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超高层住宅电梯井防护型操作平台提升架的制作方法

2021-12-04 11:54: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技术涉及建筑工程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超高层住宅电梯井防护型操作平台提升架。


背景技术:

2.传统的提升架采用型钢悬挑式钢管架的形式,该悬挑式钢管架的工字钢要随着楼层的上升合理预埋,且要选用合适的钢管,搭设过程危险性较大,采用悬挑式钢管架对预埋件要求严格,预埋不合理会导致架体不稳,且缺少防护措施,存在较大安全隐患,另外钢管架搭设人工损耗严重,占用材料时间长,不利周转,成本高、质量控制难;搭设和后期施工过程中易导致垃圾堆积,不利于安全文明施工。
3.还有一类提升架为了方便起吊,将下部支撑部位设置成可拆卸式或可调角度式,不仅使得结构复杂,造成制作成本较高,并且此类结构形成的桁架连接整体连接不稳,容易出现安装生产事故。
4.因此本技术涉及的一种超高层住宅电梯井防护型操作平台提升架的提出,可很好地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5.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本技术提供一种超高层住宅电梯井防护型操作平台提升架,提升架的固定支座与操作平台之间通过桁架连接,操作平台与防护棚之间通过立杆固定连接。固定支座抵靠在电梯井内电梯门进出口处的结构梁上,并且与固定支座相对的操作平台的外侧与电梯井的剪力墙紧密接触,使提升架与电梯井形成稳定结构。设置密闭式操作底板和密闭式防护顶棚,可以有效的减少搭设和施工过程中的垃圾堆积,也起到了施工过程中的安全防护,整体制作成本低,操作简单,施工速度快。
6.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了以下技术方案:从下至上依次设置固定支座、操作平台和防护棚;操作平台为矩形框架结构,一边沿竖直方向往下延伸通过若干根腹杆与固定支座连接,其相对平行的另一边通过若干根斜撑杆与固定支座连接;固定支座抵靠在电梯井的电梯门的结构梁上;操作平台的矩形框架的外侧抵靠在电梯井的剪力墙上;防护棚为箱式结构,固定安装在操作平台上,且其设有密闭式防护顶棚;操作平台设有密闭式操作底板,操作底板上设有吊装吊耳。
7.具体的,操作平台包括平台框架和操作底板;平台框架为矩形结构,其中一组相对平行的两侧边之间固定连接有若干组骨架连接杆;骨架连接杆两端分别通过腹杆、斜撑杆与固定支座固定连接,形成桁架结构;操作底板固定安装在平台框架的上侧。这样设置可以有效的使得操作平台以及操作平台与固定支座间形成桁架连接,整体结构承力稳固,安全。设置密闭式操作底板可以有效的实现在后期施工过程中的垃圾集中收集,便于垃圾的及时清理,不会掉落到电梯井内部,有利于安全文明施工。
8.具体的,防护棚包括防护框架、立杆和防护顶棚;防护框架的四角通过立杆与平台
框架固定连接形成操作员的工作空间;防护顶棚固定安装在防护框架的上侧。设置防护棚可以有效在施工过程中对操作员进行防护,防止出现安全生产事故。
9.具体的,固定支座为若干根相互垂直的连接杆构成,固定支座的一侧分别与腹杆和斜撑杆固定连接,另一侧的直角端抵靠在电梯井的电梯门的结构梁上;若干根连接杆在水平方向上通过一根横杆相互固定连接。这样设置是为了与电梯井的电梯门的结构梁有效抵靠,使得提升架整体稳固,安全。
10.具体的,固定支座为腹杆与斜撑杆交叉形成,且其交叉的夹角部位外侧抵靠在电梯井的电梯门的结构梁上;交叉的夹角部位内侧通过一根横杆相互固定连接。这样设置可以根据具体施工需要,使得结构简单,制作成本低。
11.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
12.1、整体制作成本低、操作简单,施工速度快。
13.2、在操作平台上设置防护棚,可使施工过程中安全性大大提高。
14.3、搭设提升架和后期的电梯井施工过程中不易产生垃圾,有利于安全文明施工。
附图说明
15.图1为实施例1电梯井提升架俯视图;
16.图2为实施例1电梯井提升架正视图;
17.图3为实施例1电梯井提升架左视图;
18.图4为实施例2电梯井提升架左视图;
19.图5为实施例1电梯井提升架提升准备图;
20.图6为实施例1电梯井提升架提升过程图;
21.图7为实施例1电梯井提升架提升完成图。
22.图中:1、钢丝绳;2、操作平台;3、吊耳;4、防护棚;10、骨架连接杆;11、平台框架;12、斜撑杆;14、腹杆;15固定支座;20、操作底板;41、防护顶棚;42、防护框架;43、立杆;51、电梯井的电梯门的结构梁;52、剪力墙;151、横杆。
具体实施方式
23.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具体说明。
24.实施例1:
25.请参阅图1

