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板簧、车具及电动三轮车的制作方法

2021-12-04 13:19: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车用配件技术领域,具体是涉及一种板簧、车具及电动三轮车。


背景技术:

2.板簧(即钢板弹簧)是一种应用广泛的弹性元件,它是由若干片等宽但不等长(厚度可以相等,也可以不相等)的合金弹簧片组合而成的一根近似等强度的弹性梁。
3.在各种车具上多采用呈下凸弧形结构的板簧来缓冲减震,如图1所示,但下凸弧形结构限制了底盘的高度,因此其只能用于底盘高的大车上,并通过两端的连接件刚性连接,当用于底盘低的小车时,此种板簧不适用。并且此种板簧不够柔软、弹性差、乘车人员不舒适。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板簧、车具及电动三轮车,以解决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不会限制车具底盘高度,且减震性能好。
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方案:
6.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板簧,一端用于连接车架,另一端用于连接后桥,包括至少一片弹性片,且各所述弹性片依次堆叠并固定连接,各所述弹性片不等长,且安装后各所述弹性片自靠近后桥的一端向靠近车架的一端,切线逐渐与水平面平行。
7.优选地,所述弹性片为三片,且自上至下各所述弹性片的长度依次缩短,相邻的所述弹性片之间固定连接,自上至下所述弹性片依次为第一弹性片、第二弹性片和第三弹性片。
8.优选地,各所述弹性片的宽度相等,且各所述弹性片的长边在竖直方向上对齐;各所述弹性片长度方向上的一端对齐,且三个所述弹性片上对齐的一端共同形成前连接段。
9.优选地,所述第三弹性片包括依次固定的本体和后连接段,且所述本体为向上凸起的弧形板,所述本体的一端、所述第一弹性片的一端和所述第二弹性片的一端平齐形成所述前连接段,所述本体的另一端伸出所述第二弹性片并与所述后连接段的一端固定连接,使用时所述后连接段与水平面平行,所述后连接段用于安装在后桥上,所述前连接段用于安装在车架上。
10.优选地,所述第三弹性片还包括限位段,所述限位段固定在所述后连接段上远离所述本体的一端,且所述后连接段与所述限位段垂直;所述后连接段通过后连接元件固定在后桥上,且所述限位段用于抵住所述连接元件;所述前连接段通过前连接元件安装在车架上。
11.优选地,所述第一弹性片和所述第二弹性片均为向上凸起的弧形板,且所述第一弹性片、所述第二弹性片和所述本体的弧度一致。
12.优选地,所述弹性片为合金弹簧片。
13.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车具,包括车架、后桥和上述技术方案中任一项所述的
板簧,所述板簧的一端安装在所述车架上,所述板簧的另一端安装在所述后桥上,且所述板簧自靠近后桥的一端向靠近车架的一端,切线逐渐与水平面平行。
14.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电动三轮车,包括车架、后桥和上述技术方案中任一项所述的板簧,所述板簧的一端安装在所述车架上,所述板簧的另一端安装在所述后桥上,且所述板簧自靠近后桥的一端向靠近车架的一端,切线逐渐与水平面平行。
15.优选地,所述弹性片为三片,且自上至下各所述弹性片的长度依次缩短,相邻的所述弹性片之间固定连接,自上至下所述弹性片依次为第一弹性片、第二弹性片和第三弹性片,所述第一弹性片、所述第二弹性片和所述第三弹性片长度方向上的一端对齐,且对齐的一端形成前连接段,所述前连接段通过前连接元件与所述车架连接,所述第三弹性片上远离所述前连接段的一端伸出所述第一弹性片和所述第二弹性片,并通过后连接元件与所述后桥连接;
16.所述前连接元件包括两个肋板和两个前垫板,两个所述前垫板分别位于所述前连接段厚度方向上的两侧,且两个所述前垫板的一侧固定在所述车架上,所述前垫板和所述前连接段之间通过螺栓固定连接,各所述肋板的横截面为三角形,且所述肋板的一侧固定在位于所述第一弹性片上端的所述前垫板上,所述肋板的另一侧固定在所述车架上;
17.所述后连接元件包括两个后垫板,两个所述后垫板分别位于所述第三弹性片厚度方向上的两侧,且两个所述后垫板的一侧固定在所述后桥上,所述后垫板和所述第三弹性片之间通过螺栓固定连接。
18.本实用新型相对于现有技术取得了以下技术效果:
19.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板簧,包括至少一片弹性片,且各弹性片依次堆叠并固定连接,各弹性片不等长,提高板簧的弹性刚度,进而提高减震效果,且安装后各弹性片自靠近后桥的一端向靠近车架的一端,切线逐渐与水平面平行,形成上凸结构,相对于现有的下凸型板簧,能够降低车具底盘高度的设计尺寸。
20.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车具、电动三轮车,均包括车架、后桥和板簧,板簧的一端安装在车架上,板簧的另一端安装在后桥上,进而在使用过程中,由于行驶过程中的震动,车架与后桥会有相互靠近或相互远离的运动趋势,利用板簧对其运动进行缓冲,提高减震效果,且板簧自靠近后桥的一端向靠近车架的一端,切线逐渐与水平面平行,即中部向上凸起,在车架与后桥相互靠近时,挤压板簧,板簧两端相互靠近并使板簧的中部继续向上凸起,不会向下凸起,进而不需要预留板簧向下凸起的空间,降低车具底盘高度的设计尺寸。
附图说明
21.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22.图1是现有的板簧与车架连接的示意图;
23.图2是实施例一提供的板簧的结构示意图;
24.图3是实施例一提供的板簧的主视图;
25.图4是实施例二提供的电动三轮车中板簧的安装示意图;
26.图中:100

