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用于中医针刺给针的可调节固定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1-12-04 13:03: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中医针刺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用于中医针刺给针的可调节固定装置。


背景技术:

2.中医一般指以中国汉族劳动人民创造的传统医学为主的医学,所以也称汉医。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等的一门学科,针法是中医的重要组成部分,针法是指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把针具(通常指毫针)按照一定的角度刺入患者体内,运用捻转与提插等针刺手法来对人体特定部位进行刺激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刺入点称为人体腧穴,简称穴位。在对患者进行给针时,需要持续的手持毫针进行捻转与提插,由于针长度较长,在进行针灸时,不易控制长度,而且用力不适度的情况下,毫针容易折弯或损坏,长期操作,手部容易麻木,这就需要使用给针辅助固定装置进行辅助。
3.目前,申请号为cn202021373674.3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中医针刺给针固定装置,包括床板,床板长度方向两相对侧面中心开设有第一滑槽,第一滑槽内部滑动连接有第一滑块,第一滑块侧面固定有安装板,安装板顶端中心嵌设有转动轴承,转动轴承转动连接有竖螺杆,竖螺杆表壁螺纹连接有螺座,螺座外部固定有顶板,顶板底端中心开设有第二滑槽,第二滑槽顶端中心开设有贯穿矩槽,第二滑槽内部滑动连接有第二滑块,第二滑块顶端中心开设有通孔,第二滑块底端两侧对称固定有垫板,一组的第一滑块中心开设有螺纹穿孔,一组的第一滑槽两端中心设置有连接轴承,连接轴承转动连接有横螺杆,第一滑槽端部中心开设有贯穿槽,横螺杆一端中心安装有转杆,转杆转动穿过贯穿槽。但是,该装置使用时操作步骤繁多,需要进行多个部位的调节,方能对指定穴位进行扎针,费时费力,实用性差。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中医针刺给针的可调节固定装置,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6.一种用于中医针刺给针的可调节固定装置,包括针筒,所述针筒的上方设置有按压头,所述按压头的底部两侧通过滑杆与针筒滑动连接,所述针筒的上表面中间部位设置有上下两端贯穿的针腔,所述按压头的上表面中间部位设置有上下两端贯穿的通孔,所述通孔内部设置有两个相对分布的用于对针灸针头部进行固定的固定片,所述按压头内两侧均设置有用于对固定片施加压力的弹性挤压机构。
7.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方案:所述针筒的截面为梯形,且所述针筒的底部直径大于上表面直径,所述针筒为透明结构,通过将针筒设置为透明结构,便于观察针筒的内部情况。
8.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针筒的上表面位于针腔的两侧均设置有滑
腔,所述滑杆与滑腔滑动连接,且所述滑杆的底部与滑腔的底部内壁之间设置有第一复位弹簧,通过滑杆与滑腔滑动连接,并在第一复位弹簧的作用下,初始状态时,第一复位弹簧将滑杆向上挤压,使得按压头与针筒之间的距离拉大,当需要扎针时,通过按压按压头,使得按压头推动针灸针向下移动进入人体。
9.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滑杆位于针筒的上表面及按压头的底部直径套设有限位块,所述限位块与滑杆滑动连接,且所述限位块上螺纹连接有用于对限位块进行锁紧固定的锁紧螺钉,通过限位块的设置,便于控制滑杆进入滑腔中的长度,从而便于控制针灸针插入人体中的深度,通过锁紧螺钉即可控制限位块的松紧,调节方便快捷。
10.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弹性挤压机构包括齿轮,所述按压头的内腔两侧均设置有腔体,所述齿轮通过轴承与腔体的上下两侧内壁转动连接,所述齿轮的两侧分别转动连接有第一齿条及第二齿条,且所述第一齿条及第二齿条均与齿轮相啮合,所述第一齿条的端部贯穿腔体并与固定片的背部固定连接,所述第二齿条一端延伸至腔体外侧并设置有按压块,另一端与腔体内壁之间设置有第二复位弹簧,且所述按压头的外侧壁与第二齿条的连接处设置有插孔,所述第二齿条与插孔滑动连接,使用时,先将针灸针通过通孔插入,并使得针灸针的底部通过针筒上表面的针腔进入,然后使得针灸针的顶端与按压头的上表面平齐,此时在第二复位弹簧的弹性作用下,推动第二齿条向外移动,从而使得齿轮带动第一齿条向内移动,从而使得两个固定片相互靠近,从而将针灸针的头部固定,当针灸针扎入人体后,通过捏动按压块,使得第二齿条向内移动,从而使得齿轮带动第一齿条向外一侧移动,从而使得两个固定片相互远离,从而解除对针灸针头部的束缚力,此时,向上取出针筒,针灸针则暴露在视野中。
11.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第一齿条及第二齿条的背部均设置有两个滑条,所述腔体的两侧内壁与滑条对应设置有滑槽,所述滑条与滑槽滑动连接,通过滑条与滑槽之间的配合,对第一齿条及第二齿条起到了限位作用。
12.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两个所述固定片的相对一侧均设置有v型槽,通过v型槽的设置,便于对针灸针的头部进行固定。
