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加湿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1-12-04 01:48: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涉及加湿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用于产生湿空气流和用于在室内环境发散湿空气流的加湿装置。


背景技术:

2.加湿装置通常是具有包括储存水的水箱的壳体和用于产生空气流动穿过壳体的风扇,储存的水通常被雾化设备转化为液雾,再自壳体的出雾口发射进入室内环境(如房间、办公室等)中。然而,这样的液雾发散进入室内环境的流动速度是相当低的,同时,低流速的液雾由于自身的重力作用,在进入室内环境后不久便会下落,导致只提升了加湿装置所在的局部环境中的相对湿度,而不能很好地布满整个室内环境,加湿效率低下。并且液雾集中在加湿装置附近下落,会打湿加湿装置附近的地板或桌面或其他周边环境。
3.对于上出雾加湿装置,由于技术偏见,认为过大的风速会把液雾颗粒带到天花板而打湿天花板,容易造成天花板发霉腐烂。基于此,加上对成本、风扇噪音考虑,只采用了低成本的低风速(1.5m/s左右)的风扇。上出雾方式的风阻与液雾整体的重力,导致低风速的风扇不能将所述液雾带到较高的位置,且不利于所述液雾的汽化,对雾化加湿效果并没有太大帮助。
4.对于水平出雾加湿装置,液雾自出雾口水平发射出去后,最终还是会因为重力下落,因此液雾只能覆盖到出雾口所在的水平面及以下的空间。出雾口所在的水平面上方的空间的相对湿度还是较低,不能很好地调节整个室内环境的相对湿度。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发明的创作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通过设置混合流流经风雾区的预设流速为2.5

10m/s,从而提高混合流中液雾的汽化速度,且增强对目标区域均匀加湿的效果的加湿装置。
6.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加湿装置,包括:壳体,内部设有雾化器和气流产生器,所述雾化器用于将液体雾化生成液雾,所述气流产生器用于产生气流;流通结构,设于所述壳体,具有气入口、气出口,及用于将所述气流从所述气入口流通至所述气出口的通道;风雾区,与所述通道相衔接,以使得所述加湿装置在第一工作状态时,所述液雾和所述气流混合形成混合流,所述混合流流经所述风雾区的预设流速为2.5

10m/s,进而提高所述混合流中的所述液雾的汽化速度和/或增强对目标区域均匀加湿的效果。
7.进一步的,所述加湿装置在第一工作状态时,所述混合流流经所述风雾区的预设流速为2.5

4m/s或4

4.5m/s或4.5

6m/s。
8.进一步的,所述气流产生器包括第一产生器和第二产生器,所述第一产生器产生第一气流,所述第二产生器产生第二气流;所述气入口包括第一气入口和第二气入口,所述气出口包括第一气出口和第二气出口,所述通道包括连通所述第一气入口和所述第一气出
口的第一通道,以及连通所述第二气入口和所述第二气出口的第二通道,所述第一气流穿过所述第一通道,所述第二气流带动所述液雾穿过所述第二通道。
9.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气出口和所述第二气出口均为长条状,所述第一气出口和所述第二气出口在长度方向上至少部分相平行,且均朝上设置在同一水平面或两相平行的水平面上。
10.进一步的,所述风雾区位于所述第一气出口和所述第二气出口的上方,所述第一气流与所述第二气流和所述液雾在所述风雾区混合形成混合流。
11.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气出口的长度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二气出口的长度,所述第一气出口的宽度是所述第二气出口的宽度的3

5倍,所述第一气出口和所述第二气出口之间的距离为0

10mm。
12.进一步的,所述第一产生器包括贯流风扇或混流风扇,所述第二产生器包括涡轮风扇。
13.进一步的,所述流通结构包括设于所述第二气出口两侧的两个所述第一气出口,两个所述第一产生器对应两个所述第一气出口设置。
14.进一步的,在所述第一气出口的宽度方向的中间设有导流部。
15.进一步的,所述第一通道与所述第二通道隔离。
16.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气流穿过所述第一通道的速度大于所述第二气流和所述液雾穿过所述第二通道的速度。
17.进一步的,自所述气出口向上延伸至所述目标区域的边界依次设有第一区域、第二区域和第三区域,所述风雾区位于所述第一区域,所述混合流在所述第一区域的粒径范围为1