电动三轮车,10

板簧,20

车架,30

连接件,40

后桥,1

第一弹性片,2

第二弹性片,3

第三弹性片,31

本体,32

后连接段,33

限位段,4

肋板,5

前垫板,6

后垫板。
具体实施方式
27.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8.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板簧、车具及电动三轮车,以解决现有的板簧减震性能差,制约车具底盘高度的技术问题。
29.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30.实施例一
31.如图2

图3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板簧10,一端用于连接车架20,另一端用于连接后桥40,包括至少一片弹性片,且各弹性片依次堆叠并固定连接,各弹性片不等长,提高板簧10的弹性刚度,进而提高减震效果,且安装后各弹性片自靠近后桥的一端向靠近车架的一端,切线逐渐与水平面平行,形成中部均向上弯曲的结构,相对于现有的下凸型板簧10,能够降低车具底盘高度的设计尺寸。
32.具体地,弹性片为三片,且自上至下各弹性片的长度依次缩短,相邻的弹性片之间固定连接,自上至下弹性片依次为第一弹性片1、第二弹性片2和第三弹性片3,但本实施例提供的板簧10中弹性片的数量不限于三片,本领域技术人员可根据实际减震需要,以及承载的载荷,对其数量作适应性更改。
33.各弹性片的宽度相等,且各弹性片的长边在竖直方向上对齐,以保证板簧10的整体刚度,防止在使用过程中,由于载荷过大出现弹性片的断裂,影响整体的使用寿命。
34.各弹性片长度方向上的一端对齐,且对齐的一端三个弹性片共同形成前连接段,以便于连接车架20,进而相对于现有的板簧,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板簧10只使用其一半的结构,节约成本。
35.第三弹性片3包括依次固定的本体31和后连接段32,且本体31为向上凸起的弧形板,以便于提供减震,本体31的一端、第一弹性片1的一端和第二弹性片2的一端平齐形成前连接段,本体31的另一端伸出第二弹性片2并与后连接段32的一端固定连接,第二弹性片2上远离前连接段的一端伸出第一弹性片1,使用时后连接段32与水平面平行,后连接段32用于安装在后桥40上,前连接段用于安装在车架20上,从而实现减震,提高乘车人员的舒适性。
36.第三弹性片3还包括限位段33,限位段33固定在后连接段32上远离本体31的一端,且后连接段32与限位段33垂直;后连接段32通过后连接元件固定在后桥40上,且限位段33用于抵住连接元件,进而防止在行车过程中,由于震动导致后连接元件和第三弹性片3发生相互滑动,影响整体使用寿命;前连接段通过前连接元件安装在车架20上。
37.第一弹性片1和第二弹性片2均为向上凸起的弧形板,便于其在震动时发生形变,
且第一弹性片1、第二弹性片2和本体31的弧度一致,保证其连接的稳定性。
38.弹性片为合金弹簧片。
39.实施例二
40.如图4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车具,优选为电动三轮车100,包括车架20、后桥40和实施例一中的板簧10,板簧10的一端安装在车架20上,板簧10的另一端安装在后桥40上,进而在使用过程中,由于行驶过程中的震动,车架20与后桥40会有相互靠近或相互远离的运动趋势,利用板簧10对其运动进行缓冲,提高减震效果,且板簧10自靠近后桥40的一端向靠近车架20的一端,切线逐渐与水平面平行,即形成中部向上凸起的结构,在车架20与后桥40相互靠近时,挤压板簧10,板簧10两端相互靠近并使板簧10的中部继续向上凸起,不会向下凸起,进而不需要预留板簧10向下凸起的空间,降低车具底盘高度的设计尺寸。
41.具体地,弹性片为三片,且自上至下各弹性片的长度依次缩短,相邻的弹性片之间固定连接,自上至下弹性片依次为第一弹性片1、第二弹性片2和第三弹性片3,第一弹性片1、第二弹性片2和第三弹性片3长度方向上的一端对齐,且对齐的一端形成前连接段,前连接段通过前连接元件与车架20连接,第三弹性片3上远离前连接段的一端伸出第一弹性片1和第二弹性片2,并通过后连接元件与后桥40连接;
42.前连接元件包括两个肋板4和两个前垫板5,两个前垫板5分别位于前连接段厚度方向上的两侧,从而将板簧10的一端夹在两个前垫板5之间,面接触能够提高连接的稳定性,且两个前垫板5的一侧固定在车架20上,前垫板5和前连接段之间通过螺栓固定连接,从而实现板簧10与车架20的固定,且固定稳定性好,各肋板4的横截面为三角形,且肋板4的一侧固定在位于第一弹性片1上端的前垫板5上,肋板4的另一侧固定在车架20上,通过肋板4进一步对前垫板5进行固定,能够防止在承受较大载荷时,前垫板5脱离车架20,进而影响板簧10的减震效果;
43.后连接元件包括两个后垫板6,两个后垫板6分别位于第三弹性片3厚度方向上的两侧,且两个后垫板6的一侧固定在后桥40上,后垫板6和第三弹性片3之间通过螺栓固定连接,提高连接稳定性,以保证减震效果,并且通过前垫板5、后垫板6以及螺栓实现板簧10的位置固定,相对于现有的通过连接件30固定(如图1所示),在竖直方向上占用空间小,进而能够降低底盘的设计尺寸,同时,提高了板簧10的柔软性。
44.本说明书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