13.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通孔的直径大于针腔的直径,且所述针筒的上表面两侧均设置有固定耳,所述固定耳的底部均设置有弧形槽。
14.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5.1、本实用新型操作简单便捷,便于快速对患者进行扎针,且可对针灸针进行有效固定,无需担心手抖导致扎错位置的问题,且可以有效降低给针人员的精神消耗,并在限位块及滑杆的作用下,可以有效控制扎针的深度,使得扎入深度更加精确。
16.2、通过限位块的设置,便于控制滑杆进入滑腔中的长度,从而便于控制针灸针插入人体中的深度,通过锁紧螺钉即可控制限位块的松紧,调节方便快捷,使用时,先将针灸针通过通孔插入,并使得针灸针的底部通过针筒上表面的针腔进入,然后使得针灸针的顶端与按压头的上表面平齐,此时在第二复位弹簧的弹性作用下,推动第二齿条向外移动,从而使得齿轮带动第一齿条向内移动,从而使得两个固定片相互靠近,从而将针灸针的头部固定,当针灸针扎入人体后,通过捏动按压块,使得第二齿条向内移动,从而使得齿轮带动第一齿条向外一侧移动,从而使得两个固定片相互远离,从而解除对针灸针头部的束缚力,此时,向上取出针筒,针灸针则暴露在视野中,整个过程简单方便,便于快速进行扎针,有利
于节省时间。
附图说明
17.图1为一种用于中医针刺给针的可调节固定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18.图2为一种用于中医针刺给针的可调节固定装置的右视图。
19.图3为一种用于中医针刺给针的可调节固定装置的俯视图。
20.图4为图3中a的放大图。
21.图5为一种用于中医针刺给针的可调节固定装置中弹性挤压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22.图6为一种用于中医针刺给针的可调节固定装置中滑杆与针筒的连接图。
23.图中:1、针筒;2、按压头;3、固定耳;4、针腔;5、滑杆;6、通孔;7、限位块;8、滑腔;9、第一复位弹簧;10、固定片;11、腔体;12、第一齿条;13、第二齿条;14、齿轮;15、第二复位弹簧;16、按压块;17、滑条;18、插孔。
具体实施方式
24.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5.请参阅图1~6,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一种用于中医针刺给针的可调节固定装置,包括针筒1,所述针筒1的上方设置有按压头2,所述按压头2的底部两侧通过滑杆5与针筒1滑动连接,所述针筒1的上表面中间部位设置有上下两端贯穿的针腔4,所述按压头2的上表面中间部位设置有上下两端贯穿的通孔6,所述通孔6内部设置有两个相对分布的用于对针灸针头部进行固定的固定片10,所述按压头2内两侧均设置有用于对固定片10施加压力的弹性挤压机构。
26.所述针筒1的截面为梯形,且所述针筒1的底部直径大于上表面直径,所述针筒1为透明结构。
27.通过将针筒1设置为透明结构,便于观察针筒1的内部情况。
28.所述针筒1的上表面位于针腔4的两侧均设置有滑腔8,所述滑杆5与滑腔8滑动连接,且所述滑杆5的底部与滑腔8的底部内壁之间设置有第一复位弹簧9。
29.通过滑杆5与滑腔8滑动连接,并在第一复位弹簧9的作用下,初始状态时,第一复位弹簧9将滑杆5向上挤压,使得按压头2与针筒1之间的距离拉大,当需要扎针时,通过按压按压头2,使得按压头2推动针灸针向下移动进入人体。
30.所述滑杆5位于针筒1的上表面及按压头2的底部直径套设有限位块7,所述限位块7与滑杆5滑动连接,且所述限位块7上螺纹连接有用于对限位块7进行锁紧固定的锁紧螺钉。
31.通过限位块7的设置,便于控制滑杆5进入滑腔8中的长度,从而便于控制针灸针插入人体中的深度,通过锁紧螺钉即可控制限位块7的松紧,调节方便快捷。
32.所述弹性挤压机构包括齿轮14,所述按压头2的内腔两侧均设置有腔体11,所述齿轮14通过轴承与腔体11的上下两侧内壁转动连接,所述齿轮14的两侧分别转动连接有第一
齿条12及第二齿条13,且所述第一齿条12及第二齿条13均与齿轮14相啮合,所述第一齿条12的端部贯穿腔体11并与固定片10的背部固定连接,所述第二齿条13一端延伸至腔体11外侧并设置有按压块16,另一端与腔体11内壁之间设置有第二复位弹簧15,且所述按压头2的外侧壁与第二齿条13的连接处设置有插孔18,所述第二齿条13与插孔18滑动连接。
33.使用时,先将针灸针通过通孔6插入,并使得针灸针的底部通过针筒1上表面的针腔4进入,然后使得针灸针的顶端与按压头2的上表面平齐,此时在第二复位弹簧15的弹性作用下,推动第二齿条13向外移动,从而使得齿轮14带动第一齿条12向内移动,从而使得两个固定片10相互靠近,从而将针灸针的头部固定,当针灸针扎入人体后,通过捏动按压块16,使得第二齿条13向内移动,从而使得齿轮14带动第一齿条12向外一侧移动,从而使得两个固定片10相互远离,从而解除对针灸针头部的束缚力,此时,向上取出针筒1,针灸针则暴露在视野中。
34.所述第一齿条12及第二齿条13的背部均设置有两个滑条17,所述腔体11的两侧内壁与滑条17对应设置有滑槽,所述滑条17与滑槽滑动连接。
35.通过滑条17与滑槽之间的配合,对第一齿条12及第二齿条13起到了限位作用。
36.两个所述固定片10的相对一侧均设置有v型槽。
37.通过v型槽的设置,便于对针灸针的头部进行固定。
38.所述通孔6的直径大于针腔4的直径,且所述针筒1的上表面两侧均设置有固定耳3,所述固定耳3的底部均设置有弧形槽。
39.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实用新型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