5μm;在所述第二区域所述混合流完全汽化形成汽化体,所述汽化体开始以所述气出口为轴向四周流通;在所述第三区域,所述汽化体以所述气出口为轴,沿着所述目标区域的边界向四周流通。
18.进一步的,还包括智能调节器,当所述目标区域中任一单元空间内的相对湿度小于预设阈值时,所述智能调节器控制所述加湿装置在所述第一工作状态;当所述目标区域中任一所述单元空间内的湿度在达到所述预设阈值后,所述智能调节器控制所述加湿装置在第二工作状态,使所述目标区域的相对湿度维持在预设区间内。
19.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提供的所述加湿装置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所述风雾区与所述通道相衔接,以使得所述加湿装置在第一工作状态时,所述液雾和所述气流混合形成所述混合流,所述混合流流经所述风雾区的预设流速为2.5

10m/s。通过所述气流产生器产生的所述气流的作用,一方面,所述气流提高了所述混合流中所述液雾的汽化速度,有利于增强所述目标区域的气体流通;另一方面,所述气流使所述混合流流经所述风雾区的流速可以达到预设流速,进而使所述混合流可以有更远的流通范围,有利于增强对整个所述目标区域均匀加湿的效果。
附图说明
20.图1为本发明加湿装置的第一实施例的立体图;图2为图1的分解图;图3为图1中a

a的剖视图;
图4为图1中b

b的剖视图;图5为本发明加湿装置的气流和液雾扩散的示意图;图6为图5中c的放大图;图7为图1的俯视图;图8为本发明流经风雾区不同流速的混合流的流通高度的数据;图9为第一气流在目标区域不同位置的单元空间检测的相对湿度数据;图10为本发明加湿装置的第二实施例的局部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21.为便于更好地理解本发明的目的、结构、特征以及功效等,现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22.为了更加方便理解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说明书附图中的三维坐标轴中的x轴所在方向定义为左右方向,y轴定义为前后方向,z轴定义为上下方向。
23.参考图1和图2,分别为本发明加湿装置100的第一实施例的立体图和分解图,再参考图3和图4,分别为图1中a

a和b

b的剖视图。所述加湿装置100包括壳体1及设于壳体1的流通结构2、设于壳体1内的雾化器3、气流产生器5和液箱4。所述液箱4用于储存待雾化的液体,所述雾化器3用于将所述液体雾化生成液雾7,所述气流产生器5用于产生气流6。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雾化器3是通过超声波的高频振动,将所述液体中的水分子打碎成细小颗粒,然后形成所述液雾7的形态排出,但所述雾化器3产生所述液雾7的方式并不仅限于此。所述流通结构2具有气入口21、气出口22,及用于将所述气流6从所述气入口21流通至所述气出口22的通道23,所述气入口21和所述气出口22设于所述壳体1表面,所述通道23设于所述壳体1内,当然,所述气入口21和所述气出口22也可以设于所述壳体1内,只要所述气流6可以自所述气入口21进入,自所述气出口22排出即可。
24.如图1至图4所示,具体地,所述气入口21包括第一气入口211和第二气入口212,所述气出口22包括第一气出口221和第二气出口222,所述通道23包括连通所述第一气入口211和所述第一气出口221的第一通道231,以及连通所述第二气入口212和多数第二气出口222的第二通道232。所述气流产生器5包括第一产生器51和第二产生器52,所述第一产生器51产生第一气流61,所述第二产生器52产生第二气流62,所述第一气流61穿过所述第一通道231,所述第二气流62带动所述液雾7穿过所述第二通道232。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产生器51和所述第二产生器52为风扇组件,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产生器51和所述第二产生器52也可以是增压器或者其他产生所述气流6的结构。
25.如图1至图4所示,所述第一通道231和所述第二通道232隔离,所述第一产生器51位于所述第一通道231内运行产生了所述第一气流61,所述第二产生器52位于所述第二通道232内运行产生了所述第二气流62,所述第二气流62带动所述液雾7流通,所述第一通道231和所述第二通道232定义了两组流动路径,使穿过所述第一通道231的所述第一气流61与穿过所述第二通道232的所述第二气流62和所述液雾7之间在所述流通结构2中不会发生串扰,减少所述加湿装置100的噪音,且使所述气流6与所述液雾7的流通更加舒畅。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是一个单独的所述气流产生器5位于所述流通结构2内运行产生了所述气流6,部分所述气流6穿过所述第一通道231,部分所述气流6穿过所述第二通道232,一
个单独的所述气流产生器5产生的所述气流6同时起到两种作用,减少所述气流产生器5的占用体积,提高所述气流产生器5的工作效率。所述气流产生器5设于所述流通结构2内,不需要另外设置空间容纳所述气流产生器5,提高所述壳体1内的空间利用率,当然,所述所述气流产生器5也可以是设于所述流通结构2外,对着所述气入口21向所述流通结构2内输送所述气流6。
26.如图1、图3和图7所示,x轴所在的左右方向为长度方向,y轴所在的前后方向为宽度方向,优选的,所述第一气出口221和所述第二气出口222均为长条状,所述第一气出口221和所述第二气出口222在长度方向上至少部分相平行,且均朝上设置在同一水平面上。长条状的所述第一气出口221和所述第二气出口222有利于所述第一气流61、所述第二气流62和所述液雾7的喷射流通,且设为长条状可使所述第一气流61在所述第一气出口221聚集、所述第二气流62和所述液雾7在所述第二气出口222聚集,向上流通形成较宽的“雾幕”,有利于加大加湿范围。可以理解,所述第一气出口221和所述第二气出口222也可以朝上设置在两相平行的水平面上,或者所述第一气出口221和所述第二气出口222也可以朝其他方向设置在两相平行的水平面上。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气出口221和所述第二气出口222紧挨着并列设置,格栅结构8设在所述第一气出口221和所述第二气出口222上,使所述第一气出口221和所述第二气出口222更加美观之外,所述第一气流61、所述第二气流62和所述液雾7经过所述格栅结构8的导向基本向上流通,且所述格栅结构8使所述第一气流61、所述第二气流62和所述液雾7的排出更加均匀。所述第一气出口221的长度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二气出口222的长度,所述第一气出口221的宽度大于所述第二气出口222的宽度,所述第一气出口221的宽度可以是所述第二气出口222的宽度的3

