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加热褪锡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1-12-04 13:04: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去锡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加热褪锡装置。


背景技术:

2.锡是无毒金属,其在空气中稳定性强,许多金属用锡作保护层使其具有良好的焊接性能,镀锡工艺广泛应用于制造业中。而在镀锡金属生产和使用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废镀锡金属,对于这些金属处理时大多要求脱除金属上的镀锡层。目前回收镀锡金属主要使用褪锡液去除锡层,而褪锡液成分复杂,大多含有硝酸、硫酸等,在褪锡后产生的废液中含有残留的硝酸及副产物亚硝酸等化合物,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的危害非常大;并且褪锡废液处理有难度,不利于金属锡的回收利用。


技术实现要素:

3.因此,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的采用褪锡液去除金属的镀锡层产生废液污染环境并且不便回收金属锡的缺陷。
4.为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加热褪锡装置,包括
5.加热炉体,内部设有加热部件;
6.容纳部件,具有容纳待褪锡金属的容纳腔,所述容纳部件可转动地设于所述加热炉体内,所述容纳部件所用材质的熔点大于锡的熔点;所述容纳部件上开设有多个漏液孔;
7.集液部件,设于所述容纳部件底部,用以承接从所述漏液孔流出的锡液。
8.可选地,上述的加热褪锡装置,所述加热部件环绕所述容纳部件设于所述加热炉体内。
9.可选地,上述的加热褪锡装置,所述加热部件为加热丝。
10.可选地,上述的加热褪锡装置,所述容纳部件两端设有转轴,所述转轴可转动地穿设在所述加热炉体上;加热褪锡装置还包括
11.驱动组件,与其中一个所述转轴连接,驱动所述转轴和容纳部件转动。
12.可选地,上述的加热褪锡装置,所述驱动组件包括
13.旋转驱动器,设于所述加热炉体外;
14.传动带,一端连接所述旋转驱动器驱动端,另一端连接其中一个所述转轴。
15.可选地,上述的加热褪锡装置,所述容纳部件为空心圆柱状。
16.可选地,上述的加热褪锡装置,所述集液部件为漏斗。
17.可选地,上述的加热褪锡装置,所述容纳部件底部的所述加热炉体呈锥形。
18.可选地,上述的加热褪锡装置,所述加热炉体底部设有锡液收集部件,用以承接从所述集液部件流出的锡液。
19.可选地,上述的加热褪锡装置,所述加热炉体上设有进气管阀和排气管阀;和/或
20.所述加热炉体上设有保温层。
21.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具有如下优点:
22.1.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加热褪锡装置,使用时,将待褪锡金属放置于容纳部件的容纳腔中,关闭加热炉体,给加热部件通电,加热部件对容纳部件内部的待褪锡金属进行加热,温度达到金属锡熔点后,镀锡层熔化从漏液孔流出,实现镀锡层的分离,通过加热方式分离锡,无有毒有害物质产生污染环境,分离方式环保。同时从漏液孔流出的锡液流至集液部件经集液部件收集,便于回收利用金属锡。
附图说明
23.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24.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加热褪锡装置的剖视图;
25.图2为图1中容纳部件的展开示意图。
26.附图标记说明:
[0027]1‑
加热炉体;2

