光单元120可根据使用需要组合发出较多种类的光束,且其上发光芯片121排列规则,便于可逆感光变色单元130制备,同时提高了显示面板100整体的美观度。
63.实施例六
64.请参照图6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300,包括上述各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100以及与显示面板100电连接的驱动装置200。具体的,驱动装置200一般包括形成有驱动电路的驱动板,驱动装置200可以通过电缆、连接器等显示面板100中的电子器件(如驱动背板110、发光单元120,或者设置在显示面板100上的其他电子器件)电连接。该显示面板100与上述各实施例中的显示面板100具有相同的结构特征,且所起作用相同,此处不赘述。
65.实施例七
66.请参照图7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67.s1、提供驱动背板110。
68.s2、在驱动背板110上安装发光单元120;发光单元120包括至少两个颜色不同且间隔设置的发光芯片121。
69.具体的,当发光芯片121采用微型发光二极管芯片时,先在生长基板上制备出相应微型发光二极管芯片,再通过转移固晶方式将相应微型发光二极管芯片转移至在驱动背板110上。
70.s3、在相邻两个颜色不同的发光芯片121之间的空隙内制备可逆感光变色单元130。
71.具体的,步骤s3具有多种实施方式,现举例说明。请参照图8,步骤s3的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也是制备上述实施例二提供的显示面板时s3步骤的实施方式,具体操作如下:
72.s311、制备掺杂有可逆感光变色材料132的有机材料溶液。
73.具体的,制备时,可先将颗粒或粉末状的可逆感光变色材料132添加至有机材料溶液中,通过超声波、搅拌等方式,使之在有机材料溶液中均匀分布,制成有机混合溶液。上述有机材料溶液可以由聚酰亚胺、聚丙烯酸中任一种材料制成,也可以由两种材料混合制成,还可以采用其他透明有机材料制成,这里不做唯一限定。
74.s312、将上述有机混合溶液填充于相邻两个颜色不同的发光芯片121之间的空隙内,制备得出第一透明有机层131。
75.具体的,有机混合溶液可通过涂布、光刻等方式填平于相邻两个颜色不同的发光芯片121之间的空隙内,以制得第一透明有机层131。
76.请参照图9,步骤s3的另一种实施方式,也是制备上述实施例三提供的显示面板时s3步骤的实施方式,具体操作如下:
77.s321、在相邻两个颜色不同的发光芯片121中相对设置的两个侧壁上分别制备第二透明有机层134,并使两个相对设置的第二透明有机层134之间有间隔。
78.具体的,第二透明有机层134可使用有机材料溶液、通过涂布、光刻等方式制得。上述有机材料溶液可以由聚酰亚胺、聚丙烯酸中任一种材料制成,也可以由两种材料混合制成,还可以采用其他透明有机材料制成,这里不做唯一限定。
79.s322、在第二透明有机层134表面形成可逆感光变色层133。
80.具体的,可逆感光变色层133可通过溅射、光刻等方式制得。
81.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可逆感光变色单元130还可采用其他方式制得,这里不做唯一限定。
82.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制备方法,操作简单,便于生产。同时,采用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制备方法制备显示面板100,可有效突破了微型发光二极管芯片在透明显示装置中应用的制约,扩宽了微型发光二极管芯片的应用领域。
83.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而已,仅具体描述了本技术的技术原理,这些描述只是为了解释本技术的原理,不能以任何方式解释为对本技术保护范围的限制。基于此处解释,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及本领域的技术人员不需要付出创造性的劳动即可联想到本技术的其他具体实施方式,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