5倍,但并不以此为限制。通过延长所述第一气出口221和所述第二气出口222,使所述第一气出口221和所述第二气出口222的宽度适当收窄,可以促进所述第一气流61、所述第二气流62和所述液雾7的充分全接触,进而充分地将所述第二气流62和所述液雾7全部驱离所述第二气出口222,避免所述第二气流62和所述液雾7中未与第一气流61的部分滞留在第二气出口222附近而打湿地面和设备。
27.当然,所述第一气出口221和所述第二气出口222也可以是同心圆的形状,外侧的所述第一气出口221包围内侧的所述第二气出口222,使所述第一气流61与所述第二气流62和所述液雾7的充分全接触,进而充分地将所述第二气流62和所述液雾7全部驱离所述第二气出口222。也可以是同心环的形状、同心圆的一半或局部的形状、同心环的一半或局部的形状等形状,只要能使所述第一气流61与所述第二气流62和所述液雾7充分全接触,进而充分地将所述第二气流62和所述液雾7全部驱离所述第二气出口222即可,并不以此限制所述第一气出口221和所述第二气出口222的形状。
28.如图1和图5所示,所述加湿装置100通常在目标区域9中使用,所述目标区域9可以为5m*5m*5m(其中m代表米,下同)的正方体区域,将所述目标区域9划分为数个2cm*2cm*2cm(其中cm代表厘米)的单元空间(未标号,下同)以便于检测所述目标区域9中不同位置的相对湿度。所述加湿装置100还包括智能调节器(未标号,下同),设定所述智能调节器监测相对湿度的预设阈值为60%,相对湿度的预设区间为60%