图3,一种超高层住宅电梯井防护型操作平台提升架,从下至上依次设置固定支座15、操作平台2和防护棚4,操作平台2为矩形框架结构,一边沿竖直方向往下延伸通过若干根腹杆14与固定支座15连接,其相对平行的另一边通过若干根斜撑杆12与固定支座15连接;固定支座15抵靠在电梯井的电梯门的结构梁51上;操作平台2的矩形框架的外侧抵靠在电梯井的剪力墙52上;防护棚4为箱式结构,固定安装在所述操作平台2上,且其设有密闭式防护顶棚41;操作平台2设有密闭式操作底板20,操作底板20上设有吊耳3。其中吊耳3为直径100mm半圆环,用φ28钢筋制作。
26.进一步的,操作平台2包括平台框架11和操作底板20;平台框架11为矩形结构,其中一组相对平行的两侧边之间固定连接有若干组骨架连接杆10;骨架连接杆10两端分别通
过腹杆14、斜撑杆12与固定支座15固定连接,形成桁架结构;操作底板20固定安装在平台框架11的上侧。其中腹杆14和斜撑杆12为50mm*50mm*5mm角钢制作。
27.进一步的,防护棚4包括防护框架42、立杆43和防护顶棚41;防护框架42的四角通过立杆43与平台框架11固定连接形成操作员的工作空间;防护顶棚41固定安装在防护框架42的上侧。其中,防护顶棚41为厚度为5mm的花纹钢板,防护框架42、立杆43为50mm*50mm*5mm的角钢制成。
28.进一步的,固定支座15为若干根相互垂直的连接杆构成,固定支座15的一侧分别与腹杆14和斜撑杆12固定连接,另一侧的直角端抵靠在电梯井的电梯门的结构梁51上;若干根连接杆在水平方向上通过一根横杆151相互固定连接。
29.实施例2: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固定支座15为腹杆14与斜撑杆12交叉连接形成,且其交叉的夹角部位外侧抵靠在电梯井的电梯门的结构梁51上;交叉的夹角部位内侧通过一根横杆151相互固定连接。参阅图4
30.工作原理:1、首先,根据电梯井实际尺寸制作防护框架42、立杆43、吊耳3、操作底板20、平台框架11、固定支座15,并通过腹杆14、斜撑杆12和骨架连接杆10制作成提升架,再利用钢丝绳1将提升架吊运至首层电梯井口,参阅图5。
31.2、等上一层电梯井施工完成后,用钢丝绳1固定在吊耳处,通过塔吊开始提升架体,参阅图6 。
32.3、最后,完成提升架体提升后,固定支座15抵靠在电梯井的电梯门的结构梁51上,平台框架11外侧抵靠在电梯井剪力墙52上,使提升架与电梯井结构形成稳定结构,确认提升架稳定后,可在操作底板20上进行下一层电梯井结构、模板、架体施工。参阅图7。
33.上面结合实施例对本技术的实施方式作了详细说明,但是本技术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获知本技术中记载内容后,在不脱离本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对其作出若干同等变换和替代,这些同等变换和替代也应视为属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