加热部件;3

容纳部件;31

漏液孔;4

集液部件;5

转轴;61

旋转驱动器;62

传动带;7

锡液收集部件;8

进气管阀;9

排气管阀;10

保温层;11

压力表;12

温控探头;13

支架。
具体实施方式
[0028]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0029]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0030]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0031]
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实用新型不同实施方式中所涉及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结合。
[0032]
实施例
[0033]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加热褪锡装置,如图1所示,其包括加热炉体1、容纳部件3和集液部件4。其中,加热炉体1内部设有加热部件2;容纳部件3具有容纳待褪锡金属的容纳腔,所述容纳部件3可转动地设于所述加热炉体1内,所述容纳部件3所用材质的熔点大于锡的
熔点;所述容纳部件3上开设有多个漏液孔31;集液部件4设于所述容纳部件3底部,用以承接从所述漏液孔31流出的锡液。
[0034]
此结构的加热褪锡装置,使用时,将待褪锡金属放置于容纳部件3的容纳腔中,关闭加热炉体1,给加热部件2通电,加热部件2对容纳部件3内部的待褪锡金属进行加热,温度达到金属锡熔点后,镀锡层熔化从漏液孔31流出,实现镀锡层的分离,通过加热方式分离锡,无有毒有害物质产生污染环境,分离方式环保。同时从漏液孔31流出的锡液流至集液部件4经集液部件4收集,便于回收利用金属锡。
[0035]
参见图1,加热部件2环绕所述容纳部件3设于所述加热炉体1内,以在各个角度对容纳部件3及其内部的待褪锡金属进行加热,加热均匀迅速。例如,容纳部件3材质为耐高温不锈钢,加热部件2为加热丝,加热炉体1内壁设有保温层10,加热丝设于保温层10上,保温层10防止加热炉体1内的热量散失,保证加热速率和效果。加热部件2还可以为电磁感应加热器。
[0036]
进一步地,参见图1和图2,容纳部件3为空心圆柱状,其由两个半圆柱拼接而成,例如,两个半圆柱相接的一侧通过合页铰接连接,两个半圆柱相接的另一侧通过锁扣实现开合。放入待褪锡金属时,打开加热炉门,卸下容纳部件3,打开锁扣和容纳部件3,将待褪锡金属放入容纳腔,闭合容纳部件3后锁扣锁定容纳部件3,再将容纳部件3安装到加热炉体1上,关闭加热炉门。
[0037]
加热褪锡装置还包括驱动组件,驱动组件与其中一个所述转轴5连接,驱动所述转轴5和容纳部件3转动。容纳部件3轴向两端固定设有转轴5,所述转轴5可转动地穿设在所述加热炉体1上。驱动组件驱动容纳部件3旋转,容纳部件3带动其内部的待褪锡金属翻转,利于均匀加热待褪锡金属,保证褪锡效果。
[0038]
驱动组件包括旋转驱动器61和传动带62,例如,旋转驱动器61为电机,其设于所述加热炉体1外,传动带62一端连接所述电机驱动端,另一端连接其中一个所述转轴5。
[0039]
参见图1,集液部件4为漏斗。最佳地,漏斗为金属漏斗,金属漏斗所用材质熔点远大于锡的熔点。金属漏斗开口直径大于容纳部件3长度,以完全承接从容纳部件3上流出的锡液。相应地,容纳部件3底部的加热炉体1呈锥形,其形状与漏斗形状相匹配,刚好可以容纳漏斗即可,可以有效减小加热炉体1体积,加热炉体1结构紧凑,保温性能好。加热炉体1底部设有支架13。
[0040]
加热炉体1锥形底部设有出料口,出料口上设有出料阀门,漏斗底部伸至出料口并位于出料阀门上方。加热炉体1底部设有锡液收集部件7,用以承接从所述集液部件4流出的锡液。例如,锡液收集部件7呈槽状。从集液部件4流出的锡液汇集到锡液收集部件7中,便于后续集中回收处理金属锡。
[0041]
参见图1,所述加热炉体1上设有与加热炉体1内腔连通的进气管阀8、排气管阀9、压力表11和温控探头12。待褪锡金属放入容纳部件3后,关闭加热炉门,通过排气管阀9对加热炉体1进行抽真空处理,抽真空至

0.1mpa,关闭排气管阀9,打开进气管阀8,通过进气管向炉体内腔充入氮气,氮气可防止待褪锡金属加热氧化。在抽真空过程中,通过压力表11实现检测炉体内压力,当压力达到所需值时,即可停止抽气或充气。温控探头12可实时检测炉体内的温度。
[0042]
加热褪锡装置使用时,拆下容纳部件3向其内放入待褪锡金属,关闭容纳部件3再
将其通过转轴5安装在加热炉体1两侧内壁上。关闭炉门,通过排气管阀9将炉体内腔抽真空至

0.1mpa,再关闭排气阀门,打开进气管阀8充入氮气至压力表11显示0.06mpa,保持压力并启动电机调整转速至30r/s,接通加热丝电源,设定加热温度260℃左右,持续30min左右,再打开底部出料口阀门,使熔融的锡液流入锡液收集部件7中冷却成型。最后关闭加热电源,待炉内温度降至室温时关闭电机,打开炉门,卸下转筒取出褪锡后的金属基底。
[0043]
显然,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所作的举例,而并非对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而由此所引伸出的显而易见的变化或变动仍处于本实用新型创造的保护范围之中。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