70%。当所述目标区域9中任一所述单元空间内的相对湿度小于所述预设阈值时,所述智能调节器控制所述加湿装置100在第一工作状态;当所述目标区域9中任一所述单元空间内的湿度在达到所述预设阈值后,所述智能调节器控制所述加湿装置100在第二工作状态,使所述目标区域9的相对湿度维持在所述
预设区间内。优选的,所述智能调节器监测相对湿度的预设阈值为65%。通过所述智能调节器对所述目标区域9的相对湿度的实时监测,对应控制所述加湿装置100的工作状态,使所述目标区域9可以维持适宜的湿度。所述目标区域9的体积、所述单元空间的体积、所述预设阈值和所述预设区间并不以此为限制,根据实际不同的情况,对应调整这些值以保证所述目标区域9均匀加湿的效果即可。所述加湿装置100的使用数据为:所述液箱4的容积为7l(其中l代表升),所述加湿装置100的体积可以容纳所述液箱4即可,所述雾化器3的工作频率为1.7赫兹,所述加湿装置100对所述目标区域9的相对湿度提高至所述预设阈值大约需要20min(分钟),但所述加湿装置100的使用数据并不以此为限制。
29.如图3、图5和图6所示,自所述第一气出口221排出的所述第一气流61,与自所述第二气出口222排出的所述第二气流62和所述液雾7,混合形成混合流h,形成所述混合流h的地方根据所述第一气出口221和所述第二气出口222的位置,可以是在所述壳体1内,也可以是在壳体1外。风雾区911设于与所述通道23相衔接的地方,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风雾区911位于所述第一气出口221和所述第二气出口222的上方,以使得当所述加湿装置100在所述第一工作状态时,所述混合流h流经所述风雾区911的预设流速为2.5

10m/s(其中m/s代表米/秒,下同),进而提高所述混合流h中的所述液雾7的汽化速度和增强对所述目标区域9均匀加湿的效果。应当理解,所述风雾区911没有实际的界线,是定义出的实际存在的一个区域;而所述第一气流61、所述当然气流62、所述液雾7和所述混合流h在实际中的状态受客观的环境因素影响较大,图中的箭头、点均为示意,并不以此限定它们的形态。
30.如图3、图5和图6所示,所述第一气流61穿过所述第一通道231的速度大于所述第二气流62和所述液雾7穿过所述第二通道232的速度,根据伯努利原理,所述第一气流61具有速度更快,压强更小,卷吸旁边的所述第二气流62和所述液雾7,所述第一气流61与所述第二气流62和所述液雾7混合形成混合流h后继续向上流通。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气出口221和所述第二气出口222是紧挨并列设置的,保证了所述第一气流61可以很好地卷吸携带所述第二气流62和所述液雾7向上流通。当然,所述第一气出口221和所述第二气出口222之间也可以有距离,比如距离为0

10mm(其中mm代表毫米),通过该距离,可以有效地隔离所述第一气流61和所述第二气流62,避免所述第一气流61受其他因素影响而偏移封堵了所述第二气流62,从而确保所述第一气流61和所述第二气流62之间可以产生正向的相互作用、但不会产生妨碍的负面影响,具体比如可以为3mm、5mm或者8mm等,但不以此为限制,只要保证所述第一气流61可以卷吸携带所述第二气流62和所述液雾7向上流通即可。通过所述气流产生器5产生的所述气流6的作用,一方面,所述气流6提高了所述混合流h中所述液雾7的汽化速度,有利于增强所述目标区域9的气体流通;另一方面,所述气流6使所述混合流h流经所述风雾区911的流速可以达到预设流速,进而使所述混合流h可以有更远的流通范围,有利于增强对整个所述目标区域9均匀加湿的效果。所述第一气流61的速度较大,所述第一气流61带动所述第二气流62和所述液雾7向上流通,使所述混合流h流经所述风雾区911的流速为2.5

10m/s,所述第二气流62的速度设为可以将所述液雾7穿过所述第二通道232即可,所述液雾7的流通稳定向上,不容易紊乱。但并不以此为限制,也可以是其他方式,只要是可以使所述混合流h流经所述风雾区911的流速可以达到2.5

10m/s,从而提高所述混合流h中的所述液雾7的汽化速度和增强对所述目标区域9均匀加湿的效果即可。
31.如图3和图4所示,所述第一产生器51包括贯流风扇,所述第二产生器52包括涡轮
风扇。贯流风扇具有风量大、分布均匀且低噪音的优点,参考图3,贯流风扇产生的所述第一气流61可以稳定持续低噪音地整体向上流通。所述第一产生器51也可以是包括混流风扇,混流风扇同样具有风量大、噪声低的优点,因此也适合用于产生所述第一气流61。相对传统的散热风扇,涡轮风扇能在更小的空间占用下输出更大的风量,提升散热效果。
32.如图5所示,为本发明所述加湿装置100的所述气流6和所述液雾7扩散的示意图,再结合图1、图3和图6,自所述第一气出口221和所述第二气出口222向上延伸至所述目标区域9的边界依次设有第一区域91、第二区域92和第三区域93。所述风雾区911位于所述第一区域91,所述混合流h在所述第一区域91的粒径范围为1

5μm(其中μm代表微米);在所述第二区域92,所述混合流h完全汽化形成汽化体(未图示,下同),所述汽化体开始以所述气出口22为轴向四周流通,所述汽化体在所述第二区域92的运动类似烟花散开;在所述第三区域93,所述汽化体遇到所述目标区域9的边界,由于附壁效应,理想状态下,边界对所述汽化体的作用使所述汽化体对边界有一个反作用力,因此所述汽化体会沿着所述目标区域9的边界向四周定向并快速流通,通过附壁效应不会出现紊流的情况。应当理解,所述第一区域91、所述第二区域92、所述第三区域93和所述风雾区911在实际中的界线受客观的环境因素影响较大,图中的限定的范围只是示意,并不以此限定它们的真实界线。
33.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区域91的界线与所述第一气出口221和所述第二气出口222的距离至少为1m,也就是说,所述混合流h首先可以喷射流通到在高度方向上离所述第一气出口221和所述第二气出口2221m的地方,且在这个1m的范围内所述混合流h整体都是向上流通的;超过这个范围后,所述混合流h中的所述液雾7受所述气流6的影响,完全汽化形成所述汽化体,所述汽化体受自身重力及下方的源源不断流通上来的所述混合流h的作用向四周流通;且由于所述混合流h流经所述风雾区911的流速可以达到2.5

10m/s,以及所述混合流h源源不断向上流通,所以部分所述汽化体还可以继续向上流通,在所述第三区域93,即遇到所述目标区域9的边界的地方,所述汽化体由于附壁效应,沿着所述目标区域9的边界流通扩散,自顶部边界流通至四周边界,再流通至底部边界,再从所述第一气入口211或所述第二气入口212进入所述第一通道231或所述第二通道232
……
从而形成良好的循环机制,使所述目标区域9整体均匀加湿,避免了只有所述加湿装置100附近的相对湿度较高的情况。同时,在所述第一区域91中的所述混合流h基本只做向上流通的运动,而超过所述第一区域91后,所述混合流h完全汽化形成所述汽化体,所述汽化体主要作用是加湿空气,而在接触到所述目标区域9的边界以及所述目标区域9中的具体物品(例如屋顶的墙体)后又会快速蒸发,因此不需要担心所述目标区域9的边界以及所述目标区域9中的具体物品在长期使用所述加湿装置100后出现霉坏。
34.具体地,所述混合流h流经所述风雾区911的预设流速为2.5

4m/s,也可以为4

4.5m/s,也可以为4.5

6m/s,只要保证所述混合流h向上流通的距离至少达到1m,且汽化形成的所述汽化体可以接触到所述目标区域9的顶部的边界,使所述混合流h的所述液雾7的快速汽化且增强对所述目标区域9均匀加湿的效果即可。
35.参考图8,为本发明流经所述风雾区911不同流速的所述混合流h的流通高度的数据。从图8中的数据可以看出,随着所述混合流h流经所述风雾区911的流速越大,所述混合流h的流通高度基本呈递增趋势,当然在较高流速6m/s和10m/s的情况下,所述混合流h的流通高度反而有些降低,这是由于较高流速下所述混合流h中的所述液雾7加速汽化转化为所
述汽化体,但整体而言,所述混合流h流经所述风雾区911的流速对所述混合流h的流通高度是有正面影响的。而在本实施例中,为了所述液雾7不会被吹乱打散,因此设置所述第二产生器52产生的所述第二气流62的流速较小,提高所述混合流h流经所述风雾区911的流速主要是靠所述第一产生器51产生的所述第一气流61,因此,可以知道,所述第一气流61的流速越大,所述混合流h的流通高度越高。
36.为了进一步验证本发明所述加湿装置100对所述目标区域9具有均匀加湿的效果,请参考图9,选取了所述目标区域9的底部、中心和顶部三个位置,可以看出,本发明的所述加湿装置100在具有所述第一气流61的作用下,所述目标区域9的底部、中心和顶部三个位置的所述单元空间的相对湿度相差较小。另一组为现有的未设置所述第一产生器51的加湿器的检测数据,作为对比,现有的加湿器对不同位置的加湿情况相差显著,且底部湿气较重,更加可以看出本发明的所述加湿装置100增强了对所述目标区域9均匀加湿的效果。检测数据为控制其他变量的情况下,本发明加湿装置100和现有的加湿器均工作15分钟的数据。
37.如图10,为本发明所述加湿装置100第二实施例的局部示意图,优选的,所述流通结构2包括设于所述第二气出口222两侧的两个所述第一气出口221,两个所述第一产生器51对应两个所述第一气出口221设置于两个所述第一通道231内,可以理解,两个所述第一气入口211、两个所述第一气出口221和两个所述第一通道231关于所述第二气出口222对称设置。两股向上流通的所述第一气流61卷吸夹携位于中间的所述第二气流62和所述液雾7向上流通,使所述混合流h的流速更容易达到2.5

10m/s,且所述混合流h更加均衡稳定地向上流通,不容易发生向一侧倾斜的情况。
38.如图10,为了使所述混合流h在所述第一区域91的流通范围更广,还可以在所述第一气出口221的宽度方向上的中间设置导流部2221,所述导流部2221可以为倒的三角锥体,使所述第二气流62经过所述导流部2221后被分为两部分分别向所述导流部2221两侧流通。从所述第二气出口222的宽度方向的竖截面来看,所述第二气流62的流通整体呈扇形,进一步保证了所述加湿装置100的均匀加湿的效果。
39.综上所述,本发明的加湿装置100具有以下有益效果:1.长条状的所述第一气出口221和所述第二气出口222有利于所述第一气流61、所述第二气流62和所述液雾7的喷射流通,且设为长条状使所述第一气流61、所述第二气流62和所述液雾7向上流通形成较宽的“雾幕”,有利于加大加湿范围;而且,通过延长所述第一气出口221和所述第二气出口222,使所述第一气出口221和所述第二气出口222的宽度适当收窄,可以促进所述第一气流61、所述第二气流62和所述液雾7的充分全接触,进而充分地将所述第二气流62和所述液雾7全部驱离所述第二气出口222,避免所述第二气流62和所述液雾7中未与第一气流61的部分滞留在第二气出口222附近而打湿地面和设备。
40.2.当所述目标区域9中任一所述单元空间内的相对湿度小于预设阈值时,所述智能调节器控制所述加湿装置100在第一工作状态;当所述目标区域9中任一所述单元空间内的湿度在达到所述预设阈值后,所述智能调节器控制所述加湿装置100在第二工作状态,使所述目标区域9的相对湿度维持在所述预设区间内。通过所述智能调节器对所述目标区域9的相对湿度的实时监测,对应控制所述加湿装置100的工作状态,使所述目标区域9可以维持适宜的湿度。
41.3.所述风雾区911位于所述第一气出口221和所述第二气出口222的上方,以使得当所述加湿装置100在所述第一工作状态时,所述混合流h流经所述风雾区911的预设流速为2.5

10m/s,进而提高所述混合流h中的所述液雾7的汽化速度和增强对所述目标区域9均匀加湿的效果。通过所述气流产生器5产生的所述气流6的作用,一方面,所述气流6提高了所述混合流h中所述液雾7的汽化速度,有利于增强所述目标区域9的气体流通;另一方面,所述气流6使所述混合流h流经所述风雾区911的流速可以达到预设流速,进而使所述混合流h可以有更远的流通范围,有利于增强对整个所述目标区域9均匀加湿的效果。
42.4.所述第一产生器51包括贯流风扇,所述第二产生器52包括涡轮风扇。贯流风扇具有风量大、分布均匀且低噪音的优点,贯流风扇产生的所述第一气流61可以稳定持续低噪音地整体向上流通。相对传统的散热风扇,涡轮风扇能在更小的空间占用下输出更大的风量,提升散热效果。
43.5.所述加湿装置100在第一工作状态形成良好的循环机制,使所述目标区域9整体均匀加湿,避免了只有所述加湿装置100附近的相对湿度较高的情况。同时,在所述第一区域91中的所述混合流h基本只做向上流通的运动,而超过所述第一区域91后,所述混合流h完全汽化形成所述汽化体,所述汽化体主要作用是加湿空气,而在接触到所述目标区域9的边界以及所述目标区域9中的具体物品后又会快速蒸发,因此不需要担心所述目标区域9的边界以及所述目标区域9中的具体物品在长期使用所述加湿装置100后出现霉坏。
44.以上详细说明仅为本发明之较佳实施例的说明,非因此局限本发明之专利范围,所以,凡运用本创作说明书及图示内容所为之等效技术变化,均包含于本创作之专利范围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